交代
凡曲以清朗为主,欲令人人知所唱之为何曲,必须字字响亮。然有声极响亮,而人 仍不知为何语者,何也?此交代不明也。何为交代?一字之音,必有首腹尾,必首腹尾 音已尽,然后再出一字,则字字清楚。若一字之音未尽,或已尽而未收足,或收足而于 交界之处未 能划断,或划断而下字之头未能矫然,皆为交代不清。况声音愈响,则声尽 而音未尽,犹之叩百石之钟,一叩之后,即鸣他器,则钟声方震,他器必若无声,故声 愈响,则音愈长,必尾音尽而后起下字,而下字之头,尤须用力,方能字字清澈,否则 反不如声低者之出口清楚也。凡响亮之喉,宜自省焉。不得恃声高字真,必谓人人能晓 也。
乐府传声之宫调、阴调阳调、字句不拘之调亦有一定格法、曲情
乐府传声之宫调、阴调阳调、字句不拘之调亦有一定格法、曲情
宫调
古人分立宫调,各有凿凿不可移易之处。其渊源不可得而寻,而其大旨,犹可按词 而求之者,如:黄钟调,唱得富贵缠绵;南吕调,唱得感叹悲伤之类。其声之变,虽系 人之唱法不同,实由此调之平仄阴阳,配合成格,适成其富贵缠绵,感叹悲伤,而词语 事实,又与之合,则宫调与唱法须得矣。故古人填词,遇富贵缠绵之事,则用黄钟宫, 遇感叹悲伤之事,则用南吕宫,此一定之法也。后世填词家,不明此理,将富贵缠绵之 事,亦用南吕调,遇感叹悲伤之事,亦用黄钟调,使唱者从调则与事违,从事则与调违 ,此作词者之过也。若词调相合,而唱者不能寻宫别调,则咎在唱者矣。近来传奇,合 法者虽少,而不甚相反者尚多,仍宜依本调,如何音节,唱出神理,方不失古人配合宫 调之本,否则尽忘其所以然,而宫调为虚名矣。
阴调阳调
古人唱法,所谓阴阳者,乃字之阴阳,非人声之阴阳也。字之阴阳者,如东为阴, 同为阳,二字自有清浊轻重之别。至人声之阴阳,则逼紧其喉,而作雌声者,谓之阴调 ;放开其喉,而作雄声者,谓之阳调。遇高字则唱阴,遇低字则唱阳,此大谬也。夫堂 堂男子,唱正大雄豪之曲。而逼紧其喉,不但与其人不相称,即字面断不能真。盖喉间 逼紧,则字面皆从喉中出,而舌齿牙唇,俱不能着力,开齐撮合,亦大半不能收准,即 使出声之后,作意分清,终不若即从舌齿牙唇者之亲切分明也。惟优人之作旦者,欲效 女声,则不得不逼紧其喉,此则纯用阴调者。然即阴调之中,亦有阴阳之别,非一味逼 紧也。若阳调中之阴阳,放开直出者为阳之阳,将喉收细揭高,世之所谓小堂调者,为 阳之阴,此则一起一倒,无曲不有,而逼紧之阴不与焉。今之逼紧喉咙者,乃欲唱高调 而不能,故用力夹住吊起,不觉犯逼紧之病,一则喉本不佳,一则不善用喉之故也。然 逼紧之字,亦间有之,高调之曲,连转几字几腔,层层泛起,愈转愈高,则音必愈细, 阳声已竭,喉底之真气出而接之,自然声出至深,与逼紧相似,此乃自然而然,非有意 为之,若世俗之所谓阴调也。至近日之所谓时曲清曲者,则字字逼紧,俱从喉中一丝吐 出,依然讲五音四呼之法,实则五音四呼何处着力,以至听者一字不能分辨,此曲之下 贱,风流扫地矣。
字句不拘之调亦有一定格法
北曲中,有不拘句字多少,可以增损之格,如黄钟之黄钟尾,仙吕之混江龙,南吕 之草池春之类。世之作此调者,遂随笔写去,绝无格式,真乃笑谈,要知果可随意长短 ,何以仍谓之黄钟尾,而不名之为混江龙,又不谓之草池春,且何以黄钟尾不可入仙吕 ,混江龙不可入南吕耶?此真不思之甚。而订谱者,亦仅以不拘字概之,全无格式,令后 人易误也。盖不拘字句者,谓此一调字句不妨多寡,原谓在此一调中增减,并不谓可增 减在在他调也。然则一调自有一调章法句法及音节,森然不可移易,,不过谓同此句法 ,而此句不妨多增,同此音节,而此音不妨叠唱耳。然亦只中间发挥之处,因上文文势 趋下,才高思涌,一泻难收,依调循声,铺叙满意,既不逾格,亦不失调。至若起调之 一二句,则阴阳平仄,一字不可移易增减,如此,则听者方能确然审其为何调,否则竟 为无调之曲,荒谬极矣。细考旧曲,自能悟之,不能悉录也。
曲情
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为尤重。盖声者,众曲之所尽同,而情者, 一曲之所独异。不但生旦丑净,口气各殊,凡忠义奸邪,风流鄙俗,悲欢思慕,事各不 同,使词虽工妙,而唱者不得其情,则邪正不分,悲喜无别,即声音绝妙,而与曲词相 背,不但不能动人,反令听者索然无味矣。然此不仅于口诀中求之也。<乐记>曰:凡音之 起,由人心生也。必唱者先设身处地,摹仿其人之性情气象,宛若其人之自述其语,然 后其形容逼真,使听者心会神怡,若亲对其人,而忘其为度曲矣。故必先明曲中之意义 曲折,则启口之时,自不求似而自合。若世之只能寻腔依调者,虽极工亦不过乐工之末 技,而不足语以感人动神之微义也。 乐府传声之起调、断腔、顿挫
起调
唱法之最紧要不可忽者,在于起调之一字。通首之调,皆此字领之;通首之势,皆 此字蓄之;通首之神,皆此字贯之;通首之喉,皆此字开之。如制丝者,引其端而后能 竟其绪,此一字乃端也。未有失其端而绪不紊者。人但知调从此字为始,高则入某调, 低则入某调,七调从此而定,此语诚然,不知此乃其大端耳。其转变之法,盖无穷尽焉 。有唱高调,而此字反宜低者;有唱低调,而此字反宜高者;亦有唱高宜高,唱低宜低 者;有宜阴起翻阳者;有宜阳起翻阴者;亦有宜先将此字轻轻蓄势,唱过二三字,方起 调者。此字一梗,则全曲皆梗;此字一和,则全曲自和。故此一字者,造端在此,关键 在此。其详审安顿之法,不可不十分加意也。
曲情
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为尤重。盖声者,众曲之所尽同,而情者, 一曲之所独异。不但生旦丑净,口气各殊,凡忠义奸邪,风流鄙俗,悲欢思慕,事各不 同,使词虽工妙,而唱者不得其情,则邪正不分,悲喜无别,即声音绝妙,而与曲词相 背,不但不能动人,反令听者索然无味矣。然此不仅于口诀中求之也。<乐记>曰:凡音之 起,由人心生也。必唱者先设身处地,摹仿其人之性情气象,宛若其人之自述其语,然 后其形容逼真,使听者心会神怡,若亲对其人,而忘其为度曲矣。故必先明曲中之意义 曲折,则启口之时,自不求似而自合。若世之只能寻腔依调者,虽极工亦不过乐工之末 技,而不足语以感人动神之微义也。 乐府传声之起调、断腔、顿挫
起调
唱法之最紧要不可忽者,在于起调之一字。通首之调,皆此字领之;通首之势,皆 此字蓄之;通首之神,皆此字贯之;通首之喉,皆此字开之。如制丝者,引其端而后能 竟其绪,此一字乃端也。未有失其端而绪不紊者。人但知调从此字为始,高则入某调, 低则入某调,七调从此而定,此语诚然,不知此乃其大端耳。其转变之法,盖无穷尽焉 。有唱高调,而此字反宜低者;有唱低调,而此字反宜高者;亦有唱高宜高,唱低宜低 者;有宜阴起翻阳者;有宜阳起翻阴者;亦有宜先将此字轻轻蓄势,唱过二三字,方起 调者。此字一梗,则全曲皆梗;此字一和,则全曲自和。故此一字者,造端在此,关键 在此。其详审安顿之法,不可不十分加意也。
断腔
南曲之唱,以连为主。北曲之唱,以断为主,不特句断字断,即一字之中,亦有断 腔,且一腔之中,又有几断者;惟能断,则神情方显,此北曲第一吃紧之处也。而其法 则非一端:有另起之断,有连上之断,有一轻一重之断,有一收一放之断,有一阴一阳 之断,有一口气而忽然一断,有一连几断,有断而换声吐字,有断而寂然顿住。以上诸 法,南曲亦间有之,然不若北曲之多。《礼记》所云:曲如折,止如槁木,正此之谓也 。近时南曲盛行,不但字法皆南,即有断法,亦是南曲之断,与北曲迥别。盖南曲之断 ,乃连中之断,不以断为重,北曲未尝不连,乃断中之连,愈断则愈连,一应神情,皆 在断中顿出。故知断法之精微,则北曲之神理,思过半矣。然断与顿挫不同。顿挫者, 曲中之起倒节奏;断者,声音之转折机关也。
顿挫
唱曲之妙,全在顿挫,必一唱而形神毕出,隔垣听之,其人之装束形容,颜色气象 ,及举止瞻顾,,宛然如见,方是曲之尽境。此其诀全在顿挫。顿挫得款,则其中之神 理自出,如喜悦之处,一顿挫而和乐出;伤感之处,一顿挫而悲恨出;风月之场,一顿 挫而艳情出;威武之人,一顿挫而英气出:此曲情之所最重也。况一人之声,连唱数字 ,虽气足者,亦不能接续,顿挫之时,正唱者因以歇气取气,亦于唱曲之声,大有补益 。今人不通文理,不知此曲该于何处顿挫。又一调相传,守而不变,少加顿挫,即不能 合着板眼,所以一味直呼,全无节奏,不特曲情尽失,且令唱者气竭:此文理所以不可 无也。要知曲文断落之处,文理必当如此者,板眼不妨略为伸缩,是又在明于宫调者, 为之增损也。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