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神器纪> 乌桓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乌桓(1 / 2)

“”,中国古代民族之一。亦作乌丸,族原为东胡部落联盟中的—支。原与鲜卑同为东胡部落之一。其族属和语言系属有突厥、蒙古、通古斯诸说,未有定论。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破东胡后,迁至山(又曰乌丸山),遂以山名为族号,大约活动于今西拉木伦河两岸及归喇里河西南地区。公元前119年(西汉武帝元狩四年),汉军大破匈奴,将匈奴逐出漠南,又臣属汉朝,南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驻牧,代汉北御匈奴。公元49年(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又从五郡塞外南迁至塞内的辽东、渔阳及朔方边缘十郡,即今辽河下游、山西河北北部及内蒙古河套一带驻牧。在两汉时先后两次南迁,逐渐发展壮大,但受汉护校尉管辖,分成若干部落,各自为政,一直没形成统一的部落联盟。

早期发展

公元前119年(西汉武帝元狩四年),汉军大破匈奴,将匈奴逐出漠南,[1]臣属汉朝,南迁至上谷、渔阳、右北

汉使持节护校尉

汉使持节护校尉

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驻牧,代汉北御匈奴。公元49年(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又从五郡塞外南迁至塞内的辽东、渔阳及朔方边缘十郡,即今辽河下游、山西河北北部及内蒙古河套一带驻牧。在两汉时先后两次南迁,逐渐发展壮大,但受汉护校尉管辖,分成若干部落,各自为政,一直没形成统一的部落联盟。

中国古代民族。与鲜卑同为东胡族的一支。秦末(公元前3世纪末)东胡为匈奴击破后,部分迁居山(今辽河上游西喇木伦河以北)而得名。汉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击败匈奴,迁于止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五郡边塞,始置护校尉,持节监护各部不得与匈奴通。东汉魏晋沿置。原是游牧部落,南迁后开始发展农业。3世纪初大部分归附曹操,有万余落入迁中原,渐与汉族融合。留居塞外的大多并于鲜卑。

据考证,今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天山镇西北140里有—座乌辽山,即人迁驻之地。人在这块土地上逐步成长、壮大并向南迁徙,与建都于中原的封建政权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密切交往,直至进入中原各地,融合于其他各族之中。

西汉武帝时期,族主要活动在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相当于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中东部、赤峰市北部、河北省北部、辽宁省北部地区。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首领(大人)朝贡于汉朝,接受侯、王、君长的封号。不久,率众大规模迁居缘边十郡。其向西发展到今内蒙古河套、鄂尔多斯一带,东汉末年,因曹魏政权的征讨,除部分人远迁辽东地区外,“其余众万余落,悉徙居中国”。此后,这个古代民族逐步在历史中消失。

最早起源

亦作“乌丸”、“古丸”、“乌延”等,为东胡系统的古代民族之一。语言与鲜卑同,属东胡语言的分支,无文字,刻木为信。东胡盛时,与鲜卑同为其重要成员。秦汉之际,活动于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一带。东邻挹娄、夫余、高句丽等,西连匈奴,南与幽州刺史所部相接,鲜卑居北,居南。

西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破,部众离散,一支逃至山(今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以北,即大兴安岭山脉南端),“因以为号”。但乌丸之名,战国时已出现,《史记·货殖列传》曾指出:“夫燕亦勃、碣之间二都会也……北邻、夫余,东缩秽貉、朝鲜、真番之利。”有的学者认为初为部落大人之名,后来引申为部落之名。另一种说法,认为、鲜卑不是因山得名,而是以族名转为山名,后又有乌丸川等。

的先世,据《后汉书·传》云:“者,本东胡也。”王沈《魏书》同,认为与鲜卑同出自东胡。至于在加入东胡前,《竹书纪年》提到:“后芬即位,三年,九夷来御。曰吠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赤夷尚赤,居于东方,似与人有关。在习俗中,穹庐皆东向,并把天地、日月、山川。日色近赤,能给人以光明和温暖,对于生

活在北方寒冷地带的来讲至关重要。丁谦指出:“者,乌兰之转音也,蒙古语红曰乌兰,故《传》中又称为赤山。”山即赤山。人死后,烧其所着衣物,杀犬以殉,“使护死者神灵归乎赤山”,赤山似应为祖先的根据地,故称其在“辽东西北数千里”。其后的赤山,即“渔阳赤山”,则是南迁后之地,即今赤峰市赤山。也许是自原来辽东西北,西拉木伦河以北的赤山迁出,至老哈河流域以后,别立一赤山以为纪念。人往往请萨满唪诵指引路径,以一犬牵之,使死者之魂历经险阻回归到赤山。这种习俗似乎说明其祖先当初就是坐着犬拉雪橇到蒙古草原东南部的。在以后的发展中,逐渐吸收了一部分匈奴人和汉人。

匈奴别部的、鲜卑,《后汉书》中、鲜卑传都说他们因住山、鲜卑山得名。孰不知是聪明之称,鲜卑是瑞兽皮带之名,与山无关。(摘自黄现璠等著《内蒙古自秦汉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2月第二期)

注::日人白鸟库吉《东胡民族考》、鲜卑考。汉译“胡”语有瑞兽带之义。,蒙古语有聪明之义。

没落

自被曹操击破后,势渐衰落。当时除辽东、辽西、右北平三郡内迁外,其它诸郡大多留居原地,并

保有一定实力。直至两晋,无论在塞外或塞内,的活动尚频见史册。西晋初,幽州北边障塞内外分别归附鲜卑慕容氏、宇文氏、段氏统治,并逐渐与鲜卑融合。有一部分最后加入库莫奚之中。自幽州北边而甫,直至冀州的渤海、平原二郡,骑兵营分布其间。王浚为幽州刺史兼校尉,最后以和鲜卑的兵力为后盾南面称制。并州张伏利度拥众2000壁于乐平(今山西昔阳县西南),307年(晋永嘉元年),为石勒所并。石勒攻下幽州后,徙幽、冀二州于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市西南),4世纪中叶附前燕。前秦苻坚灭前燕后,处乌丸杂类于冯诩、北地。而后,慕容垂又利用之助建立后燕。垂曾引丁零、乌丸之众20余万为飞梯、凿地道以攻邺城,并以张骥为辅国将军,刘大为安远将军,鲁利为建威将军,随慕容氏南征北战。北魏初,拓跋珪攻信都(今河北省冀县),张骧举城降,后骧逃往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依慕容详。珪拔中山,骧被擒。398年(东晋隆安二年),其子张超收集、汉民2000余家据渤海郡之南皮(今河北省南皮县),自称乌丸王,后南走平原(今山东省平原县)。次年,为魏征虏将军庾岳击杀。

魏晋以后,与其它诸族错居杂处,民族成分发生了变化,形成所谓“杂胡”。《魏书》载:“其诸方杂人来附者,总谓之‘乌丸’,各以多少称酋庶长。”乌丸往往成为杂夷的泛称。除散居上述诸郡外,又扩展至陕西的上郡、冯翊、北地三郡。而雁门郡的,与鲜卑、匈奴等融合成为铁弗刘氏或独孤氏,后发展为赫连勃勃的夏国。幽、并二州继续内迁,遍布于太行山以东今河北省中部和南部,并积极参与十六国、南北朝时各地区的政治斗争。一部分久处郡地,逐渐被同化于汉族,姓氏相继有郝氏、刘氏、张氏、王氏、鲁氏等出现;而另一部分随着鲜卑的强大而加入其中,先同鲜卑融合,最终随鲜卑汉化而同化于汉族。

民族融合

自匈奴

击破东胡后,势孤力单,故役属于匈奴。匈奴单于每岁向征收牲畜、皮革,若逾时不交,便没收其妻子为奴婢。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将霍去病击破匈奴左地,因徙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五郡塞外,即今老哈河流域、泺河上游及大小凌河流域之地,为汉侦察匈奴动静,并在幽州置护校尉,监领,使不得与匈奴通。

王莽执政,令不再向匈奴缴纳皮布税,匈奴遂劫掠人畜。王莽又驱攻匈奴,以妻子为质,以杀戮为威,遂降匈奴。

东汉初,常与匈奴联兵扰乱代郡以东各地。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汉将马援率军往讨,不胜。次年,匈奴内乱,且遭旱灾蝗祸,又乘机攻击之,匈奴转徙漠北。汉光武帝刘秀乃以金、帛贿赂大人。二十五年,辽西大人郝旦等九百二十二人降汉,贡奴婢、牛马及虎豹、貂皮等。汉乃封其渠帅、大人共八十一人为王侯、君长,许其内迁,使驻牧于辽东属国、辽西、右北平、渔阳、广阳、上谷、代、雁门、太原、朔方十郡鄣塞之内,其地大约相当于今东北大凌河下游、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和中部、内蒙南部、鄂尔多斯草原一带。并置校尉于上谷宁城(今河北宣化),掌赏赐、质子、关市诸事。经汉明帝、汉章帝、汉和帝三世,汉与相安无事。

南徙后,原居地为鲜卑所占;少数留居塞外者皆归降鲜卑,自2世纪初起,常助鲜卑、南匈奴寇掠汉边;塞内则多从校尉抗击鲜卑、匈奴。2世纪中,汉与南匈奴对抗,各部亦各自为政,或从汉攻匈奴,或

与匈奴联兵攻汉。2世纪末,汉还频频利用骑兵镇压各地义军。灵帝中平二年(185年),令张温为车骑将军,发幽州三千骑至关内镇压凉州义军。因数被征发,死亡略尽,人心浮动,军无斗志,皆临阵不战,逃归幽州各部。中平四年,泰山太守张举、中山相张纯等反,就利用幽州,寇掠青州、徐州、幽州、冀州四州,张纯自号弥天安定王,为诸郡元帅。中平六年,张纯死,军亦随之瓦解。公孙瓒在河北时常与作战,被称为白马将军。候袁绍灭公孙瓒,出兵相助,出力颇大。袁绍矫制赐蹋顿、(难)峭王、汗鲁王印绶,皆以为单于。

建安五年(200年),袁绍被曹操败于官渡之战,旋即病死。十年,绍子尚等往奔辽西,投奔蹋顿。十二年,曹操远征,战于柳城,败绩,斩杀蹋顿及名王以下,柳城降者达二十余万口。曹操将幽州、并州各郡共万余落徙居中原,精壮随军作战,由是三郡号为天下名骑[2]。建安二十三年(218年),联合鲜卑反叛,为曹彰、田豫所败,实力再次被严重削弱[3]。残留故地的,因其地不久即为鲜卑所占,均与鲜卑融合;内徙者则渐为汉人所同化。

相关史实编辑

《资治通鉴》记,建安十二年(公元207),曹操北征大捷,班师回朝途中,时寒且旱,二百里无复水,军又乏食,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三十余丈乃得水。军自柳城始,途经碣石道(今昌黎碣石山流域),遇“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之景观,命士卒山中觅水,得泉(后称相泉),操遂令军止行安营。寻樵夫闻知,此谓碣石流域,泉溢于虎山坡,南称龟山,西南碣石山。日落,时黄昏,远眺夕阳暮色,近拥万马千军,志未酬,己暮年,而诗性起,作赋《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是。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小传》记,曹操北征解救十余万被掳汉民同徙,途经碣石道,遇“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仙境圣地,令固泉砌井,以养暮年、度余生。遂将民编充驻守于此之营帐“草粮屯”“后营”“留守营”“驻操营”“歇马台”“饮马河”(今昌黎、抚宁村庄、河流名称)略。择日曹操率从至碣石仙台顶,登高必赋其性也,赋诗《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泼涌起。日月之行,若在其中。星汉灿烂,若在其里。”军遂赴易县。

古人依相泉建寺,时名“相泉寺”,后称“山坡寺”,明清《昌黎县志》有记载。尚存井(泉)一眼,寺院荒址一座。

世系表编辑

[wūhuán](乌丸、乌古)(187-207)

丘力居

(3)

丁卯

187

踏顿

(9)

庚午

190

楼班

(9)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