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袁绍、刘表组成了占地同盟;公孙瓒、袁术、陶谦也达成了联合。双方开始互相争夺地盘。
陶谦当然不像《三国演义》中所说的那个“好好先生”,他的野心是很大的,曾经多次袭击曹操的兖州,攻下了很多的城池。当时曹操忙于应付奉天子之事,没有腾出手来应付他,后来曹操掌握了中央政权,收编了二十万的黄巾残部,并挑选其中的精锐整编成一只独立大队,命名为“青州兵”。这才向陶谦发动大反击,曹操不仅收复了失地,还攻破了徐州附近许多的县城,陶谦的丹阳兵损失极其惨重,幸好曹操顾忌后方,而且粮草带的也不多,就草草的撤退了。然而陶谦却被杀红了眼,他打听到曹操的父亲就住在徐州,就命令手下人将曹操的父亲曹嵩秘密杀害了。
杀了曹操的老爹,这下就捅了马蜂窝了。本来曹操就惦记着徐州,这次陶谦杀死了他的父亲,曹操更不能对陶谦善罢甘休了。曹操几乎是倾巢而出,浩浩荡荡的攻击徐州,打着“血洗徐州,替父报仇”的名号在徐州疯狂的屠城。
陶谦在曹操的疯狂式的攻击下抵挡不住了,急忙派人向盟友公孙瓒求救。
公孙瓒接到求救信后也很为难,他对付袁绍已经是力不从心了,军队的士气也比较涣散,如果大举南下援助徐州,战略纵深就会太远,容易被袁绍偷袭后方。可是不救吧,陶谦又是盟友,他还是唯一能够牵制袁绍的力量。怎么办才好呢?
陷入两难的公孙瓒突然想到了安插在袁绍背后的那颗棋子---刘备。
刚开始时,公孙瓒用刘备也不是很放心,他怕刘备打着他的旗号自立山头,为此也曾经安抚过刘备,提拔他升为平原相,但日子长了又怕刘备扎根太久容易起变。最近听说袁绍派他的长子袁谭攻击青州外围的据点,很多外围部队都被消灭了,刘备闻风而逃,撤退到了与北海相邻的齐地,部队还有好几百人,何不妨派刘备前去完成这项任务呢?
说白了,刘备就是公孙瓒舍弃的一粒棋子,不救陶谦不合适,派刘备这么点的兵马前去无非是去送死,刘备这是第三次被人当成了炮灰。
刚到齐地的刘备就接到了公孙瓒让他支援徐州的命令,同时公孙瓒还派挂名的“青州刺史”田楷(公孙瓒封的)来协助刘备,同时暗中监视刘备的一举一动。
刘备心中暗喜,他知道,离开公孙瓒的日子就要到了。但是就算要走,也不能俩手空空的离开,这就是刘备的性格。
刘备马上提出条件,救援徐州可以,但是我手下无大将,需要借一员将军帮我,最好是赵云。公孙瓒哪里理会赵云是何等人物,就草草的答应了。赵云率所部几百骑兵迅速与刘备回合,然后准备向徐州进发。
刚刚要出发的时候,从北海来了一个叫太史慈的将军说要面见刘备。
当时黄巾余党管亥现在正围攻北海,北海告急。太史慈杀出重围,来到了齐地,见到刘备就问:“你是不是就叫刘备呀?北海相孔融听说过你的大名,让我来找你,希望您务必去救救北海的百姓!”
刘备一听,张大嘴巴大声说道:“什么?大名鼎鼎的北海相孔融还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个叫刘备的呀?”(孔北海焉知世有刘备耶?)刘备在万分激动的时候说的这句话,说明了多年奋斗终于出现结果了;这么多年的拼搏,这么多年的折腾,终于体会到他人生的价值了。
堂堂的北海相能知道一个小小的县长,这充分说明刘备已经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救援北海即能获得声望,又能亲眼见见这个大人物,救援北海那当然是义不容辞!
少年时期就懂得谦让之礼的孔融在军事和政治上没有什么建树,当初在洛阳得罪了董卓,被发配到了这块不毛之地。这个地带本身就盗贼,黄巾军横行,再加上刘备,曹操这些个讨黄专业户,把黄巾残部全都赶到了北海,来捏孔融这个软柿子。
刘备率领所部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北海战场,刘备虽然谈不上用兵如神,但是他对付黄巾余党那是非常有把握的,他令赵云率领骑兵一个突击就冲散了黄巾军,斩杀了他们的首领管亥,其余黄巾残部四散奔逃,刘备很轻易的就解了北海之围!
孔融见到刘备的时候,那真是感激涕零呀,真有相见恨晚之感,面前的这个年轻人不仅能力突出,而且还十分仗义,不由得对刘备是刮目相看。听到刘备欲就徐州的事情之后,孔融又被刘备这种仗义精神所感染,执意要与刘备同去援助徐州。就这样,刘备又拉上了一个革命战友。
当到达徐州之后,孔融便向徐州牧陶谦推荐了刘备,并且把刘备英雄事迹添油加醋的描述了一番。陶谦非常很高兴公孙瓒派了这么得力的一员干将前来援助他,高兴之余,清点了刘备所带的人马,却突然发现只有寥寥的一千余人,这简直就是杯水车薪啊!尽管刘备本领再强,怎么能难以抵挡曹操的虎狼之师呢?
怎么办呢?难道徐州真的保不住了吗?不!徐州绝对不能丢!老奸巨猾的陶谦顿时心生一计。
陶谦将徐州大印拿了出来,并当着孔融的面把徐州大印交到了刘备的手上,还说了一堆恭维的话,大概意思说,他年老不中用了,徐州连年兵灾,百姓苦不堪言,这些都是他的罪过,他一直翘首期盼能有位大贤来治理徐州,代替他坐领徐州牧。今天终于被他盼到了这位大贤,说完鼻涕眼泪直流,眼巴巴的望着刘备,等待刘备的回应。
这突如其来的一份大礼,着实把刘备吓了一跳。那刘备究竟会不会接下徐州大印呢?陶谦让贤是什么意思呢?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阴谋呢?
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陶谦一看见刘备来了,高兴的跟什么似的,忙上前握住刘备的手,亲切的说:“小刘啊,你真不愧为后起之秀啊!我年纪大啦!又无德无能。徐州连年兵祸,老百姓受到牵连,这都是我造成的啊!我亏对徐州百姓啊!我想把徐州牧让给你,为了徐州,为了百姓,你一定不要推辞啊!”说完后,陶谦手下文臣武将都随声附和,哭着喊着非让刘备干这个徐州牧不可!
试想一下,这可能吗?这太过荒唐了!这就好比一个人站在马路上,突然一辆劳特莱斯停在他面前,车里走出一个西服革履的企业家,激动的握着那个人的手说:“哥们呀,你长的可真帅!我太崇拜你了!我愿意把我所有的家产全部送给你,求求你了,你就勉为其难的答应吧!”
估计能干出这事儿来的脑子多少缺根筋!
而陶谦他不是白痴,更不是低能儿,他为什么要把徐州让给素未谋面的刘备呢?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陶谦,看看这个人是否真的如《三国演义》里说的那样是个彬彬君子。
据《三国志》记载,陶谦是一个桀骜不驯,刚愎自用而且野心极大的人,这与演义中的形象截然相反。
当时陶谦与袁术,公孙瓒组成联盟,陶谦主管封锁曹操一线,并且多次进攻曹操的兖州,还占据了曹操好几座城池。他还与下邳的一个叫阙宣的草头王联合,攻占了曹操的泰山、华县、费县等地,还打算攻取任城。阙宣也是个野心勃勃胆子又非常大的家伙,手里就那么几千来人,就敢自称“天子”,陶谦能与这样的人为伍,应该肯定他也不是什么善类!
像陶谦把权利,地盘看得这么重的人,怎么能心甘情愿的放弃自己的事业,把辛辛苦苦奋斗的成果转手送与他人呢?这里面肯有什么隐情吗?
还记得曹操这个出兵徐州打的什么口号吗?没错,那就是“替父报仇”。陶谦知道自己与曹操的实力相差甚远,就把劫杀曹操父亲的过错全部推卸到他手下将领张闿身上,说他不服从自己的号令,贪财起义,现在正在全力通缉他。而曹操显然不会相信陶谦的鬼话,在攻打徐州的时候还进行了残酷的屠城。
这下徐州老百姓可惨了,百姓们怨声载道,把所有的罪责都指向陶谦。陶谦一方面受到曹操的恐吓,另一方面还要承受内部舆论的压力,他有点吃不消了,这才迫不得已向盟友求援。
可惜盟友袁术从来就没把他当自己人,反而一直有谋取徐州的心思,他没在背后捅刀子就已经阿弥陀佛了;陶谦只能把唯一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公孙瓒的身上。出乎意料的是公孙瓒却仅派来了千八百人来助战,这管什么用啊!
陶谦见盟军指望不上,就玩弄起移花接木的手段,假意把徐州让给刘备,让刘备来承受曹操的打击,只要刘备一接任徐州牧,就放出口风,把所有的罪责全部推到刘备身上,再当着徐州百姓的面把刘备杀掉,将首级送给曹操,派人与曹操讲和。这样即使骗不了曹操,至少徐州百姓还能支持他,只要有了民众的支持,徐州就还不至于被曹操攻破。
这要是换个别人,恐怕哈喇子早就流下来了。但是刘备在这点上异于常人,他敏锐的眼光一眼就看透了陶谦的阴谋,面对着如此巨大的诱惑,他岿然不动,就是拒而不接。这举动令关羽,张飞等人大惑不解,连孔融都感到诧异,他们都纳闷刘备是不是缺心眼儿呀,这样的机会以后还怎么找到?
他们不了解刘备,其实刘备不接徐州印是对的!陶谦的阴谋很低级,面对刘备这样的老江湖,他还显得嫩了点。刘备如果真的接下了徐州印,就难免会落下趁火打劫之嫌,很容易自毁招牌,对于他刚刚树立起来的形象与声望就造成了负面影响。
即使陶谦没有阴谋,确实是他心甘情愿让贤的,在这种情况下,刘备也绝对不能接,因为刘备此刻仍然打着的是公孙瓒的旗号,在没有完全摆脱公孙瓒集团的情况下,刘备还不能自立旗帜,反之就会招蜂引蝶,四处受敌,还会引来杀身之祸。所以刘备毅然决然的拒收徐州印。这就是“一让徐州”的内幕。
陶谦一看刘备不像想象中那么容易对付,便心生二计,他就委托刘备帮忙防守小沛。小沛是徐州的西大门,是能够阻挡曹操进入徐州的唯一咽喉要地,曹操肯定会在那里部署重兵,刘备前去支援沛城,很明显陶谦是让刘备做炮灰。
不过老油条刘备当炮灰也当出了经验,他借口手下兵力不足找陶谦借兵。陶谦无奈,不得已给刘备拨出了四千丹阳兵。
刘备带着这些人马飞快地赶到了小沛。对付曹操,刘备还显得太嫩,曹操的能力那是是不容小视的,刘备很快就败下阵来,从此就患上了“恐操症”。
不过刘备心眼就是多,毕竟城池,兵马都是他陶谦的,小沛虽然丢掉了,他自己却没有什么损失。他带着他手下一千余人飞快的撤离了战场。刘备这个逃跑的经验还是无人可及的!
陶谦见小沛被曹操轻易的攻破了,心灰意冷的他再也想不出好主意了。所有的人都万念俱灰,静等着被曹操消灭。反观刘备,仍然斗志昂扬,他是绝对不会坐以待毙的。
刘备眼珠一转,拍着胸脯告诉陶谦,不用慌,还有办法。陶谦听他这么一说便认为刘备能够搬来救兵,顿时眼睛一亮,精神也振奋了起来,可没想到的是,刘备却说,只需他写一封信,管教曹操就能退兵。
刘备真有这么大的把握吗?没有!刘备绝对不会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一封书信上,只不过是他使的金蝉脱壳之计而已。这封信稳的不是曹操,稳的却是陶谦与田楷,当在所有人都注目信件的时候,刘备就能偷偷摸摸地率众潜逃了。此外,这还有一个好处,至少能让曹操知道这世上还有个叫刘备的,这对于刘备来说,曹操就是宣传他名声的工具!此乃一石二鸟之计也!
刘备给曹操的信是这么写的:
曹兄:你好,百忙之中打扰你真不好意思,小弟我叫刘备,前些日子我们在小沛已经打过交道了。如今您率虎狼之师血洗徐州,造成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您这么做是不对地。您替父报仇,心情可以理解,可是您这样就是公报私仇、出师无名了,会大大影响您声望的。如果您想称霸一方,我劝您还是早点收兵回去吧。再说这次的责任也不完全怪陶谦,他也是受害者,我看他怪可怜的,就在中间做个和事佬儿,让陶谦赔偿您点经济损失也就算了,您觉得怎么样呢?喔!对了,在信的最后,我在强调一下,小弟的名字叫刘备,请您千万不要忘记喔!
刘备写完信后,就准备好了行李,反正是文的武的都已经试过了,他也算尽力了,这就算完成了驰援徐州的任务,再不走恐怕就来不及了。可就在刘备刚要准备离开的时候,好消息突然传来---曹操竟然真的退兵了!刘备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可是真的撞了大运了!难道曹操真的相信了他的鬼话,让他给忽悠住了吗?
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曹操接到信以后,估计看了一半就扔马桶里了。只不过曹操家突然后门起火,张邈与吕布在趁他攻打徐州时候,偷袭了濮阳,曹操没有办法,只好被迫退兵赶回去救援。但曹操在临走的时候,他也没有放弃对徐州的控制,他在信中看出刘备这家伙不是寻常货色,便使用个离间计离间刘备与陶谦之间的关系,令他们二人相互攻击。
于是曹操回复给刘备一封信,然后就一夜之间就返回兖州与张邈吕布决斗去了。曹操的退兵成全了刘备,也给了刘备天大的面子,这下刘备的声望与行市可就打着翻的见涨了。这一下,徐州战役最大的头功就落在了刘备的头上!
刘备成为了拯救徐州的功臣,成为了徐州百姓的救世主,家家户户都在歌颂着刘备,这些陶谦为难了,怎么安置这个功臣刘备呢?总不能庆功宴都没吃就把刘备礼送出境吧!现在看来刘备好像也没有要走的意思,在徐州安置着这么一个不稳定因素,如果长期这样下去,那他这个徐州牧就只剩下个空壳子了!所以绝对不能把刘备留在徐州。
陶谦鼓捣孔融,联名保举刘备去做“豫州刺史”,把刘备顺理成章的安置在豫州管辖的小沛。我们一看地图就明白,豫州是夹在兖州与徐州之间的,多半豫州地区都是在曹操统治之下,在前文也提到过,小沛是徐州西大门,陶谦故意使刘备驻守小沛,其目的就是让刘备替他守门,替他防御着曹操。同时小沛还在郯城眼皮子底下,刘备有什么小动作,都逃不出他的眼睛。就这样,刘备自此之后就多了一个新的职称---刘豫州。
刘备来到小沛,先安顿好了一切,然后就为如何摆脱公孙瓒做准备了。刘备对田楷是软硬兼施,打发田楷让他回幽州。田楷也明白刘备的翅膀已经硬了,他是人中龙凤,不会久甘于人下的,如果不趁着这个台阶下去,再不走恐怕就要遭到毒手了,于是他就灰溜溜的离开了小沛赶回了幽州找公孙瓒汇报去了。
轰走了上级田楷,刘备立即在小沛做宣传工作,大肆的扩招军队,收购粮草。徐州的百姓对这位救世主奉若神明,都来主动的投军。刘备的势力像吹气球一样膨胀起来,陶谦看在眼睛里,气得眼睛都迸出了血丝!
刘备还将“挖墙脚”的技能发挥到了极致,与陶谦外交部部长孙乾,智囊团陈珪,陈登父子拉上了关系,还与徐州的财政大腕儿糜竺糜芳攀上了亲戚(与糜竺妹妹订了亲),这些人时不时的在徐州免费为刘备做义务宣传。
眼见刘备有夺人之势,陶谦才明白这次真的是”引狼入室“,着急的饭也吃不下了。没办法,这才设计要制服刘备,才有了精彩的“二让徐州”!
陶谦假意请刘备到徐州来做客,在席间,将徐州大印再一次捧了出来,交到刘备手中,然后看着刘备有什么反应。如果刘备真的接下徐州印,那么埋伏在帐下的刀斧手就会立即冲上前去,将他砍为肉泥。
可惜,刘备是个喜怒不形于色的人,陶谦从表面上根本看不出来刘备内心里想的是什么。更为出乎陶谦意料的是,刘备竟然第二次拒接,而且还言辞激烈,说了一大堆冠冕堂皇,义正词严的道理。面对这样的对手,陶谦只能干瞪眼,却没咒念。
无计可施的陶谦在对付刘备的困惑中和被曹操的恐吓中,忧虑成疾,眼睁睁的看着徐州被刘备一点点蚕食。
在徐州驻扎了一年多后,刘备已经站稳了脚跟,时机已经成熟了,于是他派陈家父子,糜氏兄弟轮番作陶谦的思想动员工作。陶谦此时已经病入膏肓,他知道,如果再不让出徐州,自己的两个儿子命将不保,自己死后也将身败名裂,还不如卖刘备个好,主动让出徐州,这样既能保全自己的名声,也能保全自己的家人,所以陶谦才上演了最后的“三让徐州”。
这正是:陶谦一让徐州,实为一场阴谋,请刘备做替罪羊,将其送入虎口;陶谦二让徐州,仍是一场阴谋,假意试探刘豫州,究竟是去是留;陶谦三让徐州,刘备已成气候,军权已落他人手,不让岂会干休?
刘备就这样坐上了徐州牧,但是刘备真的做的稳当吗?他在徐州的日子会一帆风顺吗?
由于黄巾起义的爆发,青州、幽州、冀州等地都沦为一片战火,河北一带的富商基本都卷包裹逃难去了,就连张飞这样的大户企业都面临倒闭,哪里还有富商等待着刘备团伙们的洗劫?所以单靠劫富济贫生存发展的刘备集团慢慢的失去了猎物。
作为龙头老大的刘备,他必须要谋划出另一条生存之路,从军也就成为了他们的不二选择。
这也是他们少年时期共有的志向。毕竟“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是那个时期人们的传统观念。
但是在那个年代投军是不容易的,不是你想来就能来的了的。
刘备没有他老祖先刘邦的运气。刘邦还能通过老朋友萧何的运作担任一个亭长。毕竟衙门有人好办事,但是刘备呢?他的手下都是江湖上的草莽,根本就没有门路。
那么刘备怎么才能从军呢?
这就有必要提一提刘备最擅长的一大特点了---能忽悠!狡猾的刘备充分发挥了他的特长,并熟练的运用在了适当的场合,他来到幽州军营招兵处的地方,谎称自己是卢植的学生。
那么刘备到底是不是卢植的学生呢?《三国志》《三国演义》都说刘备投师在大儒家卢植的门下。我们都知道,这两本书都是崇刘抑曹的,陈寿与罗贯中是刘备典型的粉丝。他们要宣扬刘备,就很有必要给他的脸上贴金,不仅给刘备安排了一个有来头的师傅,还安排了一个有身份来历的北方第一霸主公孙瓒成为了他的同窗好友!
卢植作为一代大儒家马融的徒弟,又官拜北部中郎将,试问这样的人物怎么能收刘备这样的地痞混混呢?
我们纵观刘备一生,根本就没用半点儒家的风采,连他手下最出名的军师诸葛亮也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为了证实刘备是卢植的徒弟,在《三国演义》中,卢植因小人献谗言而被捕,打入木龙囚车运往京城,在路上与刘备相遇,师徒俩抱头痛哭。罗贯中特意捏造了一段故事,故意把刘备拜师名门的事迹给凿实。
我们试想一下,在那个战乱的场合,能够遇见卢植本身就是万分之一的几率,他被判的又是谋逆罪,很容易受到株连,而且有重重的士兵把守,寻常人根本就不能靠前。狡猾的刘备躲避还来不及,又怎么能前去自寻死路呢?所以刘备拜师名门只能是他为了从军而设计的一个谎言而已!
那么刘备为什么要认卢植当干佬呢?答案很简单。因为卢植官拜的是北部中郎将,也就是幽州讨伐黄巾的总指挥。利用他的身份更能给自己创造出一个响当当的后台,试问有哪个军官能不给自己的顶头上司几分颜面呢?
刘备本身具有的痞气,还有个喜怒不形于色的性格,说谎的时候面不红,耳不赤,就和真事一样。所以还真不得不佩服刘备,无耻都能这么挥弦自如。
接见刘备的是负责招兵的校尉邹靖。邹靖看刘备有恃无恐的样子,也只能是半信半疑。他怕刘备这家伙是为了越过普通小兵做个军官而编出的谎言,同时也担心万一刘备真有来历,领导将来要给他小鞋穿怎么办呢?
眼下正是用人之际,不妨做个顺水人情,邹靖便推荐刘备去青州刺史那里挂个号。
不巧的是幽州的张纯正在闹叛乱,青州刺史正犯愁呢,对付黄巾都捉襟见肘,又突然冒出了一个张纯,不出兵救援幽州领导就会怪罪,应该怎么办才好呢?正当他焦头烂额的时候,刘备大模大样的报道来了。
青州刺史灵机一动,顺势就给刘备下达了一个命令,让他负责去支援幽州地区讨伐张纯。当然了,这个任务还有另外一层含义----炮灰!
第一次出征的刘备,没有任何的战场经验,所以不可能创造什么神话。罗贯中为了美化刘备在《三国演义》里虚构了刘备出世第一功,以少胜多的斩杀了黄巾首领程远志。
然而在《三国志》中明确记载了刘备第一次的军事行动,就是这次讨伐张纯。
在这次战斗中,刘备身负重伤,最后诈死躲在死人堆中才幸免于难。虽然他战斗失利,但是刘备却树立了敢打敢拼的形象,很快便在军营中立足了。在这次战斗中也让刘备知道了什么是战场,吸收了不少的经验与教训。
刘备平叛失利,是在邹靖与青州刺史意料之中的,但是他能够安然回来,就是在邹靖与青州刺史的意料之外了!所以邹靖不禁对这群“痞兵”刮目相看了,便正式任命刘备成为独立大队的大队长,授予军人的名号。
刘备他们终于算是如愿以偿了,但是刘备不知道,以后的道路将更加艰难,他下一个出征的目标即将是号称百万大军的黄巾军!
刘备不是神仙,他不能创造什么传奇,该失败的一定会失败,在以后的剿匪过程中,刘备军基本都是一触即溃,而且是一溃再溃,所以《三国志》里对于这一时期基本上都是一带而过,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大肆宣扬的事件。
在血与死的洗涤中,刘备终于认识到以他手中那点微不足道的兵力与强大的黄巾军硬拼无异是以卵击石。狡猾的刘备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带着手下兄弟们展开了深入敌后的游击战争。
值得一提的是,屡战屡败而又屡败屡战的刘备锻炼出了坚韧不拔而又不屈不饶的性格。最关键的是他还学会了第二项拿手绝技---逃跑,还培养出来了一副即使天塌下来也能当被子盖的良好心态!
经过无数次的剿匪战争,渐渐地刘备领悟到了,单靠一味地厮杀,是不可能在乱世中崭露头角的。只有割据一方才能够发展,只有得到属于自己的一块根据地才能不断地发展壮大,但是要达到这样的理想,就必须要有一定的声望。
那怎么才能闯出名堂来呢?有能够迅速使人出人头地的捷径吗?
当刘备坐领徐州之后,还没有高兴多久,就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
压力来自三方面:
首先是内部矛盾,刘备新接管徐州,难免有一些陶谦旧部不满于刘备的统治,与刘备貌合神离,这其中丹阳兵的统领曹豹就是典型的代表。
曹豹手握兵权,而且比较自大,时常不服从刘备的命令,随时都有叛变的可能。刘备很想找个借口将他除掉,但他怕投鼠忌器,一旦现在搞起了政变,很容易就失去了人心,甚至还会发生兵变,如果发生激烈冲突,很可能被其他势力有机可乘!
其次,徐州的地理位置对刘备也不利。徐州地处平原,非常适合骑兵作战,然而刘备恰恰缺少的就是骑兵。
第三,徐州的周边的情况复杂,盘踞着好几个不好惹的邻居
NO1。公孙瓒。地处幽州的公孙瓒虽然距离刘备较远,但是刘备擅自脱离组织,自立山头,公孙瓒自然非常地不爽。陶谦原与公孙瓒是战地联盟,由陶谦在背后牵制着袁绍,如今刘备当家做主,他是否会像陶谦一样呢?这很难说,以刘备的性格,多半会背叛组织另找靠山,一旦找到袁绍,那么刘备即成为自己的敌人!所以一旦有机会公孙瓒必然会发兵报复刘备。
NO2。袁绍。在冀州的袁绍,早就对徐州垂涎三尺,可是他背后的公孙瓒是当前的头号大敌,以袁绍的实力,一旦消灭公孙瓒,必然会率领得胜之师乘胜攻打徐州。
NO3。曹操。距离徐州最近的就是占据兖州的曹操,这是一个最强大的对手,也是最具有威胁的敌人。刚刚对徐州发动总战役的曹操,要不是张邈与吕布在背后捅刀子,说不定现在他早就站立在徐州的城墙观风景呢!在徐州他白白的损兵折将,曹操岂能善罢甘休?早晚必定还会卷土重来。
NO4。袁术。地处淮南的袁术,野心最大,实力又雄厚。他最大的特点就是目中无人,最瞧不起那些没有身份的人,他曾经还蔑视过孙坚,轻视过陶谦,更不用提草坑里蹦跶出来的刘备了。这个家伙而且还没有信义,胆子又大,无论什么样的敌人,他都敢较量较量。尽管屡战屡被,但是却屡败屡战,斗志非常的旺盛,当初在与陶谦同盟的时候,就一直背后暗算自己的盟友,与这样这样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相处,不留意点怎么行呢?
这样的几个邻居,环绕在徐州的周围,刘备哪一个也惹不起,也伤不起,徐州就是他们嘴边的一块肉,随时都有被他们叼走的可能。好在这几个邻居都在忙乎自己的事情,无暇过问徐州。
刘备的几个邻居都在忙什么呢?
公孙瓒忙着抵抗袁绍的进攻,袁绍把所有兵力都投入在幽州、青州一带,并且用伏兵打败了张燕、公孙续的援军。公孙瓒只能退守自保,尽管恼怒刘备的叛变,却无暇分兵来兴师问罪。
袁绍忙着打公孙瓒呢,这就不用提了。
曹操忙着收拾背后的张邈和吕布,暂时也没用机会进攻徐州。
袁术忙着作皇帝的春秋大梦,在不遗余力地寻找失踪的玉玺,这种目光短浅的家伙,暂时应该也不会把战略方向放在徐州。
也就是说,留给刘备发展的时间就是公孙瓒被消灭,吕布张邈被剿灭,袁术寻找到玉玺,这三种情况之前。
在这短暂的时间内,刘备都要做哪些内容呢?1。要解决内部的叛乱2。要安抚百姓3。战后要重建家园4。还要招兵买马5还得囤积粮草6又要修建城池7还必须拉拢战略伙伴8广泛筹集资金9还要注重训练士兵等等
《三国演义》中,刘备掌管徐州可谓一马平川。实际上,这绝对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到的事情,而刘备在这短暂的时间内几乎把上面所提到的事情都做到了!
刘备运用糜竺糜芳的关系,筹集了大量的资金,有了钱就能重建家园,修筑城池,刘备又通过宣传的手段使徐州的老百姓纷纷响应,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帮忙修建城池,踊跃的参军。
刘备还将丹阳兵总指挥曹豹同志提拔成为“下邳相”。这是一种明升暗降的方式,用一个比较大的文官换走了曹豹的指挥权。
刘备又命令陈登草书一封,送与袁绍,表示与袁绍和好向袁绍靠拢的意思,以寻求袁绍对于徐州的支持与保护。信的内容如下:
敬爱的袁大盟主:
您好!徐州不幸啊,遇到了陶谦这个祸害,导致兵祸连绵,民不聊生。如今陶谦死了,徐州老百姓急需一位好领导来统领他们,我陈登代表徐州广大的人民群众一致推举刘备为徐州牧,希望能够得到您的首肯。由于徐州的杂务急需刘备亲自处理,他本人本想亲自前见您来却无暇分身,还望您能够见谅。
陈登协同徐州百姓
袁绍接到信后感觉刘备这个人很乖巧,既然他能主动向自己靠拢,那么日后得到徐州就会方便许多,这样他就可以全力以赴的对付公孙瓒。就这样,素有谋略的袁绍也被刘备忽悠了。
在看《三国演义》的时候,大家都会觉得刘备这家伙运气怎么这么好,刚出道就有关羽张飞这样的即忠诚又能干的豪杰,还有名师卢植的声望支持,同学公孙瓒的强烈提拔,大好人陶谦的退位让贤。其实刘备现实的命运恰恰与这截然相反。正当徐州慢慢的有了起色的时候,正焦头烂额的刘备又遇到了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因为徐州来了一个可畏又讨厌的客人——吕布。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