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呜呼!使周公瑾而在,其智必及乎此矣。吾观其决谋以破曹操,拓荆州,因欲进取巴蜀,结援马超以断操之右臂,而还据襄阳以蹙之,此非识大略者不能为也。使斯人不死,当为操之大患,不幸其志未遂而天夺之矣。孙权之称号也,顾群臣曰:‘周公瑾不在,孤不帝矣。’彼亦知吕蒙之徒止足以保据一方,而天下之奇才必也公瑾乎。②昔吴起与田文论功,至主少国疑,大臣未亲,百姓未附之际,吴起屈焉。桓王属大皇于张昭,更以遗之,后瑜驰驱于颠危之际,昭遂废不用。何哉?江东虽定而国轻矣。余论次其行事,使善观国者有考焉。[46]
洪迈:说者谓天无大风,黄盖不进计,未必胜。此不善观人者也。方孙权问计于,瑜已言操冒行四患“将军擒之,宜在今日”;刘备见瑜,恨其兵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正使无火攻之说,其必有以制服矣。[47]
范成大:年少曾将社稷扶,三分独数一。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功迹巍巍齐北斗,声名烈烈震东吴。青春年纪归黄壤,提起教人转叹吁。[48]
谢采伯:孙策、拔皖城,纳二乔,皆国色,是以师婚也。英锐豪俊之气,固足办事。毕竟有所溺,则智昏,智昏则防虑疏。策为许贡客箭伤颊,创甚,年二十六卒。瑜为流矢中右协,年三十六卒。[49]
萧常:从攻横江当利及东渡击枺陵,则知在江北。或曰:此功为大,每以语简而忽之,遂令乌林之役独传。[50]②瑜、肃建拒操之议,孙权违众用之,卒成大功。然瑜昧于远图,不能乘胜佐昭烈以定中原,乃欲越荆取蜀,而(吕)蒙又复袭关羽以取荆州,使曹氏为不讨之贼,可与言知哉?[51]
钱时:江左之势定于赤壁之一战。操破荆州乗胜东下号八十万,向微公瑾决此大计,六郡之众宁足恃乎?论者遂谓此为公瑾功第一。[52]
元明清
刘祁:已而诸豪割据,士大夫各欲择主立功名,如荀攸、贾诩、程昱、郭嘉、诸葛亮、庞统、鲁肃、之徒,争以智能自效。[53]
王义山:某仰惟某官学通六艺,忠贯三精,其谋略则荀攸、贾诩之密,其经济则、鲁肃之英,其吟啸则谢安、庾亮之雅,其牧御则羊祜、陆逊之仁。[54]
胡三省:此数语所谓相时而动也。然瑜之言不悖大义,鲁肃、吕蒙辈不及也。[55]
孙承恩:矫矫公瑾,实吴良臣,雄姿英发,筹策迈伦,老瞒长驱,志无江表,一战蹙之,功莫与绍。[56]
晏璧:当曹操伐吴,威震寰宇,群臣争议迎降,瑜独定大计,度操部水军百万,远渉江湖,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愿得精兵三万破之,以片言决兴王之策,以偏方抗天下之师,卒走强敌,开拓荆土,非明断能然乎?至其议纵刘备不资其出地,又欲西取巴蜀而并张鲁,北据襄阳以蹙曹操,雄啚出人意表,使究其志,未易量也。虽天啬其寿,中路陨殁,其一举而鼎分三国功名之奇,垂于无穷。[57]
张凤翼:周公瑾江左伟人,其才略功烈足光纪载,而传必及其顾曲,固知审声知音非尠事也。
黄中坚:周公瑾英姿伟略,诸葛孔明而下一人而已。然其欲徙昭烈于吴,盛宫室美女玩好以娱乐之,分关张各置一处,使如瑜者挟与俱战,则其计亦左矣。昭烈以枭雄之姿,少有大志,其心固欲建霸王之业耳,故髀里肉生至于堕泪。今方破曹操,势可有为,岂甘为吴所豢养?关张与昭烈生死分定,不得昭烈而奉之,岂肯为吴宣力?果若所言,势必将有内变而使魏人得以乘其隙,吴蜀事业俱未可知也。语云:‘知彼知己,百战百胜’。公瑾知昭烈君臣不为人下而顾建此策,殆所谓多思则乱者耶?仲谋于公瑾言无不从而此独不听其见,不岀公瑾上哉![58]
陈子龙:自汉以后,文武渐分,然犹有虞诩、诸葛亮、、陆逊、司马懿、羊祜、杜预、温峤、谢玄、韦睿、崔浩、李靖、裴行俭、郭元振、裴度、李德裕、韩琦、李纲、虞允文之徒奋策儒素建功阃外,为时宗臣。彼岂必有抟虎之力,射雕之技哉?不过深明古今之事,能决机宜之便耳。[59]
屈大均:汉唐以来善兵者率多书生,若张良、赵充国、邓禹、马援、诸葛孔明、、鲁肃、杜预、李靖、虞允文之流,莫不沉酣六经,翩翩文雅,其出奇制胜如风雨之飘忽,如鬼神之变怪。[60]
郑板桥:周郎年少,正雄姿历落,江东人杰。八十万军飞一炬,风卷滩前黄叶。楼舻云崩,旌旗电扫,射江流血。咸阳三月,火光无此横绝。想他豪竹哀丝,回头顾曲,虎帐谈兵歇。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吴蜀交疏,炎刘鼎沸,老魅成奸黠。至今遗恨,秦淮夜夜幽咽。
王懋竑:雄略似孙伯符,有并吞中原之志,而不专于自守。
李安溪:规图荆、益,及制曹、刘之策,着着机先,真英物也。②在则可,如无瑜者,权必不能独挡曹,无玄德则无吴耳,子敬之谋未为非也。[61]
张佩纶:若公瑾则赤壁之后旋没巴邱,世之称公瑾者第曰胆略兼人而已,不知公瑾之才实一世奇才,而驾乎三国群贤之表。②吴虽多才,鲁肃失之疏,吕蒙失之谲,陆逊失之柔,孙权以公瑾为王佐,公瑾诚王佐。惜乎!权之非真主才耳。嗟乎!伯符与公瑾实创江东,其意亦欲取荆州袭许都。使天老其才,以与公瑾戮力中原,天下事未可知也。[62]
近现代
卢弼:公瑾生长江、淮,谙识险要,出入彭、蠡,久涉波涛,熟筹彼我,用能以寡击众,遁走阿瞒,一战而霸,克建大勋,玄德谓为本文武筹略,万人之英者,岂虚语哉。或曰:公瑾不死,操之忧也,先主亦安能定蜀乎?[63]
吕思勉:、鲁肃,亦皆可谓为好乱之士也。徒以二三剽轻之徒,同怀行险徼幸之计,遂肇六十年分裂之祸,岂不哀哉。[64]
******:是个“青年团员”,当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了他,结果打了胜仗。[65]
后世地位编辑
建中三年(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吴偏将军南郡太守”。[66]同时代被列入庙享名单的只有关羽、张飞、张辽、吕蒙、陆逊、邓艾、陆抗而已。
及至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67]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亦位列其中。
周景:字仲飨,从祖父(或从祖),周兴之子,官至司空、太尉,追封安阳乡侯。[8]
父辈
周尚:从父,周兴之孙(周异之兄,存疑),官至丹杨太守。
周崇:从父,周兴之孙,周景长子,嗣安阳乡侯。
周忠:从父,周景之子,官至太尉、录尚书事。
平辈
周晖:再从兄,周忠之子,官至洛阳令。
子侄
周循:长子,官至骑都尉,娶公主孙鲁班(孙权与步夫人之女)
周胤:次子,官至兴业都尉,封都乡侯,因罪免。娶孙氏宗室女。
周氏:之女,名不详,嫁太子孙登(孙权长子)。
周峻:兄子。官至偏将军。
孙子
周护:侄孙(或从孙),周峻之子。
配偶
小乔:桥公之女,大乔之妹(古代“桥”与“乔”为一个字。)
墓地
墓中国有多处。据唐朝梁肃所作的《周公瑾墓下诗序》和陆广微所撰《吴地记》记载[68],墓位于苏州,“坟,在县东二里。”
据陆游所撰的《南唐书》记载,墓位于宿州,“瑜葬宿松,即墓为祠,子孙居其旁者,犹数十家。”
而据明朝《一统志》记载:“墓在庐江县安丰乡”。公元1422年(明正统七年),提学御史彭勖,令知县黄金兰立碑题曰:“吴名将周公瑾之墓”。清《庐江县志》又载:“之妻小乔墓,在西门外真武观西百步,墓墩俗称瑜婆墩”。清咸丰年间,墓地被毁。1926年和1942年,墓先后进行了两次修缮。
庐江墓
庐江墓(13张)
1989年春,安徽省文物事业管理局召开有关专家论证会,对湖南岳阳,江西新淦,安徽庐江、巢县、舒城、宿松等地的墓进行了全面的科学论证,取得一致意见,确认安徽省庐江县的墓为首丘之地。1989年5月,墓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9]
遗址
城位于安徽舒城县城西南10公里处的干汊河镇瑜城村。为24岁以前的在家乡修建的兵营,供练兵习武及驻军之用。城为土城,正方形,长宽各296米,高10米,占地面积104亩,四周是土筑城墙,高城之上是平整的台地,东西南北各有一个相对称的宽六七米的城门。原建有兵营、养马场、井、拜母堂、净梵寺、古塔等。城的西北方向有呈鼎足之势的三个土墩,名曰“练三墩”,传为当年周郎练兵牧马处。城及练三墩,古称牧马旧市,为昔日龙舒八景之一。
周郎桥:在南京有一处遗迹,即“周郎桥”。据明朝《万历上元县志》载:“周郎桥,在丹阳乡。吴渡秣陵,破笮融,下湖熟,曾经此,故名。”[72]
桥:桥位于安徽省舒城县带肚堰,位于南门口到码头交叉处,横跨城南护城河;牧马旧市,为练兵放牧处,“龙舒八景”之一。
;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