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贯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于东汉光和五年(182年)出生于徐州下邳(今江苏徐州市邳州),其父孙坚时任下邳县丞。[5]
据传他是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的第22代孙,为孙坚第二子。生来目有精光,方颐大口,形貌奇伟,异于常人。[5]自幼文武双全,早年随父兄征战天下。善骑射,年轻时常常乘马射虎,胆略超群。长兄孙策在江东起兵时,常跟随左右,他性格旷达开朗、多决断,崇尚侠义,喜蓄养门客,与父兄齐名。常参与商议计谋,孙策感到特别惊奇,自认为不如他。每当宴请宾客时,孙策常常回头看着说:“这些人,以后都会是你的手下。”
为了让弟弟早日成材,孙策让他去担任阳羡(今江苏宜兴)县长,这时的只有十五岁。[1]此后,被郡中察举为孝廉、州里推举为茂才,代理奉义校尉。
建安四年(199年),跟从孙策讨伐庐江太守刘勋。刘勋败逃后,又进军沙羡,讨伐江夏太守黄祖。
稳固江东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被许贡门客行刺,不久去世。领会稽太守,开始统领江东。最初掌管江东时,局势动荡不安,在张昭、周瑜等人辅佐,地位逐渐稳定。[6]
建安八年至建安十三年(203年至208年),三伐江夏太守黄祖,并于其间收得大将甘宁。
赤壁之战
建安十三年(208年),同年,东汉丞相曹操南征,大败宜城亭侯、左将军、豫州牧刘备。曹操占领江陵(南郡治所)后,给写信,直意要取下东吴。东吴内部分为主战和主和两派,主战以鲁肃、周瑜为首,主和以张昭为首。张昭在当时是很有说服力的,但却有意与曹操一战。此时,鲁肃从江夏带来刘备的军师诸葛亮,表明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周瑜及时返回,说明曹操的种种弊端,战有望获胜。果断决定,以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与刘备合兵,和曹操决战。周瑜用黄盖谋,以五万人于赤壁大破曹操,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战后,刘备、周瑜等又追击至南郡,曹操只好撤回北方,留曹仁、徐晃在江陵,派乐进镇守襄阳。[1]
此时,甘宁在夷陵被曹仁包围,采纳吕蒙的计策,留下凌统抵御曹仁,以一半兵力驰救甘宁,获胜而返。同年,亲率大军围困合肥,派张昭攻打九江郡的当涂县。张昭出兵不利,攻合肥一个多月,亦未能破城,最后只得退兵。
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与曹仁相持已有一年多的时间,曹仁部死伤众多,最终弃城逃走,任命周瑜为南郡太守。同年,刘备上表奏封代理车骑将军,兼任徐州牧。
开拓领土
建安十五年(210年),遣步骘为交州刺史,挥师南征。吴军压境,交州各郡守无不俯首,士燮率领众兄弟奉承节度。唯有刘表所置苍梧太守吴巨“阴怀异心,外附内违”,最后被步骘所斩,遂加士燮为左将军。
建安十六年(211年),将治所迁至秣陵。
建安十七年(212年),修筑石头城,改秣陵名为建业。同年,修筑濡须坞以防曹操南侵。
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
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曹操攻打濡须坞,与之相持达一个多月。其后,曹操率先撤退。
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征讨皖城,虏获庐江太守朱光。
建安二十年(215年)刘备取蜀成功,遣诸葛瑾讨还荆州,刘备不从。盛怒下的以吕蒙为将,连下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刘备亦起兵五万赴公安,关羽将三万于益阳与鲁肃对峙,大战一触即发。然曹操于此时拔汉中,刘备面临着极大的威胁,与议和,把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土地予孙氏。与刘备议和后,再次征讨合肥,还是未能攻下合肥,便撤军东归。于逍遥津以北被魏国大将张辽所袭击,赖凌统等拼死保护,方得以离去。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冬,曹操进驻居巢,再攻濡须坞。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春,命都尉徐详拜访曹操,请求归降,曹操同意修好,立誓重结为姻亲。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荆州守将关羽发动襄樊之战。这时的看着刘备逐渐做大,并以相当的兵力对自己构成威胁,旋即改变战略,向曹操称臣联盟,以吕蒙为都督,袭取荆州,将军潘璋、朱然擒杀关羽。同年,曹操上表任命为骠骑将军、假节兼荆州牧,封南昌侯。派校尉梁寓向汉朝廷进贡,又将原先俘虏的朱光等人送归北方等,作出示好举动。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袭位。同年秋,曹丕将领梅敷派张俭请求安抚接纳,南阳郡中五县的五千多户百姓也前来归附。十月,曹丕代汉称帝,建国号“魏”,史称曹魏。
延康二年(221年)四月,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同年,自公安迁都鄂州,改鄂州为武昌,并随即修筑武昌城。
曹丕称帝后,便遣使请求成为魏的藩属,并将降将于禁等送回北方。十一月,赐给九锡,册封其为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节督荆、扬、交三州诸军事。同年,刘备兴兵问罪,讨伐。果断任命39岁的陆逊为大都督,迎击刘备,于次年的彝陵之战中大破蜀军。[1]
受封吴王
黄武元年(222年),曹丕发觉并非真心归附,便命曹休、张辽、臧霸出兵洞口,曹仁出兵濡须坞,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率军围攻南郡,三路伐吴,其中两路各有胜败,魏军整体局面占优,然因吴将朱桓重创曹仁军,扭转了整个战局,魏军战果不如预期,只得于次年全面引退。同年十二月,派太中大夫郑泉前往白帝城拜谒刘备,蜀、吴两国重新通好。但与曹丕之间仍有使节往来,至次年才正式断绝关系。
黄武二年(223年)四月,刘备病逝。之前,戏口守将晋宗杀死将军王直,率部下投降曹魏,被任命为蕲春太守,屡次侵犯吴国边境。六月,命将军贺齐等袭取蕲春,活捉晋宗。同年十一月,蜀汉派中郎将邓芝来访。
黄武三年(224年)夏,派辅义中郎将张温访问蜀汉。
黄武四年(225年)冬十二月,鄱阳人彭绮率军反叛,攻陷周围数县,拥众数万。同年,曹丕率军至广陵,严设固守。此时大寒,河面结冻,曹丕撤归。
黄武五年(226年),曹丕病逝,乘机攻江夏,不克而还。
黄武六年(227年)正月,吴国诸将平定彭绮叛乱。
黄武七年(228年)八月,“石亭之战”发生,陆逊督率诸将大败曹休。
黄龙元年(229年),于武昌(今湖北鄂城)正式登基为帝,建国号为吴,孙吴王朝正式建立。五月,派使者出使辽东。六月,与前来祝贺登基的蜀使陈震商议平分天下,豫、青、徐、幽四州属吴;兖、冀、并、凉四州属蜀。司州的土地,以函谷关为界分属两国,并制定盟书。九月,迁都建业(今南京市)。
称帝后,多次出兵北伐,战役较多,各有胜负。
黄龙六年(234年),响应了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御驾亲征合肥,却败于魏扬州都督满宠。
割据辽东的公孙渊自从魏明帝太和二年(228年)废叔继位后,便多次与来往使者。公元233年(太和七年),公孙渊遣使向吴称臣,企图以吴国为外应以叛魏。打算册封公孙渊为燕王,遭到顾雍、张昭等群臣反对,但仍然派张弥、许晏等人携金玉珍宝立公孙渊为燕王。公孙渊没想到会如此看重自己,但认为东吴远而曹魏近,害怕曹魏讨伐,又垂涎东吴送来的珍宝,于是诱斩吴使,并将其首级献给魏明帝。忿恨公孙渊巧诈反复,打算亲自率军前往征讨,幸而听从朝臣劝谏,才未出征。
二宫之争
在长子孙登夭折后,的三子孙和被立为太子。自赤乌五年(242年)起,孙和及鲁王孙霸之间因储君问题产生了极大矛盾。朝中大臣亦分为两派分别支持太子和鲁王。其中,陆逊、顾谭、吾粲、朱据、诸葛恪等都支持太子,而步骘、吕岱、全琮、吕据和孙弘等都支持鲁王。
期间,不明嫡庶之分,又“多嫌忌,果于杀戮”。使如吾粲、陆逊等多位大臣受到牵连,而最后谏止诛杀孙霸和流放孙和的十多位官员亦因此而获罪,种种因二宫之争而衍生的杀戮和惩处对东吴人才打击很大。政局亦因朝内分裂而有所影响,逐渐对此担忧,遂有改立嗣子的意图。
赤乌十三年(250年),废孙和,赐死孙霸,改立孙亮为太子。
去世
太元元年(251年)冬十一月,在到南郊祭祀天地后便得了风疾,当年十二月,急召大将军诸葛恪入朝,委托后事。
神凤元年(252年)夏四月,病逝,终年71岁,在位24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1]
在位年号:黄武(222年—229年)、黄龙(229年—231年)、嘉禾(232年—238年)赤乌(238年—251年)、太元(251年—252年)、神凤(252年)[11]
为政举措编辑
政治
头像
头像
在开展军事、外交活动和扩大地盘的同时,注重发展生产、富国强兵。他接替其兄主事不久,即开始推行屯田。东吴屯田分军屯和民屯,设典农校尉、典农都尉、屯田都尉等职官管理,屯田兵且耕且战,屯田户只须种田,免除民役。屯田地区分布很广,屯田的军民多少不等,皖城的屯田基地有屯兵数千家,而毗陵的屯田民则有男女数万口。东吴屯田的规模可观,且多用牛耕,耕作技术也较先进。
黄武五年(226年),陆逊以所在少谷为由,上表请令诸将增广农田、拓开屯田,同意扩大屯田面积,并将驾车的牛改作耕牛,亲自耕田,鼓励将吏屯垦。
也注意兴修水利,他于黄龙二年(230年)筑东兴堤,以遏巢湖水,又于赤乌十三年(250年)作堂邑涂塘(即今江苏六合县互梁堰),此外,还开凿了几条运河,这些运河既是内河航道,又有灌溉作用。
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多次宽赋息调,夺取荆州后,免除了荆州农民的租税,并下令诸将要居安思危,加强武备,崇尚节俭,要求放宽催收农夫所欠租税。[13]
首都建业原名秣陵,最初是一小县,因定都建业并开凿运河而成为一流都市,后成为六朝古都,现名南京。
外交
为扩大势力,曾于黄龙二年(230年),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亶洲,吴军势力达到了夷州(即台湾岛),揭开了大陆与台湾交往的历史序幕,还进一步巩固了对交州的统治,积极派人与徼外的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南方)诸国建立友好关系,以后,又派交州刺史出使南洋诸国,与印度建立了外交关系。[1]
赤乌六年(243年)十二月,扶南王范旃遣使献乐人及方物[1]。范旃大将范寻为扶南王时,派宣化从事朱应、中郎康泰出使扶南和南海诸国。两人归国后,朱应撰《扶南异物志》[14],康泰撰《吴时外国传》[15],这是研究东吴与外国交往的重要资料,可惜二书均已失传,仅在《水经注》、《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通典》、《太平御览》、《文选注》等书中残存一些片断引文。[16]
军事
在位时期,曾多次出兵北伐,发动两次合肥之战,意图由此进攻曹魏,虽各有胜负,最终还是失败。
嘉禾六年(237年),辽东太守公孙渊背叛曹魏,自立为燕王,曾派羊衜远征辽东,但公孙渊已于赤乌元年(238年)为司马懿攻灭,吴军便攻打旅顺口的魏军海防城堡牧羊城,击败魏将张持、高虑。
称帝后在山越地区设立郡县,扩充领地。山越人是秦汉时期百越的后代,为了逃避原来苛重的赋税,逃进山林中,形成了自己的组织和社会,拒绝向政权交纳租税。开始,派兵镇压,但收效不大。为了集中兵力对外用兵,解除后顾之忧,调集重兵开始对付山越人。大将吕范、程普、太史慈、韩当、周泰等领兵合围,逐渐将山越人的领袖抓获,其他山越人区别对待:强壮的青年人充实军队,老人、妇女统一管理,从事农业生产。集中兵力终于解决了山越人的问题,后方得以彻底稳固,这为他下一步对外用兵奠定了基础。[1]
经济
题跋像
题跋像
对辽东的经略,使当时东吴政权蒙受到一些损失,付出了代价,正如其通夷洲、亶洲时也曾蒙受损失一样,但是,它对于历史的发展,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首先,是开辟了江左直通东北地区的海上交通。在孙吴以前,北部沿海的航线已经分段开通,先秦秦汉时期已先后开通了由山东半岛到辽东半岛的航道,由江浙沿海至山东半岛的航道。但是,由于东汉时期江左地区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还没有形成强大的政治中心和大都会,因此这条航道的来往并不频繁,而且还没有开通从江左直达辽东半岛的航路。孙吴立国江左后,这里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政治中心,经济文化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形成了以建业为代表的大都会,因此有了进一步开通北部航海运输的需求。频繁通使辽东,使江左与辽东地区的直通航线得以开通。这条航道,如胡三省所说:从建康(今南京)沿长江东下,在长江口北端海门附近之料角转向北行驶,傍黄海海岸北行,绕过山东半岛东端的成山角,再进入登州大洋,即威海、烟台北部海域,再沿庙岛列岛北上,经大谢岛(即长岛)、乌湖岛(即北城隍岛)等,渡渤海海峡到达辽东半岛南端的都里镇。都里镇即马石津,亦即三国时期的沓津(或称沓、沓渚),即今辽宁旅顺附近。沓津在三国时期已发展为孙吴与辽东通航通商的重要港口。孙吴出使辽东的船队即停泊于此,在这里进行互市。再由此处上岸由陆路至公孙渊首府襄平(今辽宁朝阳)。[19]
这条海道的开通,便利了江左地区与东北地区的交通。[20]此后,历东晋南朝,这条航道便日益繁忙起来,成为六朝时期江左地区与东北地区交通的重要线路。有了这条海道,东晋南朝时期,得以越过北方的胡族政权,与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和朝鲜半岛诸国建立了交往,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21]
第二,对辽东的经略,加速了江左与东北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通过这种交往,除了从东北地区得到马匹以外,双方还互赠特产[22]。这种交往,对于两地的物产文化交流产生了积极的意义,晋人孙楚在遗孙皓书中说江左以纺织品为代表的物产文化传到了东北,东北以貂马为代表的物产文化传到了江南。这对于加快两地人民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23]。后来,江左的蚕桑也是通过这条海道传至辽东地区的。[24]
由于大力开拓海上事业并且开拓江南,因此在中国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他死后的待遇与他的功绩完全不成正比,诗人曾极在其作品《吴大帝陵》中提到“四十帝中功第一,坏陵无主使人愁”,刘克庄也在《吴大帝庙》中叹息“今人浑忘却,江左是谁开”。
历代评价编辑
汉末三国
孙策: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25]
刘备:孙车骑长上短下,其难为下,吾不可以再见之。
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诸葛亮: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②今议者咸以权利在鼎足,不能并力,且志望以满,无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权之不能越江,犹魏贼之不能渡汉,非力有馀而利不取也。[26]
周瑜: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27]
鲁肃:将军神武命世。②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陆逊:陛下以神武之姿,诞膺期运,破操乌林,败备西陵,禽羽荆州,斯三虏者当世雄杰,皆摧其锋。
张辽:向有紫髯将军,长上短下,便马善射。
程昱:权有谋。[28]
刘晔:权有雄才。②权善用兵,见策知变。
陈琳:夫天道助顺,人道助信,事上之谓义,亲亲之谓仁。盛孝章,君也,而权诛之,孙辅,兄也,而权杀之。贼义残仁,莫斯为甚。乃神灵之逋罪,下民所同雠。辜雠之人,谓之凶贼。[29]
贾诩:东吴,能识虚实。[30]
邓芝:大王命世之英。
赵咨: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纳鲁肃於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於行陈,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虎视於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冯熙:吴王体量聪明,善于任使。赋政施役,每事必咨。教养宾旅,亲贤爱士。赏不择怨仇,而罚必加有罪。臣下皆感恩怀德,惟忠与义。带甲百万,谷帛如山。稻田沃野,民无饥岁。所谓********,强富之国也。
刘基:大王以能容贤蓄众,故海内望风。[31]
刘琬:吾观孙氏兄弟虽各才秀明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中弟孝廉,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表,年又最寿,尔试识之。
两晋
陈寿: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岂所谓赐厥孙谋以燕冀于者哉?其后叶陵迟,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1]
孙楚:吴之先主,起自荆州,遭时扰攘,播潜江表,刘备震惧,逃迹巴岷,遂依丘陵积石之固,三江五湖,浩汗无涯,假气游魂,迄于四纪,二邦合从,东西唱和,卒相扇动,拒捍中国。[33]
陆机:吴桓王基之以武,太祖成之以德,聪明睿达,懿度深远矣。其求贤如不及,恤民如稚子,接士尽盛德之容,亲仁罄丹府之爱。拔吕蒙於戎行,识潘濬于系虏。推诚信士,不恤人之我欺;量能授器,不患权之我逼。执鞭鞠躬,以重陆公之威;悉委武卫,以济周瑜之师。卑宫菲食,以丰功臣之赏;披怀虚己,以纳谟士之算。故鲁肃一面而自讬,士燮蒙险而效命。高张公之德而省游田之娱,贤诸葛之言而割****之欢,感陆公之规而除刑政之烦,奇刘基之议而作三爵之誓,屏气跼蹐以伺子明之疾,分滋损甘以育凌统之孤,登坛慷慨归鲁肃之功,削投恶言信子瑜之节。是以忠臣竞尽其谋,志士咸得肆力,洪规远略,固不厌夫区区者也。故百官苟合,庶务未遑。
华谭:赖先主承运,雄谋天挺,尚内倚慈母仁明之教,外杖子布廷争之忠,又有诸葛、顾、步、张、朱、陆、全之族,故能鞭笞百越,称制南州。[34]
裴松之:横废无罪之子,为兆乱。②权愎谏违众,信渊意了,非有攻伐之规,重复之虑。宣达锡命,乃用万人,是何不爱其民,昏虐之甚乎?此役也,非惟闇塞,实为无道。
孙盛:盛闻国将兴,听於民;国将亡,听於神。权年老志衰,谗臣在侧,废适立庶,以妾为妻,可谓多凉德矣。而伪设符命,求福妖邪,将亡之兆,不亦显乎!②观之养士也,倾心竭思,以求其死力,泣周泰之夷,殉陈武之妾,请吕蒙之命,育凌统之孤,卑曲苦志,如此之勤也。是故虽令德无闻,仁泽(内)著,而能屈强荆吴,僭拟年岁者,抑有由也。然霸王之道,期於大者远者,是以先王建德义之基,恢信顺之宇,制经略之纲,明贵贱之序,易简而其亲可久,体全而其功可大,岂委璅近务,邀利於当年哉?语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其是之谓乎!
虞溥: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好侠养士,始有知名。
唐宋
王勃:孙仲谋承父兄之余事,委瑜肃之良图,泣周泰之痍,请吕蒙之命,惜休穆之才不加其罪,贤子布之谏而造其门。用能南开交趾,驱五岭之卒;东届海隅,兼百越之众。地方五千里,带甲数十万。
朱敬则:孙仲谋藉父兄之资,负江海之固,未敢争盟上国,竞鹿中原,自守未馀,何足言也。[35]
徐夤:一主参差六十年,父兄犹庆授。不迎曹操真长策,终谢张昭见硕贤。建业龙盘虽可贵,武昌鱼味亦何偏。秦嬴谩作东游计,紫气黄旗岂偶然。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