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满城尽带黄金甲> 第八章 许州城周岌兵变 两仪殿僖宗议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八章 许州城周岌兵变 两仪殿僖宗议敌(2 / 2)

“将军不必自责。”

这时,只听人群之中有人喊道:“薛大人待徐州士卒比对待自家士卒还厚啊!”

此言一出,顿时群情激愤,士卒们纷纷附和道:“是啊,是啊,薛大人到底是许州节度使,还是徐州节度使啊?”

“这……这话从何说起?”

薛能顿时吓得脸色苍白。

“将军。”

这时,左右亲兵脸上的露出了一丝笑意对周岌附耳道:“莫不如一不做、二不休。”

“这……”

周岌顿时目瞪口呆,正左右为难,只见众士卒此时也纷纷跪下,拜道:“愿请将军为留后!”

周岌一愣,沉默一会儿,继而直起身来,咬咬牙道:“既然如此,也罢!”

然后指着薛能道:“你待徐州士卒比对待自家士卒还厚,且无德无能,现将你赶出许州!”

薛能此时早已吓得瘫坐在地上,还没等说话,早有士卒过来将他架起,并轰出了城。

徐州和许州闹矛盾,周岌自此接管许州,这两路兵马是赶不到溵水了,然而,就在这危急的时刻,更危急的事情发生了。

驻守在汝、郑二州的齐克让由于害怕周岌在许州杀红了眼,自己也会遭到他的袭击,竟然私自带着军队逃回了自己的驻地兖州。至于各路前往溵水支援的诸道军队见都统都跑了,也全部散去,所以此时的整条淮河防线就如同虚设一般。

天上掉馅饼。黄巢听说过,可从来没见过,这次他是真正切切的见识到了,胜利竟会来的如此轻松。黄巢趁机顺利渡过淮河,并自称“率土大将军”,攻陷申州之后,又长驱直入,连下颍、宋、徐、兖等州,从而占据了山东、江苏、河南等大部分地区,所到之处,官吏四处逃散。

黄巢大军渡过淮河,朝廷内卢携知道情势不妙,黄巢好像不太愿意下海游泳,于是便宣称自己患了重病,再也不能上朝议政了。

此时,起义军兵势正盛,攻占汝州,这已经是黄巢第二次攻下这里。四年之前,他和王仙芝攻下这里,威胁东都洛阳,是为了声东击西;四年之后,时过境迁,这次黄巢的目标是拿下洛阳!

汝州再次失陷,朝廷上下顿时乱作一团,僖宗心里没谱,由于找不到御敌良策,竟对着两位宰相流泪。

其实这也怪不得僖宗,六年前,13岁的他初登帝位,第二年就爆发了民变,到这个时候他已经被王仙芝和黄巢折腾了五年。

虽说自古英雄出少年,但只可惜,僖宗不是英雄,也不想做什么英雄。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只希望自己能够玩的更开心,更舒心一些。

19岁的年纪,对于这个还没成年的皇帝来说,江山社稷他是看不见的,他能看见的只有一个个只会欺骗他的宦官,和那些陪他打马球、斗鹅、赌博的人,还有那些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大臣们。

大唐帝国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是一块腐烂的木头,导致腐烂的原因,也不仅仅是虫蛀、水浸。确切的说,在朝廷里打工的这些人,除了部分人外,大多数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混蛋,一种是混帐。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最痛苦,第一种人是高高在上的,而第二种则是身居底层的。第一种人很少,第二种人很多。第一种人是忧国忧民的帝王(当然不包括僖宗);第二种人是百姓。而最幸福的人,就是处于这两种之间的那拨人。他们的主要工作叫做欺上瞒下,具体表现为,除了好事,什么都干。除了脸,什么都要。

僖宗整天打交道的,就是这帮人,从很小很小的时候。

财政赤字、私盐贩、旱灾、党争、阉党,僖宗不是故意的,他虽然不理朝政,但这一切并非他所造成,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命运已然成形。

灭亡!

这是唐王朝改变不了的事实,但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何强大的唐王朝会有这样的结局?

在这些因素背后,隐藏着一个必然,一个真正的,决定性的原因。

气数已尽!

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此乃天数!

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期限的,在这个问题上,上帝同志是很公平的。

但不管怎么样,哭也哭过了,事情总还是要解决的,在最关键的时刻,僖宗在田公公的建议下,赶紧组织召开了一次最高决策会议。

125年前,安禄山率军兵临潼关,一个名叫哥舒翰的人临危受命,但是他最终没能够挽回局面,不仅兵败被俘,导致长安陷落,玄宗幸蜀,还使得唐王朝就此急转直下,堕入深渊。

历史即将重演。

起到推动作用的就是这次会议,这也是一次极为关键的会议,因为它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参加这次会议的人并不多,但他们却是朝廷里最有权力的几个人,宰相崔沆、豆卢缘,观军容使田令孜,再加上僖宗。

会议没对敌我形式作具体分析,虽说这几位都不是职业军人,但他们也清楚,敌人都快打到家门口了,还分析个屁。

长安城,人心惶惶,宫城两仪殿,大厅中,沉寂,一片沉寂,众人的目光都凝在田令孜的身上。

“陛下!”

最终,还是田令孜首先打破的僵局,奏称:“臣奏请陛下选左、右神策军中的弓弩手去守潼关,臣则亲自任都指挥制置把截使,统领诸军,前去拒敌。”

僖宗蓦然道:“禁军侍卫将士,久不习征战,恐怕未必能派上用场。”

田令孜又道:“既然如此,过去安禄山叛乱时,玄宗皇帝曾去四川避难。实在不行,陛下亦可效仿祖宗。”

在场的两位宰相对望一眼,微微一笑,也都表示同意这个观点。

“是啊,田大人说的没错,效仿祖宗也不为过。”

崔沆又道:“况且,过去安禄山造反时部众只有五万人,根本无法和现在的黄巢相比,所以咱们撤也在情理之中。”

豆卢缘也跟着道:“先前哥舒翰率领十五万大军尚不能把守潼关挡住安禄山,如今黄巢贼众有六十万,而潼关又没有像哥舒翰当年那样强大的军队,蜀中三川帅臣陈敬瑄、杨师立、牛勖又全都是田大人的心腹,圣驾入蜀,可以说是有备无患。”

一直以来,僖宗对田公公都是言听计从,他对田公公的种种恶行,当然多少还是知道点的。但在他看来,无论这个人多好,只要对他坏,就是坏人,反之就是好人。基于这个观点,所以他对田公公有着极深的信任。

但是这次,僖宗却一反常态,态度突然强硬了起来,很不高兴的摇头道:“东都尚且还没有陷落,你们就让我往四川跑?”

说罢,起身拂袖而去,只留下田令孜、崔沆、豆卢缘三人默然无语。

事实上,这次会议最终还是没能提出一个阻挡黄巢的有效办法,倒是田令孜和崔沆、豆卢缘二位宰相一致提出了一个重要提议,也是田令孜几个月前就留好的退路——幸蜀!

僖宗虽然还是个孩子,但他也知道蜀中非长安可比,不到万不得已,祖宗之基业绝不能轻易拱手让给黄巢。田令孜和二位宰相都劝他尽早幸蜀,但僖宗好歹也是大唐王朝的真命天子,此时洛阳还没有陷落,怎么可以说跑就跑?所以他决定让田令孜率神策军东守长安的最后一道防线——潼关。

在会议结束后,僖宗甚至还一改往日作风,没有去打马球,而是特意来到左神策军军营,亲自视察将士。

僖宗本想让“阿父”给自己当挡箭牌,但无奈田令孜很爱惜生命,岂能愿意去送死?不过,不奉皇帝的旨意,于情于理也都说不过去。

于是,珍爱生命田令孜便准备遥领作战,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

次日上朝,田令孜向僖宗推荐了左神策军马军将军张承范、右神策军步军将军王师会、左神策军兵马使赵珂,让他们三个率军先去。

早朝过后,僖宗单独召见三人,任命张承范为兵马先锋使,王师会为粮料使,赵珂为寨栅使,并任命田令孜为左、右神策军内外八镇及诸道兵马都指挥制置招讨使,飞龙使杨复恭被任命为副使,全权负责潼关的防务。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