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科幻灵异>走向深度阅读——诗词背后的冷暖人生> 第一章 第一节“美人”之思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章 第一节“美人”之思3(1 / 1)

“江离”、“芷”、“兰”都是香草名,同时也是美好事物的代表。诗中的美人心志高洁,只肯以香草为衣,与香草为伴,不仅如此他连饮食都肯用香草,比如这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可就是这样一个清气四溢的美人也在担心自己即将进入迟暮之年,因为年老色衰就会见弃于博幸的“郎君”,何况这位“郎君”身居高位,向他献媚的美人实在太多了,而自己不也是倒在这些人的谗言之下吗?对此他不禁感到哀伤,于是写道: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大意如下:

我揩着眼泪啊声声长叹,可怜人生道路多么艰难。

我虽爱好修洁严于责己,早晨被辱骂晚上又丢官。

他们攻击我佩带蕙草啊,又指责我爱好采集茝兰。

这是我心中追求的东西,就是多次死亡也不后悔。

怨就怨楚王这样糊涂啊,他始终不体察别人心情。

那些女人妒忌我的丰姿,造谣诬蔑说我妖艳好淫。

孙次舟认为,“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一句相当带有后宫姬妾争风吃醋的意味,而“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以及像“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这样的诗句都带有责备情人的口吻,所以《离骚》中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其中就包含着对怀王既思念又埋怨的感情。但是,闻一多先生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也说,屈原诗中同样表现出了对君王、对国家的忠诚以及对开明政治的追求。在政治生活中,屈原的确是真心地为这个国家,或者说为他倾心的君王而竭尽忠智的,因此,屈原笔下的“美人”含义非常丰富。从“日月忽其不淹兮”开始到“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这部分,诗人以女子自比,将楚王比作郎君,向人们诉说自己等待爱人来迎娶,却不料爱人忽然改道,变了初心。这既表达了对怀王的思念与埋怨,也指责了君王猜忌贤臣,在政治上对自己不再信任的事实。在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又以男性面孔出现,四处求好女。如“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这样一个峨冠博带的堂堂男儿想求取佳人,却无奈找不到合适的媒人,因为周围都是些小人和庸臣,没有一个人值得托付,而诗中提到的灵修美人比喻的就是抛弃了屈原的君王。全诗其实都离不开一个“美”字,无论是自己、君王还是政治理想,屈原都在追求“美”,从这个意义上说,屈原真的是位纯粹的诗人。诗人从政又没有赶上一位贤明的君王,等待他的便只有投江赴死这一悲剧了。《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以一句“冷月葬诗魂”给自己下了人生的偈语,屈原则以一首长长的《离骚》给自己的生命指明了归途,然后给后世留下了一缕挥之不去的馥郁之气。

无论如何,屈原的诗作此后的美人诗影响甚大,许多诗人都效法屈原诗歌中的美人意象来表达政治上的失意(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对皇帝怀有旖旎之情的),比如东汉那位著名的科学家张衡就曾写《四愁诗》以表达幽愤。诗分四部分,我以第一部分为例: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美人赠我金错刀,

何以报之英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大意是这样的:我所思念的美人在泰山。想追随(我)所思念的人,但泰山支脉艰险(阻止我不得亲近美人)。侧身向东望眼泪沾湿了我的衣襟。美人送给我金错刀,(我)以什么来报答呢?(我有)琼英美玉。但是道路悠远使我徘徊不安。为何(我)总是不能绝念,总是心意烦乱呢?

在这首诗中,赠给诗人“金错刀”的美人就是他日思夜想的对象,也就是高高在上的君王,其迫切希望得到君王重用的感情让人一览无遗。不过科学家始终是科学家,纵观张衡的履历,他的主要成就还是在写天文学著作和搞科技发明上,比如制作浑天仪。其实,比起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各类政治家,我更欣赏这种真正搞出发明创造,为天下,为后人谋福的科学家,若能穿越时光与之相遇,我会对张衡这样的官员说:“你何必思慕什么‘美人’,你的聪明才智,你对科学的杰出贡献影响深远,造福后人!”

对“美人”表达相思的诗词还有很多,在文化繁盛的唐宋更是能信手拈来,就连那位“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都表达过类似的感情。比如他的这首《长相思·其一》: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大意为:

长相思呵长相思,我们相思在长安,秋天蟋蟀常悲鸣,声声出自金井阑。

薄霜凄凄送寒气,竹席已觉生凉寒;夜里想她魂欲断,孤灯伴我昏暗暗。

卷起窗帘望明月,对月徒然独长叹;如花似玉美人呵,仿佛相隔在云端!

青青冥冥呵,上是无边无垠的蓝天,清水渺渺呵,下是浩浩汤汤的波澜。

天长长来地迢迢,灵魂飞越多辛苦;关山重重相阻隔,梦魂相见也艰难。

长相思呵长相思,每每相思摧心肝!

对于李白来说,诗仙这个称呼实在是恰如其分。他不仅长得器宇轩昂,风度翩翩(据说有胡人血统,混血儿就是比较帅),而且才思敏捷,诗词飘逸如仙,深得当时备受皇帝恩宠的大道士司马承祯的欣赏,再加上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荐,42岁的李白受到了皇帝的赏识,礼遇隆重。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当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时,李白也是对答如流,使得玄宗大加赞赏,于是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草拟文告,陪侍皇帝左右。但很快他就发现,皇帝只想把他当作一个御用文人,丝毫没有重用的意思。再加上李白性情狂放不羁,得罪的人比较多,很快就被罢免了。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李白是十分洒脱的,他被排挤出长安后潇洒地吟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可是,一个人如果真的如此超然,如此不屑于权贵,那他也就不会多次捧着自己的诗文干谒权贵,以期宦达了。这首《长相思》应该是他非常真实的心理写照,

在这首诗中,那个潇洒的李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孤独忧伤之人的形象。他的生活其实很优渥,这从“金井阑”一词可以窥见,但是他的内心却寂寞又空虚。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秋天本就是一个容易伤感的季节,听着秋虫的凄切鸣叫,感受着瑟瑟秋风,想想自己功业未成,怎不觉得凄清忧闷。伴着孤灯,相思欲绝,卷帷所见,一轮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高悬空中,诗人发出了无可奈何的一声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这美人在何处呢?在遥远的长安。

第二段紧承“美人如花隔云端”,诗人描绘了一场梦游式的追求。然而上有幽远难极的高天,下有波澜动荡的渌水,关山重重,纵然相思成灰,追求不已,还是落得“两处茫茫皆不见”的结局。这与屈原的《离骚》中追求灵修美人的一幕何其相似!可惜,屈原也好,李白也罢,他们注定了只能文章传千古,而不能得那官场的一时荣耀了。

在我国的读书人心中,“士大夫”乃是自己的基本身份,“文人”则不过是个人爱好而已。吟诗作词被认为是“雕虫小技,壮夫不为”,因此,尽管许多诗人赢得了后世的赫赫诗名,但在他们的心中,得不到君王垂青的自己就是一个失败者,“君子”与“美人”的故事必然在他们的纸笔间流传,求而不得的哀婉必然在中国的文化史中流淌千年。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没有了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