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帝国时代的轴心> 第二十四章 霸业开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四章 霸业开始(1 / 1)

传说固然美丽,但终究不是历史。翻开《史记》,让我们看看司马迁关于楚国的起源是如何记述的。若论起楚国的祖先,还真的不是外人。他就是长久以来被中原文明奉为始祖的黄帝轩辕氏,如此一说,楚国国君也就堂而皇之的成为了上古五帝的后人。

黄帝轩辕氏有个儿子,名叫昌意。昌意的宝贝儿子高阳氏继承了他爷爷的伟大事业,成为了统领四方的天下盟主,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颛(专)顼(需)帝。颛顼帝的四世重孙名叫重黎,在帝喾(库)帝高辛氏作天下盟主时,重黎官居火正之职。也就是负责引燃火种,保管火源的工作。因为他工作努力,业界口碑不错,帝喾便将“祝融”的称号封赏于他。

可惜好景不长。负责水利工程的水正共工氏反叛作乱,帝喾便任命重黎去率军征伐,但重黎却是大败而归。想来失败是注定的,世上哪有火能克水的道理。帝喾不检讨自己用人失察,却将失败的责任全扣在了倒霉的重黎头上。重黎也是一肚子委屈无处申诉,只得在庚寅日那天接受了死刑。

重黎死后,帝喾又任命重黎的弟弟吴回继续担任火正“祝融”。吴回很幸运,没有遇到那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的儿子陆终一共生养了六个男娃儿。其中那个老六名叫季连,但他的姓却很古怪,唤作“芈(米)”。乖乖,今人恐怕大多不认得这个生僻字了。芈季连的儿子名叫芈附沮,芈附沮的儿子名叫芈熊穴。这个人看着眼熟吧?他就是前文中妣厉的丈夫。在他之后,芈姓家族的鼎盛香火延续了几百年,逐渐形成了部族,直到商朝末年,这个部族在丹江和淅水一带开始做大做强。

在倒霉的商纣王统治时期,部族首领芈鬻(与)熊因为对领导不满,便带领族人投奔了新东家周文王,成为扶周灭纣的一支强大力量。周武王时,芈鬻熊的儿子芈熊丽是个小心眼儿,整日里担心武王大举南下,要图谋自己的部族,疑神疑鬼的也不是办法。芈熊丽干脆带领族人南迁到睢山与荆山之间,暂时避祸于荒山野岭之中。毕竟,惹不起咱躲得起,

直到周成王时,部族的命运终于出现了转机。周王朝建国之初的一次大规模内乱,反倒成就了楚国的创立。

这话还要从周武王灭亡商朝说起。无颜去见列祖列宗的商纣王眼瞅着大势已去,独自一人登上了鹿台,点了一把大火结束了罪恶的一生。既然最大的魔头已经畏罪自杀,周武王也就没去追究那些残存的前朝宗室。反倒是十分仁慈的本着“灭国不绝祀”的原则,宽宏大量的保留了商王朝的宗室血脉。

纣王的儿子武庚十分幸运的被周武王分封到了殷商旧都,继续统治着殷商故地的遗老遗少。周武王所以这样安排,主要还是考虑周王朝立国之初百废待兴。对于殷商故人还是本着“以殷制殷”的策略,以此来解决新旧王朝交替之际的潜在困扰。同时,周武王又担心武庚作为前朝太子,不服管束,一心惦记着恢复自家的祖宗基业。只得安排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姬鲜,蔡叔姬度和霍叔姬处分别率军驻扎在殷商旧都的周边,以此用来就近监视武庚。这三位王弟便被后世统称为“三监”。

周武王当了四年的天子,便撒手人寰了,他的儿子周成王姬诵继位时还是个小屁孩儿。成王的叔叔周公姬旦担心四方诸侯欺负天子年幼,便当仁不让的做起了“摄政王”,代替天子去打理政务。但万万没想到,周公的一番好心竟然被监视武庚的三个自家兄弟当成了歹意,管叔就曾当众指责“周公将不利于成王”。看似管叔是在替年幼的侄儿打抱不平,其实他是怀有私心的。在周武王的弟弟中,管叔的年龄最大,按照殷商以来大哥去世小弟接班的传统,这周天子的宝座绝对应该是他的。但周公姬旦却扶保着侄儿周成王做了天子,这口闷气,管叔当然不会轻易咽下。

三监竭尽全力的挑拨离间,闹得朝野上下沸沸扬扬。面对周公的大权独揽,王室内部的很多成员早就眼红许久了。现而今听信了三监的负面宣传,更是对周公开始了肆无忌惮的口诛笔伐。三监的阴谋顺利得逞,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勾结武庚,开始了反叛大周的计划。武庚作为纣王的儿子,为父报仇光复殷商,一直是人生的最大理想。现如今有了三监的扶持与帮助,武庚觉得理想变得不再遥不可及了。就这样,一场蓄谋已久的叛乱,让建国伊始的大周王朝第一次感到惴惴不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监之乱”。叛军的造反理由很简单--周公姬旦有篡逆之心,我们要去保护天子。这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演出的“清君侧”的把戏。

周公此时已是百口莫辩,在朝中更是孤立无援,无奈只身离开了镐京,一路南下隐居到了荆山。

芈熊丽已经驾鹤西去了,他的孙子芈熊绎作为部族的首领,眼光十分长远,深知“名正言顺”的道理。荆楚部族即使势力强大,疆域辽阔,但归根结底也只是一个不被中原认同的南方蛮族。只有靠近周王室,得到周天子的授权,成为周王朝的一方封国,才是立足荆楚,图霸中原的根本。芈熊绎城府极深,更是独具慧眼。他觉得这次周公姬旦避难于荆楚,简直是上天对部族的眷顾。芈熊绎对周公姬旦敬若上宾,美酒佳肴热情款待,又不失时机的表明了对于周天子的无限敬仰和爱戴。忠肝义胆的芈熊绎,令周公感激不已,没齿难忘。

后来,周公姬旦得到了召公姬奭(是)的鼎力帮助,又与齐国的开国国君姜尚合兵一处,联合组成了平叛大军。大军一路东进,凯歌高奏,顺利的诛杀了武庚和管叔,将蔡叔流放,又将霍叔贬为庶人。至此,历时三年的三监之乱被平定,殷商王朝的残余势力也最终被彻底消灭。

周公胜利后,回到镐京将自己在荆山避难的事情说于成王。成王见芈熊绎对自家叔叔如此热忱,也是大为感动,便将芈熊绎封为楚君,授与子爵,位列周室诸侯,并要求楚国每年向周王室进贡过滤酒水的包茅,作为臣礼。堂堂大周,难道连茅草也要指着地方进贡不成?难道泱泱楚国就没有其他拿得出手的宝贝?

说穿了,其实周王室要的就是“君君臣臣”的名分而已。也正是这“君君臣臣”的名分,令周王朝的后世天子们苦不堪言。当然这是后话。

西周第一迷案

楚国终于得到了中央的授权和信任,自然要做党的人听党的话。芈熊绎之后的几代楚国国君倒也中规中矩,作为地方诸侯对于周天子能够恪守臣节,没有做出让中央政府不放心的事情。

但好景不长,大约在公元前977年,周王朝的第四代天子周昭王的离奇死亡,给周王室和楚国之间蒙上了一层阴影。关于周昭王之死,历代史学者众说纷纭,可谓是西周历史上的千古迷案,至今也是没有定论。你有你的观点,我有我的论调,为何会如此的莫衷一是呢?实在不是后人多事,只怪司马老先生的《史记》中关于周昭王之死这件事记述的过于简单了,才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遐想空间。

“昭王之时,王道微缺。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其卒不讣告,讳之也。”这是《史记》原文,也是关于周昭王之死的全部记载。绝对的言简意赅,太精辟了。解释一下吧,这句话是说,周昭王的时候,天子做的有些不太称职。周昭王到南方巡狩没有回来,死在了江里。周昭王的死讯没有发布,因为忌讳一些事情。

是不是疑窦重重。首先,周昭王到南方巡狩,而这“巡狩”二字是何意思?是去打仗,还是去巡游?其次,“卒于江上”也是让人一头雾水,是失足溺水,还是乘船落水,没搞明白。最后,也是最悬疑的事情出现了。“其卒不讣告,讳之也。”太史公直接告诉后人,周昭王的死很离奇,绝对是一件不能昭告天下的秘密。但究竟是何秘密,却是只字不提了。每次太泽看到这里,总是暗自窃喜。学习历史的同时,还能过一把福尔摩斯的侦探瘾,何乐而不为呢?

最具权威的《史记》,既然将这段历史记述的如此模糊,那我们不妨到其他的史料中去寻找答案。

公元279年,纷乱的三国时代刚刚被晋帝国统一不久。在现今的HN省境内发生了一起毫不起眼的盗墓案件,也正是这起盗墓案件,让后世史学者对于历来奉若神明的《史记》产生了诸多的疑问。

盗墓贼不(否)准(标)将战国时期魏襄王的大墓盗掘一空,却不料走漏了风声。当地的县令根据线报,很快就将不准缉拿归案,被盗的大量珍宝被如数收缴。更为重要的是,被不准当作废品的一堆烂竹简,竟被识文断字的县令看出了价值。

;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