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咱们来讲下一位君王——周宣王。
宣王的童年应该说是过得非常悲惨,他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也没有处在一个美好的时代,甚至从小到大没有一个人对他笑过。有人说周宣王在周朝的历史上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今天抛弃他所有的争议不说,我只给大家讲述一个悲惨的孩子。
周宣王的名字叫姬静,在他很小的时候,周朝爆发了“国人之乱”。姬静的父亲被愤怒的国人赶出了这个国家,从那以后自己就再也没有见到过自己的父亲,愤怒的国人希望斩草除根,如果留下了这个孩子,死后他对国人的报复是一定的,谁也不想日后的事情真的发生。宫殿成了人们袭击的对象,姬静被人送到了召穆公的家里。打听到消息的国人径直闯入召穆公家,要求交出这个孩子。召穆公身为此时国家比较高的领导,却也是拿这帮人没有办法。
召穆公仰天长叹:“当初我的话大王不听,时至今日,不仅祸及自身,而且祸及子孙,让我怎么办!我身为国家大臣,保不住大王,还保不住太子,那还活着有什么用!”召穆公把姬静藏到了自己的家里,把自己的孩子献了出来:“这就是太子,任你们处置!”
召穆公可能已经想到了自己孩子的下场,看着国人提着棒子活活将自己的儿子打死了,作为一个父亲心里怎么想,我们真的不敢想象。
召穆公不是一个好父亲,他却是一个好大夫。
这一切姬静也看到了,如果那个孩子是自己,地上流淌的鲜血将是自己头颅里淌出的。
这就是他的童年,镐京王宫是自己的家,可是自己却不能回去,不能见自己宫中熟悉的人,谁都不能去信任,因为谁都可能杀了自己。周厉王离开了中原,召穆公和周定公一起执政,史称“共和”。共和的这几年,姬静过得是怎样的战战兢兢,只有他自己明白,就连召穆公也很难信任,因为他的儿子就是因自己而死,自己怎么做才能让召穆公原谅自己?!
任何人都相信的人是幼稚的,任何人都不信的人是悲哀的。
战战兢兢地过了十八年,“共和”十八年,在外地传来了消息,周厉王死了。可能已经死了好久了,现在消息才传到镐京。“共和”的两位执政者没有理由在继续下去了,把位置还给了姬静。可是在人们心中“姬静”已经死了。怎么出来的。我们不知道召周二人是用了什么办法才使姬静安全的登基,我们只知道姬静继位后将父亲的做法几乎是全部否定,重修文武成康先王政治。
我求求你们了,我向你们妥协,你们放过我好吗!
姬静也许是个好人,也许他拥有一个完美的童年,他会比任何人都活的幸福。但是这十八年,全毁了,他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政治家。
几年之后,他的权力增大了,国家富强了,他成为了后世所说明的中兴之主。他的全部的脾气都暴露了出来,我不在是原来的那个让你们随意欺负的姬静,我是周王,我是周天子!我还有周天子的权威,我要让周围的人都怕我!我要让所有的诸侯都臣服于我!只有这样,我才有安全感。
我需要权力,因为我害怕死,我活到现在只有我自己知道我不容易。
在这种情况下,诸侯重新来朝,备受恐惧的宣王此时开始神经质了起来。鲁武公带着自己的大个子姬括小儿子姬戏来到了周国,宣王喜欢鲁武公的小儿子,于是命令小儿子姬戏为继承人,樊仲山父上来劝谏,废长立幼这是没有过的事,你这么做要闹出乱子的。周宣王不听,因为他就是想知道现在他还有什么不能做的。果然姬戏继位后九年,姬括的儿子伯御叛乱,带领军队冲进了宫殿,杀死了姬戏。自立为公。宣王大怒,这等于是藐视自己的权威!周宣王介入,平定了内乱,杀死了伯御,重新立了姬戏的弟弟,连续的废长立幼,让所有人都觉得这个大王不靠谱,并且是个灾星,朝见可他就惹上了这么大的事,周王的权威再一次受到了质疑。
他可能仅仅是因为自己匮乏的安全感而已。
没有一个美好的时代:周朝的经济基础是井田制,一块土地分为等量的九块,中间一块共同耕作,是为公田,周围八块各自耕种,每一个诸侯国也都要这样,那么,谁的地盘大,谁就有更多的土地可以耕种,谁就最有钱。当时已经不是西周初年的时候了,由于连年战乱,由于生产资料的改进,荒地,无主地大量增加,人民的单产不断提高。国家的税收严重缺失,固有的公田可能都收不上来税。在这个时期,虢文父建议籍田(国君带头种地,鼓励农耕)这个建议让宣王否了。我再怎么鼓励,你们种的地我也就收那么点的税。
史书上只记载了宣王的两件大事,一件就是不去籍田,第二件事就是在“料民”,也就是人口普查。还是遭到了大夫们的否定,不过人口普查依旧进行,史书上没有说明原因,也没有说明宣王的意图,我只能凭着自己的猜测说明宣王为什么要这么做。宣王很可能看到了当时的状况,意图改变当时的税收制度,由井田制变成收人头税。如果真的是这样,也难怪大夫们极力阻止。
也许我说的大家可能一头雾水,为什么改变了税收制度就要反对?之前废长立幼为什么会造成那么大的影响。
王朝的制度很有趣,如果有一天制度变了,那么直接改变的就是经济基础,土地是周王朝所占有的重要优势,如果把不变的土地变成可变的人口,周王朝的经历优势很可能不复存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假如周王室不再具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天下共主的地位也将受到质疑。因为天下都以周王室为大宗,你变了,别人也会变。只有坚持井田制,别人才能永远都超不过你。
再有第二个问题,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等级,这种等级无论如何也不能改变,换句话说,爹永远不能管儿子叫爹。周宣王私自改变鲁国的继承人,开的先例是极其不好的。举一个例子,刘邦能登基,他造成的影响就是告诉所有人平民也能当皇帝,你起义就行。唐太宗心中永远的痛就是玄武门之变,因为他的儿子们也在向他学习。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当老大的更不能坏了自己的规矩。
鲁国的规矩毁了,周国的规矩毁了,天下的规矩毁了,其实这仅仅是因为周宣王简单的没有安全感,越没有安全感的人越需要权力,权力越多越滥用。
我需要安全感,因为我怕死……宣王在政治,经济两方面进行着消极的改革,不管他的举动是有意还是无意,这些做法都在无形之中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却无益于周王室的稳固。
可是他那颗敏感的心真的禁受不起折磨,每一句话都可以影响他的所作所为,他怕自己的位置坐不好,他怕自己有一天会死,他什么都怕,他也什么都在乎。
在周宣王的宫中,传说有这样一件怪事。宫中留着一个盒子,那是个老物件,夏朝后期有两条龙在天上飞,边飞边自报家名:“我们俩是褒地的两个国君。”夏朝国君嫌膈应,找人算一卦,算卦的说了,杀了他放了他都不行,让他们留下一口吐沫吧!就这样,找来一个小盒,让两个龙往里吐吐沫,这两条龙也真听话,吐了一口吐沫,卜师把盒子盖上了,告诉所有人,无论是谁,不许打开盖,谁打谁倒霉,后果自负!
一帮人守着这个盒像守传家宝似得,一直传到了商代,商代又把这个盒传给了周,连着九鼎,一起给你。周人也挺听话。一直没打,直到周厉王时期,有几个宫女没事闲的,老祖宗传下这个是为了镇宅还是怎么回事,咱们打开看看吧。一打开,哈喇子顺着盒往外冒,收拾都收拾不干净,一会变成了一直大乌龟,一个劲的爬爬到了后宫,一个宫女正在这宫里服侍。大龟一下子就钻到了宫女的身体里不见了。宫女那年还未成年,结果就怀孕了,这事说不清楚是一方面,关键是她也不生啊!孩子一怀比哪吒时间还长,四十多年,到了宣王时期才生下来一个女婴,宫女从未成年都怀成老太太了。一想,这不吉利,这孩子以后妨性肯定大,不要了,找个河沟就给扔了,当时民间还传着一句民谣:“檿弧箕服,实亡周国。”意思就是弓箭护具这种东西能灭了周国。这又触碰了周宣王那根最敏感的神经,周宣王下令:“查!看见谁卖弓箭卖护具抓住了不用问,直接杀!”周朝全体官兵像抢险似得,上街上搜,有一户老夫妻靠买弓箭为生,一听说这个事东西也扔了,钱也不要了,赶紧回家,路过一个小河沟,发现有一个孩子,可能老两口没孩子,现在逃难竟然从天上掉下来一个,赶紧抱家去了,老两口回到家里一寻思,官兵追上来怎么办?别说官兵追上来,找孩子的追上来也是个事,现在打拐这么严,再有人说咱们买卖人口可完了,糊口的玩意刚没,现在再出事就糟了。二人决定——出逃,去一个没人认识咱们还离家远的地方,最后逃到褒地,而这个女孩后来也有了自己的名字,褒姒。
周宣王杀来杀去还是漏掉了不该漏的人,在这种杀戮之中,他的心得到了安慰,至少弥漫的鲜血越多,他的地位就越稳固。直到大夫杜伯的反对正式提出来,说你大王因为一句民谣就滥杀无辜,搜到的还都是一帮老头老太太还有月科孩子,他们能怎么样吧!宣王大怒,“莫非你是要抗旨不遵!”杜伯也做出了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宣王专治各种不服,你不是不怕死吗,不怕死你死去!“来人!推出朝门斩首!”杜伯的好朋友左儒一听这话脸色铁青:“不可不可!擅杀朝廷大臣怎么行,要杀他你先过我这一关!”宣王说我活这么大不至于让你吓死!你不是想和你好朋友一起死吗,我偏不让!要死你回家死去。一声令下将杜伯推出斩首,左儒没有保住好朋友心里又气又恨!回家真找根绳上吊去了。
;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