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都市言情>奇遇之精彩人生> 第八十七章 症、证、病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八十七章 症、证、病(1 / 1)

张中华在中医界是北山泰斗,曾多次作为国家领导的保健医生出访他国,也治好过多位外国政要,在国内国外重要的医学刊物上发表论文,亨******津沾.杨翔因与他的关系很好,时常向他请教医学上的问题,张卫国总很耐心详细的回答,并结结合自已的临床经验作相关延伸讲解劝,让他杨翔大获用裨益。只要是他的课,而自已这边又没有什么冲突的话都会去听他讲课。今天杨翔又来到了中医学药大学。对于杨翔这个时常出现的外生,中医大的学生已飞习以为常。杨翔不仅医术高明,为人也很谦各,很得大家物别是女生的欢迎。

“嗨,杨翔,来了。”

“嗯,学姐好。”

杨翔很有礼貌地打着招呼。他找到一个位子坐下。没多久,张中华教授提着电脑进了教室。看见杨翔点了点头。

张中华很麻利地打开电脑,并接上线。大屏幕上出现了症、证、病三个大字。

“今天的的课就是讲病证症三者的含义和关系,只有弄清楚了三者的关才能学好中医,做到辨证论治。”张中华的声音并不是很高,但很洪亮,给人一种很有精神的感觉。

“中医认识疾病的过程,先是观察症状,再对具体的症状综合归纳,判出病或证。从医者诊断疾病的思维过程来看,先是对症状的感性认识,再渐步上升到对病症的理性认识。困此,要做到准确辨证,首先要明确症证病的概念。在中医古籍吕,证与症多混同使用。从训古学的角度分析,症是证的俗字,这两个字可以互通,思意是说辨证论治可以定成辨症论治。但是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时到今天,病症证三者之间已有明确的区别。“症”,是指疾病的单个症状,以及舌象、脉象等体征。如发热、畏寒、口苦、胸闷、便溏、苔黄、脉弦等。同一症状可以出现在不同的病证中。“病”是从观察出的症状和检测出的结果,是对疾病全过程特点与规律概括。

“证”,是指证候,是通过症状的分析,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变部位病因、病性、病势的概括。它反映该阶段病就的本质,对疾病揭示的更全面。例如,感冒病人有风寒证、风热证的不同,所谓“风寒证”是以病人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或鼻塞流清涕,咳嗽等症状的概括。它表示疾病在这一阶段的病因是感受风寒之邪,病位在表,病性属寒,邪正力量的对比处于邪盛正未衰的局面等。

由此可见,症是疾病的现象,证则反映疾病的本质。

“辨证”是以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基本理论为依据,通过对望、闻、问、切所获得的一系列症状,进行综合分析,辨明其病变部位、性质和邪正盛衰,从而作出诊断的过程。

“辨病”则是临床上根据疾病的主要表现和特征,来确定疾病名的过程。

综上所述,“病”与“证”的确定,都是以症状为依据的。一病可以出现多证,一证可见于多病之中。因此,临床上必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才能使诊断更加全面,准确。

传统的辨证方法:历代医家通过长期临床实践,逐渐发展形成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经络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这些辨证方法,虽有各自的特点和侧重,但在临床应用中是可以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的。其中病因辨证是着重从病因角度去辨别证候,是外感病辨证的基础。脏腑辨证主要应用于杂病,是各种辩证的基础。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主是是运用于外感热怀病。经络辨证与气血津液辨证,是与脏腑辨证密切相关,相互补充的一种辨证方法。

症状虽然往往可以反映疾病的本质,但单凭某一症状是不能提供一个完整的病和证的概念的。例如发热,它只是一个症状,并非是一个诊断,因此要想弄清它的原因。还须进一步检查分析是外感发热,还是内伤发热?如为内伤发热是阴虚发热,还是气虚、血虚发热?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弄清病因病理才能制定正确的治疗原则开方用药。

“证”,是指疾病的证候,是中医对疾病的诊断。它是各种致病因素即病邪与人体防御功能即正邪相互斗争过程中出现的一组病理体征和主观症状的综合。判断准确的“证”,常可反映出疾病的属性,病变的部位,疾病的病因病理和正气的虚实。如一患者面色萎黄、消瘦,胃脘隐痛、遇寒加重、喜温喜按、纳差、便溏、舌淡、苔白润、脉沉迟,通过四诊及辨证得知:本病的起病是饮食失节,脘腹受凉;病变部位在脾胃,病机是寒湿伤脾,脾失健运;疾病属性为寒,正邪双方对比正虚明显。综合诊断是:“脾胃虚寒”证,从而制定出温补脾胃的治则。

从以上可以看出,“证”可以基本反映出疾病的本质,所以可以作为立法、处方、用药的依据。

又是一次大有收中医课,果然不愧大师级的课,就是不同一般。

;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