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霸王过江之卷土重来> 第五十一章 运筹帷幄之张良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十一章 运筹帷幄之张良(1 / 2)

就在项梁一路攻至彭城时,刘邦也从薛县转至殇郡,也就是彭城的隔壁。

刘邦率领着萧何,樊哙,夏侯婴,曹参等人,威逼利诱,不费一兵一卒引得守军开成投降。

在萧何,曹参的建议下,刘邦每攻陷一城均以百姓约法三章,使得刘邦的威望一路上升直逼项梁,起义军对伍更是达到了四万多人,刘邦仅从一亭长管的数百人,至如今的一万多人,不仅与他为人谦和大度有关,萧何等人更是功不可没。

不过,刘邦军中缺少能够出谋划策的军师,萧何擅长治理军中事务,尤以后勤为主,出谋划策确实不是其长。

曹参,夏侯婴,樊哙是为武将,攻略城池在行,可若担任为刘邦出谋更是无稽之谈。

因此,起义军越多,越让刘邦感到头疼,也为下一步的行动感到烦恼,此时的他,迫切需要一位军师,一位可以为他出谋划策,运筹帷幄的军师。

上天似乎听到了他的心声,成全了他。

正当刘邦为陈胜败亡,搞得焦头烂额之时,刘邦迎来了他这一生最重要的军师。-----张良

张良,字子房,出身韩国同姓贵族,因秦灭韩而破落。

公元前230年,秦灭韩,俘虏了韩王,将韩地建置为颍川郡。张良一家则沦落为亡国孑遗。

当时的张良,家资颇富,弟弟死后,他草草安葬,未按礼制铺张。而是将家产全部变卖,用于结交豪侠,誓为韩国报仇,谋刺秦王。

张良孑然一身,没有家室之累,又正直血气方刚的年龄,他要干一番大师业。

公元前218年,张良做出一件震惊全国的大事,张良与一位大力士在博浪沙椎击秦始皇,无奈,天不随人愿,张良并没有成功,事败后藏匿于下邳,改名换姓姓为张良。

张良此举是效仿前人荆轲。

在韩国灭亡的第四年,燕太子丹派了一名侠士去刺杀秦王,这位侠士便是名垂千古的荆轲。

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遣荆轲西行刺秦,在易水河畔送别,著名乐师高渐离击筑,荆轲扣着筑声节拍,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兮复还。”

天地为之动容,江水为之呜咽。场景之悲凉,万分动人。

毫无疑问,荆轲失败被杀,燕国遭到秦国的大举进攻,燕太子丹兵败被杀。

张良也失败了,可张良在官兵大肆追捕下却逃走了。张良的一时冲动,使得成百上千人受到牵连。

此次的失败,让张良猛然醒悟,

个人单枪匹马的侠义行为,向整个国家军队挑战,无异于以卵击石,犹如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即便刺杀成功,死的也只是秦死皇一人,并不能结束秦朝的暴,政!

因此,时值33岁的张良,历经十年的藏匿,十年修炼,动心忍性,脱胎换骨,从一个冲动的侠士成长为一个练达的智士。

张良隐居下邳十年里,偶遇一位老人

一天,张良闲步沂水圯桥头,遇一穿着粗布短袍的老翁,这个老翁走到张良的身边时,故意把鞋脱落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道:“小子,下去给我捡鞋!”

张良愕然,但还是强忍心中的不满,违心地替他取了上来。随后,老人又跷起脚来,命张良给他穿上。

此时的张良真想挥拳揍他,但因他已久历人间沧桑,饱经漂泊生活的种种磨难,因而强压怒火,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

老人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张良呆视良久,只见那老翁走出里许之地,又返回桥上,对张良赞叹道:“孺子可教矣。”并约张良五日后的凌晨再到桥头相会。

张良不知何意,但还是恭敬地跪地应诺。

五天后,鸡鸣时分,张良急匆匆地赶到桥上。谁知老人故意提前来到桥上,此刻已等在桥头,见张良来到,忿忿地斥责道:“与老人约,为何误时?五日后再来!”说罢离去。

结果第二次张良再次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到桥上等候。他经受住了考验,其至诚和隐忍精神感动了老者,于是老者送给他一本书,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十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十三年后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便是老夫。”说罢,扬长而去。

张良惊喜异常,天亮时分,捧书一看,乃《太公兵法》。从此,张良日夜研习兵书,俯仰天下大事,如同诸葛亮隐居隆中,仰观天象,俯查地理,休学养性,以待贤主,志清天下。

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

刘军大账,刘邦,萧何,曹参,樊哙等众人在帐中商讨事宜,众人为下一步的计划争论不止,刘邦听的众人见解,又是摇头,又是叹气,眉头像水洗的衣服一样邹,很是不耐烦地挥了挥手,示意众人停止说话,否则他就要发火了。

众人知道刘邦的脾气,当下闭上了嘴巴,只见刘邦站起身来,来回地在帐中踱步,时不时地看着地图。嘴里念叨着“到处都是秦军的地盘,我该先攻打哪一个呢?”

忽然一士兵冒失闯进,“报,沛公。”

士兵还没禀报,刘邦便怒目相视“军中没有规矩吗?怎的如此冒失!”又看了看萧何,军中大小事务由萧何负责,这军规也是由他来定制,萧何低头不语。

军中大多都是刚来投靠的起义军,每当有新的队伍投靠,萧何便及时的给他们讲解,让他们知道家有家规,军有军法。

也因时间紧促,很多士兵根本来不及消化这些繁琐的规矩,为此刘邦也仅仅是大发雷霆,并未加以处罚。

士兵被刘邦瞪的瑟瑟发抖,刘邦见他害怕的不成样子,突然嘿嘿一笑,“起来吧,若下次不经过通报就冒失闯进,本公可要军法处置哦。”

“说吧,如此急忙,究竟何事?”刘邦坐于堂上,又是一改口吻,语气异常严肃,刘邦的喜怒哀乐让众人难以费解,甚至是鞍前马后的萧何有时也猜不透他的心思,或许这便是帝王与生俱来气质吧!

“主公,帐外有一书生模样的中年男子,自称叫,叫张良的,说是前来投靠主公。”

“哦?书生?一介书生,不好好教他的书,来此有何用,不见!”刘邦自小不曾读书,很轻视书生,自己大字不识几个,若不是萧何日夜教导,只怕如今连密报文章什么的都看不懂了。加上刘邦少时就与地痞刘氓多作来往,对于书生那文绉绉的口气很是反感,当下就斥退了那士兵。

“且慢,主公,我军军中多为武将,正是用人之际,既然有人前来投靠,主公若是不见,日后传了出去,别人定会认为主公自视狂妄,容不得他人来投,如此有损主公名誉,不利于招兵买马一事。

况且书生不一定是教书识字之人,多有前辈大能之士,隐居山林,闻沛公大名特来投靠,若真遇到个能为主公出谋划策的军师,岂不善哉?

纵使真是个书生,主公也应以礼待之,军中多有不识字之士,有了书生可以帮着教导教导,省去一大堆麻烦事,岂不乐哉。”

萧何针对性地讲解一番,有条有理,听了萧何的话,刘邦连连点头,“萧何说得在理,你去把他请进来吧。”

要说刘邦是个地痞流氓不假,吃喝嫖赌无一不精,出口成脏更是家常便饭,身上有的优点少得可怜。

不过,他还真有优点,一个天生的优点,那就是听的进别人的建议,不论他听着舒不舒服的,哪怕是与他抬杠的建议,凡是在理的,他都能用之,这一点叫萧何等人颇为看好,而刘邦似乎也是凭着这一点走上了称王称霸的道路。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