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军冲上去,起义军也拔刀应战,混战,一场混战。双方都是骑术高手兼刀术行家,都不乏勇敢与决死精神,这种战斗完全是人拼人的较量。“相反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两军混战成一团,拼杀中刀刃反光映衬着喷射的鲜血,煞是好看。一个又一个骑兵倒落马下或者趴在马上,有的还挣扎了几下。下午的太阳照耀着荒凉的山谷,两军静静的厮杀,帝国军认为马上白刃战喊杀会分散精力、吸引敌方注意,要求士兵砍杀肉搏时不能喊叫,甚至连中刀后惨叫都要尽量忍住,以免影响士气。帝国军与前帝国军互杀,这战场上只有兵器对撞的音乐声,宛如钢刀交响音乐会。
这场战斗最后的最后,被起义军团团围住的帝国军残余骑兵跟人数绝对占优的起义军骑兵展开了绝望的马刀对砍,很多人的刀只剩半截。依然是默片时代,依然是几乎没有叫喊,只是偶尔有士兵倒毙前的哀嚎。
帝国军骑兵坚决贯彻了冷兵器时代祖先的光荣传统,誓死不降,死战到底,战斗到了最后一个人。终于结束了,那天的扎马山谷,日落余晖映衬着遍地尸体,起义军的,帝国军的,很多地段起义军的似乎还要多一些。
至于帝国军的炮兵,据说一直被困在营地里。有种说法,帝国军指挥官电台呼叫过炮兵,无奈已经出了范围,他派出的求援人员则被起义军劫杀,不管何种情况,帝国军的大炮在营地里,没有参战。
当晚,起义军夜袭了帝国军的营地,缴获了包括火炮在内的大批重武器。驻守营地的边防军像他们死在山谷里的战友一样,战斗到了最后一个人,所有的帝国军都死了。
4月19日,草原升起一轮新的太阳,草原大地上遍布着尸体,鲜血洗礼过的数万士兵傲然而立,米尔人的古老军歌再次响起。这是米尔族神圣自由军的官兵在齐唱祖先军歌,他们胜利了。一地尸体,鲜血横流,很多活下来的人也是伤痕累累,不时有伤者跌落马下,这胜利着实来之不易。至此,奉命来这里镇压阿龙卡曼起义军武装的两个塔斯阿曼帝国军本族人边防军骑兵师被起义军全数歼灭。
没有人统计双方伤亡,也没有人跪地嚎哭向死者致哀。米尔人没有埋葬祭祀的习惯,他们眼里死亡只是此生的终结,死者会去别处投胎。活下来的人只是收敛了尸体,双方的尸体不分敌我,不按军衔,公平的堆在了一起,一桶桶羊油浇在上面,一把大火,羊肉串的味道弥漫着草原。这把火烧了整整三天,这是米尔族人特有的草原火葬。这并不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几百年前的那次战败,活下来的女人孩子们收敛了男人们的尸体,同样也是一把大火烧了好几天。
…………
双方尸体熊熊燃烧的火光映衬着胜利者们喜悦的脸庞。阿龙卡曼赢了,米尔族神圣自由军赢了,以三个米尔族人骑兵师为基础的起义军歼灭了两个帝国军精锐骑兵师。这是帝国外族人军队第一次歼灭帝国本族人师以上建制部队,被歼灭的还是精锐的边防骑兵师。这支起义军名声大震,周边呼应者四起,不断有人慕名而来加入这支起义军。米尔族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打败了帝国本族人精锐部队。帝国本族军对战被征服民族必胜的所谓不败神话破灭了。这不仅仅是这支起义军的胜利,这是整个帝国境内所有起义军的胜利,这场胜利鼓舞了所有人。
“米尔人能办到,我们也能!!”此战后,帝国平叛战争战局明显恶化了,全方位的恶化,甚至是不可逆转的恶化。
萨克森温莎帝国眼见着阿龙卡曼打的够出彩,决定援助这支起义军。军火,资金,人员训练,来自超级大国全方位的援助让这支起义军迅速做大。“要把这支军队扶植为帝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代言人。”此前被扣押的起义军求援使者受到了无法想像的礼遇,胜利者的礼遇。4月下旬,专机载着他们,还带着萨克森温莎帝国的特派联络官和种种许诺降落在起义军控制区……
4月22日,第二批镇压部队如期赶到,一场大战似乎在所难免。但这三个平叛帝国军骑兵师中有一个是外族人骑兵师。受阿龙卡曼这次胜利鼓舞,这个外族人骑兵师战场起义加入起义军。帝国军关键时刻的关键部队又一次加入了叛乱,这使得叛军阿龙卡曼兵力绝对占优。其余两个帝国本族人骑兵师只能采取防守态势,在交通线和核心城镇筑垒防御,坚守不出,“等待后续援军”,可他们企盼的援军却一直没来。
平叛军只能龟缩在交通线城镇里,据守待援。
起义军趁势坐大,并于次月切断了守军的补给。而守军只能通过上级的一封封电报聊以自慰。据守待援,死守待援,最终守死。
…………
4月24日,起义的南部边防军某外族骑兵独立师加入阿龙卡曼起义军队伍。短短三天,阿龙卡曼笑纳帝国军两个师。从兵力对比上看,帝国军应该充分担心有被起义军迅速歼灭的危险了。
自4月下旬起,帝国军主力忙于剿灭南部边疆地区的叛乱,完全忽略了这支起义军。这支起义军趁机做大,做的更大。5月上旬,萨克森温莎帝国的首批援助军火到了,不仅有机枪,还有一百多门大炮,比帝国军的野战大炮口径大多了。
5月10日,起义军发展成为一支总兵力达十五万人的武装力量,拥有火炮三百余门。
5月23日,起义军对该地区的帝国本族军队发起了歼灭战。非常给力的战斗,非常迅速的战斗。萨克森温莎帝国的外援大口径火炮威力非凡,还有近乎无限的弹药供应。大口径火炮集中使用,从来都是威力非凡,转瞬之间就令帝国本族人军队花费月余时间精心构筑的防御工事与守军一起化为瓦砾碎肉齑粉废铁。外围工事被火炮完全击毁,炮火延伸后,建筑物内的敌人也死伤惨重。长达两个小师的炮击过后,起义军才发起冲击,残余帝国军拼死应战,使用各种武器猛烈射击敌军,主动暴露目标,也不管自己能不能活下来。这俩个师的帝国本族军不求战胜,只求予敌军以杀伤,为了他们心中的平叛胜利勇敢的选择战斗到死。可迎接他们的很少是敌军士兵,多数情况是炮弹。起义军已经掌握了完善的炮兵协同掩护战术,在大炮支援下,这场歼灭战打的不紧不慢,节奏刚刚好……
黄昏时分,燥人的枪炮声终于停了,这两个师的建制可以从帝国军编制序列表中勾除了。这两个师曾一再求援,但从4月下旬起,塔斯曼帝国国内众多要地已是烽火遍地,无暇顾及这支非重要地区的杂牌武装,帝国军总参谋部把这支武装排到了打击序列最后位置。
帝国军总参谋部对帝国西部的叛乱始终是未能提起足够的重视,那里毕竟只是草原,产出不多。离首都也比较远,还有沙漠阻隔,似乎是很令人放心。
“让那两个被困的骑兵师自生自灭吧。”
“正好也可以吸引米尔人,防止他们迅速东进威胁首都罗塔城。”
“米尔人能威胁罗塔城,在历史上都是从来没有的事情,将来也不会有。”
6月中旬,帝国参谋部再次关注这支起义军时,帝国高层惊奇的发现,这支军队的规模早已超乎他们想象,真的可以威胁到帝国首都了。
一战成名后的阿龙卡曼扬名海外,早在五月初,萨克森温莎帝国就主动找上门来提供大量军事援助,圣罗曼圣苏尼娅联合帝国也是慷慨的援助了军饷和足够装备数万人的军火。就像这个时代的演艺圈,只要起义军有威名,国际援助就会自己找上门,各类大炮,机枪,冲锋枪,滚滚而来。曾经缺枪少弹的起义军短短月余就抖了起来,有了充足可靠的军火供应,新兵也不再使用自备武器了,各主力部队统一换装了萨克森温莎帝国制式武器。为了抢联合帝国风头,虎口夺粮,萨克森温莎帝国可谓不惜血本,甚至还给了阿龙卡曼起义军60辆坦克和10架飞机。
6月下旬,这支起义军发展到远超帝国军想象的规模,仅正规作战部队就达三十万人之众,拥有4个大编制骑兵军,两个步兵军,一个独立炮兵师,一个精锐独立骑兵师的强大武装力量,成为帝国西部地区的“主要叛军”。这支起义军甚至还拥有一个60辆坦克的坦克旅,各路平叛的塔斯曼帝国军却连一辆坦克也没有。
此时的帝国军忙于平定东部的叛乱,短期内无法抽调足够的兵力,现有机动兵力几乎不可能剿灭该部,只得通过抽调在建新编部队,拼凑战损残余部队,勉强凑了30万大军部署于起义地区东南侧翼,以期能够防范牵制该部。数量似乎是够了,但这支部队的实际战斗力恐怕这能呵呵了。
临危受命作为这30万大军指挥官,曾饱受皇族上级压制的帝国陆军中将,阿卡那托雷将军于B96年7月底自立为帝国皇帝,后来的历史学术界称此人为“7月皇帝”。这位阿卡那托雷自始至终没有向任何方面投降,但他自立为皇帝、划疆土自治、设置疆土内官员、制定并推行自治法律等一系列高大上作为,给帝国造成的损害远甚于任何投降或叛变将领。
“自立为皇帝的都有了,这样搞都可以。那么我们私自通敌,我们向敌军投降,我们战地起义,我们率部叛变,怎么就不可以,又有什么不可以!!”帝国军本族军队的很多将领都有了自己的想法,有的果断去做了,有的只是没有机会。帝国内战局势变得完全无法挽回了。
这位阿卡那托雷中将因惧怕私吞缴获一事被追究,被军法严惩,只有向死而生,率领所部割据一方,自立称帝,成为介于起义军与帝国军之间的第三方势力。这位将军后来因军饷问题被部下杀害,可这位能战智将被杀后,他的部下依然搞不来军饷,30万杂牌大军群龙无首混乱不堪。不久,阿龙卡曼向这支无主之军发起战略进攻,军力空前强大的起义军全力一击,这支最后的前帝国军重兵集团迅速溃败覆灭,官兵或被打死于战场,或被俘被卖做奴隶,或者四处奔逃溃散荒野饥渴而死……其中,还有少数队伍早有准备,穿越沙漠投奔了同族友军。战后,这一地区成建制的前帝国军不复存在,前塔斯曼帝国西部沙漠以西所有地区尽归米尔族起义军控制。
在那场米尔族民族军队起义两年后,起义军领袖阿龙卡曼在萨克森温莎帝国支持下整合了这一地区各种其他民族势力,光荣建国——米尔共和国。阿龙卡曼担任该国第一任总理兼总统,自称国家元首,也是该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同时担任这两个职位的领导人。
当地人儿歌这样称赞他:阿龙卡曼大英雄,举义旗,建族军,胜危战,阿龙卡曼好元首,开新天,创新国,立伟业。
这位阿龙卡曼不仅仅是在那个国家的元首位子上和族人传唱的儿歌里,他还光荣的存在于世界历史书籍中。各国教科书中这样记录了这位新国开国者:阿龙卡曼将军——塔斯曼帝国亡国内战中的起义军将领,原塔斯曼帝国异族军队重要将领。(只有少部分国家教科书说出真实情况,这位当时只是准将军衔的骑兵师资深师长。一个熬资历的准将能重要到哪里去,直到他起义后帝国军总部才知道还有这么个准将。)这位将军的部队驻扎在帝国西部地区,族人米尔族人聚居区。B96年四月,阿龙卡曼将军率领所部起义,并指挥起义军,米尔族神圣自由军,取得了扎马战役的伟大胜利。此战是异族军队第一次以少胜多战胜帝国本族人军队,各方起义军为之士气大振。此役后,塔斯曼帝国境内的民族起义浪潮完全无法阻挡。起义军在将军领导下发展成为总兵力高达三十万之众强大压倒性力量,完全控制了这一帝国的西部地区并扫荡了这里的残余帝国军。(某大国的全力扶植才是决定性的因素。)起义胜利两年后,这位起义军领袖在原帝国西部地区建立了米尔族共和国。该个共和国至今仍然存在,并且运转良好。
这场扎马山谷战役影响巨大意义深远,上面这些历史事件都可以看作扎马山谷战役的副产品。尽管此役那在纯战术角度讲几乎是一次皮洛士式胜利,战略上,这场战役却可以看作是帝国内战的转折点。起义军独立抗衡帝国军并取得胜利的第一战,鼓舞了所有被压迫着的人。所有想要反抗的人靠着这场战役才有了勇气。
此役毕将永载史册。
率领起义军取得这场胜利的阿龙卡曼,世界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位勇者,勇者无惧,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值得敬佩,也值得纪念。
附:帝国军骑兵师编制
塔斯曼帝国军精锐骑兵师辖三个骑兵团,一个炮兵营,一个师属独立骑兵营;每团4营,每营4连,每连2排,每排2班,每班士兵14名。全团共有战斗兵896名,另有勤杂兵596名,备补兵108名,战马1056匹。炮营装备可拆可驮载的80毫米榴弹炮18门。独立骑兵营辖一个骑兵连和三个重机枪连(共18挺13毫米重机枪,马匹驮载),全师官兵6400余名,乘马驮马共计7000余匹。精锐的本族骑兵师骑兵单兵轻武器方面极为精良,每人配备有三大件,短步枪1支,13毫米转轮手枪1支及弯刀1把。
普通骑兵师编制与之类似,单兵武器方面配置要差一些,通常只有一支步枪,部分部队机枪和榴弹炮缺编。
从战术角度看,该型师属于典型的冲击型骑兵师,又叫兵力冲击型骑兵师。该型师在团一级及团以下自动火力配置上严重不足,因此从理论上讲,无法在防守作战中发挥同等级别步兵部队的防御作用。但考虑到塔斯曼帝国军本族人常备军士兵的战斗力,这种师是有可能在防御战中发挥超越理论能力作用的。在进攻作战中,这种师具备极强的突击能力,行动迅速,对适宜距离内的敌军可达成极好的奇袭效果。
塔斯曼帝国军精锐步兵师辖两个旅四个团另其他后勤辅助部队。旅辖有一重火器营,配备重机枪6挺,80毫米步兵炮12门;每团约1500人,下辖三个营,另编一个机枪连,配备13毫米重机枪4挺,轻机枪4挺;步兵营下辖三个连,每个营通常配备轻机枪6到9挺,每连2-3挺。全师官兵7500余人。步兵单兵轻武器方面一般,每人步枪1支,转轮枪1支及大刀1把。重机枪口径13毫米,轻机枪步枪口径为8毫米,转轮枪13毫米。
基本由外族人组成的普通步兵师编制与之类似,单兵武器通常只有步枪和一把大刀,相应各级编制配备的自动火力和重火力上要少,可能存在有部分欠编缺编情况。
军团共有步兵团12个,骑兵团9个,步骑比例4:3。
一个骑兵野战军团编有4到6个骑兵师,极为少量的工兵后勤辎重部队,6师制军团只有42000人。
;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