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军且战且退,亚森斯坦叛军傻兮兮的一路跟着。5月15日,30万叛军齐聚迪尔城下,这是这一地区叛军的两个主力集团军。另有10万以上叛军部署在原来的缺口处。猎物进了陷阱,但猎人却犯难了。叛军军势浩大,远超帝国军预想。这几个月人家可真是没少招兵,还有圣罗曼圣苏尼娅联合帝国给提供武器,叛军不缺好装备,这重火力也确实比帝国军多的多了。
“情况有些糟的超乎想像,战前严重低估了敌军实力,现有兵力严重不足,无法实施歼灭战。”帝国军主帅阿史那路罗斯上将心里有些发毛了。他立即上报了这一情况。打未必能赢,但不打一定会输,至少迪尔保不住。为了迪尔,帝国军总部决定再追加20万预备队,豪赌一把。总部勒令:决战,决一死战。但这新来的预备队那时候还在路上,投入战斗需要时间。
时间不等人,这话从来都是很有道理的,尤其是战场上。
“叛军军势浩大,迪尔城被围的死死的。”“要是敌军全力攻城,也许一天功夫就能拿下迪尔。”阿史那路罗斯上将和他的参谋们很清楚当下叛军的实力早已是今非昔比。可是,“一旦迪尔丢了,这仗就真的没法打了。”
5月16日中午,帝国军战役指挥部最终决定硬着头皮干,发起围歼战役,“也只能这么干了,不然迪尔就真的丢了。”
当天下午,帝国军指挥部决定在突破口两侧各投入了1个骑兵军对突破口叛军防御部队展开猛烈攻击,参战部队仅有的两个骑兵军,作战目标为封闭突破口,包围迪尔城下敌军。包围圈内的敌人数量远超预计,这无疑是一招险棋,但有20万人的帝国军新编部队预备队正在赶来,这是此战能调用的最后的预备队了,到了战役的白热化时刻,就得指望这些新编部队了。
当时战役的焦点已由迪尔城下转移到了突破口。这里的战斗一开始就是白热化状态的,这里是战局最关键一点,这一点的成败基本上能决定战役全局,继而影响整个战争。
帝国军战役司令部严令参战部队务必在5月17日黄昏前封闭突破口。
5月17日凌晨,帝国军骑兵部队规定时间内到位,天微微亮就发起了攻击,从两翼突击突破口……
这里的战斗一开始就不顺利,前锋骑兵突击部队中了埋伏,冲进了起义军的火力陷阱。起义军从联合帝国那里获得了大批自动武器,并按照联合帝国军军事顾问的教导设置了若干环形火力点构成的锯齿状防御阵地。火力点守军通常是一个排,布防密度高,配置了大量自动武器。冲击的帝国军骑兵总是被来自侧向的火力攻击,越往前冲敌军火力越密,苦战一个上午,人马死尸遍地,却没有达成突破。
5月17日,临近中午,帝国军改变了战术,部队分成多股,在炮兵火力支援下,每次每个分队都集中兵力攻击一处敌军环形火力点,一个一个的拔出扫清敌军的环形火力点。这一模式还算有效率,当天下午,帝国军算是打开了局面,扫清了前沿敌军。但敌军纵深阵地还横在帝国军面前。这是若干大环形工事组成的防御地带。具体说来,两道环子,前面一道每个环子里有一个加强连,后面的环子有一个营的兵力,环环里有成建制炮兵,可以对前边和周边友军实施炮火支援。帝国军只得继续猛攻,但是这道防线遏制住了他们的攻势。17日黄昏,帝国军骑兵死伤累累,只是突破了前沿,拿下了个位数的小环环,起义军的防线大致完整,帝国军未能按计划如期封闭突破口。
5月18日晨,突破口的战斗又要开始了,帝国军又换了新战法,骑兵炮兵协同,集中兵力火力猛攻一点,力图拿下两个相邻的大环子,达成突破,又是一个上午的死斗。战斗的结果是帝国军的炮兵挨了炮再也没法开炮了,帝国军骑兵美美的尝了百十箱机枪子弹,外加几百发炮弹。这些炮弹不止来自环子里,第二道环子后面是起义军机动布防的重炮部队。
5月18日下午,帝国军投入了所有力量,一场双方都伤亡惨重的激战死斗之后,帝国军达成了部分目的,突破了环子防御带。防御带后面是已经要塞化布防的交通线村镇,还有若干沿着交通线的机枪火力点。只要攻下一处村镇,就切断了敌军的交通线。可这两个帝国军骑兵军已经损失殆尽,再也攻不动了,部队需要修正补充。
在帝国军看来,5月17,18日的突破口作战极不顺利,损失惨重,远超此前估算。5月18日黄昏,帝国军被迫投入了生力军,再次猛攻突破口。战斗从黄昏开始,持续了一夜,在白天依然是激情依旧。双方都在不断向突破口投送兵力,人员,武器弹药。这里是一场绞肉机模式的混战。
5月19日上午10时20分,帝国军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后,终于击溃了突破口之敌,夺下一处要塞化小镇,也算是封闭了突破口。起义军方面对此的说法是小镇守军弹药损耗严重,伤亡巨大,主动撤出战斗。
帝国军作战记录称:在维拉会战突破口战斗中,因敌军装备了大量简易自动武器,两个骑兵军死伤殆尽,帝国军又投入了多个独立骑兵师和步兵师,对多个目标实施攻击,终于在一处得手,达成第一步战役目的。
帝国军死伤惨重,但终于达成了战役目的。不过,这似乎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了。战争中时间就是胜利,几分钟就是生与死的区别,何况是整整晚了40个小时。
5月19日晨8时,迪尔守军向指挥部发来电报称,“我部宣布起义,我部自即日起脱离帝国军战斗序列,加入起义军。”迪尔丢了,这还意味着11万迪尔守军成了敌军。电文附文称:有6000余名官兵不愿起义,被解除武装关押,无人员伤亡。起义军在合适时机会无条件释放这些官兵。
这封电报对阿史那路罗斯上将来说简直是五雷轰顶。
5月19日下午14时,配备重炮的敌军再次向突破口发起攻击,黄昏时分突破口主要交通线被打通。据说是来自圣罗曼帝国的叛军军事顾问指挥后备部队发动了这场进攻。战后学者研究发现这些后备部队总计才两个新编步兵军6万人,外加两个集团军属新编炮兵群。这大概是当时能够及时调到的所有部队了。
关键时刻,决战时分,帝国军前线司令部却彻底失去了拼死一搏争取胜利的勇气,是那大炮的吼声让帝国军的将军们感到了恐惧,并让他们完全误判了战局。
“依据这支叛军的编制,这样猛烈的炮火,意味着有两个集团军规模的敌军在突破口作战,突破口有30万叛军来援大军,30万生力军。被击退的突破口叛军残军不下5万人。迪尔城下,叛军主力30万。城内叛军11万。当面叛军已有76万之众。显然,我军已经完全不具备计划中的绝对兵力优势。就连最基本的兵力数量占优都做不到了。火力方面,叛军对我军的优势已经是十分明显了。……突破口叛军部队的表现证明在部队实际战斗力上叛军不次于我军。……我军此战将很难取胜……“
5月19日下午15时,迪尔会战战役前线司令部司令阿史那路罗思上将下令防线后部队停止对迪尔展开合围行动,命令“前线各部立即做好撤退准备,今夜到明晨将进行全线撤退”。
不过当时这种情况下,帝国军若能坚持将迪尔会战进行下去,仍有可能惨胜,歼灭叛军大部,或至少是给叛军以惨重打击。(11万“起义”新增叛军未必会参加战斗。城下敌军30万,帝国军当天黄昏可立即投入的攻击部队20万人,当时帝国军的战斗力强于充斥着新兵的叛军部队。次日可再投入20万,5月24日前,还有20万预备队能赶到战区。)
帝国军有可能会赢,但那也只会是一场惨胜,帝国军可能要付出的代价是参战部队伤亡殆尽。可帝国军队拼了血本赢了以后很怎么样,只会是更多的叛乱。因为帝国本族军队又少了,更加镇不住外族军队了。
“剩下的帝国本族军队很宝贵,不能在这场豪赌中湮灭掉。”前线司令部司令阿史那路罗思上将头脑还算清醒。那时帝国的最佳国策就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帝国本族部队撤回本族地区,解散帝国或者搞联邦。可那些封建帝王的头脑里哪里有联邦这个概念,他们自大的要命,认为至少可以保住大部分祖先征服的地区。
后历史档案解密,混血哥5月18日晚率部起义,另有一个独立师也被异教徒策反,将防区交给叛军,其余守军见胜利无望也加入了起义。未能如期封闭突破口和敌军大军围城造成守军对友军的信任严重动摇;敌军几天来在城下展示数十门来自圣罗曼帝国155重型榴弹炮造成了守军丧失了防守信心,绝大多数守军最终选择了“起义”倒向敌军。
我军自4月份中旬起,将大批战备库存重炮交给仍未被我收编的叛军。亲我军的塔斯曼帝国叛军部队每个军都装备了18门或36门口径120mm以上的大口径火炮。那时可能还未形成战斗力,但这可是绝对征服一切眼球的。
这些大炮那粗大的炮管比任何忠义宣传、传统习惯更有说服力,也要比任何塔斯曼帝国陆军的轻型野战炮更有胜利的卖相,不用开口就能给叛军官兵空前的胜利信心。那些虚的假的忽悠人的破烂招牌在这些大炮无声的炮火中瞬间被炸得粉碎。对于谋生的平民,它们是极富号召力的招兵广告。这个世界,你得有实力人家才会跟你混。
B96年5月19日,塔斯曼帝国仅存的军工基地迪尔丢了,这意味着国产野战火炮供应断绝,国产枪械供应断绝。两个月后,塔斯曼帝国陆军残存部队开始逐步换装来自国际市场的“万国造装备”。
5月20日凌晨,帝国军全面开始了空前的大撤退,整条战线全线大撤退……有几支部队一个兵都没撤,5月19日晚上队列整齐的去了战线另一边,投诚。迪尔城守军那里密码编码齐全,帝国军发出的所有电文都可以向起义军通报,起义军一开始就很清楚帝国军的撤退时间路线,但没有采取任何军事行动。
5月20日下午,迪尔和周边地区已经是战线叛军一侧的后方地区。
5月21日上午6时,迪尔城中不愿参加起义的6000多帝国军官兵被无条件释放了,他们带着发还的武器穿越战线回到了帝国军战斗序列里。
叛军与帝国军,曾经的战友,现在的敌手,双方在此战役中的变现都还算绅士。然而,不绅士的一幕却在应该最有绅士范的人群中上演了。塔斯曼帝国皇帝阿史那沙比哈暴跳如雷,咒骂叛军放回的这6000人也是叛军余党,至少是“军人违法职责罪”的罪犯,要统统杀掉。这6000官兵几乎马上被投入监狱。5月底,这批人中的军官被处死,士兵被再次送往前线。
5月22日,塔斯曼帝国军事委员会还执行皇帝的命令,逮捕了迪尔会战战役前线司令部司令阿史那路罗思上将。6月1日,这位上将被帝国最高军事法庭判处死刑,并立即执行了枪决。他的罪名是“惧敌怯战”“擅离职守”“临阵脱逃”。可阿史那路罗思上将直到被逮捕的那一刻,仍然在前线指挥岗位上,那里距离敌军只有2公里,他甚至准备了自己亲自与敌军战斗的机枪。谁都明白,这是皇帝的意思,“杀一儆百”,明确通告剩下的将军们,“你们必须死战到底”。
平心而论,这位阿史那路罗思上将是皇族成员中极为优秀的将领,但绝不是唯一的皇族将军,合格的皇族将军很多。但他死后,其余的这些皇族将军都逐步放弃了军队指挥权。客观的讲,这颗击毙阿史那路罗斯上将的子弹为更多的帝国本族部队反叛创造了条件,加快了帝国的终结。
“打仗很多时候类似于赌博,要下注才能赢。下的赌注越多,赢的也越多。”可你怎么能确认一定会赢。
赌输了,迪尔丢了。迪尔战役后几个月,战备军火库存耗光了,帝国军的自产军火真的断了供应。很多事必须考虑周全,尤其是可能会出现的最糟糕的那种情况。
迪尔战役后记:
历史总是充满了巧合和狗血。后来迪尔战役历史创造者们的故事比这场战役的意外结局还要令人惊叹。
五年后,前塔斯曼帝国末代首相阿姆撒*得利耶在新国家的高档酒店里亲眼见到了阿史那路罗思上将。惊奇恐惧之余,首相习惯性的伸手与上将握手,他确认这位上将确实是活人。略作寒暄之后,两位前帝国高层开始了攀谈,进而叫来双方各自客人,要个最大的房间,前首相大嘴一张,“今天我请了。”
昔日帝国勋贵的欢宴上,首相得知这位皇族将军和他的铁杆部下们正在“亚森斯坦叛军”建立的亚森斯坦国国防军军官大学任教。当年死的只是个替身,军事法庭相关人员和上将的老部下联手做戏,救下了上将并以一支部队前线起义的方式把他送到了叛军那里。次月,这些上将的老部下也在条件成熟后毅然率部起义。
前首相对自己的英雄事迹没有多说,只是告知将军们自己可以跟某国高层做些生意,如果将军们钱上或者人脉上有需要,可以找他这位昔日首相今日巨富帮忙。将军们其实也都心领神会,“相爷的跨国买卖早就开始了”。
话到嘴边留半句,凡事点到为止。相信在国亡之际,高层都是会给自己留好路的,绝对是普通人无法想像的好路。就像那位蒋总统与日本方面的密电从来都非常雷人,当然,在前线拼死作战的双方官兵是看不到这些高层次绝密文件的。
…………
还有主角,混血哥尼采沃斯洛浦少将。
十年后,迪尔城守军中带头起义的混血哥为参加总统竞选放了大招——出书。这时的混血哥杂种少将应该被尊称为——尼采沃思洛浦主席,亚森斯坦共和国自由党主席,国家英雄,前国防部长……
沃思洛浦主席在他的《血之荣誉建国战争回忆录》一书中公开了那时那地迪尔城的情形。
B96年5月13日,前塔斯曼帝国仅存的军工重镇迪尔城被围了。围城的是前帝国军,其中的一位将领是沃思洛浦主席小时候的玩伴,同住一个军队家属区,现任国家经济部部长罗科尼奥森,这个罗科尼奥森也是头衔一大堆,也是这次的总统竞选人。
当时这哥俩一个守城,一个攻城,那时候就唱对台了,呵呵。不知罗科尼奥森部长是否曾后悔,“当年在城下一炮轰死这个狗杂种就好了。”
5月14日,两个好朋友,再次面对面,罗科尼奥森在迪尔城下办了个大炮展览会,尼采沃思洛浦应邀在城楼上近距离参观,当年陪同“总统”一起参观的还有多位守军将领。
当天晚上,尼采沃思洛浦就睡不着了。看了他哥们主办的大炮展,混血哥当然有想法了。原先以为人家是步枪加步兵,破铁配逗比的炮灰填人命战斗模式。现在看来自己才是炮灰,塔斯曼帝国就是一个逗比,看看人家那大炮,那叫一个威武,那叫一个流弊,可那是人家的家伙啊。不仅仅是下面的种种动机,这位主席行动了。
“我为了不让城里的民众遭受炮轰,我为了这座城市和她的文化不被战火焚毁”……总之煽情的一堆,总之“我沃思洛浦主席救了一个城的人和我所有的战友””这是我应该做的我本来可以做得更多。……“
5月15号,这哥俩就进行了秘密接触。沃斯洛浦主席心里有底了。
5月16号,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一天,尼采沃思洛浦看了他妈一趟之后,坚决的下了决心。“为了人民,”当年的混血哥,现在的尼采沃思洛浦主席豁出去了。兵变。兵变。当天下午,部下主要军官被以聚餐名义召集起来商谈“活路问题”或“为了人民问题”,全体一致同意起义。
16日深夜22时,塔斯曼帝国陆军第31步兵军宣布,“我部自即刻起,起义!”,“我部脱离塔斯曼帝国陆军战斗序列,不再服从该军事系统的指挥调遣。”,“自即刻起,我部为人民而战!!”。
(事实上,这些电报是19日发出的,16日,沃斯洛浦只是笼络部下完全控制了城防,直到确信帝国军败了他才正式宣布起义。)
5月26日,当年的沃思洛浦主席被任命为亚森斯坦共和国第4集团军司令,部队就是城里所有的起义部队,他也有自己的集团军了,他可以为解放人民而战了,(他可以妥妥的站在胜利者一边为自己而战了)。
此后,亚森斯坦共和国第4集团军独立完成了解放果洛城、萨尔城、鲁尼谷地等重要地区的战斗……
我亚森斯坦共和国第4集团军在沃思洛浦主席领导下浴血奋战,………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向人民致敬。
……
激动吧,混血哥沃思洛浦主席貌似真的要当总统了。别急还得继续拉票。要制造绝度压倒优势的得票率。
书里还有大招,绝对的高档次隐私——沃思洛浦主席已故母亲竟然是,竟然是圣苏妮亚人,是个迷航的圣苏妮亚小渔民,打渔误入帝国境内,她和父亲都被帝国军抓了。万恶的塔斯曼帝国军打死了沃思洛浦主席的姥爷,把沃思洛浦主席他妈上交给上级了。尼采沃思洛浦主席,绝对的贫下中农出身,是给咱劳动人民说话的……
还有,从法律上讲,这个沃思洛浦主席可是联合帝国的公民啊!!联合帝国是咱亚森斯坦共和国的老大啊!!
后来,混血哥沃思洛浦主席光荣的成为了亚森斯坦共和国第二人民选总统。
这位沃思洛浦主席,走对了路,迈对了步,还有那么点血统,怎能让我联合帝国不扶持……
在沃思洛浦主席的第二个任期里,亚森斯坦共和国举行了全民公投,96.4%的公民愿意让该国作为一个自由省并入联合帝国。虽有,依照该国宪法,亚森斯坦共和国并入联合帝国。
自此,我国吃掉了前塔斯曼帝国80%的领土。想来味道也实在是好极了,只可惜嘴边上再也没有这么肥的肉了。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想当总统,你得有种,还得有为,最重要的是,你必须得有后台还得全心全意为了后台利益。你要明白,后台的利益高于一切!!
这位尼采*沃斯洛浦貌似在塔斯曼帝国那边后台更硬些,那是一位中将军衔将军。但是,智者的智慧、智者的抉择,往往与众不同。他选择了母亲、被帝国军抓做奴隶的联合帝国小渔民。历史走向证明尼采沃斯洛普选对了。
;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