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波城作为一个前卫要塞,城防工事修的超级好,城墙又高又厚,驻守萨波的是亚美兰德国防军南部边防司令部属第二守备师,攻击开始后不久,独立重炮部队的一个营被第二军某部护送来增援守军。
由专业的守城部队守卫,帝国军惯用的炸药包堆砌爆破不顶用,帝国军的土包子炮也打不动城墙。
在城墙外侧还有守军精心构筑的连排级堡垒群,一个堡垒群是3个堡垒,弹药库,掩体部和交通壕组成,全都可以独立作战。这些堡垒的顶部都是20-30厘米以上厚度的木材和树枝,最上面还要覆盖灰泥泥土混合石灰加固。
在堡垒带外围是宽3米,深3米的壕沟,铁丝网,鹿柴。一旦开打,城墙上下的堡垒,左右两侧的堡垒全部都可以相互配合,形成立体火力网。而且在堡垒完成后,守军甚至军使用火炮进行了实验性轰击,完全无问题。守军的信心十足,自信的防守,战斗力才会超水平的发挥。
10月16日夜,北部帝国军的火炮塔斯曼们对萨波城发动了首次大规模袭击,夜袭。
守军工事坚固,火力层次分明,帝国军一波波的攻击被逐层火力瓦解。帝国军采取集中突破战术进攻,几十门火炮集中一处使用,以绝对优势火力压制守军,大炮猛轰,先把预选突破口附近的火力点堡垒全部击毁,再压制突破口两侧守军,同时步兵向突破口展开登城冲击行动。但在守军机动来的更为强大火力面前,帝国军先是炮兵被炸得稀里哗啦,硬冲或者集结待命的步兵又被人家炮兵猛轰。最后帝国军放弃了这种模式的进攻。
10月17日晨,帝国军再次发起进攻。帝国军拉上来很多标准野战炮,试图在300米距离平射守军堡垒,集中火力打击,摧毁这些堡垒。但守军用射程更远,打得又准的城防加农炮发射榴散弹解决了帝国军工事里的野战炮和炮兵。帝国军又拖来新的火炮和炮兵……
当天中午,帝国军在阿尔卡亚山谷前线投入了三个炮兵千人队,六个轻骑兵千人队,再次强攻,再次折损大半,一次的惨痛战败。骑兵被击退后,炮兵试图与敌军展开炮战,但火炮射程实在太可怜,白白损失了大量参战技术人员。
10月17日的战斗,仅仅在萨波城下帝国军就损失了151门火炮以及这些火炮的炮手。
虽然帝国军也给守军造成了定的伤亡,但是这种交换比足以令守军笑翻,帝国军只有哭晕在厕所。
10月18日,同样的战斗。4万帝国大军连续组织了十几次进攻,仍然没能攻下,到现在连主城还没接近。帝国军指挥部急了,皇帝也急了,下令:“或者夺回山谷,或者拿下萨波,两者必居其一。”“三日之内再无战果将问罪。”还制定了到时接任的前线指挥官。
帝国北部边境军区司令,倒霉又走运的也先帖木儿对部下达了最后死战的命令:各部长官务必充分在前,务必督促官兵,全体参战人员没有明令不得后退,如有擅自后退,离开阵地者,一律严格执行残酷的帝国军法。
万般无奈之际,也先帖木儿自己上了前线。试图通过这种身先士卒来唤起士兵的勇气,取得胜利。可战争仅有送死的勇气是不足以获取胜利的,战争更需要足够聪明的大脑。也先帖木儿从来就不是个聪明人。
19日这天,不寻常的一天,城内的守军也感到了这天不同寻常。守军主动攻击,使用重炮向城外帝国军目标开火。23磅炮震耳欲聋的炮声远超帝国军。攻城部队被震撼了,炮击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守军炮火之猛烈前所未有,炮声压制了一切声音,包括帝国军的炮声。
临近中午,作死的也先帖木儿出现在前线。半个小时后,他死了,是被守军重炮炸死的。
第二回合,N比零,亚美兰德王国领先。
也先帖木儿死了,但他的命令仍在继续执行。
那条早晨,阿尔卡亚山谷,帝国军又一次发动了进攻,一次偷袭——上万名(后经清点战场,敌军阵亡者约为一万一千人)帝国军步枪步兵和下马火枪骑兵出现在阿尔卡亚山谷中,出现在亚美兰德军阵地后方。1000名步兵在前披荆斩棘,开路开路,姨妈死。万人骑兵在后牵马步行,他们已经在山野树林里进行了两天的隐秘行军,虽然疲惫不堪,但还是满腔怒火士气高涨的冲向敌军。
这是一支完全使用轻武器战斗的帝国军队,一水的各色火枪,翻译成日文版汉语“纯真的千人铁炮足轻队”,“纯真的万人铁炮骑兵队”。第一章约好了要在这章谈谈帝国军的火枪,必须的。只是内容有点长,放在这里不合适,所以就给放到了附录里。
为什么要给他们日本范的命名,因为这些傻瓜们的作战模式完全是旧日军的范本。
这两万人穿越山林地带时带的补给连单程都不够,弹药倒是带的足足的,一次木田口廉也模式的战役行军。(木田口廉也:日军中将,被日军自己评为二战最无耻将军,这货的事迹自行百度。)
秋日清晨,这支人困马乏的奇袭部队穿插迂回到位了,找条小路绕到敌军后面去奇袭,二战日军惯用战法。可这次不管用,亚美兰德王国的常备军军事素养极高,考虑到敌人可能利用未知小路实施偷袭,早就防着帝国军这手了。
散乱的帝国军不断从树林里冒出来,当这支官兵感冒患病率达到70%以上的大军终于等够人数准备进攻时,亚美兰德军也做好了防守的准备,掩体里的火炮转了个,前方谷口的一线步兵正在赶来支援。奇袭搞不成了,可这些感冒患者却不知道。
帝国军首先投入战斗的是“纯真的万人铁炮骑兵队”,野猪群模式的进攻或者说是猪突。
面对汹涌而至的敌军骑兵,亚美兰德军的速射炮猛烈开火,每分钟6到10发。突破炮兵层层火障后,剩下的骑兵已经不多了,继续突击,进入步枪火力射击区域。亚美兰德军是支装备先进的抗野蛮人队伍,从来都是这样。有钱的孩子们这次带来了M1819霍尔后装枪。后装枪,早在15世纪就已经出现了后方装弹(弹膛装弹)的火炮以及火绳枪。从后方装填弹药的好处是士兵在快速装弹的同时尽量避免暴露自己。但由于技术上的限制,后装枪直到19世纪早期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霍尔M1819是一款革命性的产品,该枪制造商霍尔发明了一系列机械化生产机器,使得大批量加工生产零部件成为可能,这也为后装枪的大批量生产奠定了基础。而M1819真正的革命意义在于这是世界上第一支零部件可互换的武器,其枪机、枪管及枪机组件等零部件都可以轻松地安装到任何一支M1819上,大批量的生产加工使得后装枪不再只是一种奢侈品。
另外,某些独到设计使得霍尔后装枪的装填会比标准的前装滑膛火枪以及同时代的其他枪快好几倍。
这次用的是早期霍尔后装枪,口径为0.52英寸(13.2mm),枪管长572mm,16条膛线。射速精度杀伤力都杠杠滴。
弹雨下的“纯真的万人铁炮骑兵队”真的很悲催,但还要继续前进,因为无脑,被洗脑的士兵不需要思考,有集体思维呢,将军的想法代表全体的集体思维。
第一次在小路出口树林边集结起来的帝国军骑兵死的差不多了。这一会功夫又攒够了,继续冲吧。帝国军的弱智骑兵又开始冲了。火炮再次开火。
接下来,穿插出来的骑兵集结冲锋,出来的骑兵集结冲锋,一浪又一浪,遍地的死尸,人的马的。冲绳岛的南云鬼子打仗就是这么渣。偶尔有几个运气好的骑兵一路冲杀到了敌军跟前,亮出火枪准备来一发,扣了扳机自己却挨了一发,直到坠落马下,手里的家伙就不不响。帝国军的骑兵火枪结构极为简单,枪机无闭锁结构处于开放状态,充满雾气露水的密林中一路走来,火药受潮实属必然。
开路的步兵“千人铁炮足轻队”也没闲着,散开到两侧山头上,试图翻山越岭接近守军炮兵阵地。当他们终于到了位置却发现手里的家伙根本打不着敌军的火炮,明明在射程内,可枪却不给力了,还有很多人手里的枪打不响了,纸弹壳里包的火药受潮了,怎么打得响。正当他们要冲下去白刃战时,亚美兰德军发现了这些近在咫尺的对人,几座光秃秃的灰色石头山上,黑色军服帝国军步兵一片片的向山下移动。多好的目标啊,炮弹如约而至……。当天下午,亚美兰德军步兵进山清剿了这支敌军的残部。
那天的进攻,除了几个当逃兵的,也先帖木儿派出的奇袭部队,骑兵步兵都没剩下。
也先帖木儿和他指挥的帝国军全败。帝国军马前失蹄,踏入镜花水月。胜利仿佛成了猴子们集体努力想要捞的月亮。
然而这点损失对塔斯曼帝国实在算不上什么,帝国军的仗还会继续打,也必须继续打。
“胜利是月亮,一直都挂在黑黑的天空上。胜利从来都是帝国军的,只要帝国军采取正确的作战方式。”
………
附文:塔斯曼帝国军单兵装备发展历程
(节选自塔斯曼帝国陆军装备演化史,完整文章在相关作品《颤抖的文明》中,过完国庆再写)
(二)火枪火炮时代
这里要谈谈军事改革前帝国军装备的老式火枪,包括步兵手里的长火枪和骑兵用的短火铳。
火枪时代开始
轻武器方面,塔斯曼帝国军在上轮纪元Z世纪时期就有装备火枪的记载了。帝国陆军在Z世纪20年代就接触到火枪了,那时的火枪技术上还不成熟,威力实在不咋地,精度几乎没有,那时中央大陆最好的火枪就像是双管猎枪版明军三眼铳。随着技术进步,这种武器威力和精度都上去了。Z世纪60年代,帝国军组建了第一支建制火枪部队,装备了高价买来的2000支火枪,遂发双管猎枪。这是塔斯曼帝国向热兵器过度的一次伟大尝试,同时也是一次武器性能战术实验。这支部队在战场上表现不俗,实验非常成功,但帝国军还是没有大量装备火枪。原因很简单,这种武器价格昂贵,对金属加工技术落后的帝国来说大量装备起来成本很高,无论大量自行制造还是从外国人那里买。其次,与冷兵器相比,这种武器的使用成本也高,易损耗,不可靠,过于娇贵。帝国军放下火枪,却看上了火药。各种火药推进兵器(类似于大韩冥国神机箭,《武经纪要》一窝蜂)和火药杀伤兵器(各种规格的投石机抛射型火药包,纸壳铁壳的投掷型惊天雷)被制造出来大量装备部队。帝国军认为这就是火器化,种种身管火器被弃置一旁。最终,帝国军与第一次真正的火器化机遇失之交臂。文明人真的应该感谢上帝。(那时塔斯曼帝国的军工技术也够呛能发展出像样的身管火器。)
转眼到了A世纪,A35年,帝国军在巴克里亚战争中惨败,对方不计成本大量使用远射火枪火炮,尤其是那些火炮,打的远,打的准,打的狠,让帝国军的各种大威力特色火器彻底报废,也把这个技术落后的帝国给打醒了。A世纪40年代,塔斯曼帝国开始大规模备火枪火炮,在国际市场上大量购买这些武器并投巨资引进技术进行仿制。当时的帝国饥不择食,多方引进,多地仿制,火器的规格自然是五花八门。
步枪制式化遥遥无期
一百多年,几经变革。塔斯曼帝国在A世纪90年代将所有的地方火炮工厂收归中央,所有的火炮工匠集中到物料产品运输便利的维拉和首都罗塔附近的达达洛尔要塞。B世纪初期,帝国的火炮已经实现了全面制式化,由国家军工厂制造,采用统一规格。B世纪20年代,达达洛尔要塞取代维拉,成为帝国境内唯一的火炮制造基地。
与火炮相比,火枪的生产一直处于分散状态。帝国军是没有全国统一标准制式火枪的,但每支建制军队(千人队)都有自己的小制式,最多也就是在军区或者军分区范围内统一了武器口径。这其实是件很糟糕的事情,后勤部门可能会很烦。但好在帝国没有统一的步兵弹药供给体系,各部队后勤部门也各自独立互不统属,各部队后勤部门自行订购采买军械弹药。国家的军队军需处主要负责协调调配运输力量,运输各类军资补给被服军饷、也就是吃的喝的穿的花的,“顺便给XX部队把弹药运过去”。另外,很多部队是在当地就近购买定制弹药的,军需处也就省心了。
在思迪奥皇帝“黄金军购”军事改革前,帝国军装备的步兵火枪型号口径庞杂,据不完全统计仅仅是口径就多达20余种,具体型号上百种。按照现存的资料来看,这些火枪的长度一般来说是在100cm到200cm之间,口径介于1.0cm和2.5cm之间;均采用遂发击发射击的方式,发射时拨动扳机,弹药为铅弹,圆球弹型或者米尼弹型,前膛装填,最大有效射程80到120米,最大射程能到200米以上。这些火枪的重量基本都在十公斤以下,多为6.5公斤到8公斤。与现代枪械相比,着实是太重了,与塔斯曼弯刀(帝国军标准破甲弯刀重4.5KG,身长45.6cm)相比,还是冷兵器顺手。
粗制滥造的骑兵火枪
骑兵火铳方面,帝国军一直认为骑兵是突击兵种,是用来冲阵的,是用来近距离搏杀的。蒙古军队那种打击后撤离的战术帝国军曾试探性的使用过,但帝国遇到的敌军大都披甲用弩带坚盾,帝国骑兵曾经的敌人也都是些重甲大盾的硬仗部队,成吉思汗的骑兵弓箭机动狙击战术完全不适用,没射死多少敌人,射人家的骑兵反倒被人家射成刺猬。
骑兵的使用方式决定了骑兵手里的火铳只能是一种一次性武器。
火枪在接敌时给敌军当头一击,“挫敌兵锋”,因此要有威慑力。
火枪打一发就得赶紧扔到马鞍侧后的筐子里,拔出破甲重弯刀与敌近距离搏杀,要便于操作。
火枪这一枪尽量得让这个骑兵够本,要有杀伤力,要一击致命。
因上述原因,帝国军骑兵大多采用大口径骑兵短火枪,口径基本都在16mm以上(多为20mm),长度最长不超过38厘米,基本都在35厘米以内,火枪重量也较轻、很多都在两公斤以内。因为是近战一次性武器,所以不需要很好的精度,基本都粗制滥造,价格也够便宜,甚至可以打完了就扔。
B世纪30年代起,很多骑兵部队开始使用从国外购买的定装弹药制式手枪替代了原来的单发火铳。到了B世纪40年代,绝大多数火铳骑兵部队都自行换装了外国手枪。枪械种类上,基本都是大口径柯尔特转轮等可连续射击的非闭锁枪机结构手枪。这一武器装备的变化使得很多骑兵部队完全使用手枪作战,因为单凭手枪连续射击就能击垮敌阵。连发枪虽在手,马刀并未被冷落一旁,因为这些转轮手枪使用纸弹壳定装弹药‘开放式枪机,潮湿阴雨天气纸弹壳里火药受潮后未必能顺利击发。
帝国高层意识到,这种火力配置的火枪骑兵要比传统的格斗骑兵更容易获得胜利,训练和装备成本也要比传统骑兵低的多。早在B世纪初期开始,兵种比例上,披重甲冲阵的帝国军传统格斗骑兵越来越少了,能够机动灵活作战,使用马刀和火枪作为武器的火枪骑兵越来越多。火枪骑兵成为帝国军队的主力。
当时的军事专家这样描述他们看到的塔斯曼帝国火枪骑兵:
“彪悍的士兵,面相凶悍,腰间挂着大口径转轮枪、破甲重弯刀,明军风格牛皮沿帽头盔,一身轻便的防寒皮甲;每个骑兵有二或三匹补充马随行。通常行军时,由空马担任骑兵给养与粮食的输送任务。战斗间,或急行军,或作机动时,骑兵随时可由跑累的疲马换乘休息好的新马,保持高度机动。每个士兵都配发了羊绒毯制防寒肩衣,还有羊皮外套,以御风寒。背装备的马匹上,绳索及套索,大麦若干袋,一布袋夹着干肉的烤囊,皮质水囊,小短斧、一袋盐、蜡烛、火石、锉刀、针线。”
客观的讲,即使是在“黄金军购”军事改革前,帝国骑兵部队在装备和战术上依然是世界级先进水平的,全球无出其右者。骑兵,这个古老军事帝国的主战兵种,传统优势兵种,一直在与时俱进不断进化。身负重任的帝国军人从未懈怠。
技术弱国的技术进步
在B世纪20年代初期,使用定装枪弹的后膛步枪技术成熟,而塔斯曼帝国却保守的拒绝了这一技术。为与使用这种武器的军队抗衡,帝国军发展出前膛枪定装弹药并强制在军内推广,意图通过减省分药、混合的工序以提高射速(一说为从某个东方国家引进)。为此,帝国境内设立了多个前膛枪弹药生产厂。定装前膛枪弹药具体制造工艺流程:一、将火药和弹丸按照配比混合包好,所谓混药,二、将各个小包入假枪膛压实、谓之定型,三,打开假枪膛后盖,取出子弹成品。步兵使用时,用一个竹子或者是木头做的容器,里面填充上火药和弹丸,从前膛一次性装入;按照这样的装填方法,射击速度可以提高到每分钟接近7发。实战中,算上枪管冷却、二次装填,一分钟射击次数在5发上下,比原来提高两倍。(英军测试,枪膛枪激战时平均射速为每分钟1.7到1.9发。)但这样射击时间稍长就会出现子弹烧熔的现象,直接造成武器无法使用。为了克服高速射击时枪膛过热的烧熔现象,帝国军另有一项相当伟大的技术革新,包铜弹,铅弹外包紫铜。(可能也是来自技术引进。)采用硬度比铅高点,熔点却远高于铅的紫铜做为火枪弹丸外包物。铜的熔点很高,长时间连续射击也不会产生烧融的现象。这两项技术在B世纪20年代末期被大量应用推广,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帝国军的实战能力。
(三)黄金军购时期到帝国灭亡
“黄金军购”时期,帝国陆军枪械装备取得了惊人的跨越式发展。这种跨越式发展实际上是由于帝国原有装备的落后引发的。
………
;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