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金帝国军队基层编制除了步兵队骑兵队还有专门的火器队。
火器队也是花队,采取各种火器混编模式。全队一百二十人,战兵一百人,辅兵二十人,马车十辆或驮马二十匹,另有载放抬炮专用马车四辆。战兵弓手二十人,掷弹手十人;遂发枪六十四具,遂发枪手六十四人,每人带弹药二十发。
(燧发枪设定为乾隆年制镶骨燧发枪是撞击式燧发枪,口径1.7厘米,枪筒长88厘米,全长1.185米。枪筒镌花纹,枪托用虎皮木制,中后部嵌铜银花,尾嵌兽骨。枪机前竖火镰,扣扳机后,火石与火镰猛烈撞击起火。撞击式燧发枪较转轮式结构简单、可靠,造价低廉,被世界各国广泛使用,并最终取代了火绳枪。中国在乾隆时曾经仿制俄国货制造了四千把燧发枪用于对准噶尔蒙古的战争。)
兵士随身备有“火药弩箭八百支”,“蒺藜火球一百个”“子药千余”。此外还带有备用弹药,“弓弩用火药箭八千只,火枪用火药箭四千只,蒺藜火球六百只,备弹二百五十六包(每包20发)及火药。”历史记载,大金帝国陆军的火器队“自有枪炮使用之法”,还有“火箭环射”等战术。
D。抬炮队。
抬炮队是大金国部队中为数不多的纯队,作为火力支援部队使用。全队80人,战兵四十八,扛炮行军带火药炮弹辅兵三十二。备抬炮一十六具,部队携行“小开花炮弹一百六十发”,辎重后勤马车队也携载有大量弹药。
(此处抬炮设定为大青果家的SX机器局造抬枪,口径44毫米,枪长1600毫米,净重14公斤。)
E。将军炮队。
将军炮队,大金帝国中型重型火炮队。将军炮火炮使用生铁铸造,炮管管身有节箍,分为大将军炮(重型)和二将军炮(中型)两种。通常是两门重型火炮与六门重型火炮混编。炮队成员总数在70人左右。
大金帝国的中型火炮口径约为10厘米,管长(不含尾部)80—90厘米,重量70—150公斤。大金重型火炮口径约为11—13厘米,管长90—130厘米,重量300—400公斤。这两种火炮筒头尾的外径大致相同,均无瞄准装置。
将军炮可发射长约280—360厘米、重达20—30公斤的将军箭或大将军箭以攻坚。此箭以圆木制成,末装铁镞,中设铁羽三叶,以稳定飞行路径。在填装火药后,需先置入一圆径与炮内径相同的激木(其作用类似活塞),再插入将军箭,发射时箭有约3/5的部分(含铁羽)露于炮管之外。将军箭备有实铁簇战斗部,火油燃烧战斗部,火药爆炸战斗部三种。
将军炮野战时采用霰弹攻击的方式在近距离伤敌,大将军炮每次装填火药30两及中型铅子100枚,以木板弹托用力送实,末入合口大铅子或生铁子、大石子一枚,保持高膛压射出。二将军炮则每次装填火药20两及中型铅子60枚。此种火炮使用方式与中央大陆文明国家颇有些类似,只是未见到这两种火炮配置有标准榴散弹的记载,或许金军使用高爆火箭代替了榴散弹。
F。特种火器队,装备猛火油柜、毒药烟毬、霹雳火毬、铁嘴火鹞等,仅在专业攻坚部队中有这类编制。
具体大规模部队编成上,大金军队实行五五制。
规定每五队人马为一营,设管带一人。分步兵队营(步兵营),马队营(骑兵营),火器营(火器营),炮队营(重炮营)。
普通步队营通常为三队或四队步兵队,再加一队或两队轻型火器队,即3A+2C或4A+C。马队营则是全马队模式,即5B。火器营通常是4C+D。炮队营就是5E了。这类编制的每个营大约有500人的兵力。
规定五个营为一甲喇(旅),设甲喇额真(旅长)一人,并配属后勤辎重部队。分为步军旅(5个步兵营),骑军旅(5个骑兵营),混成旅(这就复杂了)。标准混成旅通常编有三个步兵营,一个骑兵营,一个火器营。当时大金帝国绝大多数旅都是步军旅编制模式。统算后勤辎重部队人员,一个旅的总员额约在3000人到3500人,一线实际战兵(含辅兵)2500人左右。本地地方驻防军的最大编制单位是旅。
规定五甲喇(旅)为一固山(军),设固山额真(又称都统,军长)一人,副职一人,称为左右梅勒额真(副都统,副军长)。军是大金帝国最大的野战部队编制单位。除了五个旅,军编制内可能还有一重炮营的军炮兵部队,一火器营的警卫部队,一营级的规模骑兵侦查部队,并有千人规模后勤辎重队。全军总员额约两万,战兵一万三。
驻扎在洛川地区的大金帝国野战军主力机动部队就是三个固山,也就是三个军的兵力。此外还有驻防军组成的三个临时固山也随同主力出击。这支帝国大军几乎全是步队,六个固山的大军,骑兵仅三个营(三个主力军的直属营)。维持马队所需的后勤供给量毕竟太大了,费用高啊。当地复杂的山野丘陵林地地形也意味着步队必须是绝对主力。其实,各种来路的步兵一直是金族野蛮人四处劫掠历史过程中最为依赖的兵种,历史也理当如此,因为骑兵没法攻城啊。
真实历史上,成吉思汗等等人渣们纠集的骑马野蛮人大军要是没了步兵胁从军,恐怕也只能是一群马贼而已,一帮马贼而已。让马贼继续保持马贼原生态,真的很重要哦。你们懂的。
(二)地方防御部队
地方防御部队其实更像是羊族人炮灰部队,大量的羊族人被作为杂兵炮灰兵编入。这些部队也没有统一的建制,炮灰自备武器,所以武器也是五花八门。但有一点,所有军官都是绿族人。这种部队大约有10万人的规模。传说中的二十万大金帝国大军。十万野战十万驻防,正是来源于此,可这些羊族人农夫根本不能算作军人。他们拙劣的战场表现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只是消耗了敌人的弹药而已”,“在仰光王国正规军的暴击下遭遇伤亡,随后一哄而散”。有部分部队绿族人长官通情达理看懂了形式或者是收了好处,没打就直接散了,打仗毕竟是金人跟仰光人的事情,这些两脚羊明白的很。
第三节,仰光王国纯队战队
仰光王国国家正规军队最大编制单位是军团,每个军团战兵五万人,军团长为中将,下设有五个军,军长为少将,军内编制有战兵一万人。军下设五个旅,旅长为上校,每旅战兵两千人;旅下设四个大队,每队战兵500人,队长为中校。大队下又细分了中队和小队。除此之外还有战时配属各个军团各军的后勤旅,因所属军的兵种不同,大约都在两千左右。战时实际编制是每个军五个战斗旅,一个到两个后勤辎重旅,实际兵力约1.2到1.4万人。
仰光王国正规军可谓纯队中的纯队。别的国家可能是在几百人的编制上搞纯队,这国的纯队是在旅级建制上,即每个旅都是纯队。这意味着仰光国正规军队最事宜的作战模式就是开阔地大规模野战,这支军队似乎也只能以军为规模进行作战。可是,该国的军也是纯队模式,难道作战任务只能交由军团完成??
回答是NO。仰光王国正规军通常是以大队为单位展开军事行动的。一个纯队大队也足以执行多种战斗任务。该国绝大多数常备军都是当时的万金油型兵种——步兵,火枪步兵。
不过,该国炮兵也是有的,还是使用最先进的前膛火炮,拿破仑大炮(M1857和M1841)武装的。军团编制内共有三个炮兵团,一个M1857重炮团(火炮18门),两个M1841轻炮团(火炮36门),全部直属军团司令部调遣。对不算富裕的小国来说,大炮这种武器毕竟太奢侈,只能把步兵作为建设重点了。不过一个五万人的军团装备54门火炮,在这一军队普遍落后的地区也算是够用了。
从基本战术上细分,当时的步兵种类有两种,一、线列步兵,又称线列燧发枪步兵,排队枪毙步兵;二、猎兵,散兵型步兵,或者该叫游击队步兵。仰光王国正规军并没有对步兵部队进行具体细分,因为米涅弹步枪的大量装备,所有步兵都能适应这两种作战模式,也适用于这两种模式。
仰光王国总参谋部战术部门认为散兵冲击的猎兵作战模式更适合这次战役,因为当地地形多山地多林地,大兵团展不开,只能是多路小部队交火模式。但战役总指挥和多数前线部队指挥官却认为要有线列战术,即使大部队展不开,使用小部队作战,也要坚持线列战术。
绝大多数国人以为排队枪毙时代的线列步兵够蠢,但内行却都对这一战术给予高度评价。
明朝晚期ZJ鄞县人朱宗光对西方线列步兵的看法:“太西诸国原不同于诸蛮貊之固陋,而更有中邦所不如者。……自鸣之钟,照远之镜,举重之器,不鼓之乐,莫不精工绝伦,我中土之技巧不如也。荷戈之士,皆万人敌,巨炮所击,皆使坚城立碎,固垒随移,我中土之武备不如也。……以如是之人心风俗,而鄙之为夷狄,吾惟恐其不夷也。”
RU教禁锢了创新,让人们止步不前,更糟糕的是,ru教灌输自大,盲目的自大让人们看不清世界。
与大金帝国自诩为最强大帝国的盲目自大相比,仰光王国却一直保持着谦卑,始终以落后者学习者的身份态度向先进国家虚心求教。大金帝国仅仅是了解了世界先进国家的一点皮毛就觉着人家不过如此,又找出种种理由鄙夷先进国家;仰光王国却悉心探索,找出问题的本源,努力探究最有效的模仿方式并付诸实践……
A世纪中后期,仰光王国高层在了解到中央大陆步兵实力后,决定进行一场模仿性军事改革。当时的国王心里明白,买几把枪几门炮几艘船这不是军事真正的改革,最多只是花钱买来暂时的强大;只有把人家的制度学到手了,那才能长期拥有一支先进国家文明人范的军队。武器只是表象,学人家的军事体制这才是深层次的东西。
真实历史中,东方人魏源虽然明白西方练兵的厉害,但却认为武器才是关键要素,其他重臣也是这个观点。结果后来几十年的洋务运动“只学表象,不学根底”,最终才有了甲午之败。中国人直到二十世纪初袁提督TJ小站练兵,这才算是建立近代化步兵了。
学习强国的强大军队,最重要的就是体制,武器可以买,但体制这东西买不来,短期也变不了。十年方能磨一剑,仰光王国邯郸学步学了三十年,几经探讨争论,终于在A世纪初牢固的建立了纯队模式军队基层编制体制。随后的高层面军事改革,王国全面模仿中央大陆文明国家的军事制度建立了一支低成本山寨化中央大陆陆军。可以说,基于西方固定编制职业军模式的王国步兵兵团就是这场军事改革的制度产物。
显然,这种纯队式基层编制和职业军组织模式完全违背了中国自唐以来对征募军队的管理方式,在东方人眼里绝对是种逆天的存在。中国古代王朝特别是明清,历来对军队采用的是小编制。平时基本零散的分布在各地,战时集中起来专门委任将领指挥,打完又分散回去。清朝最明显,编制为300~600人的营,分散地方。明朝虽然一个卫的编制大些,但是也分了五个千户所,和各百户所。而且明代指挥使、千户、百户是官职世袭的。朝廷巴不得你各部平时之间老死不相往来,作战时不可能打散结合起来组成方阵,多为单独作战,平时又负责巡防地方,所以多采用花队。
……
历史进入了B世纪,那时的大金帝国依然强大,依然是富裕,对周边效果似乎还是那种完全压倒性的优势。可是,事实上这个一直踏步走的大块头已经彻底落后了,在军事层面与周边小强国已经出现了明显代差。B世纪初期仰光王国的军备水平就已远远超过了大金帝国,代差式的领先。大金帝国对于周边各个小强的优势,仅仅是基于庞大国力和经济总量的所谓综合国力优势,整体数量型优势。可是这些GDP优势有多少能真正转化为军队战斗力??也许只能呵呵了。
B世纪20年代,仰光王国正规军全面换装了燧发枪。在B世纪40年代,该国军队全面换装燧发枪,重点部队开始分批次换装米涅弹步枪。
米涅步枪,又译米尼步枪,是由米涅弹的发明者,法军奥尔良猎兵队上尉克劳德·爱迪尔内·米涅(CudeEtienneMinié)和上尉亨利-古斯塔夫·德维基内(Henri-GustaveDelvigne)于1849年左右开发出来的前装速射枪.当时法军在北非战场上对抗阿尔及利亚革命者时,发现尽管他们的步枪在做工上比对手强很多,但是不能持续保持猛烈的火力.基于此,米涅等人大胆的对法军步枪进行改进.创造出来了一种新式步枪弹即米尼弹,为了配合此弹,米涅等人经过反复设计,开发出了一支新式步枪,就是著名的米涅步枪。
米涅步枪采用米涅发明的圆头柱壳铅弹。由于这种子弹比步枪口径略小,所以一举解决了旧式步枪的前装子弹时,由于子弹过大导致塞不进去枪管或堵塞枪管的尴尬情况。米涅弹可以很轻松的用推弹杆推入枪膛。从而大大提高了射速。该弹在弹体周围车以螺纹以配合膛线,螺纹中间以动物油填塞。子弹的底部使用软木材料。射击时,火药气体冲击软木,软木受瞬间冲击后猛然撑大子弹。由于子弹被撑大,所以在发射瞬间就可以依靠枪弹本身完成膛室的密封而不会泄露火药气体导致枪弹的动能丧失。这样就解决了旧式前装枪的膛室密闭问题,大大增强了枪支的射速,射程和安全性(密闭良好不易导致火药渣残留堵塞枪管引发炸膛)。
在米涅步枪出现之前,滑膛枪是实用的武器,而线膛枪只是一种实验性的武器。线膛枪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刻有膛线,前装子弹很难保持枪膛闭气性,威力大打折扣。为了取得良好的闭气性,线膛枪子弹往往做的口径与枪口径持平甚至略大,因此装弹时极其费劲。往往需要用锤子来捶打推弹杆才能将枪弹推进到位,结果这往往导致更危险的枪膛破裂。而子弹在推进到药室位置时往往也因为粗暴的操作导致变形,达不到杀伤效果。但是米涅步枪的出现解决了这些问题。
米涅步枪的出现,宣告了线膛枪做为步兵大批量装备的时代的正式来临。
仰光军换装米涅弹步枪,这意味着大金帝国与仰光王国双方军队仅仅在装备上就存在着两代以上的代差。若是细究两者间的军事体制差距,恐怕这得有个几百年的距离吧。
不过,两国的治国理念和国民待遇恐怕至少是两千年的差距。一个是准近代君主立宪法制国家,另一个是奴隶制种族对立民族压迫型国家。两种制度孰优孰劣,至少近代的文明人国家没有实施奴隶制种族压迫行为的。
落后的军队守护着更落后的制度,这似乎意味着大金帝国和他的军队早就该滚进历史垃圾堆了。
战场即将验证,文明人的武器,文明人的制度,还有文明人的正义!!阿门!!
;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