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大国杀> 第二章 恶魔利刃,塔斯曼蛮人武器介绍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章 恶魔利刃,塔斯曼蛮人武器介绍(2 / 2)

中央大陆国家装备的弓箭全部都是单体弓,弓体结构很简单,就是一根棍。塔斯曼骑兵小弓和塔斯曼步兵大弓都属于复合弓,又叫角弓。角弓的技术等级和制作难度远远高于单体弓。当然,复合弓的性能必然也远在单体弓之上,这种性能优异的杀器给中央大陆军民门留下了深刻记忆(见骑兵部分)。

塔斯曼步兵大弓的特点是稍头是向前翘,中间有个弦垫,长度1.5米。骑兵小弓与之结构类似,长度1.2米。

据传,塔斯曼复合弓工艺复杂,但目前其技艺已经失传,这种罪恶的武器似乎跟它的主人获得了同样的惩罚。最近整理出的部分档案向我们展示了这种恐怖武器的制造过程,极为复杂的材料,极为繁杂的制作方式:

制弓以干、角、筋、胶、丝、漆等材料为主,以上六种材料合称“六材“:“干也者,以为远也;角也者,以为疾也;筋也者,以为深也;胶也者,以为和也;丝也者,以为固也;漆也者,以为受霜露也。

干,包括多种木材和竹材;用以制作弓臂的主体,多层叠合。干材的性能,对弓的性能起决定性的作用。干材以柘木为上,次有檍木、柞树等,竹为下。角,即动物角,制成薄片状,贴于弓臂的内侧(腹部)。制弓主用牛角,以本白、中青、未丰之角为佳;“角长二尺有五寸(近五十厘米),三色不失理.谓之牛戴牛“,这是最佳的角材(一只角的价格就相当于一头牛,故称之为牛戴牛)。筋,即动物的肌腱,贴博于弓臂的外侧(背部)。筋和角的作用.都是增强弓臂的弹力,使箭射出时更加劲疾,中物更加深入。选筋要小者成条而长,大者圆匀润泽。胶,即动物胶,用以粘合干材和角筋。推荐鹿胶、马胶、牛胶、鼠胶、鱼胶、犀胶等六种胶。胶的制备方法“一般是把兽皮和其他动物组织(特别是肌腔)放在水里滚煮,或加少量石灰碱,然后过滤、蒸浓而成。据后世制弓术的经验,以鱼组织、特别是腭内皮和鱼膘制得的鱼胶最为优良。晚近的中国弓匠用鱼胶制作弓的重要部位,即承力之处.而将兽皮胶用于不太重要的地方,如包覆表皮。丝,即丝线,将傅角被筋的弓管用丝线紧密缠绕,使之更为牢固。择丝须色泽光鲜,如在水中一样。漆,将制好的弓臂涂上漆,以防霜露湿气的侵蚀,而且要求择漆须色清。

“取六材必以其时,六材既聚,巧者和之。“冬天剖析弓干,春天治角;夏天治筋,秋天合拢诸材。寒冬之时把弓臂置与弓匣之内定型,严冬极寒时修治外表。冬天剖析弓干木理自然平滑细密;春天治角,自然润泽和柔;夏天治筋,自然不会纠结;秋天合拢诸材,白然紧密;寒冬定弓体,张弓就不会变形;严冬极寒时胶、漆完全干固,故可以修治外表。春天装上弓弦,再藏置一年,方可使用。上述繁复的工艺程序,需跨越两至三年时间。在制弓作坊中由于各项工作可交错进行、流水作业,故每年都会有成批的成品,但就一张弓而言,其工时是无法缩短的。复合弓的制造代表了古代制弓术的高峰,世界上对复合弓制造的详细记载首见于中国古书《考工记》。在此后的两千年内,中国,或者说亚洲的复合弓制造技术制弓术与考工记相比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变化。

更值得注意的是,一张没有上弦的塔斯曼蛮人弓,弓臂与朝弦相反的方向弯曲,上弦后,弓臂移动到箭座;拉开弦、放箭后,弓臂和弦的震动更快,对射出的箭反作用力会更大。这种结构的弓在科学上被称为反曲弓,属于威力最大的复合弓。

说完弓,再说箭头/箭簇。塔斯曼蛮人弓的箭头又不下二十种,长度在60厘米到80厘米不等,重量在40到90克,箭杆全部是桦树直木制作。箭头按照大体形制可分为两种,倒钩型,三棱型,有些箭头是有毒合金制造,只发给最好的弓箭手用于击杀高价值目标,绝大多数弓弩手用的箭头都是生铁铸造的。

后世好事者仿制了塔斯曼复合弓,进行实地武器测试。

用一支65克的三棱箭头穿甲箭进行试射,测得最高箭速:约138英尺/秒,折合公制41.6米/秒。

在15米距离上杀伤力实测结果:

(1)维京锁子甲。维京人穿上锁子甲作战,敌人长剑直接砍上去,维京人基本都没事!

结果:塔斯曼蛮人弓箭居然射洞穿模式击穿了锁子甲!穿透力大的超乎想象,双面都贯穿了!

(2)中国铁札甲。复原的铁扎甲,前胸由80片铁片组成,铁片厚度0.5毫米,长约5厘米,宽3厘米,内衬软皮甲。

结果:穿甲箭直接穿透两层铁甲,箭头已经扎进了假人模特。

这些古代军事爱好者又用别的箭头进行了测试。事实上,不管哪种金属箭头,在进入人体之后就会制造一个创口,切割到重要血管立即就死,死,死,刺穿肺部肝脏心脏等重要脏器也可能会导致内出血很快死亡,如果运气好一时半会没死,不处理的话带着大量细菌的金属箭头会导致人体出现严重的免疫反应,导致伤口情况会迅速恶化化脓感染细菌最后死去。在当时是没有无菌护理这种概念的,苍蝇多的季节,伤员死亡率奇高。蛮人那里从来不缺细菌,你懂的。

种种测试似乎说明了这武器的厉害,但那只是对平民来说。早在这个时代之前,中央大陆军队高层眼中的弓箭就已经是一种极度落后的原始人武器了。东方西方的文明人国家都是这个看法。

对此,戚继光对此有话说,戚继光说话总比那些个文人造的伪兵书靠谱。

戚继光说:在80步(120—130米)的距离,火绳枪对胸靶的射击十有六、七中,而弓箭有二、三中就不错了,十无一中是常有的事。

至于穿透力呢?戚继光曾经尝试在钢铁外面包棉花,即所谓绵里刚,但是也不能抵御火枪的射击。不要忘了,是火枪淘汰了铁甲。为什么?因为再厚的铁甲(当然前提是能穿得动)也抵御不了火枪的射击,所以干脆就不要算了。而弓箭的发展只是让盔甲更坚固、更完备而已。可见二者在精度和穿透力方面是有本质区别的。

老外的结论也是这样。美国的“探索”节目,找了几个奥运选手模拟古代战士,得出的结论是弓的最大有效杀伤力射程是100米左右,标枪是30米;单兵操作的任何弓箭最大有效射程都不可能超过130米,这是人类体能极限决定的。这就是科学实验得出的结论。不管弓箭吹怎么吹,实验结论在那里。实际战斗中,弓弩手的表现可能还比不上这些奥运选手。这客观上印证了戚继光的说法。

对比火铳,土制小口径(约1cm)火铳,即银民自造“击发式前装火枪”,有效射程大约50米,装米涅弹应该有100米。近代火枪有很多大威力型号,比如专用反骑兵“滑膛枪”,口径很大,通常20mm左右,在200米的距离也能穿透骑士的重甲,这是普通弓箭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只是部分床弩有这个能力。

火铳和其他火器唯一弱于弓箭的就是射速,但这唯一的弱点有时候却是致命的弱点。在机关枪没有发明的年月里,火炮部队,火枪兵,以及配有火器的骑兵是很难单独抵挡大规模的骑兵冲锋的,尤其是塔斯曼帝国的全能骑兵。为此,中央大陆军队还给士兵们配备了弩。

二。帝国骑兵

关于塔斯曼帝国军的这一兵种,所有遭遇过满人入侵的文明人民族都有太多太多恐怖记忆了……

Z世纪18年10月13日,800多塔斯曼骑兵穿越防线空挡,深入到正在收割庄稼的托尔郡,随后开始猎杀这些没有任何抵抗力的农户……这种突然袭击式屠杀一直持续了三天,在那场灾难中共有17000多人被杀。类似事件历史上发生了太多太多次,这只是其中的一次。

Z世纪的多次正规军野战中,塔斯曼野蛮人采取弓箭攻击战术,给中央大陆联军造成了大量伤亡,甚至还多次在这种野战中成建制歼灭中央大陆火枪队军队。当时的火绳枪部队队形不能特别密集,射速也比不上燧发枪,所以火绳枪对精英弓箭手部队应该是没有多少优势的,尤其是那些机动速度超快的弓骑兵。火绳枪最大的优势是威力大能破甲,但如果火绳枪手不披甲,则弓箭手的杀伤力并无劣势。

在野战冲阵时,这些野蛮人骑兵一般分为两队,一队为死兵,穿上重甲在前突击,基本上是作死范的招打,逼你开火,所以称之为“死兵”。后队为轻骑兵,是作战的主力,冲锋的时候跟在死兵后面,拉开一段距离,当火炮火枪放完第一次打在“死兵”队身上以后,轻兵队加速冲锋,在二次装药的时间差里冲到文明人军队战阵里,如此就击破了当时的最高科技水平军队,中央大陆联军的所谓全火器重点部队。

(战争初期,中央大陆联军缺乏大量训练有素的士兵,也缺乏精明强干的基层指挥人员,要将一个多兵种协同作战的战阵充分发挥出来那是很困难的。联军虽有大量火器,却因种种原因发挥不了威力,很多部队干脆不再指望火器,而是通过超量给士兵配备弩遏制帝国军骑兵。弩作为文明人传统武器,确实也起了应有的作用。)

在此介绍一下这支恐怖力量的装备:

(一)战马——塔斯曼重腕马

塔斯曼重腕马,极为适合作为战马的马种。这种马活跃及富有耐力,属于最古老的战马品种之一。正因为战火造就了这种马与人类的紧密关系。

它们以吃苦耐劳和富有持久力闻名于世,在饲养条件很差时也能适应忍受,同时也俱有高度精神力与警觉性,适合用于袭击和战争。耐力是这种马的最大优势,装备这种马的骑兵常常能出人意料的进行奇袭。

它有极佳的速度与跳跃能力,敏捷的身段,强壮且完美的腿,轮廓分明的肌腱,在膝盖与飞节上方有很好的肌肉。毛色有棕色、骝色、栗色与黑色,白色很少见,没有花色或混色。多数帝国军专人精心饲养的战马,肩高常在1.8米以上,从头顶到底至少2.4米,体重基本都在800公斤以上。

(二)铠甲

高端重骑兵,甲骑具装,盔他们的甲却都是耀眼的铁甲,非常贵的铁甲,属于熟铁锻造铠甲。甲骑具装是将人马防护能力发挥到最高水平的兵种,凭借强大的防御能力,甲骑具装可不畏刀剑,在战场上横冲直撞,历史证明,训练优良指挥得当的甲骑具装几乎可无视任何兵种,即使是弓骑兵可以说他们是古战场的王者,是每一个君王最梦寐以求的豪华战士。

普通型重骑兵,全身披甲,盔甲内附皮里,外面罩鳞甲,扎甲或锁子甲,战争后期则大量使用链板甲(大汗圈甲),头戴各种头盔。塔斯曼蛮人的铠甲不同于当时其他国家的铠甲,确切的说是一种兽皮铁制混合铠甲。它是由全身皮甲和局部铁甲(以保护胸,裆为主)所组成。普通文明人国家军队的铠甲以铁质为主,分为板甲和扎甲。与多数扎甲相比,兽皮铁制混合铠甲灵活性不足,但骑兵兵种不需要太多灵活性。另外,实战结果当中表明兽皮铁制混合铠甲对钝器击打的防护能力优于全铁质板甲。

轻骑兵,他们除了戴一头盔外,似乎只有一件防护能力有限的皮甲,很多轻骑兵都不披这种兽皮铠甲。事实上,所有轻骑兵的军服就是一种性能优良的贴身粗布护甲。

另外,帝国军所有高级军官都配发有内衬丝绸护身软件。这种丝绸软甲用生丝制成,编织得十分细密,箭很难穿透这种软甲,只会连箭带布一同插进伤口,外科医生只须将绸子拉出便可将箭头从伤口中拔出。

(三)武器

A。血月破甲重弯刀:

所有骑兵必备武器,世界最重制式弯刀,感官上看一点也起不到威慑以及能产生较大杀伤力的武器,但实战中往往出现骑兵对砍或者步兵对砍时帝国军刀未断而对方的刀断的尴尬局面。帝国军械制造部门有意不断在锻造中加厚加重,加大弧度,增强其破甲能力。最终,制造了这种帝国特色的破甲重弯刀。

B。塔斯曼复合弓:

轻骑兵的主要兵器是弓,但几乎所有的重骑兵也有弓。这是一种高磅复合弓,至少需要166磅的拉力,射击距离为200。骑兵通常备有两种箭,一种比较轻,箭头小而尖利,用于远射;另一种比较重,箭头大而宽,用于近战。

C。塔斯曼刺枪,需要时骑兵会配发这种武器

D。近战狼牙棒,标枪等非主要武器,骑兵个人自备。

三。水军,海军武器及其他大型战具

(一)塔斯曼帝国海军及其装备

据塔斯曼帝国皇家档案记载,在Z世纪与中央大陆联军爆发海战前,塔斯曼帝国海军舰队拥有216艘桨帆战舰,总兵力达6万人,其中有45000名舰队直属步兵。这些步兵大概是那个年代规模最大的海军陆战队了。这些步兵骁勇善战,可跳帮作战,也可抢滩登陆,也可沿海攻坚,但武器落后,仍然以弓箭为主要远程武器、只配备了少量火绳枪。

那时的弓箭在密度和发射速度上的确占有一定优势,但在射程和穿透力已经落后于同时代火绳枪。除了弓箭和火绳枪外,步兵还装备着短柄长矛,刀剑,战斧,戟等用于近战的武器。

Z世纪的海军作战模式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随着海军对炮火潜在威力的充分利用和发挥,延续使用了2000多年的古希腊罗马战船时代遂告结束。尽管这种战船后来又在地巾海区域活跃了一个多世纪,但装备有舷侧炮的新型战船时代已经开始。古希腊罗马形制战船逐步成了新型战船的辅助船。

古希腊罗马形制战船又长又窄,只有一层甲板,长度约为150英尺,最大宽度为20英尺,由54支桨推进,每边各27支。船上还装有二至三个三角帆,用来让划手得到轮换休息,或者在顺风时加快船行的速度。每支桨配有4至6名划手(通常是奴隶)。在船头前面吃水线的上方伸出一个金属撞角,长约10至20英尺,用来撞击敌船。当时的塔斯曼帝国海军装备的大都是这种形制的战船。每艘战船上的船员总共约有400人,包括划手、水手和一个作战士兵分遣队,战船船头还装有装有三门小型加农炮。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类似古希腊罗马战船的重要变型船。一种是帆桨两用大型战船,仿照早期拜占庭帝国的一种战船制造的。其船体较普通船大一倍,因此船速较慢,但威力更大,适航性更强,装载的士兵更多。结构上,该型船体似乎是地中海风格快速古希腊罗马战船和北欧新式多门加农炮桅帆战船的折衷产物,但这是一次糟糕的混搭,两者缺点的完美集合。

为了赢得将来的海战,塔斯曼帝国还进口了十几艘最新式北欧加农炮战船,这种船装有50至70门炮,但其中大部分是用来杀伤人而不是击毁敌舱的小炮。象古希腊罗马形制战船一样,这些北欧加农炮战船也是作为载运士兵的浮动堡垒或战台而用的。

当时,海战跟陆地作战的打法基木相同。当双方战船进入弓箭或轻型加农炮的射程范围内时,战斗便开始进行。在战斗进行到高潮时,一方的土兵就攻上敌船并将其俘获。当时的战船基本上仍是由商船改建的。船的长度勉强是船宽的两倍。黑火药出现后,在战船的船头和称为船楼的高层建筑的后面,以及沿上甲板的栏杆等位置均装备了轻型加农炮,从而延长了战船的作战距离。为了避免战船倾覆的危险,在船上和甲板上均不设置重型加农炮。

(二)自造陆战大型战具(不含缴获后使用)

投石机(Catapult)是古代的一种攻城武器,可把巨石投进敌方的城墙和城内,造成破坏,又称炮,可以投掷一个或多个物体,物体可以是巨石或火药武器,甚至是毒药和尸体,这可能是最早的生化武器。通常认为,投石机是冷兵器时代最佳的攻城利器。

中国的投石器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用人力在远离投石器的地方一齐牵拉连在横杆上的梢(炮梢,架在木架上,一头用绳索栓住容纳石弹的皮套,另一头系以许多条绳索,方便人力拉拽)将石弹抛出,分单梢和多梢。最多的有十三梢,最多需500人施放。

帝国军使用的投石机设定为重力抛石机

重力抛石机:又称回回炮、平衡重锤投石机、配重式投石机(拉丁文名称Trabutium),最早出现在欧洲12世纪末中世纪的一种投石机,一种最大型的投石机,南宋时随蒙古传入中国。利用杠杆原理,一端装有重物,而另一端装有待发射的石弹,发射前须先将放置弹药的一端用绞盘、滑轮或直接用人力拉下,而附有重物的另一端也在此时上升,放好石弹后放开或砍断绳索,让重物的一端落下,石弹也顺势抛出,此种抛石机传入中国而被称作“回回炮”。到了14世纪中期,有的抛石机能抛射将近1000磅(约454公斤)重的弹体,威力巨大。近代试验表明,吊杆长50英尺(约15.2米),平衡重锤为10吨的抛石机能将200到300磅(约90-136公斤)的石弹抛射约300码(约274米)的距离。可以投掷一个或多个物体,物体可以是巨石或火药武器,甚至是毒药、污秽物、人或动物的尸体,达到心理战的目的,那些污秽物同时也是最早的生化武器。

军事科学家普遍认为,比起希腊工匠所建造的投射器械的原型,罗马人征服希腊(B.C.146)之后所制造和使用的投射器,在此后的两至三个世纪里逐渐变得粗劣。主要是因为其关键部件的制造工艺逐步被遗忘,而后竟至失传,这些器械的效率降低了。比如,对每一台古代投射器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筋腱绞索(skeinofsinew)制作工艺。用来制索(sinew)的腱(tendon)采自动物,具体是何种筋腱及其处理方法已不可考了。

配重式投石机的威力乃是籍由回转臂一端的巨大配重使另一端抬起,带动其上安装的掷弹带以投射石弹。至于射程,配重式投石机不管有多大,由于只是依赖配重工作,与依靠螺旋型紧紧扭曲的巨型筋腱绞索弹性的投石机相比,其效率是无法相提并论的。毫无疑问,假如后者能以其完美的形态保存下来,那么大炮的引进将会推迟很多——因为早期大炮的作战效果比起上古最好的投射器械来曾长期明显落后。

某些农业时代生产模式制造的产品可能会优于量产化工业品,但工业平在整体上却是远胜于农业时代模式过时货的。

;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