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歧视才是真的强者
人的心理就是这样一种奇怪的机制。只能说,虽然今天人类在心理学方面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是距离彻底解开人性之谜,或许还差得很远。甚至可以说,大概永远也没有办法真正了解人的心理。因为人类这个程序实在是太复杂了。不过,今天我们介绍“认知失调”理论,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现实意义。那就是,其实我们所谓的“地域歧视”也可以用“认知失调”加以解释。
比如内地游客在旺角街头便溺事件。其实围绕这个事件本身,就事说事,对双方都不无裨益。但是,说着说着很快就变成内地人就是怎样,香港人就是怎样等这些结论性话语。扪心自问,咱们自己有没有说过类似的话?当然不敢说没有,但咱们学习了认知失调,咱得用起来,得反思自己。
而在美国,类似的歧视有没有呢?当然有啦,对于美国这样一个移民国家来说,各种种族、肤色、信仰、语言的人混在一起,歧视无可避免。比如,对黑人的歧视,对爱尔兰人的歧视,对犹太人的歧视,乃至对华人的歧视。又如,对胖子的歧视,对矮子的歧视,或者对我这样的光头的歧视。说白了,歧视就是偏见。一般认为,偏见是由刻板印象造成的。比如,在你的人生中遇到过一个很刻薄的香港人,于是你就得出结论:香港人都很刻薄。而这种刻板印象导致了歧视。但是,认知失调理论却有不同的解释。他们认为,歧视的态度和歧视的行为是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歧视的行为会加重歧视的态度。相反,如果我们拒绝歧视的行为,有利于减轻我们歧视的态度。这个理论,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太有意义了。最重要的是:我们终于发现,我们有救了。只要我们生活中少做歧视的事,少说歧视的话,我们的毛病或许就能减轻。有人说,地域歧视是人性,不可避免。有可能,就像“认知失调”一样不可避免。但是,尝试去控制它,让它少发作一点,总是可以尽力而为的吧?
但是,许光头在读完《错不在我》之后,感觉“认知失调”理论是个悖论,就好像“第二十二条军规”一样。大家都知道《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家约瑟夫·海勒的作品。中,按照所谓的“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规定:疯子可以免于空军飞行任务,但同时又规定必须由当事人提出申请,而如果当事人一旦提出申请,便证明你并未变疯,因为“对自身安全表示关注,是头脑理性活动的结果”。所以,这就是个自相矛盾的悖论,根本无法实现。
放到“认知失调”里,也是一样的。你想,如果一个人犯了“认知失调”,那么他怎么可能一日三省吾身呢?在他看来,任何错误都不是自己犯的,就连“认知失调”也不是自己的责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这样的人还少吗?这也不是自己的错,那也不是自己错。读书少,是家长的错;赚钱少,是社会的错;找不到女朋友,是别人没眼光看不上自己;被炒鱿鱼了,肯定是有人在老板背后打小报告。这种人,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怨恨。所以最后,许光头只想说,歧视无处不在,那些不怕歧视的,才是真正的强者。正如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都应该以“君子”自期,珍爱生命,远离loser。
网友评论吧
@混混1992:回想一下我们父母那一代人,几乎没有一个是肯主动承认错误的。前几天跟我妈去香港玩,明明是她自己买不起东西,她偏偏要说是人家东西不好,搞得我觉得超没面子,真是受不了。如果她不是我妈,早就跟她翻脸了。
强迫症源于父母
麦克白效应与树洞效应
人这辈子会看见无数的现象。现象本身不重要,因为发生了就发生了,在时光机尚未发明以前,你也没有办法重看一次。那么,什么才是重要的呢?就是对现象的解释,你怎样解释一个现象,反映出你的人生观,也就是你是个怎样的人。这更加直接关系到,你将来遇到类似现象的时候会做出怎样的反应。
比如,细心的人都会发现,在《原来酱紫》的主页上,每一期节目的题目都以“为什么”开头,而且后面又都正好跟了七个字,加起来正好十个字,还都是问号结尾,看上去整整齐齐。请问,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喜欢脑补的人说,这说明许光头是个特别细心的人,对这样一个小小的别人很容易忽略的细节,他都会注意到,并且将它做到尽善尽美,由此可见,许光头在生活中一定是个很有生活质量的人,等等,以下省略一万五千字。对于这样的溢美之词,也算是一种打赏啦,许光头不敢推辞,在此只能拜谢。但是,如果我把真相告诉你,或许你会哑然失笑:其实,我是有强迫症,不整齐不舒服。记得有一次打字时,把为什么的“什”打成了“甚至”的“甚”,纠结了好久才改过来。
关于强迫症这个题目,许光头很早就已经承诺要讲了。《原来酱紫》有个微信聊天群,规模不大,有时候大家会谈谈希望许光头讲什么题目。有一天,就说起“强迫症”来了。我说:“好,就聊这个。”但是刚答应完就头疼了,因为发现找书不是很容易。介绍太深奥的书,太枯燥。而且有的书尤其是号称能治好强迫症的,真的很鸡肋。还有,就是我对“强迫症”的理解也跟一般人有出入。
什么是强迫症?一般人可能会想起莎士比亚的名剧《麦克白》。剧中,麦克白夫人在谋杀了邓肯以后,拼命想要洗掉手上的血迹,于是不断洗手。很多关于强迫症的描述,比如电影《飞行家》(The Aviator)里面,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的那位,就不断地洗手。没错,这在心理学上有个专有名词,就叫“麦克白效应”。如果你做过什么不道德的事,你就会想要洗白它,不一定是洗手这么直接,也可能是不断重复做一件事情。又比如“皇帝长了驴耳朵”故事里的剃头匠,因为隐瞒了秘密,所以总是要跑到树洞那里,趁四下无人,把秘密大喊出来,这叫“树洞效应”——希望自己能够获得救赎。
但是,强迫症哪有这么简单呢?这种对某些个别行为的罗列,不符合科学法则。在许光头看来,所谓的强迫症,应该是指所有本来可以不做,而做了也没什么大不了,但是你就有一种心理障碍,令你不得不去做这件事的冲动——类似这样的心理,都属于强迫症的范畴。一件事,如果是本来应该做的,你做了,这是你的职责范围,不算“强迫”。只有那些本来可以不做你却做了的事,才是“强迫”。如果按照这样去理解,那么,强迫症可以包罗的可就多了去了。
幸好,还是让许光头找到了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来讲解强迫症的心理根源。这本书就是号称在日本大卖的《怪癖心理学》,作者是日本京都医疗少年院的精神科医生——冈田尊司。在这本书里,冈田医生提出,一切怪癖心理其实都来自“强迫性冲动”(注意断句:是强迫性的冲动)。所以,什么完美主义、多重人格、洁癖、恋母情结……都可以算作广义的“强迫症”。
自卑的夏目漱石
现象只是现象,但是产生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我们未必全知道。而一旦我们把这些藏在伟大角落里的小怪兽拉出来,放在太阳底下晒晒,任何伟大的光环都会自动消失。比如,有很多伟人为什么伟大,你知道吗?我们先来看看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好了。
夏目漱石是蜚声国际的作家,他的代表作是《我是猫》。在作品中,夏目漱石好像能够进入猫的世界,那种孤僻、寂寞、冷眼旁观的“三观”,把人类的种种行为对比得非常可笑——人们赞美夏目漱石独特的视角和笔法,但谁知,夏目漱石本人正是这样的人。这种性格的形成,源于他33岁那年,前往英国留学的经历。
甲午战争后,日本得到了一大笔钱,所以派了一批留学生去欧洲学习先进经验,其中就包括夏目漱石。他个子小小的,来到英国之后,站在伦敦街头,看着周遭高大的英国人,心中很是不自在。不仅如此,经济上的打击同样厉害。夏目漱石在英国几乎沦为赤贫者,因为没钱,两年中搬了五次家。而且尤为严重的是,夏目漱石曾经尝试追求英国女性,结果被对方冷嘲热讽,这在他心里埋下了深深的自卑感,他甚至发誓这辈子再也不会踏上英国半步。他曾写下这样的话:“住在伦敦的两年是尤为不愉快的两年。余在英国绅士之间,如同一条与狼群为伍的鬈毛狮子狗,日子过得甚凄惨。”以至于,夏目漱石在择偶方面要求对方处处不能强于自己并且服从自己。
其实三岛由纪夫也是类似的。因为身材矮小,他很在意别人怎么看他,择偶的时候,要求女方穿了高跟鞋也不能比他高。所以,三岛由纪夫不断锻炼身体,练出一身肌肉,以显示自己并不孱弱。这种心理投射到他的文学观中,于是演变成他对文字几乎变态的苛刻,形成了独特的文风。而这种心理投射到他的政治观中,于是变成了他要“重振”日本——这也是他后来一系列悲剧人生的根源。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