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38年,楚成王打败宋襄公,楚国从此称雄中原。公元前306年,楚国灭掉越国。公元前224年,秦国名将王翦(jiǎn)率领60万秦军南下攻打楚国,楚国溃败。公元前223年,楚国被秦国灭掉。
楚人定居的江汉一带,土著居民相当复杂,楚武王前后,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楚国就完成了对江汉地区的兼并和占领。楚人咄咄逼人,不断问鼎中原,不断兼并中原各国,这和楚人的尚武精神是分不开的。楚人英勇善战,视死如归,具有强烈的为国捐躯的牺牲精神,即使战死疆场,马革裹尸,也视为光荣和自豪。屈原在《国殇》中对此作了淋漓尽致的歌颂: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楚人特别迷信鬼神和卜筮,自春秋以来,楚国人迷信是众所周知的,他们的迷信程度要远远地超过其他的诸侯国。北方的诸侯甚至把他们和蛮族放到一起,称之为楚蛮。南迁后的楚人又跟从了蛮人的风俗习惯,因此后来的华夏族视楚人为荆蛮。
在正常的情况下,楚人在每场战争之前都要占卜的,信奉巫术的楚人在军队中会配有随军的巫师,这些巫师有时也担当谋士的职位。楚人的军阵分为五部:前、中、后、左、右。每部军队都会有侦察兵先行,这些侦察兵有的步行,有的骑马,他们的手中都拿着茅草。茅草既是楚国的特产,也是楚人在祭祀占卜时使用的重要植物,侦察兵手持茅草作为信号之用,这其中既有军事意义也有浓重的宗教意义。他们的五军中,又以前军持茅草最多,因此按照这个原理可以判别楚军五军阵的方位。
《左传》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孙叔敖做令尹时,选择实行楚国好的法典,军队在出动时,右军跟随主将的车辕,左军打草作为歇息的准备,前军用茅旌开路以防止意外的发生,中军负责斟酌谋划,后军以精兵压阵。通过这句话,楚国军阵兵力的部署就很好地体现出来:左右军为策应,前军为先哨,中军为指挥部,预备兵力集中在后军。
《吴起兵法》中写道:楚国人性情柔弱,领土广大,政令紊乱,民力疲困,所以阵势虽然严铮但不能打持久战,打它的方法,要袭扰它的驻地,先挫伤它的士气,然后突然进击,突然撤退,使其疲于应付,不要和它决战,这样就可以大败它的军队。战国名将吴起的寥寥几句,就把楚军的弊病都揭示出来。
其实楚国自春秋开始一直都有尚武的习俗,它的历代国君也多有征战沙场的亲身体会,甚至他们有“三年不征战内心就会惭愧”的说法,频繁的征战扩大了楚国的疆域,也消耗了它的国力。战国的中后期,楚国由于忙于境内少数民族的治理,而无暇北顾,楚国的全盛时期已经过去了。
楚国的军事技术较为发达,士兵大规模地使用水犀、象皮制成的铠甲,甚至盾牌也大量采用这种材质。楚国的兵员众多,大量地捕杀犀、象,也成为了这些动物在长江流域消失的一个重要原因。除此之外,楚人还发明了双手剑,但是双手剑的大量配备是在吴国。
楚国的名人辈出,比较突出的几位分别是熊绎、屈原、老子、项羽、刘邦、陈胜、春申君、孙叔敖等等。
熊绎及其后代是江汉流域最早的开发者,《左传》中记载:从前我们的先王熊绎住在荆山僻处,乘柴车、穿破衣服来开辟丛生的杂草,跋山涉水来事奉天子,只能用桃木弓、枣木箭作为进贡。荆山,在今天的湖北省西部,位于汉江西岸。从《左传》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楚国在建国以后相当长的时期,都过着艰苦奋斗的穷日子。国君带领着臣民跋涉山林、开辟疆土,同甘共苦。面对周边各国存在的威胁,尤其是面对北方周朝军队一次又一次的南侵,楚人振奋军心,习练武艺,保持警惕,枕戈待旦。楚国君王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特别是注重以先王创业的事迹对臣民进行传统教育,以此来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寻求内部的稳定和对外的发展。
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他虽然忠事于楚怀王,但却屡遭楚国贵族的排挤。怀王去世后,楚顷襄王听信了谗言,把屈原进行流放,屈原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的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
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渔父见到了屈原,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步田地呢?屈原回答:天下都是浑浊不堪的,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我被放逐了。渔父听后说道:圣人从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一起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美酒呢?为什么想得过深而又自命清高,以至于让自己落个放逐的下场?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么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的腹中。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渔父唱到:沧浪之水清又清,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渔父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了。
屈原和渔父的对话,是《楚辞》中的一篇,名为《渔父》。通过屈原和渔父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处世哲学。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了楚国的国都郢都。当年的五月五日,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头投汨罗江而死,端午节也因此而来。
老子,字聃,谥号伯阳,又称李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鹿邑县人。曾经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官员,是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道德经》用道来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的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不依靠任何外力而能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根本”的永恒意义。
《道德经》中包括了大量的朴素辩证法的观点,例如,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具有正反两面,“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并能由对立面转化而来,“正常与怪异互相转变,善良与邪恶也能彼此循环”,“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老子还认为,世间事物都是有和无的统一,有无相生,而无是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而有生于无”。
“天道,就像是把弦绷在弓上射箭一样,弦位高了就要压低一些,弦位低了就要抬高一些。多出来的时候,就要加以减弱,不足的时候,就要加以补足。天道,是减损有余的,用来补给不足的。但人之道却不是这样,总是在减损不足的,用来供给有余的。有谁能够把有余的拿来补给天下不足的呢?只有能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道者才能做得到。所以,开悟的道者不会储藏财物,而是把多余的财物用来帮助别人,他们越是这样做,反而越会拥有财物。越是给予别人,自己反而越多。道的创造总是利于万物,而不是去伤害它们。开悟的道者无论做什么事,都不会与人相争。”
“人民之所以遭受饥荒,是因为由于统治者吞吃的赋税太多,所以人民才陷于饥饿。人民之所以难于统治,是由于统治者政令繁苛、喜欢有所作为,所以人民就难于统治。人民之所以轻生冒死,是因为统治者为了奉养自己,把民脂民膏都搜刮净了,所以人民觉得死了都不算什么。老百姓连死都不怕了,再用死来吓唬他们还有什么用呢?只有不去追求生活享受的人,才比过分地看重自己生命的人高明。”
老子的学说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老子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两千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项羽,西楚霸王,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和著名的政治人物。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的代表人物,秦朝末年起义军领袖,西楚王朝的建立者,是力能扛鼎气压万夫的一代英雄豪杰。秦朝末年,项羽随着项梁发动会稽起义,在公元前207年,在决定性的战役巨鹿之战中,项羽率领的楚军大破秦军主力。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来在楚汉战争中,西楚霸王被汉王刘邦所败,在乌江自刎而死。项羽自刎前和虞姬诀别的情景非常悲壮,后世为此也创作了霸王别姬的戏剧。
对于项羽的刚壮和气概,后人佩服至极而又扼腕叹息。司马迁评价道:项羽分封18路诸侯王,自号为西楚霸王,他的权利和皇帝是一样的;最后虽然他没有当成皇帝,但这也是古今未曾有过的事情。对于项羽的失利,后人也有诗云:别歌仍显霸王刚,山可拔兮鼎怎扛。天与英雄机会等,民心毕竟向刘邦。
大泽乡起义不久,项羽在会稽郡斩杀郡守后崛起,举兵反秦。巨鹿之战后,他率军挺近关中,灭掉暴秦,威振海内。项羽的勇武古今无双,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将领,“霸王”一词专指项羽。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