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科幻灵异>诗经通俗欣赏> 《诗经》通俗欣赏 58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诗经》通俗欣赏 58(1 / 1)

小雅·鸿雁之什

《小雅·鸿雁之什》,是《诗经·小雅》中的什篇,一共有10篇。他们分别是:《鸿雁》《庭燎》《沔水》《鹤鸣》《祈父》《白驹》《黄鸟》《我行其野》《斯干》《无羊》。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这10首诗歌。

《鸿雁》:流民的哀叹

鸿雁是一种候鸟,秋来南往,春来北迁,这与流民被迫在野外劳役,四处奔走,居无定处的境况是十分相似的。鸿雁在长途旅行中的鸣叫,声音凄厉,听起来十分悲苦,让人也会触景生情,平添许多愁绪。哀鸿,也就成为了苦难流民的代名词。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流民被迫到野外去服劳役,连没有劳动力没人供养的鳏寡之人也不能幸免。可见,此时统治者的残酷无情,受害者是多么的广泛。振翅高飞的大雁,勾起了流民颠沛流离无处安身的感叹,这一声声的感叹中,又饱含着对繁重徭役的深深哀怨。

鸿雁聚集在沼泽之中,就像流民在工地上集体劳作,协同筑起很多堵高墙,然而自己却没有安身之地。流民没日没夜地劳作,却没有一个安身的地方,他们的心中会有多少不平和愤慨。流民是悲哀的,他们的命运是悲惨的,他们没有得到贵族富人的怜悯,反而遭到了这些贵族富人的嘲弄和讥笑。

大雁一声声地哀叫,也引起了流民凄苦的共鸣,他们情不自禁地唱出了这首歌,表达自己心中的怨愤:

鸿雁翩翩空中飞,扇动双翅嗖嗖响。那人离家出远门,野外奔波苦尽尝。可怜都是穷苦人,鳏寡孤独心悲伤。

鸿雁翩翩空中飞,聚在沼泽的中央。那人筑墙服苦役,先后筑起百堵墙。虽然辛苦又劳累,不知安身在何方。

鸿雁翩翩空中飞,阵阵哀鸣声嗷嗷。惟有那些明白人,知我作歌唱辛劳。惟有那些糊涂虫,说我闲暇发牢骚。

《庭燎》:君臣早早来朝会

西周后期,周厉王因为严重忽视了先王的礼乐教化,贪图财力,施行暴政,最终导致国人暴动的发生。周厉王仓皇地逃往彘地,并死在了那里。隐匿在重臣召公家里的太子姬静被群臣拥立继承王位,称为宣王。

宣王的王后姜后是齐国国君的女儿,姜后年幼的时候,父母对她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视,还专门请了善传德义的傅母为她教导训练。傅母就是古代负责辅导、保护教育贵族子女的老年妇女。姜后成人之后,不仅拥有姣好的容貌,更是一位贤德的女子,不合于礼的话一定不说,不合于礼的事情一定也不做。

周宣王即位之初,在召公等人的扶持下,他励精图治、勤于政事。可是时间一久,他不免就有些懈怠了,不但早睡晚起,而且还经常留在后宫不愿离去,延迟上朝听政。

看到宣王如此地迷恋女色,贤明的姜后非常担忧。她想:宣王身为天子,肩负着造福天下的重责大任,不能全心于天下百姓,长此以往,非但不能力挽周王室的衰落局面,而且还难免重蹈周厉王的覆辙,甚至还会葬送了周王朝几百年的社稷,自己也将成为历史的罪人。当年夏桀不就是由于迷恋妹喜而被商汤讨伐灭亡,商纣也是因为妲己而好色误国,最终落得在鹿台自尽的下场。

想到这里,姜后于是摘下了头上的簪子和耳环等象征王后的饰品,并且换上了普通女子的装束,然后拜托傅母代向宣王禀告说:是臣妾无德无才,滋生了君王的享乐之心,以至君王劳累,常常晚朝失礼,给臣下留下了君王好色而忘德的印象。君王一旦迷恋女色,就一定会穷奢极欲,疏于朝政,由此诸侯叛离,百姓怨声载道,引起社会的变乱。今天国家存在变乱的潜在因素,根源就是臣妾,所以特请君王治罪于我。

傅母的禀告,让宣王如梦初醒,惭愧不已,他连忙问傅母:王后现在何处?傅母回答说:王后现在正站在长巷里,等候君王治罪。

周宣王听罢连忙赶往长巷,看到已经脱去王后衣冠,自罚为平民等待发落的姜后。这种引过自责委婉劝谏于君王的妇德,让宣王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既悔过又感激地对自己的爱妻说:这怎么是王后的过错呢?这完全是我的失德啊!我不但没有励精图治,全力重整先王创下的基业,更不懂得防微杜渐,以修身为本。如今有幸王后及时提醒,否则我将会成为愧对列祖先王和天下的千古罪人。

周宣王说完,吩咐侍从将姜后请回后宫。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晚起过,对于政事更加地勤勉用心,每天早朝晚归。同时在修身上,宣王也更是谨小慎微,不失天子的威仪。

姜后为了使宣王不再为女色所束缚,规定了后宫的起居内则,侍奉君王的人,要等到夜色深沉后秉烛而入,一进卧室便要把烛火熄灭。到了鸡鸣时分,就要马上起床穿衣,并让身上的玉佩等事物相互碰撞发出叮当的声音,然后迅速离开。宣王听到了声音,也就马上翻身起床了。

在姜后和众臣的辅助下,周宣王以中兴周室为己任,继承了文王和武王的礼乐教化。最终在执政45年的时间里,不仅有效地延缓了西周王朝的快速衰落,而且还恢复到了周厉王之前的太平局面,各国诸侯也纷纷前来朝见天子,成就了西周中兴的局面。

今天的这首诗歌,就是描写宫廷早朝的景象,来表现宣王勤于政事的。半夜不到天亮的时候,诸侯臣下就不再安心地睡觉,銮玲叮当作响,来急着上早朝了。宣王中兴,政治稳定,百官、内侍都不敢怠慢国事,诸侯公卿也严守君臣大礼,严肃畏敬,及早地入朝来等待朝会。而宣王同样勤于政事,体贴臣下,非常重视朝仪,也早早地起来主持朝会。

夜色未尽,此时的庭燎之中已是一片通明,銮铃之声不断,群臣已经陆续地赶到了。慢慢地,晨曦已见,天渐渐地明亮起来,庭燎中的火炬已经显得不是那么明亮了。此时,我们看到的是:宫廷的庄严华丽,朝仪的肃穆壮观,君王的尊严神圣和大臣们的雍荣闲雅。可见宣王对待早朝的心情和对朝廷礼仪、诸侯群臣的关切。

从深夜到天明,讲述得那么细致,这应该是宣王自己写的诗歌吧:

已是夜里什么时光?还是半夜不到天亮。庭中火炬熊熊闪光。早朝群臣开始来到,旗上銮铃叮当作响。

已是夜里什么时分?黎明之前夜色未尽。庭中火炬一片通明。早朝群臣陆续来到,旗上銮铃叮咚齐鸣。

已是夜里什么时辰?夜色消退将近清晨。庭中火炬光芒渐昏。早朝群臣已经来到,抬头同看旗上龙纹。

*********

在这里写一些关于周朝官制的内容,方便我们更好地了解周朝。

周朝灭亡商朝后,天子大封天下,把王族和功臣分封到了国家的各个地方,建立起了众多的诸侯国,数量超过百个。周王朝通过宗法制和封建制,建立起了一个以周天子为中心,各个诸侯国围绕的封建王朝。同时周王朝还建立起了一套无孔不入的礼乐制度,让整个周王朝形成了一个有秩序的奴隶制国家。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奴隶制不等同于奴隶社会。奴隶制,是指奴隶主可以拥有奴隶的制度。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开始,到公元前476年春秋时期的结束,可以说是中国的奴隶社会。夏、商、周、秦时代,奴隶多产生于战争,从敌方俘虏的平民成为奴隶,也有因为犯罪被贬为奴隶的。一个人类社会中,如果大部分的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者是奴隶,这样的社会,叫做奴隶社会。

中国的奴隶制是从夏朝开始的,历经商朝、周朝、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已经逐步消亡了,而到了秦朝、汉朝的时候,奴隶制度已经彻底被封建制度所取代。由于在中国古代,农业、工业生产都是以自耕农民和自由的手工业者为主,奴隶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并没有大量地使用,所以有学者认为:在中国,不存在所谓的奴隶社会。所以说,奴隶制和奴隶社会是不同的,周朝就是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度转化的时期。

“封建”的意思,是一种源自中国古代天子依照爵位的高低,将领土分封给宗室或者功臣为封地的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诸侯、领主或者大地主能强行地向农民索取土地收入,并且能在自己的领土上行使政府的职权。中国的封建制度大概始于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封建,在公元前3世纪秦朝建立后,逐渐被中央集权制所取代。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照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利,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它的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的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是完全一致的。

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个封建王朝。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天子自称为天子,成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他儿子被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于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还享有政治上的特权。后来,各个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法制。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