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三国真髓传> 13 圣旨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3 圣旨(2 / 2)

贾诩忽然从身侧取出一卷金黄色的帛书。他提高嗓门,大声道:“圣上有旨,真髓还不赶紧跪倒接旨?”

我和高顺还有秦宜禄赶忙跪倒答礼,一回头却发现魏延依然别别扭扭地站着。我赶忙伸手在他腿上碰了碰,这小子才不情不愿地跪了。

空旷的大厅中回荡着贾诩清朗的声音:“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偏将军真髓,拱卫汉室,安抚黎民,忠心可嘉。特此加真髓右将军衔,领司隶校尉之职。”

所谓司隶校尉,是负责监察百官及京师近郡犯法者的大官,一般都有使持节的身份,在朝中位比三公,独立设座位;而在外则是掌管三辅河南等司隶七郡的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领一州之地的州牧。

霎时间,司隶校尉的头衔在我脑海中与曹操表奏张邈为兖州刺史、陈宫推荐我为西路军主将两件事重叠在一起。右将军领司隶校尉,这官衔之高已经远远超过了奉先公的兖州刺史之职。如果接受这么高的官职,那么原本被小人蛊惑对我别有看法的奉先公会怎么想?要不是事先经历过那许多诡诈的阴谋,只怕自己已经被这表面的喜讯冲昏了头脑,忘记那可怕的后果。

为了能在中牟扎住脚跟,我被迫向李傕郭汜遣使示好。但这一条圣旨,分明是他们反客为主的一记将军棋。抬头向贾诩望去,他一双小眼睛正满含着嘲弄之色瞅着我。我顿时心中雪亮:这诡计必定出自这大阴谋家无疑。

但即便是看破了这条毒计,我依然进退两难。说一声“不能接受”简单得很,但后果却不能不考虑。李郭二贼与主公势不两立,杀害岳父司徒王允的仇恨更是不共戴天。抗旨不遵的结果,必定是二贼发兵攻打中牟,拔除我这颗奉先公在司隶立足未稳的钉子。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不知怎么地,这句《孙子》名言竟然不知从脑海的哪个角落里冒出来。贾诩的计谋一出,无论我接受与否都已全然落入其算中,而他谋略的后着变化,绝对是防不胜防,辛辣狠毒。如此将谋略术与兵法运用一心,贾诩的手段当真可以用神机鬼谋来形容。想到这里,我对面前这敌人产生出奇特的钦佩和畏惧。

“真髓,为何还不领旨谢恩?”贾诩猛地大声喝道。我全身一震,汗水涔涔而下:圣旨加封这一招,竟是点在了我的死穴上。

到底我是接,还是不接?

我闭上眼睛,长长吐出一口气稳定心情,在众人惊异的目光中站起身来,向贾诩一拱手:“还请大人回禀圣上,真髓无德无能,不敢窃据高位。大人神机妙算,真髓甘拜下风。”人不能忘本,虽然在此地挣扎求存非常艰难,但我首先是一名奉先公的部下。看来与李郭关系破裂是必然的了,可自己根本就没打算投靠他们,摆明车马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倘若西凉大军前来讨伐,那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咱们就走着看罢。至于最后一句说得诚恳之极,确实是我的肺腑之言。要是有个象贾诩这样的敌人,实在可怕得很。

我回头看看高顺魏延还有秦宜禄:高顺看着我无奈地叹了口气,可是他的眼神里却充满了坚毅和赞赏;魏延一脸兴奋,摩拳擦掌地准备大打一仗呢;至于秦宜禄却脸色惨白,显然被我大逆不道的抗旨行为吓住了,还没有回过神。

贾诩显然早有成竹在胸,所以听了我的话也不感到意外,哈哈一笑道:“既然如此,贾某就照将军之言回禀圣上。神机妙算不敢当,将军的坦荡胸襟倒是令贾某钦佩得紧呐!”

亲自送贾诩走出官府的大门,我和他并肩骑马走在中牟的大街上。

经过校场前,贾诩勒停战马,看着里面众多的俘虏赞叹道:“将军果然好本事,竟然剿平了鸡洛山悍匪!只是此地连年大灾,如此众多的俘虏安置起来倒真是一件麻烦事。”

我无精打采地想着如何应对即将开拔的西凉大军,顺口道:“可不是么?粮草奇缺,能否支持过冬天都……”猛然省起贾诩的身份,赶忙噤口不语,但已经是晚了。

贾诩笑嘻嘻地看了看我,那笑容倒像是一根针:“那倒是为难得紧……不过将军如此困苦,难道张邈等盟友竟然见死不救么?”

我只有勉强一笑,不敢再答。这老头子实在太过聪明机敏,多说几句不知道他又能套了什么情报去。

见我这副模样,贾诩笑道:“将军莫要愁苦,我有一计,可确保将军度过难关。”

他这么一说,倒勾起了我的兴趣:“大人的妙计想必有效,愿闻其详。”

贾诩摸了摸胡子,笑道:“陈留殷富,将军何不向张邈购买粮草?”

听到他这么说,我恨不得将这装模做样的混蛋拉下马痛打一顿。要是我军银饷充足,又怎么会沦落到借粮都没人应的地步?这厮分明是变着法儿的捉弄我!强压下怒火,我冷冷地道:“大人真会说笑。”心想反正要和朝廷撕破脸,是否也不顾甚么钦差不钦差,先杀了这厮也好断绝个后患?

正在胡思乱想,听得贾诩在旁边哈哈大笑道:“贾某怎会拿这种事说笑?如今将军所在之处就有金银无数,只是您还不知道而已。贾某就是要送将军一条财路啊!”

我苦笑着拱了拱手道:“在下是个愚鲁的武人,很多事都不明白的,还请大人明示。”听贾诩的意思,莫非他真有妙计不成?

贾诩陷入沉吟,缓缓道:“这就说来话长了。将军有没有注意过我大汉国库黄金储量的变化?”我摇了摇头,这等朝廷事务非我所能了解。

他仿佛要理清自己的思路,清了清嗓子道:“我大汉开国以来,高祖登位赏赐功臣黄金都千斤百斤计算,到武帝犒劳卫青伐匈奴,一次赏赐黄金二十万斤,国库依然剩余有黄金二十万斤。”听到这么巨大的数字,我不禁屏住了呼吸,耐心留意贾诩的每个字。

贾诩声音放轻,几乎以耳语道:“王莽篡汉,挥霍无度,但到光武中兴时,府藏黄金以万斤为一匮,依然存有六十匮,他处还有十余匮。中兴之后,汉室不再赐予功臣黄金,常以封邑或者粮米代之。但到了如今,虽然国库空虚,竟然连千斤黄金都凑不足。虽然其间有大兴佛法寺庙的费金、有各地灾荒的赈济、有平复盗匪的花费,有董卓等人对国库的横加掠夺等等损耗……但更有丝绸的对外贸易和大秦帝国的巨额黄金流入。”他咳嗽一声,捻须缓缓道,“自我担任尚书以来,将这数百年的国库收支帐目算了又算,却始终对不上:国库黄金无故短缺了三分之一,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吸了一口气,精神陡然振作起来:“大人的意思莫非是……”

贾诩神秘而狡猾地一笑:“这批消失的巨额黄金,前前后后地算起来大约有四十万斤,将军想知道它们的下落么?”

我只觉得血液都沸腾起来:“愿闻其详!”真要能得到如此巨量的黄金,还愁眼前这点小事?即便是买下整个天下不成问题!天下太平,就指日可待了!

贾诩却不直说,故意卖个关子道:“将军可曾了解大汉的国库收入都投向哪些方面么?”

我心急如焚,却偏偏不敢开罪眼前这活财神,只有赔笑道:“真髓孤陋寡闻,还请大人开导。”

“‘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一为乾豆,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庖’,”贾诩念了一段我没见过的古文,“这是《礼记??王制》中的话,就是天子将狩猎田耕所得分为三份,一用于祭祀;二用于馈赠和封赏;三用于君王享用。”我似懂非懂地听着,只是用心暗记。

“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历代汉帝对礼法都非常重视。将军想象一下,倘若三分之一的国库收入都用于君王的个人享用,他哪怕再能花钱,生前也花不完这许多罢?”

“生前?难道是……”我大约明白了贾诩的意思,不禁目瞪口呆,“大人是想说,大量藏金都被帝王用于陵墓了不成?”

贾诩赞许地一笑:“按我大汉律规,汉天子在位第二年就开始兴建自己的山陵。武帝在位五十四年,经营茂陵五十三年。待到武帝驾崩,茂陵中已经被金银珠宝帛书史册等东西塞满而‘不能容物’。后来赤眉军掘墓取物,竭尽全力才拿走了其中的一半!到现在有人依然在里面找到了珠玉。《汉书》之中更有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皆虚地上以实地下’的记载。”

我吐了一口气,脑海中浮现了中牟附近那些个大大小小的古陵:“原来这消失的巨额黄金,就藏在这无数的前朝陵墓之中!”同时心中疑云大起:这计策绝对会有效,可以用掘古墓的珠玉黄金去换取粮食。不过贾诩不是李傕的智囊么?他为什么要帮助我这个敌人呢?这厮的闷葫芦里,究竟卖得是什么药?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