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武侠招数立论:“势”与“意”的例析
对于一个武侠作者,不知气功、武术,又以为飞檐走壁,只是一种肢体的矫健,实在赧颜!但也不可强求,以金古辈论,同样是个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何求去喉顶钢枪、胸碎大石?
但看小李飞刀,例无虚发,独孤九剑,招招出奇。对于一个平凡人,内心总追求“新、奇、异、绝”的梦,武侠成了平实中的虚幻,仙侠则成为了虚幻中的虚幻。试问哪一本武学秘笈、修真残页,真可以让君改头换面?
无论是“无招胜有招”,还是“以剑道参悟人生真谛”,我们所看到的,都不过是东方朔云:“以管窥天,以蠡测海。”而已。无招何以胜有招,剑道何以合人道?
里出现的武学,只管打雷,唬得人纷纷跳开仰望,就是不下雨。虽然“听雷止渴”是平凡人的所爱,就像此时能幻想雷公电母,如果有人告诉你科学的道理,老信徒脸色就要难看了。我们说“十步之遥九步踏”,要到十步之外,中间九步是少不了的。但戏里的宗师,却只在十步外耀武扬威,不告诉你那九步是怎样过来的。其实,一般情况下,作者也不知是怎样过去的。
这就闹笑话了!如果十步之外是个深渊,还耍什么猴戏,不就掉下去了?不急!不急!作者告诉你,这个宗师格外高深,是武术里的爱因斯坦,他会飞!哦,会飞!徐志摩也想飞呢!实在话,不懂得“天马行空”九步,就像程咬金没有“三板斧”,少了许多浪漫的幻想,不如当程序员去,搞什么文字?
呵呵,无奈,个人是理科出身,又读计算机,便有一种将九个脚印落位弄清楚的冲动。当然,连续是无限量,我所做的,只是尽量将单元变小而已。如此出来的招数,多了逻辑,却少了变化,在约束中自由,我所赏者!
总论:“势”与“意”
“势”与“意”,是我里招数演变的两个大概念。
所谓“势”,指某一时刻的位置,该定位下有多少变化的可能。比如,出招时的姿态,或说姿势,便是一种“势”。这个姿态的作用,是为了出招人更好地发动心目中的招数。但这也必然付出了代价,将开山斧高高举起,你不往下劈,硬要先收回脚下再向上挑过去。端是奇招!但这里,挑上去这个动作,它的势在脚下,而不在头上。也就是说,出招人多花了“变势”(从头顶向下到脚底向上的缓冲过程)的气力和时间,换来了对手意外而反应不过来的时间。划不划得来呢?老实说,变势幅度太大,是不划算的。自身而言,每一个“势”,于某些方位有利,于某些方位不利。不可能有面面俱到的姿势。
所谓“意”,指出招前后散发出该行动特有的气息。如果说“势”是物质条件带来的约束,“意”则是精神世界的规范。能妙用“势”,是武学的天才;能妙用“意”,则是天才中的天才。(如果要写仙侠,御意成形,谓之“象”。不在讨论之列。)“意”的立论比较缥缈,不像“势”那么好理解。因而使得“意”的妙用,变得几乎不可能,或者能用而不知其理。一般所说的“杀气”,能够给人制造心理上的压力,是用“意”的初阶。关于这方面,还是在实例中来说明。
顺便说几句“象”,御意成形,便是“法术”。简单来说,就是能将心中所想的,轻易地转化为物质形态。这三个概念是相承的。能妙用“势”,便能略知皮毛地窥探到“意”,弄出些让人觉得很玄妙的东西;能妙用“意”,便有一定的办法将之作用到现实中,即“象”的范畴之内。当然,“象”基本是无稽之谈,仅初阶在现实中偶能发生(即“意”的妙用),不然大家都飞仙了。
例析:
鉴于尚是摸索阶段,不能条理分明,而且这样一来变得枯燥,所以用本人写作中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逍遥游》选段:
何不醉微微一笑,道:“逍遥步。”
只见冥灵向何不醉越走越近,此时脚方向右踏出,突然一花,身形陡变,似一缕清风飘过,又如冤魂飞升。
欧阳蝶羽还没看清楚怎么回事,冥灵已经出现在左边,距何不醉右侧不过一尺之遥。忽见何不醉退了一步,又听得他言道:“好个‘春秋笔’,以指代笔,威力依然可观,这招‘金钩铁笔’,若能再长一寸,便能对我右期门构成威胁。”说话的同时,已经避开了两招,飘到一丈开外。声音却如平常,没有半点紊乱或阻隔。
冥灵一道幻影,突然又出现在何不醉身后,“六艺掌”中一招“礼崩乐坏”,挟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扑何不醉后心。
欧阳蝶羽“啊”的一声,本拟避无可避,何不醉却像早已知道一般,右手反曲,在背后跟冥灵对了一掌。
冥灵身子平移了三尺,兀自站立,却是不信,何不醉如此轻巧,便破解了他的得意招数。仍是呆呆地空想:“金钩铁笔”点期门,退三尺,“鲲鹏万里”追及,“龙飞凤舞”逼住胸口七穴,再退三尺,“孔子问礼”――只有一条退路,明明背后空门已现……
何不醉喝道:“不用想啦!你这些招数,我比你更熟悉。若是对敌时,也给你时间这么想?”
冥灵傻傻一笑……
何不醉又道:“你认为无懈可击,在我看来却破绽百出。看好了――”话未说完,身形化作流水,依样画葫芦,出手并不快,然而每一击都恰到好处,节律相吻,给人充分的美感,冥灵看来全然无以破解。知道何不醉有意放慢,心中更是钦佩。
正看得入迷处,四招已毕,让人意犹未尽,却听何不醉教训道:“你那招‘金钩铁笔’,手臂应该再曲一寸……”
冥灵惊异,打断道:“刚才不是说还差一寸?这会怎么又说应曲一寸。”
何不醉摇摇头,道:“再曲一寸,若对手先退,便于变招追击;对手若算好时机再退,则你多逼近一寸,威胁也就更大。出招速度固然重要,但更讲究轻重快缓的配合。试想我拍出一掌,你想招架,却无从出手,只好另寻退路。一旦后退,则必招追击,你总得再寻后路,但我却徐徐而来,叫你进退两难。此时,你进则出招不得,退则对手招数未老,容易变招,只有待得我招数势尽,难以再收,才是你最好的后退时机。”
看了看冥灵,见他有点茫然,又道:“故而,对于进攻者,这一寸之曲,便是多一寸凌厉。此乃慕容家‘寒月剑法’蓄势的要义之一。大凡天下秘籍,招数无不一脉相承,所以一招招演化,胜于拼凑百家,便在于,上一招与下一招,有蓄与发的因承。”
分析:
这一选段的主要症结是:冥灵的招数差一寸便见功效,何不醉后来又说他应该回缩一寸更好。
首先涉及的便是“快慢”问题。(以剑招为例,以后便以“剑势”、“剑意”而称。)我们当胸平刺一剑:速度快时,优点是时间少,能抢占先机或伤敌杀敌;缺点是用力猛,耗能大,因而剑势急,变招难。反之,缓缓推出一剑,优点便在于它有更多变招的可能。任何招数,除非孤注一掷,都不能“势尽”(招数用老)。比如全身不动,推剑到手臂伸直的一刹那,就是“势尽”。这个时候要出下一招,得花点蓄势的时间,是十分危险的。所以,一般势未尽,招就要变。
选段中,冥灵有没有能力再伸长一寸?有!但他没有这样做,一来顾及下一招的连接,二来招数过分,变招便会出现时间上的空隙。这也就是一般所说的“破绽”。所以,如果你有光的速度,任何人在你面前都成了木偶,再天才的高手,也是破绽百出。正因为彼此都有速度上的最大限制,使得快慢,有了很大的讲究。此故,何不醉建议――再曲一寸!
再曲一寸,用意何在?由于速度上基本未变,这个就是距离上的问题。作为对手,总希望你的剑势尽可能地消耗。因此,最佳的闪避选择,就是剑尖刚好碰到肌肤而不伤。为顾全面子,改成碰到衣服而不裂。目的是最大消耗对方这一招,让下一招更加充裕。如果拿捏不准,千万不要尝试,会出人命的。我们将闪避的最佳距离定义为“危险界线”。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危险界线”标准,依实力有实际上的标准。如果两个标准不一致,可能认为这个人错估了自己的能力。再曲一寸,目的是从横面蓄势,因为在纵面的攻击上,敌人最有利的情况是“危险界线”。敌人如果先闪,利益减少,他若不闪,在原来的基础上,我又多了一寸的势。当然,若是曲两寸,可能就是你要考虑“危险界线”问题。
对于高手,所争的便是快慢、距离所造成,这一点点时间空隙的问题。好比围棋官子,收官不好,再好的局面也被挖空,当然成不了高手。
逍遥游门派系列之二《百花门》选段:
白兰花使对红梅花使与黄菊花使各望了一眼,互一点头,取得默契。却见红梅花使平剑胸前,先行急奔了过去。人未到,已经舞出一团剑花。不知用意何在。
凌霄天冷笑一下,却并无动静。那红梅花使宝剑将及,突然向上一跃,身后赫然又推出一把剑来,伴随着一朵黄云。原来红梅花使舞剑掩护,黄菊花使便趁此同一身形步调,藏于其后,以取“攻其不备”之效。
凌霄天显然早有准备,阴风断魂脚一出,伴随着一股阴风,将黄菊花使长剑踢偏。此时上方长剑先发后至,在凌霄天腿未收回之时,相准时机,挑出五瓣剑花。好个凌霄天!阴风断魂脚竟然中道变招,一记“龙卷天”,竟然迎上红梅花使挑出的剑花之中。就在将入剑花的刹那――头顶赫然飘过一朵白霞。凌霄天一惊,未料红梅花使跳起的同时,白兰花使也藏身其后。匆忙中,凌霄天向后一倒,踢向红梅花使的脚改踢向白兰花使,既而凌空,另一条腿攻红梅花使,在半空中,翻了一个跟斗。
“好一招‘鸽子翻身’!”江先生大笑道。
凌霄天此时虽已站定,但这一翻,也让他退后了一丈。一丈外,不少发丝犹在飘荡。凌霄天心中不快,刚一照面,便中了一记暗算。虽然只丢了些头发,颜面上却过不去。尤其这招本叫“亢龙翻天”,却被江先生讥讽成“鸽子翻身”。
凌霄天应变之快,却令三大花使惊异万分。这招“藏花三弄影”,能躲过黄菊花使后发先至,红梅花使先发后至的变数本已不多,况且还能躲过白兰花使的暗袭,更是绝无仅有。三人当下不敢怠慢,将一套“影花阵”配合得天衣无缝。
何为“影花阵”?先前的藏字诀是其一。此时,红梅花使与黄菊花使已经夹攻而至,凌霄天刚想还击,这白兰花使却已绕到身后,不得不顾之时,时机已错,待避开二人攻势,白兰花使不知何时又从头顶飘过。这就是“影花阵”的第二个诀窍――从字诀。以敌为影,随其行止。未必一定要出手,但却总在最关键的时候,构成对敌人的威胁。
冷峻如凌霄天,在三大花使的“影花阵”下,也是惊出一身冷汗。他此时仍只用阴风断魂脚进行纠缠,但已经仅有招架之力。不是出不了手,而是有白兰花使如附骨之蛆,不敢出手。而三人的“影花阵”似乎越练越熟,越有默契,凌霄天只觉压力越来越大。这也难怪,能让三人“影花阵”出手的实战,除了她们师父齐百花,凌霄天这还是第一个。
凌霄天渐落下风,打了许多回合,已经险象环生,外人看来,此时若是白兰花使一出剑,恐怕凌霄天难逃一劫。但在凌霄天心里,却一直冀望白兰花使出剑,若一出剑,他自信自己仍有余力化解,之后没有后顾之忧,他便能死死逼住一个,变被动为主动。这“影花阵”也就破了。
无奈白兰花使迟迟不肯出手,凌霄天也渐渐被逼上绝路,终于――凌霄天手按刀柄!
凌霄天终于拔刀了!
分析:
先来看看凌霄天单腿的两次变招。
第一招,由下往上,踢偏黄菊花使长剑。由于实力高出不少,踢偏后势未尽,仍有余力变招,即使势尽,对于一般攻击,凌霄天仍能抢回那点时间空隙,不过要多费一点气力而已。
第二招,踢偏长剑的脚继续上升,点向红梅花使剑花中。由于一开始脚由下往上,仍有向上的势,使得这个变招虽然局促,却不艰难。但此招之后,上升的势基本殆尽。
第三招,空中的腿该攻白兰花使,另一只脚攻红梅花使,翻了一个跟斗。由于那条腿势尽,使得变招招架白兰花使的攻击变得不可能,所以另一只脚蹬地翻身,将空中那条腿硬给横过去。好比平刺时,手虽势尽,脚仍在冲,剑仍有前刺的余地,这一招就不算势尽。但由于凌霄天仓促应归,所以只能勉强自保,被削落了几根头发。
再看“从字诀”的魅力。旁人以为白兰花使出击必能得手,凌霄天却认为她一出击自己便能轻松获胜。由于白兰花使没有出手,使得凌霄天不敢出手。
凌霄天先出手则必败。当他攻势一发动,某方面的势便有了,变招的限制就会大增。他此时招架两人,已经有一定行动的势,但防守不像攻击,除非是被逼得无路可走的防守,不然可变性总是较攻击大。白兰花使总在威胁凌霄天作出防守反应时所难以顾及的地方,故看似能一击成功,但由于实力相差大,白兰花使若势成出击,将威胁化实,凌霄天所需顾虑的地方反而少了。正因为白兰花使总给他最大的顾虑,让未来的一代魔头不得不拿出压箱底的玩意。
逍遥游后续《齐物论》选段:
黑衣人哂笑,负手傲然道:“凭你?本尊现在就让你死心。出招吧!”
叶落之不敢怠慢,知道眼前这人是此生遇到最深不可测的人物,此战的意义又更甚于生命。于是收敛心神,暗聚真气,刹时间,竟由凌人的气势变得安闲如素。只见他拔剑、移步、举剑、侧身、沉肘。动作飘洒舒逸,深得“逍遥”的意蕴。
叶落之清楚记得,云衣的爷爷,武林盟主,人称“银剑仙”的慕容寿,就是倒在这一招下面。
“庄生七剑?”黑袍人淡然一笑,道:“本尊不比慕容寿。”
不再想黑袍人何以知道,叶落之突然幻化出流影的身姿,一剑闲闲平刺,却竟如无数把剑闲闲平刺,明明知道只有一把是真,却无从分辨个中虚实。这便是集合《武经要义》的创举,叶落之父亲独创的“庄生七剑”第一剑――逍遥游。
黑袍人依然面带蔑笑,慕容云衣却是惊异万分,这就是那个原来不会武功的落之?
第一把剑徐徐飘忽而来,直透心口,黑袍人不动。
第二把剑急急穿刺而过,近在眉睫,黑袍人连眼睛都没有眨一下。
第三把剑万影化实,举重若轻,直指咽喉,端是神来之笔……
黑袍人向后退了一步。就在此时,幻影又现!
七把剑,七个方向,快慢有度,七剑如一。
可惜也如泥牛入海!
叶落之心中大恸,想到慕容云衣凄怨的目光,而如今未能得手,真气一荡,竟然抱起侥幸之心,于第六剑,突然化虚为实,孤注一掷!
人到无奈处,便是侥幸时。
一道流光掠过,叶落之背对着黑袍人,呆滞地站着。
黑袍人默默地看着自己的胸口,冒出淡淡的青烟,不时发出“吱吱”轻响。
“这剑竟能伤到本尊!”
分析:
庄生七剑第一剑“逍遥游”,为了迎合名字,主要是关于“虚实”的变化。所谓虚招,一种是扰人耳目,不知实处,一种是诱敌而动,后发制之。对于势未尽的虚招,都能化实。这里我们详细分析每一剑。
需要先说明一点,黑袍人是叶落之的心魔,与他心灵相通,也就是说,对于虚实变化极其了得的第一剑“逍遥游”,黑袍人已经先天地知道叶落之什么时候变虚,什么时候化实。这是先天性“意”的妙用,后面我们将提到后天性“意”的妙用,也有类似的功效。
细解1:第一把剑徐徐飘忽而来,直透心口,黑袍人不动。
出招慢有什么好处?这是为了自己出招时更近对方的“危险界线”。因为慢,所以势高,可变化的招数多。比如你原想沉剑一削,从对方右腰到左肩间划条横线。而此时彼此相距一丈。若原地快速进招,剑未到人家已经知道你唱什么戏了,除非你的速度高出许多。所以此时借助缓慢的平刺,拉近两人的距离。
如果敌人不抢攻,为什么会不抢攻?因为虽是缓缓的平刺,身子藏在剑后,攻中已经带有了极好的防守,敌人想抢攻是不容易凑效的;再者,更因为慢,可变招的势强,中宫入,而守八辅,实在很高明的抢先方法。故敌人有充分的不抢攻理由,你的用意,也就得逞了。
若敌人抢攻,想将被动变成主动,需要冒险!什么险?将自己的势变小,****给我的危险。我大可后发制人,充裕有余。这么说,敌人无计可施?不对!任何时候都是有利有弊的。抢攻,也需要看时机。平刺这一剑,若是离敌人太近而不变招,反而成为自己送上去给敌人砍。所以,抢攻有了最有利的时机,那就是当我想变招而未变的那一刻!如果说把势用光称为“势尽”,不妨将必须变招时的势称为“势紧”。如果敌人抓住我“势紧”的那一刹那,完了!就像黄老邪吹箫,大白痴郭靖总在他变律时来打乱一样。至于什么时候是“势紧”?高低手间又有各自的标准。这也就是造诣的区别了。如果彼此都是高手,都知道什么时候“势紧”,那出手的一方可就不放乖了,一定会提前出手。但这也有些吃亏,因为不是出招的最佳时刻。结论:有利有弊,高手过招,很多时候比的是心理。呵呵。
而在例子中,黑袍人为什么不动呢?这便是高手过招的心理问题。
因为徐徐平刺这一举动,有了“势紧”这么个因素存在,叶落之知道以通常的方法只是徒劳,所以将整个过程,作为了诱敌的虚招,让黑袍人来抓自己“势紧”的那一刻。由于黑袍人能妙用“意”,早知道叶落之的心理,不然第一把剑可能就让他躺下了。
细解2:第二把剑急急穿刺而过,近在眉睫,黑袍人连眼睛都没有眨一下。
剑急,势小,变招极难!这是我们之前提到的。但第二剑急刺,迫于眉睫,为什么黑袍人还是不动?这就是实力的问题了。快慢是相对的,剑虽急,高手眼中,却慢得很,仍有很大的变招能力。虽迫于眉睫,但不是“危险界线”,因为这看似急促的一招,完全是虚招。所谓完全是虚招,指剑出时,早已抱定无论如何都将收回的想法,它的作用,是为了下一招服务。的确,若有心,虚招可以变实,叶落之为何不在眉睫之前便实?答案是那一剑到眉睫已经是“势紧”的时候,黑袍人所以没有出手,只因虽是“势紧”,但眼前的剑让他不能上前半分,否则便过“危险界线”。叶落之若是仍势发展下去,确实能到黑袍人的“危险界线”,但也必然“势尽”,由于之前的所谓快,其实在他们看来并不快,所以化实了,也必然没有半分功效。反而会使自己落于下风。
由这一解可以看出,有些招数,完全就是虚招,没有变实的必要。虚招的作用,不过是扰人耳目而已。但虚招之精妙者,须在自己势紧变招时,招数的落位,让对手即使知道,也没有可乘之机。可虚可实的招数,基本是在势紧前收招的,所以威力上,要打上折扣。
第一剑到第二剑,由慢而快,也是一种乱人心神的变化,故招与招的连接,好比火车厢,总是有连接处来牵引。大有讲究!这种乱人心神的招数,便是势的妙用,“意”之端倪。
细解3:第三把剑万影化实,举重若轻,直指咽喉,端是神来之笔……黑袍人向后退了一步。
正因为前面的虚招,这一剑必然是绝杀的招数!所以,叶落之用了全部心意在这一招里。此故,没有必要将精力放在虚招的幻影上,全部都归结于实实在在的一点上。何为“举重若轻”?这是黑袍人的一种感觉,也是叶落之敛起十二分精神自我达到的一种心理状态。这便是通常说的“身剑合一”。可以达到“意”的中阶。
这种时候,如果遇到的是一般的高手,他完了!铁定完了!招数虽然平实,但看来不快也不慢,势好像紧了又好像没紧,完全处于一种模棱两可的状态,让你攻守不是,进退两难,而致命的一点,便在于犹豫上。所以黑袍人不是一般的高手,当机立断地退了一步。而这一步,就已经足够拖垮这一招距离上的把握。
由上面看出,“身剑合一”,作为“意”的中阶,不仅要“知己”,做到出剑的各个方面如己所愿,更要“知彼”,知道对方对自己势的认识与评定处在什么地方,从中利用。
由此可以总结一下“意”:
初阶:扰敌心神,让他自乱方寸。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