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s:纯新人,各种求~
所谓当局者迷,杨志远尽管分析出跟随房军或者王东升的利弊得失,但太关注自己的利益了,深陷在跟谁走又如何减少来自另一方的压力上,无法从客观上分析自己的真正需求。
王公达的这封信和这幅字尽管没有明确给杨志远指明方向,但已经给出了答案。
公正、廉明、稳重!
三个字核心意义说的冠冕堂皇点就是为人民服务,为领导排忧!
那么怎样去为人民服务,为领导排忧?
做实事,少惹麻烦!
王东升自然不用说,他是舜耕县人,又是县委书记,一个县的第一人,无论从私人感情还是从公事角度看,他都希望舜耕县能富裕起来,谁不想让父老乡亲记着好,谁不想再进一步。
王东升也是,他作为一个外来势力,凭什么在舜耕县立足,又凭什么让领导觉得他更有前途?只能靠实打实的业绩,尤其是这种最基层的官员,虚浮的政绩就像是气球,一戳就破。能做到这个位子上还有更高位置上的人有几个白痴?都是人jīng!任何吹嘘的把戏最终都会被识破,识破后的最终命运估计就是深藏冷宫。如果说房军怕没有机会再进一步,可能会出这么个昏招,但王东升这种年轻干部绝对不会这么干,没人会把自己的前途开玩笑。
政绩又来自哪里?
对于舜耕县这种国家级贫困县而言,最大的政绩就是发展经济,甩掉这个贫苦帽子!
杨志远深知后世发展经济的套路,用资源换发展,用牺牲环境换发展,用牺牲人力换发展,这是穷地方基本的套路,尤其是对那种什么优势都不明显的地方,只能依靠这几种外国或者沿海地区淘汰的企业来推动发展。
杨志远深知发展经济的重要xìng,但这种掠夺式的经济发展模式绝对不是他想看到的。说的再难听点,自然环境污染了,花上足够大的代价还是可以恢复的,但人心散了,人xìng烂了,那真的就无药可救了,赚再多的钱也挽救不了人与人之间的和善。一个人人自危、见死不救、铁石心肠的社会发展起来又有什么用?
相比较而言,房军是比较保守的,王东升会激进点。在发展经济引进外资的时候,房军会考虑的多一点,王东升也许能全面考虑,但在利益面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妥协筹码,尤其是一些短时间内看不到危害的行业,如果王东升为了政绩大力发展这种企业,遭殃的就是舜耕县的老百姓。
后世王东升确实这么干过,从沿海引进了电子厂,最开始的收益很好,他也因此受到上级嘉奖,但十几年后,电子厂附近和电子厂打工的人陆续出现重金属中毒及癌症等问题,但此时王东升已经高升到市里,无人敢去动他了。
以杨志远现在的身份想去阻止王东升那件事已经其他一些不合适的招商引资行为,简直是痴人说梦!所以宁可让舜耕县发展慢点,再穷几年也绝对不能让舜耕县走之前的老路,经济发展了,但人xìng也摧残光了,这样的发展是杨志远绝对不愿意看到的。
发展经济不止这一条路,尽管其他的路会慢一点,但他得为父老乡亲、子孙后代们想一想,做人有些事可为,有些绝对不能为。
所以最终选择的答案呼之yù出,就是房军。
尽管还选择房军,但又和上一世不一样,这一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上一世却是愤青误打误撞的。
想透了这一切,杨志远心里一阵舒爽,再看老师给他写的字:笔走龙蛇,洋洋洒洒,字迹雄浑,但收笔处颇有种利刃出鞘的感觉。
老骥伏枥尚且志在千里,作为年轻人有怎能向现实低头,圆滑点,但内心的坚持绝对不能动摇。
心情大好的杨志远一扫前几天的yīn郁之气,好好收起老师赠送的字,以后有机会一定要裱起来。
收拾停当就准备晚饭,一家人现在就数他最悠闲,所以家里人下地干活的时候,他在家做饭,其实也没什么好吃的。
正直夏季,炒点菜,熬点绿豆汤就好了,主食是煎饼,尽管家里人很多,但一点都不费事。
杨志远他们老家的煎饼和很多地方的煎饼不太一样,首先原料就不一样,这时候的煎饼大多是用地瓜粉、高粱粉做的,家庭条件好的可能会加点玉米粉,面粉,这样做出来的口味更好。把地瓜粉加水做成地瓜膏在鏊子上摊开,烙熟就可以了。
煎饼看起来非常大,足有一个平米那么大,但非常薄,和那种粗糙黄草纸一般,一张张的摞起来,就像一个大圆柱一样,很是好看。烙出来的时候非常干,所以非常耐放,一次烙几千张,足够一家人吃大半年,所以这个不用怎么弄,想吃的时候就揭出几十张,先稍微洒点水等湿润了叠成长方形的煎饼块就能吃了。
所以主食有了,其他的菜也就好弄了。杨志远到家前的小菜地,摘几个茄子,摘些豆角,拔些小青菜,晚上的菜就差不多够了,再加上自己家腌制的咸菜和辣椒,一顿还算丰盛的晚餐大功告成。
穷人孩子早当家,不管是这一世还是后世,杨志远做这种活都不在话下,收拾停当,先架锅熬起绿豆汤,估摸着家里人啥时候回来再去炒菜,毕竟炒的早了也会凉掉。
点起火,拿了足够的柴火,杨志远拿出一本《史记》坐在火炉旁看书,这《史记》还是王公达当初留给杨志远的,繁体竖排,对很多人来说是天书,但杨志远却看的津津有味。以史为鉴,尽管时代不同了,但其中的jīng髓放那个朝代都是通用的,就看自己怎么活学活用。
尽管是夏天,但北方的热远没有南方那么壮观,只要不在太阳底下,即使在火炉旁,有点风,有一片yīn凉那就够了。
听着锅底的柴火噼里啪啦的炸开,看着红彤彤的的火苗炙烤着铁锅,杨志远时不时的填两把柴火,这种感觉真的太美妙了。
自从出去读书后,杨志远很久很久没有体会这种感觉了,农村的物质条件很差,但这种非常有味道的家务活是城市里的人没法体会到的,锅里煮着自己家种的绿豆,锅底是烧的自己去山上砍下的柴,尽管过程很麻烦,这种体验与享受是独一无二的。
年轻的时候不怕折腾,只怕你留不够供年老时回忆的故事。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