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都市言情>霸王傲世录> 正文 第五十八章:三件礼物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正文 第五十八章:三件礼物(1 / 1)

走进门,林浩天发现一位神采奕奕的白发外国老头,老人张的很是平凡,不过细看之下,这老人不像一般的欧洲人,一旦年迈,脸上便爬满了皱纹。。。。。。

“请问,您是。。。。。。”林浩天小心翼翼的问道。面对一人之下亿万人之上的教皇,林浩天不紧张那是不可能的,虽然教皇的权利已经不想欧洲中世纪那么的强大,但是依然不是林浩天这种升斗小民可以藐视的。

“呵呵,我便是人们口中的教皇,你们也可以叫我安德烈。”老人一脸温和的道。

“我们是来归还贵教的圣杯的。”林浩天说着从储物袋中将圣杯取可出来。。。。。。

“没想到真的是圣杯,没想到在我的有生之年还可以看到圣杯,赞美主!!!”说完,安德烈双手合十满脸憧憬的道。

“额,是我把圣杯给你送来的,关主什么事啊。”当然这话林浩天也只能想一想,如果说出来估计领赏没能领到小命就没了。。。。。。

林浩天恭敬的将圣杯交了上去,教皇安德烈双手颤抖着接过圣杯,林浩天甚至怀疑这颤抖的双手要是把圣杯不小心跌落弄坏了,安德烈会不会直接昏倒。。。。。。

许久安德烈将圣杯安放在一个盒子中,盒子的大小和圣杯相当,在看其古老的年代应该是当初为了圣杯专门做的。。。。。。

“孩子,谢谢你帮我们天主教会找到圣杯,我代表主赞美你。”说完又做了一个手势。

林浩天依样画葫芦的跟着做,不过心里却想着“东西也看完了,不是假货把,那奖励也该给了把,小爷也不要多把你教廷千百年来积攒的财富给我一般就好了。

(无妻:额,给你一半,除非教皇他脑袋秀逗了。)

“既然你帮我们天主教会找回了失传的宝物,那么如果不给你按一点奖励的话,就有些说不过去了。”看到林浩天满脸期待的看着自己,安德烈终于说道。

“呵呵,这老头怎么越看越可爱呢。”林浩天默默想道。

(无妻:。。。。。。)

“呵呵,我带你去我们的博物馆去看看,那里有什么你看上眼的东西,可以直接拿走。”

“真的吗?”林浩天激动的说道,虽然梵蒂冈只是个世界最小的玩家,但是这个博物馆却被称为世界最大的博物馆,其中珍宝之丰富就连华夏这样的文明古国也只能叹为观止。。。。。。

梵蒂冈博物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500年前购买的一座大理石雕像。这座名为拉奥孔与儿子们的雕像于1506年1月14日在圣母玛利亚主教堂附近的一个葡萄园里发掘出来。教皇儒略二世派GiulianodaSangallo和米开朗琪罗去查看发掘成果。在他们的推荐下,教皇当机立断从葡萄园主那里买下了雕像。在发掘出雕像整一个月后,教皇就在梵蒂冈向公众进行了展示。2006年10月梵蒂冈博物馆庆祝建馆500周年之际,向公众开放了梵蒂冈山丘上公墓的发掘现场。梵蒂冈博物馆(TheVaticanMuseum)是西欧收费最贵的博物馆之一,而且开馆时间奇短——当地时间中午13:30就闭馆了。每个月末的周日,梵蒂冈博物馆免票,可以节省下来十几欧元。于是很多游客都会排长队进馆。在这里,我见识了人生中最壮观的一次排队。这只是队伍中间的一段,在它首尾还有非常非常长的一大段。梵蒂冈博物馆,是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馆之一,早在公元5世纪就有了雏形。16世纪时,博物馆与圣彼得大教堂同时扩建,总面积为5.5公顷,为故宫博物院的1/13,展出面积与故宫相仿。梵蒂冈博物馆,拥有12个陈列馆和5条艺术长廊,汇集了希腊、罗马的古代遗物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精华,大都是无价之宝。

梵蒂冈博物馆的馆址是世界上博物馆中最早的,公元5世纪末就有了雏形。在16世纪与圣彼得大教堂同时扩建,总面积为5.5公顷,为故宫博物院的1/13,展出面积与故宫相仿。分12个博物馆和5个艺术长廊,还包括屋顶花园。梵蒂冈博物馆是欧洲宫廷式建筑。里面连成一体,九曲十折,幽深莫测。落地高窗,采光很好,延绵不断的画顶、漆壁虽然极尽富丽堂皇之能事,却给人不无憋闷的感觉。梵蒂冈博物馆像故宫一样分为A、B、C、D路,脉络清楚,对初游者十分方便。屋顶花园是梵蒂冈博物馆一绝,不但占地面积很大,而且繁花似锦,一扫博物馆的沉闷气氛。走累了,还可上到开阔宽敞的屋顶花园,环视整个罗马,赏心悦目。

就搜集宝物而言,梵蒂冈博物馆可谓丰富多彩,罗马教廷借助遍布世界的天主教堂,搜罗了各地的宝物,其力量之大不亚于大英帝国的殖民统治,所不同的是:教廷更感兴趣的不是文物而是宝物。位于罗马的梵蒂冈博物馆受到古罗马艺术传统的深远影响,雕塑的收集堪称一绝。人物雕塑栩栩如生,神采各异,在没有人体解剖学的纪元前,艺术家的手不仅赋予冰冷的大理石以人形,还赋予了它生命的情与力以及无以言表的思想,令人无不叹服。馆中另有一室,集中了狮、虎、象、蛇等几十种动物的石雕,宛如一个石头动物园,别有风味。

西斯廷小教堂和拉斐尔画室是梵蒂冈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文艺复兴时期的三大画圣就有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两圣把近10年时间贡献给了梵蒂冈博物馆,所以被西方称为现代化源泉的文艺复兴的收藏,梵蒂冈堪称世界一绝了。其中西斯廷小教堂里世界名作穹顶画《创世纪》、巨幅壁画《最后的审判》都以宗教故事为主题,出自一代巨匠米开朗基罗一人之手笔。而拉斐尔则于1508—1518年为梵蒂冈做壁画10年,建立了他的画室,总称为《教权的建立和巩固》,其中希腊哲人的《辩论会》和描述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大数学家欧几里得的《雅典学院》堪称极品。

令人感叹的是拉斐尔组画的题目是《教权的建立和巩固》,但他以复兴古希腊艺术的内容和手法,表现了古希腊人讲科学、允许不同意见发表的百花齐放精神,反而从根基上摧垮了教权,真是最大的讽刺。看来先进科学和文化的方向是任何权力都难以阻挡的,规定了宣扬教权的创作题目,却限制不住其表现方法,反而促进了对教权抑杀创造性的怀疑,真是螳臂当车,传为千古笑柄。

本以为罗马、梵蒂冈的雕塑已叹为观止,而到了佛罗伦萨就只好再“叹”了。究竟是罗马的雕塑“最”好,还是佛罗伦萨的“最”好呢?究竟是米开朗基罗的雕塑“最”好?还是皮欧菲迪的雕塑“最”好呢?

“我带你去博物馆参观一下吧。”安德烈说道。

梵蒂冈博物馆距离圣比亚大教堂不远,所以不到一会几人便来到了博物馆,但凡是见到教皇的人纷纷“请安”,使得林浩天感觉到就像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慈禧太后似地。。。。。。

林浩天跟着教皇大人看了半天不是雕塑就是油画,这么大哥雕塑就算林浩天搬得动,那万一不小心磕着碰着那不就坏掉了。

还有那些着名画,林浩天又不是那种没事装13的人,这名画就算很值钱,可是林浩天要卖给谁啊,就算有人要,这是教皇送给你的礼物,你随便的卖给别人,不但得罪了教皇,甚至是得罪了所有的天主教徒。。。。。。

教皇似乎看出了林浩天的心思,呵呵笑道:“既然你看不上这些个文物,那么就给你几个钻石如何。”

“钻石,普通的小钻石我可看不上眼。”林浩天说道。

“跟我来吧。”

于是一行人又风尘扑扑的回到了教皇的宫殿,偶不,应该叫做平屋。

“你们等我一下。”教皇大人说完,便转身前往屋后。。。。。。

大约过了不到五分钟,教皇来了,来的时候来带来了三个精致的小盒子。

教皇将他们纷纷打开。。。。。。

“。纳萨克是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西部的一个市镇,19世纪以前,这里是马拉他人聚居的地方。马拉他人尊奉印度教中的湿婆神,在纳萨克建有很多供奉湿婆神的庙宇。在一座庙宇的神像眼中,镶嵌了一粒巨大的宝石金刚石,这是马拉他人部落一位酋长对湿婆神的奉献。那闪烁着光芒的眼睛,使以残暴毁灭著称的湿婆神看来更为凶恶可怕。

英国侵入印度后,于1818年打败了马拉他人,占领了纳萨克。他们将这检大金刚石当作战利品,上缴给当时的印度总督和最高军事指挥官哈斯丁斯侯爵。侯爵将金刚石转送给“东印度公司”,公司用古老的琢磨方法,将它制成了一粒重89.2克拉的三角形钻石,并且按产地命名为“纳萨克”。

由于第一次琢磨考虑到尽量保持原石的重量,在美观方面欠佳。后来,拉戴尔布里奇公司对纳萨克再度琢磨了一次,使它的质量大为提高,但仍为三角形,重量仅减少了10克拉左右。随后,将这粒钻石出售,当时正值1831年经济萧条时期,因此这粒大钻石仅卖了7200英镑,买主是伊曼纽尔兄弟。

1837年,在伦敦举行了一次盛大的拍卖会。纳萨克钻石是最著名的拍卖品,当时的《时代》杂志对拍卖现场作了大量报道,可是却没有公布购买纳萨克买主的名字。事后才知道,纳萨克的新主人是有权势的威斯敏特侯爵一世。侯爵将纳萨克镶在自己的佩剑上,带着它参加过英国维多利亚女王18岁生日的庆典。此后,纳萨克在侯爵家沉睡了近90年。1926年,威斯敏特侯爵二世将钻石纳萨克卖给了巴黎珠宝商乔治·莫伯辛。

莫伯辛在欧洲找不到这粒钻石的买主,于是他带着它去美国。根据美国的法律,作为商品的钻石进入国境要纳税,为了免税,莫伯辛向美国海关申报这是“艺术古董”,是来展出的。高级的钻石免税进入美国,侵犯了美国珠宝商的利益。他们联名向法庭起诉,使这个逃税的计划破了产。纳萨克只好又被带回巴黎。后来,美国的大珠宝商哈里.温斯顿买下了纳萨克,将它带回纽约后,请专业工匠又进行了一次琢磨,使它的重量减为43.38克拉,经过这次高质量的加工,纳萨克显得洁净无理,光彩夺目。1944年,纽约的利兹夫人在珠宝商霍埃费处买下了纳萨克,将它镶在了戒指上。

1970年4月16日,美国纽约的帕克一伯尼特美术馆举行了一次盛大的拍卖,钻石纳萨克以底价20万美元开叫,许多珠宝商参加竞叫,他们的开价最高达47.5万美元。最后在第5次竞叫时,美国康涅狄格州格林威治城的爱德华·汉德以50万美元的价格,拥有了这粒名钻。不久,钻石纳萨克转卖给了波士顿房屋不动产公司的德·扬。1977年,富有的沙特阿拉伯国王买下了这颗曾周游世界的名钻纳萨克。不过第三次世界大战后,这个世界名钻辗转来到了教皇的手中。这是第一件。”

“希望之星”也许是钻石中最具反讽意味的,虽然名为希望,但它绝不带给主人哪怕一丁点儿希望,相反,它只会慷慨地送来离奇的死亡。这颗泛着蓝色火彩的钻石原本嵌在印度教一尊神像的额头上,后来被愚蠢的人类取下,神的诅咒从此伴随着它,将不幸传染给每个拥有它的主人。

此钻原先重112.25克拉,闪烁着迷人的蓝光,据后人进行光谱分析,它内部的光谱非同普通钻石的光谱,就像神的目光一样不可捉摸。先是一名法国珠宝商将它带往法国,在他80岁的时候,突然就失去了所有的财产。钻石流落到路易十四手中,重新琢磨成心形,称为“王冠上的蓝钻石”,可是路易十四仅戴过一次,就患病一命呜呼。路易十五将它借给情妇佩戴,结果是其情妇在大革命中脑袋掉地。后来的主人是路易十六夫妇,没有意外出现:夫妇俩双双被送上了断头台。

神祗的诅咒穿越时空永不失效,无异于是对爱美而贪婪的人类一记又一记的响亮耳光。

1883年,钻石被大银行家霍普买去,重量已减少到44.53克拉,霍普搞笑地把它称为“希望钻石”,又名为“霍普钻石”,传至外孙时,银行倒闭,钻石流入东欧。一位王子曾把它赠给一位女演员。若干年后,这位女演员被王子开枪打死。后来钻石一度被一名希腊富商占有,但他却在一次可怕的撞车事件中丧生。钻石旋即落入土耳其苏丹哈米德二世手中。他得到这颗钻石才9个月,就发生了1909年由青年土耳其党发动的军事政变,苏丹被赶下台。谁也没有看到“希望”的哪怕一缕折光。

直到1949年,美国大珠宝商“钻石王”温斯顿买下“希望钻石”,死亡的阴影盖过了商人的名利渴求,他在了解这颗钻石的历史之后,像扔烫手山芋一样,将它捐给了史密森博物馆。此后,印度神祗的诅咒方中止于公众的目光之中:它来自于属于公众的神像额头,又归之于属于公众的博物馆。也许,神秘耀眼的蓝光只能属于整个世界,而不是情人温暖的胸脯。这是第二件。”

“至于第三件,则是你们华夏的一件玉如意,关于“如意”的起源,说法不一。有说是古代文武朝臣的执笏。清代的弘历皇帝有首“泳商铜如意”诗中云:“一柄曲拳代谈者,玢古色错金银。谁知子氏尚质,已有欣于如意人”。可见乾隆皇帝认为商代已有了如意,只是实物难寻,难以证。如意最初的原型只是民间的一种挠痒痒用的东西。汉代时民间出现了以骨、兽角、玉、石、竹、珊瑚及金属材料制成的如意,长约一尺许,柄端多为手指形,也有灵芝形、心形、云朵形等。手指形的具有实用的价值,能挠痒痒,取其名曰:“尽如人意”。据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引自《音义指引》说:“如意者,古人爪杖也,或骨角竹木削作手指爪,柄可长三尺许,或脊有痒,手不到,用以搔爪,如人之意。”这种“搔痒痒儿”的工具,在南方被人称之为“不求人”,北方人则叫作“老头乐”。如意的头部呈弯曲回头之状,被人赋予了“回头即如意”的警世含义。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意得到了普遍的使用,它在这期间非常走红,成为了帝王及达官贵人的手中之物。除用它搔痒,还用它决策大事等,其威势有些近似了权杖。如南朝的韦睿在徐州的战事中,就是用了“如意”指挥千军万马,一日数合,取得了大胜。如意也是文人雅士的所喜爱之物,吟诗咏

赋时,利用它作为打节拍之用,清雅悠闲之时还可以随身带之玩赏。如意还是舞蹈的道具,故“如意舞”。梁简文帝萧纲的诗中有:“腕动苕花(苕华喻指美人)玉,衫随如意风”。东吴的孙和,曾在月下作如意舞,不慎打伤所宠爱邓夫人脸颊,后虽治好了,但脸上仍留下了瘢痕。引诱后宫人效仿,遂成古代点靥之风。至于如意因何而来,这个无人得知。”

林浩天想了半天最后纠结与选择第一件还是第三件,至于第二件什么“希望之星”,呵呵,林浩天还想多活那么几十年。。。。。。

(无妻:本书将再次告于段落,谢谢各位的支持,两个月后,我们不见不散\(^o^)/~)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