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武侠修真>魔脊> 关于佛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关于佛(1 / 1)

什么是‘佛’?

佛陀并不是千变万化、有求必应的神,也不是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救世主。佛陀是一位智慧和德行圆满的觉悟者,是一位教导断除烦恼方法的导师。

什么是‘佛法’?

佛法是佛陀所教导的法,是断除烦恼、灭尽诸苦的方法。后世将这些教导记录成文,即成了佛经。犹如一个病人拿到了药方,唯有去抓药、吃药才能治病;只知道捧着药方读诵却不吃药,疾病一辈子也甭想痊愈。同样的,将经典奉为能免祸降福的灵丹妙药、了生脱死的真言神咒,却不肯依教奉行、依经实践,烦恼永远也不可能被断除!

什么是‘僧人?

僧人是实践与传承佛陀教法的弟子,必须履行研习三藏、守持戒律、勤修止观的义务(自利),肩负着传续劝导世人、教化社群的职责(利他)。僧人以其清净的戒行、大众的心灵导师和道德楷模而应受到社会的恭敬与尊重。僧人不是神职人员,不是沟通神与人之间的中介,更不是逃避现实、不学无术、饱食终日的社会寄生虫!假如一名比库吹嘘能替人灭罪除障、消灾延寿、超度亡灵,那只是自欺欺人的伎俩。假如比库依靠祭祀、念咒、算命、看相、占卜、驱邪等手段骗取信众的钱财,被视为堕落、可耻的邪命(不正当的谋生方式)。

“佛”是无量诸佛的通义,是广义的。我试将“佛”的定义如下:“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让我重复一遍:“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大智、大悲(或谓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这里请注意佛法与其他宗教的不同点:佛不是万能,佛不能赐我们以解脱,他只能教导我们,我们还是要凭自己的努力才得解脱。佛不能使我们上天堂,或判我们入地狱。要为“佛”下一个定义,委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简单地说,佛就是“觉者”,“一个觉悟的人”,“觉者”由梵语音译为浮屠,佛陀等,佛是佛陀的简称。也许更明确一点,应该说佛是一个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还有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普遍地为一般人所接受,就是说:佛是一个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换句话说,佛就是一个自己已经觉悟了,而且进一步帮助其他的人也能够觉悟,而这种自觉(觉)和觉他(行)的工作,已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

佛是人而不是神

遍看全世界各个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一个宗教的教主不是以超人的‘神’格自居的。这个神能够呼风唤雨,点石成金;他主宰著人类的吉凶祸福,它操纵著万物的生死荣辱。人类只有匍匐在他的面前,赞美与讴歌,把一切成就荣耀归于万能的神,信仰他的才能上天堂,反对他的只有堕入地狱,绝无抗辩申诉的余地。而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他来到人间的第一句话就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里要请读者们注意的是:‘唯我独尊’的‘我’字,并不是单指的释迦牟尼本身,而是指的全体人类的每一个人。这句话的正确解释应该是:人在宇宙中是顶天立地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决定著自己的命运,而不必听命于任何人或任何超乎人的神。释迦牟尼将他的觉悟、成就、及造诣,完全归功于人自己的努力与才智。释迦牟尼认为一个人的吉凶祸福、成败荣辱,决定在自己的行为善恶与努力与否。没有一个人可以提拔我上天堂,也没有一个人可以把我推入地狱。赞美与讴歌不能离苦得乐,只有脚踏实地去修心养性,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净化升华,使自己享受到心安理得的快乐。释迦牟尼也不能像变法似地点石成金.他主张‘人要怎么收获,就先要怎么栽。’他不能使一棵莲雾树长出苹果来,你若想要收获苹果,就先要播下苹果的种子。释迦牟尼只不过是告诉你如何栽培,以便来日有丰硕的收获,但栽培的工作还是要你自己动手。梁启超先生在‘学问的趣味’一文中,不是也做过这样的比喻吗?他说冬天晒太阳的滋味舒服透了,但‘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旁人却替你晒不来。’释迦牟尼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次),无非是为我们指出一条‘成佛之道’――自己创造最彻底圆满的智慧与人格。但这一条路却是要自己凭著毅力、智慧、恒心去走完它的。所以佛说:‘工作须你们自己去做,因为我只教你们该走的路。’成佛没有捷径,修行是点滴功夫,‘不经一番寒澈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佛法,它是关于生命的真理,佛教叫做圣谛。圣,意为神圣的、尊贵的、圣者的;谛,意为真谛、真理、真实。

有四种圣谛:一、苦圣谛,二、集圣谛,三、灭圣谛,四、道圣谛。简称苦集灭道。

1.苦圣谛――关于生命具有不圆满性质的真理;

2.集圣谛――关于导致生命之因的真理;

3.灭圣谛――关于烦恼的完全断除、生命的彻底解脱的真理;

4.道圣谛――关于导致断除烦恼、解脱生死的方法的真理。

如果用治病来比喻,那么,苦圣谛好比是疾病,集圣谛好比是病因,灭圣谛好比是病愈,道圣谛则好比是治疗疾病的方法。

这就是佛陀所觉悟到的法,也是佛陀所教导的内容。佛陀在四十五年的教化生涯中,所教导的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都不外乎这四圣谛。四圣谛是佛陀教法的根本,如果一个人把握了四圣谛,他就把握了佛教的精髓!

从四圣谛可以看出,佛陀的教导是以生命为本,特别是以人生为根本的。佛陀揭示了世间的真相以及生命的本质,同时也指出了一条通往生命超越、导向人生解脱的大道。

由于菩萨首先觉悟了四圣谛,所以他就成了佛陀。佛陀的意思是:无需老师的指导而自己觉悟了四圣谛,也能够教导其他众生觉悟的人。

佛陀觉悟了四圣谛以后,把他所觉悟到的真理去教导其他人。许多人听了佛陀的教导之后,依照教导去禅修、实践,结果也觉悟了四圣谛,这些人就成为圣者,也成为佛陀的弟子。不管是谁,人类也好,天人也好,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只要觉悟了四圣谛,他就是一位圣者,一位佛陀真正的弟子。

佛陀在《法句・双品》中说:

“诸法意先行,意主意生成;

若以邪恶意,或说或行动,

由此苦随他,如轮随兽足。

诸法意先行,意主意生成;

若以清净意,或说或行动,

由此乐随他,如影随于形。”

一切的行为根源在于心,生命的活动也源于心。唯有先产生了心(动机),才会有身体的行动和语言的表达。也就是说,在身、语、意三业中,意业是最主要的。有了意业的主导作用,才有身业和语业的产生。如果动机邪恶,所做的、所说的也都是恶的、不善的。造作不善业,因缘成熟了就会带来苦的、不善的果报。如果动机纯正,心念清净,所做的、所说的也都是善的、好的。造作善业,因缘成熟了就会带来乐的、善的果报。

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快乐的、幸福的结果总是与善业、与良好的行为有关;痛苦的、不幸的结果也总是与恶的、不良的行为纠缠在一起。善业与善报相应,恶业与恶报相应,这就是“业果法则”,或者称为“因果律”。业果法则是独立运作的,它不是由所谓的神佛菩萨所操控,也不会随着人们的意愿而改变。

当我们了解和认识了业果法则,就应当遵循这种规律。如果想要有更美好的未来,就不应该造作身语意恶业,应当多作身语意的善业,从而改变未来。也就是说:人生的浮沉、未来的好坏并非由神佛决定,也不能依赖他人。命运只掌握在自己手中!

要如何改变未来呢?要先改变自己!想改变自己要从何下手呢?要学会调心!

正如佛陀在《法句・心品》中说:

“心轻躁难调,随**堕落。

调伏心很好,调心导快乐。

心极细难见,随**堕落。

智者保护心,护心导快乐。”

专注入出息是在调心,散播慈爱是在调心,保持正知也是在调心。佛教的所有训练方法归纳为一句话就是调心。

然而,即使连佛陀都说心是很难调伏的。心极快速地生灭,难以觉察。心就像猴子,躁动不安;心又像野马,狂放不羁。如果放纵它,听之任之,它就会追随着自己的喜好到处飘浮。放任心,人必成为心的奴隶。调伏心,我们才能做心的主人!

“万事起头难。”在刚开始训练的时候,不要担心自己没办法调伏心,因为几乎每个人都要经历这样的阶段。修行就是培育良好的品行与心智。培育需要时间,修行需要耐心。调心要慢慢来,不能着急,“欲速则不达”。无论是练习入出息念也好,练习散播慈爱也好,保持正知也好,都要慢慢养成习惯。习惯了,心自然就能够得到调伏。经过调伏了的心,能变得敏锐、清醒、明智、平静而且超然!

智者调伏了心,能够带来至上的快乐!通过调伏心,才能战胜自己。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胜利者!

正如佛陀在《法句・千品》中说:

“虽在战场上,战胜百万人,

不如胜自己,实最上胜者!”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