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由于早前曾有官员上奏报称,在杭州地区有个别宦官利用外派公务期间在地方犯事,加上最近苏杭地区正值水灾。
所以当消息传到内阁时,杨廷和等人陆续上奏反对此事,并且还要求皇帝下令继续加大力度对各地宦官进行严厉监管。
确实,如今非常时期,如果朝廷再派遣宦官到灾区干些劳民伤财的事,恐怕到时候谁也折腾不起啊!
然而,嘉靖看完奏疏以后却毫不客气地反驳起来。
“岂有此理!难道朕想弄几套江南style的衣服穿,你们也有意见?”
虽说,咱们小皇帝对太监一直没有什么好感,不过和内阁那帮老头子相比,身边这帮奴才还算很听自己的话。况且,文官集团与宦官集团之间本来就是相互对立已久。所以,对于此次内阁所作出的反应,小皇帝也应该早已心里有数。
“但现在问题在于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干嘛要扯到我的事情上呢?”
因此,在他看来这次内阁无非就是想一石二鸟。这样,一方面即可以打击宦官集团,另一方面又能限制自己的自主权。
于是,嘉靖马上又做出了反应。
“我不管,反正就是要按前朝的旧例办事!”
小皇帝开始横着来了,对于杨廷和的苦心劝谕他根本听不入耳。
于是,一气之下的杨廷和又写了一封奏疏给他。这回,杨廷和除了在奏疏中狠狠地指责了“织造之事”外,他还多写了这样一句话。
“今臣等言之不听、九卿言之不听、六科十三道言之不听、独二三邪侫之言听之不疑,陛下独能与二三邪佞之臣共治祖宗天下哉?”
把这段话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说。
“我们这些臣子说的话你不听,你偏要听信那些小人说的话。你以为就凭你这小子再搭上那几个小人就能管理好这个天下吗?省点吧,你们没那个本事!”
唉!杨廷和先生您把话说得那么直,也未免太不顾人家感受了吧!
在看完这封奏疏以后,嘉靖顿时歇斯底里大发作了足足一整天。也正是因为这段话,嘉靖皇帝与杨廷和正式宣告决裂。
正当嘉靖皇帝与杨廷和因“织造之事”而发生口角的消息传到南京时,一直远在南京的张璁大叔,在苦等两年后终于迎来了一个翻身的机会。
据某些史料记载,当rì张璁刚到南京不久,嘉靖曾派人前往南京转告他,“议礼虽定,但将来还有机会翻案,一切只好伺机待发”。
就这样,张璁大叔自从到步南京以后,就被安置到刑部,领了一份闲职(刑部六品主事)过rì子。也就在这段混混沌沌的rì子里,他认识了一位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桂萼。
关于这位桂萼兄到底何许人也呢?
桂萼,字子实,出生于江西安仁(今江西余江)。正德六年三甲进士出身,仕途十数年如一rì不顺。估计这家伙平rì得罪人多,导致混到哪臭到哪。
如果照着这份简历来看,他与张璁大叔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对难兄难弟。如今,俩人在南京的相遇可谓相逢恨晚了!
平rì,他俩在工作之余,除了喜欢讲讲领导的坏话,发发对现实不满的牢sāo以外,他们还有这一样相同的业余爱好!(大家别误会,我说的不是喝花酒。)
事实上,张、桂两人平rì都是非常热衷于“中国古代礼法”的研究。而且只要说起有关“议礼”的事,他们的看法都是一致的。
正所谓“什么人就凑什么堆”!
经桂萼的介绍之下,张璁在南京还认识了一帮志趣相投兼且目标一致的好朋友。
而当中,包括方献夫、黄宗明等几位,都是师承学界领袖王守仁教授,并且以他的“明阳心学”为最高道德标准!(其实早在正德十年间张璁已经认识王守仁)
除此之外,他们对于朝廷“议礼”一事也有着相同的看法。并且在张璁的影响之下,形成了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那就是希望能通过“议礼”而升官。
就这样,这帮“议礼兄弟”纷纷以张璁为马首是瞻。而张璁本人也毅然成为“议礼派”的领袖。
其实一直以来大家心里面都很清楚,朝廷那边以杨廷和为中心的“朝臣派”,一直以来坚持以“濮议论”作为官方思想,向嘉靖小皇帝施压。
反观张、桂等人却完全不肖那套“濮议论”。在他们看来这些所谓的理论,不管说得有多好听,但对于他们来说其实只是工具而已,打退政敌才是最终目的。
既然要想干出一番大事业,那就得豁出去,反正张璁现在都已经几十岁人了,没什么好怕的。于是,在离开京城的两年后张璁大叔火线复出,再次扛起“议礼”大旗。
然而,此时的张璁很清楚,如果再以自己的名义上疏,估计文件还没传到京城就已经被delete。于是,这回他决定打张好牌让好兄弟桂萼上。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