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中国式老板> 1、贫困生的大学生活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贫困生的大学生活(1 / 2)

() 赵大生出生于西山省的贫困山区。

西山省是一个内陆省份,经济很不发达。

在赵大生老家,屋前屋后,除了大山,还是大山。

赵大生上面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赵大生排行老五,是家中最小。

人家说家中幼子,享受的待遇是最好的。

但在赵大生家不是这样。

至少在赵大生十七八岁以后,他就开始没享受过什么好待遇了。

赵大生十七八岁时,大哥赵大树、二哥赵大喜,就都已经是三、四十岁的人了。

两位哥哥到了这年纪,都已成家立业,有儿有女。

既然自己已有儿有女,且生活都不算宽裕,即便是亲哥哥,自然也就对赵大生管顾不了太多。

排行老三的大姐赵金凤嫁的也是贫苦人家,一样好不到哪里去。

唯有二姐赵金花,和赵大生年龄相近些。二姐虽也嫁人,那时还未生子,负担相对轻些。后来赵大生读书时,经济上有困难,赵金花靠在外打工的微薄工资,除孝敬两边父母之外,偶尔还能接济接济。

如此一来,赵大生在县城读高中的费用,大部分只能靠父母在田地里没rì没夜地抠。

可光靠在田地里抠,是抠不了多少钱的,更何况赵大生十七八岁读高中时,父母早已是年过花甲的年迈之人。

七十年代生的人,高考都在八十年末,九十年代初。那时的大学,还没有产业化,也没扩招,所以不像现在这么多,也不像现在这么容易进。

赵大生苦熬慢熬,终于熬到了高考。

结果一击未中,赵大生名落孙山。

那时考大学,还算得上是“鲤鱼跃龙门”。虽然国家高层已经放出了高校改革的风声,但是,考上大学,包分配包工作的政策,一时仍然还在。

赵大生本想再搏一年,可家中一贫如洗,实在无力再供。

用赵大生老父亲的话来说:“赵大生啊赵大生,别怪我们,要怪就怪你自己不争气,你要是今年就考上了,你老子和你娘就算砸锅卖铁,也要送你去读大学。你现在没考上,就只有认命了。你也不是读书的料,小学四年级留学一年,初一你又留级了一年,那时候我就知道你不是读书的料了。你就认命吧。”

赵大生只有认命。

那年八月,虽然酷夏如火,赵大生还是踏上了南下的火车,跟着二姐赵金花来到了广州。

在广州,赵大生在工地上做过搬运工,做过送水工,卖过报纸,收过破烂,如此浑浑噩噩地,饱含艰辛地过了两年。

那两年,即便是处在改革最前沿的深圳、广州,打工者的工资也不高。

不过,赵大生省吃俭用,两年下来,前前后后,居然也攒了一千来块钱。

到了一九九三年夏末秋初,赵大生揣着那一千来块钱回到了老家。

赵大生对他那年迈的父母说道:“你们再给我一年时间,复读的钱你们不用管,我只要复读的机会。”

就这样,在社会上混了两年的赵大生又一次成了高中生。

赵大生本就在小学四年级和中学一年级分别留级过一年,如今又到社会上混了两年回来,所以,那个时候,赵大生比应届高三生,已整整大了四岁。

但赵大生一点也不在乎。

冬去chūn来,再一晃,一九九四年的高考就到了。

也算是赵大生运气好,这一年,赵大生高考总分,刚好卡在全省本科录取分数线这个点上。

又等了一个来月,赵大生就被省城一所新晋的本科院校的化工系录取了。

那所院校即便是在省城地方高校中,也是末流的,但这对赵大生来并不重要。对于赵大生来说,最重要的是他如愿以偿,考上了大学,而且考上的是本科。

到大学入学时,赵大生打工攒下的一千来块钱,已只剩下不到二百元。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