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朝后,崇祯让王承恩把杨麟昌留下,说他在内殿召见杨麟昌。
杨麟昌刚走出大殿就被王承恩叫住了,让他到内殿去,说皇上召见他。
杨麟昌弯着腰,脚步轻得不能再轻,他恭恭敬敬地走进后殿。另一个宫女揭起来暖阁的黄缎门帘。于是杨麟昌把腰弯得更低了,进内便跪在崇祯前面,行了一个跪地叩头的礼。“臣杨嗣昌见驾!”尽管崇祯宠信他,但现在他还是心里揣揣的。因为杨麟昌知道吴昌时一事,肯定会让皇上心怀间隙的。加之崇祯是一个多疑、刚愎自用以及脾气暴躁的人。今天被他宠信,说不准哪一天忽然变卦,就被他治罪了。所以他没敢抬起头来,望着皇上脚前的方砖地,等候皇上说话。
崇祯过了许久,终于开口了,他说:“杨卿,议和真的好吗?”
杨嗣昌心中一惊,赶紧跪下来,惶恐地答道:“微臣身为兵部尚书,不能荡平叛贼,外驱逆虏,实在有福圣意圣恩。可今之局面,确实只能对东虏行款议和,然后方可专力剿贼。”
“皇儿曾与朕说过,虏鞑不会同意议和的,朕召杨卿来就是想要知道,前往建州议和的事,可有消息”崇祯现在真真是把朱慈烺当作偶像了,只要能朱慈烺扯到边的,他的话里就肯定会提到朱慈烺。
“太子如何知道虏鞑不同意的!?”杨麟昌惊呼出声。眼睛瞪得老大,满脸的不敢相信。
“那可还多亏众位卿家授学有方,回头朕会一一重赏”崇祯呵呵笑道。神sè尽是得意之sè。
杨麟昌从朱慈烺八岁开始教一直教到十四岁出阁讲学了。太子什么水平他杨麟昌是最清楚不过了。就拿上个月太子出阁讲学了,可算是没把他这个太傅的脸丢尽。如今竟能预先想与东虏议和会不成。像这种密谋的事,能预先想到的,绝对是一个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的人。而这个人非诸葛武侯不可。可太子,杨麟昌就无法相信。如果说朱慈烺通过一些手段得知的话。那议和一事知情的总共也就几个人。而且辽东巡抚的密信他也是昨天才收到的。太子从何得知。就算是皇上他现在也不知道这事啊。震惊,绝对的震惊。
崇祯见杨麟昌神情怪异,也知道他被太子吓到了。所以并没有生气。只是笑了笑,问道:“杨卿,朕在问你周元忠前往建州议和的事宜啊”
“皇上恕罪,罪臣失神冒犯圣上君威,罪该万神”杨麟昌恍然醒悟,惶惶跪道。
崇祯现在心情好,所以并没有责罚杨麟昌。摆了摆手说道:“起来吧,说朕问你的吧”
杨麟昌谢了恩后,方才说道“臣昨rì接到了方一藻的密书,周元忠已经回来,只是满洲屡胜而骄,态度倨傲,且恐我朝廷意见不一,所以不肯就抚。”
崇祯虽然有心里准备,但还是猛一失望,可又想到朱慈烺竟然早将此事预料。顿对朱慈烺的政治观点增加了不少信心。黯然一生,喜意又覆。但崇祯表露出心里的情绪。只略停片刻,便问:“杨卿以为如何?”
“微臣以为此事关系国家安危,可以让周元忠再去一次建州,详谕朝廷招抚的诚意。”
“此事可有人知道?”
杨嗣昌是一个饱有经验的臣子,不像陈新甲那样将实情全部隐瞒。所以他决定说出一点实话,替自己留个退步:
“臣本以为周元忠是一盲人,平rì往来辽东,卖卜为业,所以派他前去建州议和,原想着可以避免外人的疑惑。可是不知怎的,今天京城就开始有了一些传言了。”
“怎么会传出去了?”崇祯有点吃惊,同时也有点生气。
“虽然京城有传言但真实情形,还无人知晓。”
崇祯截住说:“不管如何,应该力求机密,不使外廷知道才好。这事关乎朕的一世英名,如若谁泄露出去,让朕知道,定斩不怠”
,计谋是我出的,我可还要受天下唾骂啊。杨麟昌想归想,但他可不敢表露,便应意道:“臣一定加倍小心。”
崇祯点点头。他感到外廷群臣在这个问题上对他无形的压力很大,加上朱慈烺又知道此事。他担心朱慈烺会因这件事而对他这位父皇不满。出自宣泄的心理,他对杨麟昌说:“朕本来也是不主张议和的。无奈登基以来便多方开战,又加上灾荒频仍,兵饷两缺,顾内不能顾外,才会想着对东虏暂时行款。等内乱平后,腾出个手来,就可以讨伐东虏了。可明朕怕皇儿不明父皇之苦衷啊!”
“殿下也有十四几岁,竟能事先预谋此事不成,有此远见卓识,定然会明白,皇上此举利在社稷,不会因此迁怨于圣上的”
“卿言甚是。”
杨麟昌的口才确实是好,几句话就说得崇祯频频点头。心结一下子就被解了去。
崇祯心情稍微了一些,他换了一个话题说“洪承畴和孙传庭追剿闯贼,近段时间颇有成效,卿看能不能一举荡平?”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