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朝武装力量主要由禁军、厢军、乡兵、蕃兵构成,此外,还有土军和弓手。禁军是zhōng yāng军。包括皇帝宿卫军和征战戊守部队,分别隶属三衙。其任务是卫皇宫、守京师、备征战和屯戍边郡、要地。有步军印马军两个兵种,水军和炮军附属于步军。其编制为厢、军、营(指挥)、都4级。厢辖10军,军辖5营,营辖5都。每都100人。各级统兵官分别为:厢都指挥使;军都指挥使、军都虞候,指挥使、副指挥使;都头(马军称军使)、副部头(马军称副兵马使)。指挥(营)是禁军基本的建制单位,调动、屯戍和作战,常以此计算兵力。为防止武将叛乱,禁军在兵力部署上,大致一半守京畿,一半戊诸郡,京城与畿辅兵力亦大致平衡,以便内外相制。同时实行“更戊法”,畿辅与诸州禁军定期更换驻地,以使兵不识将,将无专兵。
厢军属地方军。名为常备军,实是各州府和某些zhōng yāng机构的杂役兵。受州府和某些zhōng yāng机关统管,总隶于侍卫马罕司、侍卫步车司。主要任务是筑城、制作兵器、修路建桥、运粮垦荒以及官员的侍卫、迎送等.一般无训练、作战任务。有步军和马军两个兵种,编制分军、指挥、都3级,统兵官与禁军同。
乡兵也称民兵。是按户籍丁壮比例抽选或募集土人组成的地方民众武装。平时不脱离生产,农闲集结训练。担负修城、运粮、捕盗或协同禁军守边等任务。各地乡兵名目很多,编制亦不统一,或按指挥、都,或按甲、队,或按都保、大保、保的序列编成,最多之时,陕西、河北、河东谙路总数达42万余人。
蕃兵是北宋西北部边防军。由陕西、河东与西夏接壤地区的羌人熟户部族军组成。诸部族首领被封军职.率部族军戍守边境。其编制因族而异,或按部族、xìng、族,或按族、标、队,至神宗时才统一采用指挥、都的编制。
土军和弓手属地方治安部队。由巡检相县尉统辖。土军为神宗时所设,隶属各地巡检司;原为吏役,轮差民丁充当,后改为雇募民丁,隶属于各地县尉司。土军和弓手人数不多,通常采用都一级编制。
蒙古兴起后建立的军队也是按10进位制编制的,10人为队,有队长或称“牌子头”;10队组成1个“百户”,10个百户组成1个千户,10个千户组成1个万户,万户为蒙古军最高编制单位。百户、千户、万户既是编制单位,也是长官的名号。不过实际上编制往往并不足,比如有7000人以上的为“上万户”,5000人以上为“中万户”,不满3000人为“下万户”。同样,千户、百户也是按照这个比例分出上、中、下。入主中原后元朝军队大体上保持这一基本编制。
宋军是职业军队,理论上不应再有平时、战时编制的区别。但是实际上这套编制在战时运转并不理想。到北宋中期又发生转变。范仲淹在主持陕西防务时,为适应作战需要而重新整编军队:以5人为“伍”,5伍(25人)为“队”,5队(125人)为“阵”,20队(2500人)为“将”。“将”作为dú lì战术单位,直接指挥下属。
后来他的部下蔡挺在宋神宗改革时又将这一编制改动后向全军推广:10人为“火”,5火为队(50人),10队为营(即指挥,500人),若干个营组编为“将”(根据战役需要3000—10000人不等)。指挥以下完整编制调动,将的编制也尽量保持稳定,指挥官有“将”和“副将”,下属尽量不打乱。1081年全国建立起92将,号为“将兵法”。
南宋皇朝在颠沛流离中匆猝建军,重新将“军”作为dú lì战术单位,把原来的“将”组编为若干个军,设“统制”或“统领”为军指挥官;又按照战略防御方向将“军”组编为若干个“大军”,设“都统制”或“护军”为统帅。如韩世忠为“前护军”,以楚州(今江苏淮安)为中心组织防御,下辖11个统制、13个统领,有63将编制,约8万兵马。刘光世为“左护军”,下辖10军,防御淮北方向,约有5万多兵马。张俊为“中护军”,有11军、99将编制,以建康(今南京)为中心展开,兵力约为8万人。岳飞为“后护军”以鄂州(今武昌)为中心组织防御,辖12军,有84将编制,10万多兵马。吴玠为“右护军”,在今陕南一带展开,约7万人,编制较为混乱。
不过至1139年与北方金朝和议成功后,南宋朝廷就裁撤了“大军”的编制,由朝廷直接控制各军。军以下仍然保留将、营、队、火的基本编制。
军官的军俸,包括俸禄、职钱及各种名目的赠给、赏赐和补助。其俸禄按阶官等级领取料钱、月粮、chūn冬衣,职钱按差遣的实职每月领取钱、粮;赠给、赏赐相补助,有的固定不变,有的不定时、不定量,但均按阶官或军职等第发给。
通信及后勤供应制度宋朝军事通信,主要由设于全国要道的急脚递或马递铺担任。凡有军令公文,递铺兵乘马接力传送,规定rì行四五百里,昼夜兼程,不得误期。传令的凭信有银牌、铜牌,木契,传信牌等。通常银牌为皇帝的凭信,铜牌为枢密院发兵凭倍,木契、传信牌为诸路主将发兵凭信。凭信须与传输的文件相符才能发兵。为保守秘密,还有“字验”规定,即战前制定常规事若干条,每条配一字作暗号,置于传信牌中,即使传信牌落入敌手,也不致泄密。宋军后勤供应,主要是粮食、兵器及战马。粮食实行定仓供应制度,统一实施。兵器以冷兵器为主,火yao兵器为辅,由首都及重要州府设置的兵器工厂,按照军器监设计因式、规格、用料标准等统一制作。造好的兵器送交兵部各库,遵枢密院命令发放。战马主要从西北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购买,其次内监牧饲养。南宋时,因陕西丧失,军马缺编较其。后勤运输主要是水运及陆路车运,战时则大量征调民夫和畜力运输。
南宋未,宋军(禁厢军)的编制总结如下:
部队人数长官
火10
队50押队(拥队)
营100—500准备将(部将)
将500—5000正将两副将
军5000以上统制或统领(统制大于统领,统制领的“军”大于统领带的“军”)
还有按照战略防御方向将“军”组编为若干个“大军”,设“都统制”或“护军”为统帅
另小赵为安抚使,你要注意多瞧一下建置考一书第九章的第六节,他是全岛水陆最高治安兼军事首脑。可能是因为这个,所以好多部队归他管对不。
别人总结的,
按常用实职。驻屯大军的军队主官由小到大依次是:训练官(排长)部将(连长)准备将(非主力营长)副将(次主力营长)正将(主力营长)统领(团长)统制(师长)都统制(军长)制置使(省军区司令)宣抚使(大军区司令)。太尉相当于总参谋长,枢密使相当于国防部长,统领以上还有副职。
部队人数和编制一般不固定,相同编制的部队人数能相差几倍。通常训练官为一队首长,每队50人。队下还有拥队、押队、旗头等名称,士兵也分几等,还有随军民夫。
军阶内容
宋徽宗政和以后
高级军官
太尉太尉:正二品高等武官,而在更多场合下则作为对武人的尊称。
第一种(正任和遥郡):节度使、节度观察留后、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刺史
第二种(横行正使):通侍大夫、正侍大夫、宣正大夫、履正大夫、协忠大夫、中侍大夫、中亮大夫、中卫大夫、翊卫大夫、亲卫大夫、拱卫大夫、左武大夫、右武大夫
中级军官
诸司正使:武功大夫、武德大夫、武显大夫、武节大夫、武略大夫、武经大夫、武义大夫、武翼大夫
(横行副使):正侍郎、宣正郎、履正郎、协忠郎、中侍郎、中亮郎、中卫郎、翊卫郎、拱卫郎、左武郎、右武郎
诸司副使:武功郎、武德郎、武显郎、武节郎、武略郎、武经郎、武义郎、武翼郎
低级军官
大使臣:敦武郎、修武郎
小使臣:从义郎、秉义郎、忠训郎、忠翊郎、成忠郎、保义郎、承节郎、承信郎
未入流:殿侍
我们先介绍一下阶官。以下是宋朝的武阶官名称表:
官名阶次官品
太尉1正二品
通侍大夫2正五品
正侍大夫3正五品
宣正大夫4正五品
履正大夫5正五品
协忠大夫6正五品
中侍大夫7正五品
中亮大夫8从五品
中卫大夫9从五品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