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杨勇会经常找巫师算命,算过后跟苏威讲:“巫师说::‘至尊忌在十八年,此期促矣。’”“十八年”应是指开皇十八年,意即开皇十八年(598年)是“至尊”杨坚的忌年,他生命的期限就急促快到了!
有人讲苏威的反应是编造故事,这是扯蛋!一、苏威本是杨勇的心腹,跟着他只有好处沒有坏处,如果杨勇没有这些言行的话。二、作为儲君的杨勇,随着杨坚年届花甲,即将上台,若造谣中伤杨勇自己后果不堪设想!三、他反应杨勇的言行有板有眼,很合乎逻辑,且有人证,如若造谣,找证人一对质就露馅。
只是他权衡之下,反骨已露的杨勇终不是他父亲的对手,为自己也为家族的前途计,他决定反戈一击!
当杨坚听到苏威讲最后一条时,心里不免惊恐不安!这个杨勇死崽,还巴望老子快死哩,死了他好登基!要是老天保佑,老子熬过了这个坎,那当不成皇帝的他就要造反、弑君杀父了!
应该说,在对待废除太子一事方面,他不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样草率、无情,隋文帝杨坚还是个谨慎、仁慈的皇帝!
他刚坐上皇位六年,杨勇就有称帝的野心,而且野心越来越膨胀!他都沒有废除太子之意。
人们把他对爱情的坚贞解读成“惧内”,是的,他在很多方面对独孤伽罗都言听计从,唯独独孤伽罗讲杨勇品行不行、不堪继承大统、要他废除杨勇太子之位时,他不从。
这样,他让杨勇当太子一当就近二十年!
他不是没有太子人选,他的老二杨广的文治武功己获得他们夫妻俩的认可和赞许!也获得朝中多数大臣的认可和赞许!不仅杨勇鞭长莫及,就是自古至今的大多帝王将相也望其项背:能统一中国的也就是秦始皇和他父子俩!司马炎是靠父兄的老本才“三国归司马”。
他之所以不立杨广是遵照“立嫡以长”、“次不当立”的古制。
他也不是不想禅让。现在花甲之年,椫让也行,不禅让也罢,问题是杨勇难堪重任,他什么货色?“知子莫如父”!再说,他的夙愿是成为名垂青史的中国明君,可不能让平庸的杨勇搞砸有辱自己的英名!
如今,杨勇的心成了路人皆知的司马昭之心,那隋文帝杨坚就不得不考虑了!何况,这个当了近二十年太子经营培植起来的党徒势力,不说超过,起码和他当年篡夺北周政权的实力旗鼓相当!
谁说他得帝位得得容易?他可是从宇文赟、宇文招刀口下逃出一条生路!从尉迟迥等血与火的重重围困中杀出一条血路!
这么得之不易的宝物能轻易失去吗?
他开始着手废立太子!
他先想试探一下大臣们的意见,便向大臣中的高颎道:“据广儿的妃子向朕反应,说有神明告诉她:‘广儿必有天下?’你对此事怎么看?”
隋文帝杨坚之所以要先征询高颎的意见,因为高颎是大臣中的重臣,他同意了就好办!
高颎的头搖得像拔浪鼓:“陛下,这万万使不得!使不得!长幼有序,怎么能说废就废呢?”
高颎的回答并不出乎杨坚的意外:胳膊哪会向外拐?高颎是杨勇的亲家,他的儿子高表仁娶了杨勇的小女儿大宁公主,高表仁想成为真正的乘龙快婿哩!
左卫大将军、五原郡公元旻的“劝谏”就更棉里藏针:“事关废立太子大事,天子决无戏言!如若诏旨实行了,皇上后悔都来不及呐。谗言毁语,请陛下审察之。”
虽然二个大臣这么说,但从东宫察探回报的情况和算命方士讲出的大限论,使隋文帝杨坚惶惶不可终日、寢食不安!
他的行宫仁寿官离大兴城并不远,但他来回时总要重兵护送,戒备森严!
就是面前摆着美酒佳淆、山珍海味他也没胃口!
夜晚睡觉都不敢宽衣解带,就差没枕戈待旦。拉肚子了,本想睡在离厕所近的后房,又觉不安全,便来到前殿,一宿折腾得他好苦!
于是,他決定对东宫动手,令人先将东宫左庶子唐令则等数人捉了起来,交由专案组审问。
审出的结果自然是对杨勇不利!
继而专案组对东官进行彻底搜查,搜出一些同样对杨勇不利的证据!
现在是轮到杨勇惶惶不可终日、寢食不安了!
600年(开皇二十年)十一月二日。
杨勇看着隋文帝派来要他去武德殿的使者,惊恐地说:“父皇真的要杀我吗?”
使者是墻倒众人推,不耐烦道:“去了就知道!快走!”
杨勇双腿像灌了铅似的跟着使者来到武德殿。
这座他心仪已久、皇帝主政的武德殿,如今在他看来胜似阎王殿!
站满大殿的,不是牛头马面的小鬼,而是文武百官和皇室亲属,更有荷枪持茅的羽林军卫士!个个表情严肃,严肃得在杨勇看来,是种杀人不眨眼的杀气!
“阎王爷”——隋文帝杨坚——就高高坐在他日思夜想的龙椅上,但他杨勇却不敢抬头瞄一眼!
真是老鼠怕貓、貓有时也怕老鼠!杨坚是腰配佩刀,身着戎服(不是龙服),全副武装!以防万一莫测!做到万无一失!
如此这般场景,令杨勇汗流浃背!浑身筛糠!
隋文帝让内史郎薛道衡宣读废太子的诏书。
在杨勇听来,字字如晴天霹雳!
其实,这份诏书是较温和的:废除杨勇的原因除了他本人奢侈腐化外,似乎主要的原因就是他被別人带坏了,因为他亲近小人,重用奸侫!诏书最后甚至是一句深表遗憾的“良深喟叹”。
宣完圣旨,杨坚示意薛道衡过来,让他转告杨勇:他做父亲的之所以要废除他的太子之位,也是于心不忍、出于无奈,因为他犯的罪过太多了,惹不废除,会天怨人怒!
比起其他皇帝废除太子,杨坚是夠仁慈的:好像犯罪的、愧疚不安的不是当事人太子,倒是他自己似的!
原以为会丢掉性命的杨勇见诏书如此轻描淡写,而且摸下毫发无损的脑壳,便倒头跪拜:“孩儿罪当该死,弃尸于路,警示后来人要好好做太子。如今父皇高抬贵手,大施仁慈,饶儿一命,孩儿在这儿拜谢了!”说罢,便不停地磕头如捣蒜!
杨坚朝殿外挥挥手。
值殿卫土便将杨勇拉起。杨勇虽然暗自庆幸保住了性命,但毕竟丢掉了坐了20年、离帝位只有一步之距的太子之位!
于是,哭哭啼啼、跌跌撞撞地走出武德殿!
杨勇这棵大树倒了,那就“树倒猢狲死”及“树倒猢狲散”!
太子左庶子唐令则、太子家令邹文腾被处斩!
与杨勇关系密切的左卫大将军、五原郡公元旻、左卫率司马夏侯福、前吏部侍郎萧子宝、前主玺下士何竦、典膳监元淹均被赐死!
这些人的死并不标志着东宫势力的彻底消失,它还有残余,不果不在东宫而已。
文林郎杨孝政竟然上书隋文帝,且竟然这么说:皇太子(杨勇)为小人所误,宜加教诲,不宜废黜。
废都废了,他还以教训的口吻说“不宜”,那意思就是:“宜”了的杨坚是做错了!
恼怒的杨坚令人将杨孝政鞭抽一顿!
“杀鸡给猴看”并不能都起到以儆效尤的效果。
杨孝政屁股上的鞭伤还没有痊愈,贝州(今河北邢台市清河县)长史裴肃又上表隋文帝:被废除的杨勇已痛改前非、改过自新了,应该封他一个国。给杨勇一个国也就是要给杨勇一个“王”的封号!
这不是明知故犯、又故犯吗?而且好像自己就是封这个、任那个的皇帝似的!
如果杨孝政被鞭抽,那裴肃即使不被刀砍、那也得棒打了!
可是不,杨坚又很仁慈,把这位仅仅是个小州的第二把手裴肃请来朝廷,向他解释为什么废黜杨勇太子之位的道理,像是被人误解、深受委屈,而向裴肃这个小小的部下大倒苦水!
也许是隋文帝杨坚过于仁慈,时不时有地方长官为杨勇求情的表章送来!
可见**(太、子、党)势力是多么广大、多么顽固!要不是扬坚行动果断及时,他可能成为“禅让”的宇文阐第二!当然,隋朝还是那个隋朝,年号就不是杨坚的“开皇”了!
废旧立新。
在杨勇被废为庶人(意即开除出皇家户籍,成为平民)的次日,即600年(开皇二十年)十一月初三,朝廷颁布诏书:立杨广为太子,大赦天下!
601年正月初一,年号由“开皇”改成“仁寿”。
旧太子交由国家司法部门负责看管。
一落千丈的杨勇自然不甘心失败,他多次上书给隋文帝,诉说自己是冤枉的。
见石沉大海、没有回音后,杨勇爬到院内的树上,朝外大呼“冤枉”!
事情传到杨坚那儿,杨坚问怎么一回事?
杨素及一些人答道:“还不是想太子之位、想皇帝之位想疯了,如今又魔鬼附体,双重原因,那有不真疯之礼?”
杨坚便将杨勇的喊冤叫屈当作耳边风,再也没有理会。
攻击杨广的人说杨广之所以能成为太子,是靠诋毁杨勇和他虚伪的表现得来的!
这是地地道道的诬蔑!要驳斥这种诬蔑并不难:只需一张时间表。
569年,杨广(名英,小字阿麽)生于京师长安。正史说他“美姿仪,少敏慧”、“善属文,沉深严重”。即杨广从小就是一个聪明、敏锐、稳重的美男子!
581年(开皇元年),父亲称帝建国,将杨勇封为太子,留在京城父母身边。
而年仅12岁的杨广,同时被封为晋王,却要离京、离开父母,到遙远的并州去做并州总管;小小年纪的他,就挑起了抗御突厥、守卫边陲、稳定北国、拱卫长安的重任!
588年(开皇八年)冬天,父皇又将他从并州调往血与火的南方前线,总帅隋军荡平最后一个分裂王朝陈朝,统一了中国!
平陈班师后,他因战功卓著荣升太尉!按理,这朝廷第一大官的“太尉”应留在京城朝中,但父皇还是叫他回并州去兼任并州总管。
590年(开皇十年),他奉命再赴江南改任扬州总管,平定了高智慧等人的叛乱!从此他在江南落脚生根,一呆就是十年!将江南趋向稳定,引向繁荣!
600年,就在他成为太子的同年,但在此之前的四月,突厥达头可汗侵犯边塞,他又被父亲从杨州调往北疆前线,率领威武之师隋军将突厥军打得望风远遁!
从581年到600年的20年间,杨勇在京城父母身边被宠受爱、无惊无脸、养尊处优、风风光光做了20年太子!
杨广却远离京师远离父母孑然一身、出生入死、呕心沥血、顽强搏杀做了大隋帝国20年的“消防队长”、“治安队长”:那里有战火,就叫他去那里扑灭;那里有动乱,,就叫他去那里整治!
如果说诋毁和虚伪表现,那杨勇无论在时空上和距离上,都比杨广优越得多!杨广只是偶尔因公来京,他又不是皇帝,总不至于他一句顶杨勇一万句吧。
如果说杨广在并州10年成就还不是那么显著,那么在他统一中国后的10年,已成了脍炙人口、炫人眼目的政治巨星!
但杨广还是那个杨广,还是在并州总管、扬州总管······在总管位置上游荡的杨广,连京城都进不了!连朝官比如兵部尚书都做不了!
这放在任何人头上,都会心理失衡!何况他是战功显著、政绩卓越的二皇子!
要是搁在同是二皇子的李世民头上,早就发动了“玄武门”之类的政变,杀死杨勇等兄弟!逼迫杨坚退位!自己上台!
在造反(包括诸侯叛乱)队伍互相火拼、在政府军与反叛军互相搏杀至精疲力竭、实力快尽的时候,李世民父子才出来摘“桃”,消灭了农民起义军的散兵游勇和诸侯小股势力,窃取了胜利果实(见后文)!就这么点功劳,李世民就神气十足、自以为了不起!和杨广超越曹操、压过符坚,打败了曾经打败过北齐和北周的陈朝整国正规军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无法并驾齐驱!
造成杨广这种失落、不得志的状况,正是因为杨勇及他的党徒在扬坚面前诋毁杨广和离间杨坚和杨广的父子关系(正史因为极力贬损杨广没有这方面的记载,但人们可想而知)!以及杨勇的虚伪表现!
睿智的杨广也心知肚明:一是杨勇及其狐群狗党的诋毁、离间、从中作梗;二是自己功高震主,既“震”了未来的“主”太子,也“震”了现在的“主”父皇,使父皇对他也有防范之心。
所以,他偶尔因公来京、办完后回去分别之际,只好向慈母文献皇后倒苦水:“母后知儿生性愚下,我一生把做好儿子、好兄弟当作是自己的本份,这母后是知道的。可是,我总想不起有什么得罪哥哥的地方,他反而想陷害我!”
这并不是诋毁,而是真实情况的倾诉!放在任何境遇相同人的头上,都会这样诉苦!
有人甚至说文献皇后也和杨广一道共同诋毁杨勇,这就更荒唐了!“手心手背都是肉”,母亲对自己的每个儿女都是疼爱的!如果“诋毁”是指说事实的坏话,那只能表明这个被母亲说坏话的儿子已经是个逆子!成了不可救药者!
至于攻讦派们说的杨广虚伪,其实就是杨广的美德!
母后痛恨杨勇,为被他们害死的元妃痛哭流涕,杨广也跟着哀丧。
父母生话作冈正派,杨广在称帝前也不纳妾,只钟情于萧妃(称帝后正史载明杨广也只有一妻四妾)。与杨勇贪恋女色形鲜明的对比!
所谓孝顺,就是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杨广顺从父母的意志有什么不好?!难道要忤逆父母,活活把父母气死?!
杨勇对大臣嬉笑不恭,而杨广对大臣则恭敬有礼。
还有一件扬广“虚伪”的事,
杨坚夫妇有时会到杨广府上来看看,只见书房、休臮室里,用于娱乐的乐器丝弦大多都断了,且沾满灰尘,表明弃用很久了!家具陈设也简朴!夫妇俩为杨广继承了自己节俭的美德而高兴,不像杨勇那个嗜好奢侈的败家子!
对此,应作两种解读:一、操持家务的是王妃萧氏,萧氏自小在贫民家长大,“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当起家来自然也就习惯以穷的节俭为主;二、杨广偶尔赴京都是因公而来,公务缠身也没精力打理,何况这个京城的家对于他来说,不果是临时歇脚的旅馆,用不着费心劳神地去打扫,可能,他家的仆人也很少。
总之,杨勇败就败在他的人品、他的野心!
而杨广之所以能成为太子,完全是靠自己出生入死建立的盖世武功、呕心沥血铸成的辉煌文治以及自己的传统美德而得来的!
他的这一切,都得到了父母的认可!也得到多数大臣的认可!
诚如史书所言:“晋王(杨)广美姿仪,性敏慧,沉深严重;好学,善属文,敬接朝士,礼极卑屈;由是声名籍甚,冠于诸王。”
他的上位,是天道酬勤!是众望所归!
于是,在600年(开皇二十年)十一月,杨广离开了他治理十年、怀有深厚感情的江南,依依不舍地和父老同僚们告别,一步一回头踏上北去之路,到东宫去做太子!
而江南各阶层人民,同样依依不舍地和这位好父母官含泪惜别!
江南,是杨广的第二故乡!
江南,是杨广登上帝王宝座的基石!
这就是后来杨广称帝后,他多次巛巡视江南和死后安葬在江南的真谛。
杨广一入主东宫就接受杨勇的教训,向东宫的人下了一道死命令:不管是原来杨勇的部下,还是新进东宫的人,都不得在他面前自称臣子,应以父皇为尊!
不果,他的太子乃至皇帝之路是否就会一帆风顺呢?因为,他还有大弟秦王杨俊、二弟蜀王杨秀、小弟汉王杨谅。这些都是太子、帝位的觊觎者、取代者,就像他本人作为大弟取代大哥一样······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