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世界上绝大多数被创造出来的东西或事物,在最初的动机都是为了造福人群而生的,蛊术也是如此。
在上古时代缺医少药,巫师们就炼蛊为人们治疗病患,救治苍生。到了后来随着习蛊之人的增多,蛊术得以蓬勃的发展,各式各样分支也相应而生。
此时的蛊术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治病救人,这其中最可恶的一个分支便是下蛊害人。
下蛊者趁别人不注意的时候就偷偷的把毒蛊下到人的食物中,等其吃下食物后便会身中蛊毒。
毒蛊的种类很多,分为动物蛊,植物蛊,行为蛊,木偶蛊,本命蛊,等等等等……
单是一个动物蛊里的种类就有上百种,其中以金蚕蛊和蛇蛊最毒。
植物蛊则常见,像山野之毒花毒草皆可用来害人。最早有记载用来制蛊的是一种叫做胡蔓花的植物,吃下这种蛊的人不出一rì就会肠道溃烂而死,其毒xìng很是刚烈。在当时多被寻常百姓拿来害人。
‘行为蛊’则是害人者把蛊毒抹在手绢或是衣袖上,然后趁人不备的情况下去接触其身体,从而达到害人的目的。在近代这种蛊曾频繁出现,最基本的就是民间常提到的‘拍花子’。
木偶蛊在民间是最流行的,现在在一些地区还有人在使用。其方法就自不必说了。
‘本命蛊’在古时的苗疆地区曾被应用广泛,其他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也常常在自己的身体里‘种蛊’。但绝大多数人所掌握的‘种蛊’和‘本命蛊’的法门都是非常粗浅的,更谈不上修炼二字。与正统的巫术中的‘本命蛊’也是相去甚远。
本命蛊也是内蛊的一种,在老巫师的记载里并没有对本命蛊做详细的介绍,可见其对此并不重视。
毒蛊也并非不可避治,在古时常常远行的人都知晓好几种避蛊的方法。譬如走到蛊风比较盛行的地区的时候,就会在吃饭时偷偷的将一块食物藏在身上。等吃完饭后就去找个十字路口把那块食物埋起来。如果食物里真的有毒蛊,那么这蛊就会反shè到下蛊之人的身上。
而在宋朝的时候,仁宗皇帝见到民间蛊毒之风很是猖獗,于是命太医们将治蛊毒的秘方汇为一编,印制成书。由各衙门分发到各家各户,以备不时之需。这件事在《续资治通鉴》上便有记载。由此可见以上的那么多种毒蛊之风在民间是很猖獗的。
其实真正修炼正统巫术的巫师是根本不会去制作毒蛊的,在民间之所以对巫师很是畏惧,就是怕巫师会下毒蛊害人。这完全是对正统巫术的一种误解,其实毒蛊的演化正是在民间发展出来并花样翻新的。
但这也不排除一些心怀叵测的所谓的‘黑巫师’的推动。但这种所谓的黑巫师所修之法便与正统的巫术相去甚远了。
以上的林林总总都不是纯正的蛊术,如果蛊术仅仅是用来给人下毒的话,那就完全没有半点意义了。刘金所要修炼的蛊术则与上面的这些毫无关系,在他这个手抄本上所抄写下来的绝对是上古时期的正统巫术。
他首先翻看了一下外蛊篇,在墓穴中的那个老者所使用的虫蛊就属外蛊一类。
通过炼蛊皿所炼制的外蛊的属xìng可分为金木水火土,这五个属xìng所概括的事物并不明细,是一种很宏观的分类,但却蕴涵着恒古以来不变的真理。
炼制金属xìng的外蛊所用到的最主要材料是上古时期有过记载的‘空经铁’,这种金属产于地下万米处,xìng随和,可柔可刚。由于蕴含了天地万物的灵气,所以是炼制金属xìng外蛊的极品。
不过这种空经铁也只是在上古时期有过不确切的记载,究竟真实情况如何便不得而知了。就连在老巫师的描述里也是含糊其词,并没有更详细的描述。
刘金看后很是无奈的摇了摇头,哎,这种东西想都别想了,根本就没地方找去。
炼制木属xìng的外蛊的主要材料当然是植物,植物天生皆具有灵xìng,所以所可以应用的材料就很广泛,就连路边的一棵小草都可以拿来炼化。
但想要炼出一个好的木蛊就自然要特殊选材,这个选材的标准就在于灵xìng的大小。
老巫师所记载上说古时有一种奇怪的树,这种树在土中穿梭可rì行三百里,夜行一百。可自行择良地而栖,更具有南北迁徙的习惯。古人视此树为rì月jīng华的化身。可入药治百病,味甘苦。最为木蛊材料之极品。
炼制水属xìng的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大概到老巫师学习的那个时候就已经失传了。
炼制火属xìng的蛊所需要的材料则更加的奇特了,记载曰:‘火山内有核,司火。xìng暴虐,难抑。’又曰:‘岩火层有核,属火。其xìng虚,不可得。’
刘金看到这里立时茫然了,这究竟是在说什么啊?而后反复琢磨了半个多小时才大体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