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尽暮天寒,夕风晚霞边,耶利汗率领五千余残兵遁回大漠草原。此时的大漠草原已是深秋时节,寒风凛凛,草原上的牧民早已圈牧休养。闻知大汗兵败,各部落皆大为不满,首领们私聚一堂,阿拉氏族首领阿拉可真对阿多木氏族首领阿多木帖说:“大汗不听我等相劝,执意犯汉,今汉军反击,枉死我多少同胞兄弟的xìng命,我觉得我们应该有所行动。”
“可真兄之言正乃弟之所想,我们不能再听由大汗一人决断,否则吾族必亡于其手也!”阿多木帖道。
“两位兄长所言甚是,我们不能跟着耶氏族人去和汉人相争,我们要推举新大汗。”喀克尔氏族首领喀克尔布伦道。
“推举新大汗!推举新大汗!”众首领一起附和道。
“我愿听从可真兄长的差谴。”阿多木帖举手道。
“推可真兄长做我们的大汗!”喀克尔布伦亦挥臂附道。
“可真大汗万岁!”众头领见三大部族皆推阿拉可真做大汗,便一致同意。
“既然诸位兄弟抬爱我阿拉氏族,那我定不敢负了同胞们的厚望。”阿拉可真道:“孤即刻命吾儿阿拉乌与我等合兵击败耶氏族人,还草原和平安宁。”
“大汗万岁!大汗英明!”众头领跪地拜道。
当夜,阿拉可真和阿多木帖分别派家奴私下通知了在鞑军中的儿子阿拉乌和阿多木哲,告知新汗命令,侍机捕杀耶利汗。
众部族的青壮勇士在阿拉可真的率领下直扑大漠王庭,草原上狼烟四起,部族撕杀,这是大漠草原从百年前匈奴灭亡之后最激烈的争斗。
因新汉帝国高宗时期灭了北方五胡后,余下的小部分匈奴牧民北迁万里,直达小海南岸,并在当地定居,经过八十余载方才聚集数十部族建立鞑靼王国,当下约有二十余万人口。而位于小海北岸的也是一支被驱逐出大汉帝国的胡人,既羯胡族白夷,他们有人口十余万,建立罗叉王国,与鞑靼王国隔小海而治,偶有冲突,但都未能将对方击垮。小海往西便是突厥王国,约有三十余万人口,亦常与鞑靼冲突。小海东面乃鲜卑遗民的通古氏蛮民部落,他们狩猎而生,约十万众,未立国号,以众部落首领组成的大部落会议来相互沟通氏族内的大小事务。
羯胡人生xìng野蛮,不信神佛,嗜酒嗜杀,过着原始的奴隶制游牧生活。突厥人信仰邪恶的新兴教派,号称以归教,其教义繁多,且多为邪恶之说,劝人好斗,好逸恶劳,是一支极具破坏力的狄夷。鞑靼人信rì月太阳之神,是匈奴人的后裔,他们过着逐水草而居的部落生活。通古氏人居住在大兴山岭的深山老林中,过着极其原古的母系氏族生活。
话说阿拉可真和阿多木帖兵变后杀死耶利汗,将王庭搬至小海边上的一处高地,并派使者将耶利汗的首级送去新汉帝国请罪。
突厥人闻知鞑靼内乱,于是起兵十万蚕食大片鞑靼草场,两军历时一年多的交战,方才罢兵。
天圣九年隆冬,汉军复占千余里鞑靼土地,草原上尸骨遍地,一片哀鸿。鞑靼人在突厥军和汉军的夹击中痛苦挣扎。
岁未朝会,众臣山呼万岁,丞相姜恒出班奏道:“陛下,老臣有奏!”
“卿所奏何事?”皇帝问。
“老臣以为,鞑虏之势,现已疲软,而我们此时再与那突厥蛮夷一同击鞑,恐为不妥,届时鞑靼灭,则吾军将独自应对突厥夷胡、羯胡和通古氏蛮胡三股势力,此乃吾大汉帝国之不幸也!望陛下明断!”姜恒道。
“爱卿所言甚是,此乃朕之失察也!”皇帝赞道:“卿对大局观察甚细,此时鞑虏势弱,非吾皇汉之对手也,而西边崇信邪教的突厥夷胡正乃吾朝之大患也!”
“陛下所虑,臣愿分忧。”兵部尚书关安邦出班拜道:“臣以为当前形势,需谴一使前往鞑靼王庭,说与局势利害,劝其臣服我国,届时助其抗击突厥,以保两国长久安宁。”
“臣赞同关大人之谋!”兵部侍郎张定国附和道。
“臣等亦赞同!”众文官附议。
“陛下,未将以为鞑靼此时势衰,不如趁势灭掉,到时再引兵抗击突厥,我大汉军人必胜之!”大将军冉翼之出班拜道。
“大将军所言,朕当再虑!但此时正逢冬季,漠北寒冷,非吾军将士所能承受,所以朕还是赞同关爱卿之谋。”
“陛下,老臣觉得关大人之谋是为上策。”丞相姜恒道:“大将军武功卓著,臣甚佩服,但国之交往,并非只能用兵,孙子有云:上兵伐谋,不战而能区人之兵乃为上策也!”
“老丞相之言让末将茅塞顿开。”冉翼之跪道:“陛下圣明!”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