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人一边走一边闲聊着。张宝儿不时停下来,采集一些叫不出名的植物放进背后的竹篓中。
看着周围连绵不绝的群山,赵风有些不解:“怎么会叫龙虎山?这里山的样子也没有像龙像虎的啊!南京的龟山蛇山,至少看起来有那么个轮廓。”
张宝儿解释道:“根据《龙虎山志》记载,这里本来叫做云锦山,后来,因为第一代天师张陵在这里炼制九天神丹,丹成之后有龙虎出现,因此,后来就叫龙虎山了。”
“可是,我在这里既没有见到龙,也没有到虎啊。”
“以前这里应该有老虎。我爸说过,他小时候,这里出过打虎英雄,还不只一个呢。打死老虎还有奖金呢,可以名利双收。现在,这里肯定是没有老虎,只有老鼠了。”
“唉,都是人多惹的祸!”赵风深有同感。
“至于龙,那是传说中的动物,我觉得应该是大蛇巨蟒之类的吧,《水浒传》中不就是这样写的吗?”
“那是中编的故事,我觉得不是真的。这里蛇很多,但怎么可能有那么大的蟒蛇?”
张宝儿点点头,表示同意赵风的观点:“说起龙,给你讲个故事吧。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曾经受到宋徽宗召见,徽宗问他住在龙虎山,是否曾经见过龙虎,他回答说:住在山里,老虎是常见的,但是,直到今天才见了真龙。把徽宗说得挺高兴的。”
“毕竟是天师,拍马的功夫都比一般人高明。”赵风转头冲张宝儿挤了挤眼,“你说,为什么你们家非要一直住在龙虎山呢?现在人都想去大城市,北上广之类的。我觉得,张天师应该去长安、洛阳这些大城市,那里人口多、有钱人多,开山门收徒弟也多,更容易发展壮大道家门派。”
“我怎么知道,这问题,你应该问我家那些列祖列宗才对。你本来也在大城市生活,怎么反而跑到我们这穷乡僻壤来了?”张宝儿反问道。
赵风楞了一下,眼珠一转:“我都不知道老爸老妈去哪里了,这里有我唯一的亲戚啊,他可以照顾我。”
“其实,选择龙虎山作为根据地的并不是祖师爷张道陵,而是第三代天师张鲁。”张宝儿开始给赵风讲故事。
第一代天师本名张陵,生活在东汉初年,是西汉开国三杰之一留侯张良的八世孙。据说,他是个天才儿童,七岁就能读懂老子的《道德经》,年纪青青就通晓天文、地理、诸子、五经,26岁时曾任巴郡江州令。不过,张陵无意在官场发展,而是醉心于黄帝、老子的学说,加上当时世风rì下,他不久就辞职了,然后在北邙山隐居。
汉章帝想让他出来当官,给他下了聘书,他不去。
汉章帝死后,他的儿子汉和帝在位时,为了吸引张陵这个特殊人才,封他为太傅,进冀县侯!
太傅是三公之一,属于zhōng yāng政治局常委一级的官职。至于冀县侯是个爵位,不但有贵族身份,还有实际的利益,可以享有当地的财政税收。
汉和帝为了聘请张陵,开出的高职高薪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但是,张陵还是没有签就业合同,宁可做一个zì yóu职业者。
现在看来,张陵当时的决定是英明的:他天生适合当老板,他开的公司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份,传承两千年屹立不倒,还是家族企业。放眼全球,都没有这么牛的公司和组织。
后来,张陵到了现在的龙虎山――那时候叫做云锦山――住了下来。这里山青水秀,景sè清幽,传说古代仙人曾在这里修炼。张陵在山上结庐而居,并筑坛炼丹。三年之后,九天神丹炼成,龙虎出现,龙虎山也因此得名。
六十多岁的张陵服下神丹之后,脱胎换骨,后来,他又得到了仙家秘籍以及招神驱鬼之术,变得法力无边。为了传播道术,他离开龙虎山,去了蜀郡的鹤鸣山。
在张陵创教之前,鹤鸣山一直是世外高人的修真之地,传说先秦的广成子和西汉的周义山都在这里跨鹤飞升。
据说,鹤鸣山岩穴中有一只石鹤,只要石鹤发出叫声,就会有人成仙得道。广成子在那里修炼的时候,石鹤叫过一次;后来,张陵在那里羽化成仙,石鹤又叫了一次;石鹤第三次鸣叫,是明朝张三丰在那里得道。
张陵得道之后,开始在巴蜀境内传播自己的道术,但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巴蜀自上古以来就属于巫教的控制范围,张陵刚去的时候,巴蜀地区人鬼杂混,巫妖横行,百姓深受其害。
张陵亲率弟子扫荡鬼域龙宫,降伏“八部鬼帅”、“六天魔王”。西域虎神喜欢喝人血,梓潼兜鍪神喜欢吃人肉,张天师降服了这两个妖神,使他们不再为祸人间。当时,在当地做恶的还有毒龙、神女,张陵赶走了毒龙,打败了神女,把她们霸占的盐泉交给百姓无偿使用。在张陵的努力下,巴蜀地区的鬼怪销声匿迹,rì益安定。原先盘踞那里的妖魔鬼怪,有一部分皈依了道教,成为张天师的部属;另一些则离开了蜀地,青城山从此变成了道教的洞天福地。
如今青城山上的“降魔石”、“掷笔槽”、“洗心池”等古迹,就是张陵同妖魔鬼怪斗法留下的遗址。
几十年后,张陵的孙子张鲁接管了祖上的基业,大力发展道教势力,乘黄巾起义之机,攻取汉中,割据一方近三十年。蜀汉刘备的五虎上将之一马超,还曾经在张鲁手下打工。
后来,曹cāo征讨张鲁,张鲁投降。曹cāo拜张鲁为镇南将军,封间中候。
张鲁晚年嘱咐儿子张盛:“龙虎山是祖师爷看中的地方,那是块风水宝地,其地天星照应,地气冲凝,神仙居所。你回那里去修炼,功成之后,就留在那里继续发展道教吧。”
龙虎山下的上清镇虽然不大,但却吸引了不少名人。唐代禅宗高僧马祖道一曾在这里讲经传道,月宝禅师曾在镇东北的天门山上建天门寺收徒授经,南宋著名理学家陆九渊也曾在镇北应天山创立象山jīng舍,世称“象山学派”,名噪一时。也许,这里真是块宝地吧。
张宝儿忽然停下了讲述,指着几米远地上的一丛叶子说道:“那里有株葛根,我去挖出来。”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