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牢记本站域名“ ” ,或者在百度搜索: 三联文学网】 第十六章:振贫吊死,
温体仁最近挺忙活的,因为在温体仁的心境之中,存了一分妒火,他嫉妒的对象,是次辅周延儒。他身为首辅大学士,本应该拿‘宰相肚里能撑船’来严格要求自己。
但很可惜,温体仁的性格是有****的。他为了能将风头盖过周延儒,最近一直在殚精竭虑的想点子,搞创意。‘九天仙子绣先皇’的idea,只是其中之一,他还想出了两个很另类的主意出来。
先不说温体仁为什么嫉妒周延儒,咱们先看看温体仁的建议吧:
“标点符号?红白官送?”
小朱举着这份奏折,很是啼笑皆非。温体仁从骨子里,是一个传统文人,他对欧洲那些东西,其实是很不感冒的。这次倒好,竟然伙同汤若望两人,琢磨出这两条来,实在令小朱很是惊讶。
“启奏万岁,鸿儒大家,自然勿需理会标点符号,但是黯首万民,所学有限,引进西洋标点,实在百利而无一害。”
听他这么说着,小朱心中进行盘算,纯粹意义上的标点符号在中国传统中是不存在的,但广义上来看,矣、哉、也、耳,但、然、亦、是,这些字样,却担负其标点符号的任务。另外,一般在人名、地名下标有横线,也是最早的符号之一。
所以,作为学者,起来不存在问题,但对于像小朱这样的人来说,看起来就确实费劲了许多。
那些依靠《初萌百句暨半千字文刻本》来扫盲的老百姓,看起文章典籍来就更加费劲了。因此,引进标点符号嘛!确实应该。
“这汤若望总结了……”
小朱低下头,凑近奏折,费劲的起来。半晌,小朱才抬起头,非常害怕的问道:
“怎么会有二十三种之多?”
汤若望总结的标点:逗号、句号、顿号、引号、冒号、书引号、数引号……
这么多,前几种小朱还算了解,但后面的,他就整个疯掉了。尤其有一个符号,叫做‘大言引’的,竟然是用于引用圣人、君主言语之用。看起来更像是西洋五线谱中的高音符号‘&’(打不出来,有点像这个符号倒过来的样子)。
“回皇上,既有三纲五常之分,又岂能不在符号上照此行事呢?”
温体仁还这美呢!
“皇上,国学标点,本朝应天府尹凌义渠凌大人,早有定稿,虽简单寥寥,然行文落笔可避歧义也。臣看这所谓的西洋标点,看似简单,实则多为异教符咒,万不可以此乱世人之心。”
熊明遇是个愤怒的老青年,连‘地心说’这样时尚的观点,他都要找《黄帝内经》中的字句,来表明中国人超前的理念,更何况对西洋的标点了。
“呵呵,呵呵!”
小朱连忙摆手致意,压下更多的文官发言的冲动。现在是早朝上,接近年关的天气依然冷的紧,但似乎他们的情绪都非常热烈。
“诸位卿家啊,汤若望这个番夷的脑子,想来是坏掉了,他引进标点,原也有些道理,但是搞出这么多花样,实在是太可恶了。”
说道这,大家的胸脯都挺的高高的,温体仁的胸脯却低低的。
“呵呵,但是。”
温体仁的胸脯又高了,群臣的眼神又开始斜了。
“呵呵,朕看,这逗号、句号、引号和书引号,与凌卿家的符号,颇有互通之意,那这标点嘛!还是应该推广滴。毕竟看起来更简单明了嘛,哪,你们都看看,温体仁的这篇奏折,用上标点之后,是不是好看了许多啊?”
说完,一旁的曹化淳立刻接过皇上手中的奏折,平举着,跑下面给大家看去了。
温体仁也是大儒之人,他的标点非常地道,虽说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标点在里面捣乱,但总体上来说,是合乎要求的。大家看的时候,也只关注小朱说的四个符号,其他的都不看了。
“回皇上,这逗号,形似蝌蚪,用于文中,有失庄重。句号,不过一个墨点,容易误认为遗墨所置,不如改为圆圈。引号嘛!倒也确实与凌大人的相近,但两种有些多了,书名易辨,索性归为一种也就是了。”
这些人虽说都有些民族沙文主义,但总体上,还是愿意接受新生事物的,只是因为这个点子是温体仁提的,大家才表示异议罢了。
“呵呵,那好,全听列位卿家的,引号归为一种,用凌义渠的竖折号,句号改为小圈。至于逗号嘛,蝌蚪便蝌蚪了,朕看也没什么不庄重的,就这么用吧。列位卿家,可否啊?”
有拉有压,大家也就都同意了,更何况,温体仁的提议是23个标点,现在却变成了三个,大家心里甭提多痛快了。但老温此时却想通了一点:
甭管怎样,这标点可是他老温首倡的,青史上又留下了一笔。所以老温冲小朱偷偷打了一个眼色,那意思很简单:
“谢谢啊,我的陛下。”
小朱也冲他眨眨眼,君臣二人心照不宣。于是这‘逗号’‘句号’‘引号’三个标点,就正式通行下去了。
之后的几天里,大家再写奏折,都加入了三个标点,这玩意原本就是好东西,三个引号又不难理解,大家一用起来,就都觉得轻松很多。自然也就推而广之了。
注:此时的引号分别是‘「’和‘」’。竖着写字,左边是开始,右边那个是结束。
至于温体仁提的‘红白官送’其实更简单:
红白喜事,由官府衙门赠送当事人一些布料、糖果、挽联、纸花等物,以增加喜庆色彩,或者哀悼气氛。这条在汤若望的家乡,是风行千年的风俗。
小朱觉得这条是非常人性化的,小年轻结婚,结婚证书要花钱办、结婚照要花钱照,完了还有一大堆杂七杂八的东西,都要花钱买,这样的政府,简直掉钱眼儿里了。
再就是家中老人过世了,政府不但不出面劝慰,甚至还要卖人家坟地、卖人家骨灰盒,更有甚者,连火化都要收取高额费用,这,这简直有点太过分了。
年轻夭折的,国家不做适当考虑,或者收取费用,也算能接受范围。但老人家活了一大把年龄了,为你这个国家就算没有功劳,也绝对有苦劳,临了临了,走的时候还让人家掏一大笔银子,像话吗?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