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明歌> 第十九章:藩王之议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九章:藩王之议(2 / 2)

“袁卿家慢走,”等老袁退出后,小朱便让曹化淳把贺逢圣接了进来。

“贺先生,今儿个可是累了你们一干卿家了,怎么还不回去歇息啊?坐,坐吧。”

贺逢圣先是拱手作揖,作为臣子见君王。然后再揖一礼,用来谢小朱关爱之请,等他看到曹化淳在他左手边茶几上放一杯清茶后,再次站起身行礼谢茶。

这是他老毛病了,小朱也习惯性的等着他做足礼仪,才又开口。

“说吧,贺先生有何事入见?”

“启禀圣上,唐王日前上书,河南大雪成灾,南阳饥,树皮、草叶尽,乃人相食,甚有母烹其女以食者。请诏发3千5百两黄金,赈济山西、南阳,并免山西被灾州县新旧二饷。同时,请以府银募兵勤王助兵剿匪。”

“嗯?”

今晚邪了,怎么都是藩王的事儿?而且听这唐王的话口,似乎这位朱秉键还算是个人才嘛!但小朱现在的政治经验已经比较丰富了,他知道,如果是良好的建议,贺逢圣是不会这么晚还来叨扰的。一定是这个表面非常合理的建议,有什么问题。

“贺先生,唐王之计较,也算躬中体国之举,难不成有什么不妥的吗?”

“嘿嘿,”贺逢圣苦笑一下,连忙起身躬身答话:“回万岁,祖制有约,藩王非诏旨,不得掌兵,不得离国,不得干涉国政!”

“噢!”

“再有,唐王治下,田亩庞大,河南饥民之灾,实多由唐王囤积居奇所致。请诏发金,实际就是希望国家高价从其手中购买粮食。再者,河南有饥,何故唐王又关心山西?此事事关重大,还请吾皇明鉴!”

小朱至此算是明白了,这个唐王显然是神经了,祖制约束了这么多的条条框框,他竟然还敢公然触犯?从辈份上看,这朱秉键比小朱要高出五辈去,汗,得叫他曾堂叔祖。可怕的辈份!

这么高的辈份,显然是有点拿咱们的崇祯皇上不识数了,他这么干,简直与公开挑头闹事儿差不多了。

刚刚袁崇焕才提请小朱整顿藩王勋贵,好为将来的开战做好内功。这会儿子,贺逢圣又把笨笨的唐王送了过来,简直是没有这么巧合的凑借口了。

“贺先生,你今晚替朕拟道旨意,发帑金4千赈济灾地,并免山西、河南被灾州县新旧二饷,褒嘉唐王能为民请命。但募兵一事,以祖制有言,而唐王公然上书挑衅,理应申斥之。行旨中,褒嘉二分,而申斥八分。并严令其辟居独室,上元节后方可出来。这道旨意,要连夜发出去,明白了吗?”

“臣遵旨。”

贺逢圣下去拟旨去了,他草拟圣旨后,还要盖章,所以小朱一时半会儿也走不了,他一走,尚宝监的人也要跟着走,到时候贺逢圣想盖章还得拉着梁廷栋去叩宫门,与其那么麻烦,索性先等等他了。

“曹化淳!”小朱高声喊着。

“来了,来啦,万岁,您是要起驾吗?”

“呵呵,怎么?你累啦?”

“哎呦,万岁那里的话?万岁都没累,小的们更不累。只是怕一会儿万岁误了点牌的佳期呢!”

点牌就是挑谁来乾清宫伺寝。小朱抬手虚打了他一下。

“那那么多的废话,朕找你,是有事儿商量。”

曹化淳一听这话,立刻收敛下嬉皮笑脸的神情,双手垂立,半弯着腰站好。

“前段时间,洪承畴联名刘理顺给朕上了一个藩王田产的考录,你还记得吗?”

“记得,记得,小的怎会不记得?皇上不是还叫小的让下面的人去核对去了嘛!”

“唔,如今已经快过去2个月了,你核对的怎么样啦?”

“回万岁,小的已经核对两遍了,因事关重大,按锦衣卫惯例,需待第三遍核对之后,方可上报呢!”

瞧瞧?锦衣卫并不是想象中的不讲理嘛,他们这规矩还是很‘严谨’的咧!

“那这第三遍什么时候能完成?”

“回皇上,因年关已到,是以,要在上元节后的十五天内。”

“好吧,切记,此事万万不可外泄,知道吗?”

“小的明白,小的明白。”

“好,朕还要看会儿东西,你找人把王承恩叫来,朕跟他说会子话。对了,一会儿贺先生过来盖章的时候,朕就不看了,你让杨春直接加盖就是。再有嘛!明天小年了,朕今夜就去坤宁宫了。”

“是,哪小的先支应去了。”

曹化淳干脆的答应一声之后,告退而出。独留下小朱一个人在琢磨。……。

可以这么说,在开战之前,文臣系统,忽然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藩王制度’的改革提议,并不是偶然的,这次行动的背后,体现三个阶层的诉求:

1、以大户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在做一个试手。

无论现在是否皇权时代,地主阶级都不会主动挑战国家权威的,因为地主阶级的前身,也是普通农民。中国的农民,天性中,永远是服从与忍耐的。

正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农民,所以大户们,都清楚的知道一点,国家目前的窘迫境地,虽说有旱灾的因素,但更多是在集田。

中国历史上的旱灾,可不是一次两次。武则天时代,就发生过旱灾,但为什么那个时代的国家,钱多的烂在了库房中?

很简单,那个时候的土地,并没有高度集中。武则天在上台之初,杀了很多李姓皇族和开国元勋,使得这些大族手中的土地,回流到了百姓手中。

为了印证这条理论,还有一个实践性比较。一亩地出个100斤粮食,就足够一个三口之家生活一个月的。谁家还没有个三、五亩地?这就是小半年的口粮啊!更何况,中国历史上的平均亩产量是300斤。年景好的时候,也不过就是《多收三、五斗》。

当国家的资源被少数人掌控时,社会矛盾必然剧增。因此,这个时代的大明国,真正的问题不在旱灾。

这个道理,只要不是特别贪婪愚蠢的人,是都能够明晰的。因此,当大家感受到国家要重新分配资源的时候,便做出了这个试手。

皇上您不是要清田吗?那好!先动皇族,再动俺们!

2、以士林为代表的官僚阶级,在进行着坚强的自我救赎。

大家都知道,再不出台新型的土地政策,大家就都玩完了。以皇族为开端,强行将自己绑上土地改革的战车,进而扩展到全国,以完成全面的改革。

当然这种救赎的过程,将异常的缓慢而且痛苦,内心的痛苦。因为没有人,愿意主动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

3、以皇商为代表的新兴资产阶级,在同国家进行着非主动性谈判。

打仗就是打钱,百姓出力,战士用命,都需要商人们出钱买单。但商人本性,要他们付出,是需要回报的。国家没有点儿表示和实际行动,仗甭想打了,国家也甭想好了。回报是什么?

钱他们不缺,土地因为有董其昌的标准判罚,大家都没什么盼头,最高也就2000亩,他们现在就都超标了。那么,他们的诉求,就是政治地位了。

提高一个阶层的地位,并不是简单的发个旨意:来,来,来,大家都听好啊,商人的地位提高啦!可以参政议政啦!

没用,因为这属于商人的必然特权,现在没有,将来也早晚拥有。所以,必须从另一个方向进行安排。那就是降低原有高位人群的地位。

这个说起来好像有些梦呓。大家可以换个角度想。农民起义之所以成功,不在他们切实提高了农民的地位,而是他们的行动,切实降低了原有贵族的地位。

拿元末为例子,汉民的地位低到连名字都不能起,只能以编号来叫唤。那么好了,所有的起义者都知道,元代的贵族们,可以通过我们的起义,而低下他们高贵的头颅,当贵族的地位下降到与平民持平的时候,这个世界,也就不存在贵族和平民了,那么平民,也就感觉自己的地位上去了。

所以,商人的诉求很简单,希望国家将原有的藩王、元勋、眷戚的地位和特权,适当降下来,当贵族们不再高高在上,商人的内心,也就平衡起来。

非主动性谈判,并不等同于被动谈判,而是在历史规律下,谈判双方都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成为了谈判的对手。这样的谈判,越早发生,过程将越文明,结果也愈加完美无缺。

面对这场因历史变革,而提前正式举行的谈判,如何能成为精明的谈判主导者,对于小朱来说,是一次真正的考验。

他是懦弱愚蠢的昏君?还是远见睿智的大帝?

……【快速查找本站请百度搜索: 三联文学网】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