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明歌> 第八章:穷战广宁(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八章:穷战广宁(2)(1 / 2)

 【请牢记本站域名“ ” ,或者在百度搜索: 三联文学网】 前一章说道:薄珏想让自己的徒弟兼手下玄青子去刺杀额孟格,但玄青子非但不愿意,还说出了一个非常没水平的理由。宗教人士,居然认为自己只有一条命!!!唉,薄珏一时气绝。

薄珏其实也算得上历史人物的,他是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个独自将千里镜应用于火炮瞄准的中**人。

徐光启和范西礼发明带有刻度的瞄准镜盒之后,这项技术属于严格保密状态,所有掌握这项技术的校炮兵,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饥民孤儿,这些人的父母亲族都死于灾荒,由国家出钱安葬。然后这些少年兵,就吃住在天津武学,自幼接受军事训练和儒家原教旨主义教育(俗称洗脑)。儒家本来就属于类宗教人文理念,因此,校炮兵的忠诚度指数非常高。这也决定了校炮技术的保密性。

薄珏在不掌握校炮技术的情况下,自己琢磨出利用千里镜瞄准方法之后,本来是值得表扬滴!但很不幸的薄珏,却一直没有上位的机会。想想也是,偶尔的应用还不足以让他出人头地。刚好王承恩为了掌控善友教,从国内的举子和基层军官中,调拨了一部分人,派往辽东善友教中任职。薄珏就是这么成为一名宗教人士的,并且被最终提升为宗教武装的最高指挥官。

因为宗教环境和派驻背景,薄珏一直处于听令行事的状态之中,同发布命令相比他更适应服从命令。所以薄珏掌兵的风格偏于和缓。像玄青子这样当面违抗他的命令,他也实在是没什么脾气。眼见突门已经打开了,薄珏急中生智。

“娘了个腿的,谁想为总坛立功?事成之后,我提拔他当把头。”

“大元帅,俺能当大将军吗?”玄青子这个笨笨竟然在趁火打劫。

“娘了个......”

还没等薄珏骂完口头禅,就听南门外,哇啦哇啦的喊了起来,薄珏连忙趴在地上,自门板和地面间的缝隙向外看。

只见一队士兵,抱着一个镶蓝旗的主将,正从突门里闯进来。额孟格被流弹击伤了。

“嘿嘿嘿嘿,运气真好!”

薄珏低声的嘶笑着,搞得地面上的碎草料都飞了起来。旁边的教众,都是他的心腹,自然明白大元帅笑什么。比如玄青子吧,爬过去凑到薄珏的耳边,小声,但却可以叫旁边人都听到地说道:

“大元帅果真法力高强,只用白镜一照,就伤了妖军头领,徒儿佩服。”

“是啊,是啊!大元帅这神打功夫,真叫厉害呢!”

“是啊,是啊...”

呸,一群马屁精。但尽管如此薄珏却很受用,笑咪咪地盯着远处的额孟格,但随即,薄珏脸色突变的转身就爬。边爬,边低声吼着:

“嘘,都小点声,大家赶紧往城里跑。快!”

“大元帅,为什么啊?”

“笨蛋,城外主将被击伤,穆克坦一定会调兵回城,咱们这地方,一会就是兵营了。”

薄珏一面快速的在地面上爬着,一面把理由解释给身边的菜鸟们听。31个人,连忙又奔城里跑。刚才追杀他们的正蓝旗,不知道跑那里去了,南城平房多,足够他们躲的了。

......

在崇祯皇帝给吴三桂发密旨之前,小朱特意找到了王承恩,君臣二人详细推演了一番,觉得将善友教的助力,交给吴三桂,更加合适一些。尽管金复二州同善友教的关系最亲近,但刘兴祚五兄弟,正战能力实在太弱,不放心啊!

密旨很简短,只有寥寥数语:

“求款求战,相机可求通转。善友教众,素有赤子之心。顺势无忧,权变在子。一应巨细,如领尚方。”

这种语义模糊的话,是最气人的,但也是目前这个时代里,最习惯的方式。

随同密旨送达的,还有一面玄青子刚才提到的白镜。全称是云南白铜镜。专业术语叫‘似银合金’(铜镍锌)。用这玩意做的镜子,也是有来历的。

当年皇帝答应礼贵妃,要送她一面穿衣镜,结果因为贾齐力对中国后妃制度不了解,反而促成了一场后宫争风。礼贵妃阿萝一气之下甩下狠话,‘非中国人自己发明的镜子不用!’

正是上面一句话,下面跑断腿。这十年来,各种各样的镜子层出不穷,可没有一面是威尼斯产的涂层镜。全是抛光镜。但这样的探索,也不是没有‘成果’的,云南白铜镜的出现,就是例子。

白铜镜因为透光问题,它的背面花纹,可以透过镜身映照出影。解释来说,先在镜子的背面,雕刻出花纹人物。然后把高度抛光的镜面对准阳光,这个时候,地面或者墙面上,就会显现出花纹来。

这个特点,看起来没什么实用价值,但对于宗教人士来说,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因为,如果背面雕刻成鬼怪呢?大家想像这样一个场景:

做法的道士,高举一面铜镜,口中念念有词,然后突然用左手桃木剑一指墙面,观众的目光循着方向望去,哇!一个小鬼被定在墙上啦!道长的法术好高明啊!如果道士手法高明一些,如果镜子雕刻时再仔细一些,就会出现鬼魂越来越小,最终化为轻烟的场景。因此,白铜镜,是善友教‘集团购买’的大宗商品。几乎有头有脸的头目手中,都会人手一面。

王承恩送给吴三桂的白铜镜,背面只有四个字‘善友万象’。是只有教主之类的大人物才有的信物,教众见镜即如见主,至尊号令,莫敢不从。

如果不是吴三桂有那么一封语焉不详的密旨和王承恩的白镜信物,善友教是不会下这么大血本的。这次广宁城里的薄珏先生,正是奉白镜和朝廷旨意,前来负责广宁内应的主导者。他的才华、反映、能力,都属于中上之选。应该说广宁城内能有薄珏先生,既是吴三桂的运气,也是皇帝小朱的运气。

......

“整整八年了!”

吴三桂领着善友教组成的杂牌军,急匆匆的奔着广宁而来。在马上,他听着传来的炮声,心中激动莫名。

整整八年了,

当年舅舅领着他在北京城下,围殴阿济格,四支当时最最精良的部曲,联合碾杀了阿济格。回想当时自己只有16岁,却得到了皇帝的接见,虽说皇帝连一眼都没有看向他,他依然激动莫名。

整整八年了,

自从舅舅当上了济雪伯,他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当自己到了舅舅这个年龄的时候。起码要当侯爵。想像着自己封侯拜将的那一刻,该是多么的激动,多么的,想小便!

整整八年了,

广宁城原本被努尔哈赤拆毁,但就因为济雪连星堡的存在,皇太极不得不重建广宁,如今广宁城已经是他们后金的军事重镇,只要拿下广宁,沈阳西北门户将就此洞开,如果打进沈阳……吴三桂激动的打了一冷战。

“整整八年了!”

皇上一方面将自己比做霍去病,一方面又将自己的军衔压的死死的。他知道,这是皇上在考验他,在磨练他。皇上能亲自出手打磨他,他心中感激,但也心存不足。他不想再等了。

袁督师是个好官、好上级、好的长辈,但是他不了解自己的心思,既然军户,那么这身功名便要越挣越高才好,否则,当军户干什么?眼下,国家四方出战,偏偏辽东的袁督师却要搞合议。虽说京城那边的人还在争论,但吴三桂知道,如果和谈结果能令朝廷那边满意,朝廷是不会拼命的。

所以,他才想到了这个方法,以和谈时,临场反水为借口,将正蓝旗驻防的几位主将调开,然后于和谈之上,一举击杀。同时,潜兵运作,以投诚为借口,接近广宁城,再寻机找到善友教,里应外合,光复广宁。

皇上倒是没说要瞒着袁崇焕,发给吴三桂的密旨,也是因为惯例使然,此等机密大事,一般法不传六耳,自然想到谁,就发给谁。更何况密旨这东西是落笔在纸上的,一旦出问题,语句越模糊,越能推卸责任。但皇帝在密旨中也写的很清楚,一应机变,吴三桂可便宜处事。

意思就是,你可以决定的,你就决定。但这句话在吴三桂这里,被刻意进行了曲解。那就是吴三桂无权决定的,他也决定了。

这个计划,吴三桂以密旨为压迫手段,对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交了底,唯独没有对袁崇焕交底儿。

既然要破坏和谈,索性就破坏的彻彻底底。袁督师死脑筋,索性就蒙他在鼓里。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奇效。袁督师不会演戏,如果事先知道原委,很可能就演砸了。

唉!吴三桂想到此,心中对袁崇焕产生了非常巨大的愧疚感,‘袁督师,对不起了,军人没有仗打,还要军人干什么?军人没有仗打,又怎么能封侯拜将?我吴三桂要在三十岁前,晋封大凌河伯。舅舅在大凌河筑城,以朝廷的惯例,一定会在这个地方封个爵位的,只要自己功名足够大,到时候,东安侯就是我的了。’

想到此,吴三桂快马加一鞭,狠命催动着自己的战马。矫诏弄机之罪,自己肯定跑不了,只有尽快,尽大的立下功劳。自己才没事儿。吴三桂赶到的时候,正是额孟格受重伤自南城突门入城,穆克坦下令将城外镶蓝旗全部调回城,薄珏感受到危险带人奔城里跑的光景。

杜明呢?他的队伍打乱战打习惯了,所以反倒没什么事儿,正在有条不紊的巩固阵地呢。

“三桂,你来啦,督师那边?”

杜明此刻已经做好打一下广宁城的准备了。但吴三桂那里敢接杜明的话头说下去,他连忙打断杜明的问讯。

“明叔,战况怎样了?”

“光启炮到了14门,刚刚向城头单射了三次,一共42炮。近战进行了三次,刚把外面的狗给轰进城去,四门还没有拿下,主要是我的人太少,他妈的!”

“哎呀!”

吴三桂急的直跺脚。他脑筋快,立刻想明白了很多人都不明白的事情,为什么都要总攻广宁了,却里里外外就杜明这一万多人?答案很简单。

吴三桂有密旨在手,祖大寿对他的计划不敢不应。但因为旨意模糊,并且有欺瞒袁崇焕的环节,祖大寿又不敢太由着外甥的性子。

所以,祖大寿采取分步派遣,逐步加码的方式。先期到广宁城下的,只有雪落堡堡主总兵杜明的四营兵马。

而吴三桂现在着急的,不是舅舅有意拖的后腿,而是担心杜明获悉巧鹅谷和谈的细节。他担心,一旦杜明得知吴三桂敢把袁崇焕耍弄在股掌之间,搞不好会当场翻脸。

吴三桂的焦急情态,被杜明看在心里,感动在心头,他立刻出声安慰。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