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明歌> 第二章:国民待遇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章:国民待遇(1 / 2)

 【请牢记本站域名

“”,或者在百度搜索:三联文学网】第九卷第二章:国民待遇开意识形态不谈,战时军管制,是一种极富效率的政先可以叫国家权力得到充分体现。

因为军法是所有法律中最苛刻的。其次是对社会资源的最极端调动,所有的人、财、物都将在杜绝浪费的基础上为国家服务。

就是那些精英阶层,也不得不放弃他们骨子中的懒散。大家谁也别闲着,都给咱冲上去群殴去。

第三,为新型劳动关系下的社会分工,做好充足的准备。人是社会性动物,当整个社会只具有一种准则,高度的服从,就成为所有人的共识。

这个时候,如果决策层能够明智地进行引导,一定事半功倍。当然啦,战时军管制也是存在弊病的。

首先,以酷法理政,代价确实沉重,为了实现国家利益,而承受精神上的摧残,时间久了,很多人都会抑郁的。

其次,各级执行者的素质高低,是成功与否的前提保证,偶然性风险实在太大。

还有一个最直接的恶果,名义公平下的不公平。配给制是战时军管的重要表现形式,这必定会损害相当多群体的利益。

因为存在像杨春这样的政治小强,他们可以在各种制度下,都游刃有余地进行着贪污和**,即便杨春被发现了,然后斩首示众,但又如何呢?

李春、赵春依然并且永远的存在着。正是这种名义公平下的不公平,很多人会迁怒于某些比较冤枉的执行者,比如洪承畴吧。

他是兵部尚书,战时军管制的概念是小朱提出来的;洪承畴进一步,做一个大原则出来;然后由他的老部下孙传庭编制出大量地、具体的、细节中的细节。

这样一来,很多人就觉得受不了了。按传统理解,这就是结党营私啊!

于是,一股暗流,开始了针对‘洪党’的清洗工作。这当然只是借口,因为洪承畴确实不是一个结党的人,他有私心不假,但要结党的话,也要看看下面人同意不同意。

孙传庭?这可是一个硕大巨大以及伟大的杠头,要他结党营私,还不如让他拿一把菜刀满大街砍人呢。

这样也许会更容易一些。最根本的原因,是有人开始动‘摘桃子’的脑筋了。

皇帝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这点毫无问题。没有眼前这位看似迷糊地皇上,国家现在指不定成什么样了。

所以,战争胜利的桃子,是皇帝之下的权力分配。在这股暗流中,杨春,只不过碰巧成为了清洗‘洪党’的操盘手。

但他这样已经混出眉目的大太监,是不可能介入党争太深的。所以,他使用了一个非常绕弯子、时间漫长、又各方面都能交待过去的办法。

让老丁挑松衣服之间的线头,这等于做了一个小小的圈套。就看你洪承畴奔不奔里面钻了。

洪承畴面对诱惑,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反应?没有人知道。起码最近几个月是没可能有答案地,因此,让我们来看看朝堂之上吧。

因为摘桃子的猴子们,打击地目标,并非洪承畴一个人。…最近的朝堂上,非常安静,安静很是可怕。

安静的,像一坨已经风干僵硬的大便,毫无生气。毫无味道,静静的摆在光天化日之下,竟然都没有苍蝇乱嗡嗡了。

以往最能闹腾的言官系统,安静。以往最愿意捅篓子的内廷。安静。以往最容易吵架的早朝上,安静。

文华殿,同样如此。甚至。就连各省的官场,也都异常安静。所有的人,都夹着尾巴上班,下班,吃饭,睡觉。

就连惯常地社交活动——筵宴——也都停止下来。这种奇怪的现象,当然是有原因的,导火索就是戴羲。

炒作者,则是天下云集而来的学子。今年是崇祯十三年,又是大考年来到。

所以,现在地京城里,云集了各地学子。而学生,最是青春年少,热血沸腾的一类人群。

于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正在悄然形成。要说,这也是某些上位者们自己闹地。

当年派戴羲出使西域各国,原本是按照中国历史的惯例挑选的,要么气节,要么杂学。

恰好,戴羲是个品学兼优的好人选,又会酱油、又会做豆、又懂生物杂交学,更妙的是居然只中乙榜(举子),这条件多好啊!

气节,更是被证明了,如今已经被看成苏武之后的又一位节臣。本来是一件多好的事儿啊!

但千不该万不该,国家竟然把人家给忘记了。固始汗把戴羲给抓起来当奴隶使唤了五年,国家竟然不闻不问,甚至干脆就把人家给忘记了。

而戴羲呢,竟然守住了气节,守住了尊严,还在最关键的时候,帮了征西军一个天大的忙,通过青果儿,找到了庆格尔泰,进而全面招降了瓦剌五大台吉。

这个行动,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帮了征北军一个大忙。但可气就可气在,好么,等到征西征北两军携手归国时,朝廷上下,才忽然惊觉,原来他们多年之前,曾派了一位使臣出使,而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位优秀的使臣,竟然还活着!

!!这种事情,叫天下的学子骂骂,难道不是纯属活该吗?为什么言官系统也老实了呢?

因为言官们也把戴羲给忘记了。呵呵,六部九卿,内阁内廷,包括他们言官在内,都把人家忘记了,这实在是说不过去啊!

不过这也是有原因的,因为戴羲虽然是钱谦益、方孔炤、夏允彝等人的好朋友,但因为他只是举人的身份,所以注定了他不属于任何党派。

党派都忙活自己人的事儿了,在意无意之间,把戴羲给忘了个干净。皇帝和内阁这边,因为早先要操心的事儿太多,结果确实没顾上戴羲这边儿。

这不,今天的文华殿议事,皇帝小朱就非常不好意思的开口问道:“温先生。戴羲此人,你可还记得?”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可把温体仁给难为坏了,因为越简单地问题,越难回答。

回答忘了吧,他是首辅啊!首辅都忘了,那这不是渎职之罪嘛!可要回答说没忘,会更惨!

没忘你不跟皇上说,想干嘛?但温体仁究竟是温体仁,

“启奏万岁。天地生万物,分四时,定八方,划山水,何也?无他,实乃安分守内矣哉!”

“…”呵呵,小朱气的差点把自己噎死。他现在是听得懂这些弦外之音的,但实在欠打,他的意思很简单,人人都有份内之事。

不是我份内的事情,为什么我要记着呢?小朱其实也就是想找找心理平衡。

他作为皇上,忘了驻外使节,虽说不太对,但如果下面的大臣也忘记的话,那不就找到‘知音’了嘛!

可偏偏温体仁回答的模棱两可。小朱这个气啊!就别提七窍生烟了,连下面都跟着抗议,一歪身子就先放个屁出来。

现在的食物肉类很少,所以屁味不是很臭,加上厚厚的朝服,手边地香囊。

放屁只要没响,一般不会被人察觉。

“周先生,您是分管礼部的,您说说吧!”小朱这个问话。其实是在报复温体仁,你温体仁不是说什么不是你份内之事吗?

你不是想推卸责任吗?好,现在朕当着你的面去质问周延儒。摆明告诉大家,看见没有,温体仁这甩黑锅呢!

你们可都团结起来,一起抗住了啊!

“回,回禀皇上!”周延儒很潇洒地躬身施礼。

“臣虽不敢僭越行事,但臣亦知,为人臣者,替主上分忧解难,乃是大道!戴羲一事,臣分管礼部,而竟忘怀,实在臣之罪也!”

“戴羲一事,臣等亦有罪,竟牵连吾皇受,实在惶恐难安!臣等祈请致休,以平天下之怒!”果然,周延儒勇背黑锅的情怀,叫大家都很感动,于是,一群人一起深鞠躬,共同把这事儿给分担了。

小朱赶紧侧了一下身子,好家伙,这么老些人冲他鞠躬,怎么看着就跟遗体告别似的?

未免有些晦气。他侧过身子后,斜眼看了看温体仁,见‘仁兄’脸色平静的安然不动,倒也心生佩服。

“算啦,朕琢磨呀,这些年国事繁重,偶尔忘了一两个人名,还是可以原谅的嘛!”

“臣等多谢吾皇!”—小朱这话也是有深意的,等于由皇上做主为整个官场做了开脱,理由很简单,我们没忘记曾派了使臣的事儿,我们忘记的是戴羲地名字,仅仅是名字而不是人!

接下来的几天,已经商量好攻守同盟地一干君臣,就开始琢磨善后事宜了,另外也捎带脚讨论了责任问题。

广大学子的要求是‘引咎辞职’!要说,如果借着这事儿,叫温体仁这样的内阁大臣引咎辞职,并由此将‘不作为,就下岗’这个制度给定为成法,原本也是不错的考虑。

但是,身为皇上的小朱阁下,最终明智的给公开回绝了。因为国家刚刚又把国库给打光了,四方战事,南北通衢,样样都是高投资的项目。

不但国库光了,连皇商那边都借光了。皇商身后,可是各大商会,各大商会的背后,是整个官场,为了支援国家玩命,大家都把家底花出去不少。

换来的,是皇家送过来的诏书。国债诏书。这是崇祯皇帝小朱发布地第二份认债诏书,第一份是刚刚登基的天启七年,在发放过节费的同时,还约定了一个补发拖欠工资的承诺。

这十多年来,小朱还真就把欠款全补发下去了。所以小朱地信用非常好。

既然国家有了高等级的信用指数,那为了战争而发放的战争国债,以‘转投国债’地模式偿还,也就顺利了很多。

国家不用现金偿还债务,这当然算是好事儿。但别忘记,再怎么方式偿还,他也是负债。

在这种负债经营的情况下,小朱,是非常需要温体仁这个理财大师来继续辅政的。

不仅是皇帝,国家和民族也同样需要。但很遗憾!不论是小朱还是温体仁,大家心里都非常明白,温体仁就是再好,也到了讨论退休的时候了。

因为第一届内阁的任职周期。是七年。温体仁即便名声不这么差劲,也不可能,不应该,不能够超过这个任职期限。

否则,对国家、对皇上,对温体仁都不是好事儿。这其实也解释了,温体仁为什么非要推卸责任。

因为温体仁知道自己的仕途最多就干完这届了。既然怎么都要走,何必非要背着一个罪名下台呢?

眼下地**,矛头指向很明确,就是要温体仁下台。嘿嘿。温体仁的性格,本来就有缺陷,面对这么个情况,您说说,他能不推卸责任嘛!

温体仁拒绝辞呈的唯一目的,就是希望跟皇上表明一个观点:我温体仁离开首辅之位,是急流勇退,是礼让贤能。

而不是什么劳什子的引咎辞职。好了,分析完所有当事人的心理状态了,该看看咱们的小朱是个什么应对了。

小朱倒也仗义。先是下达一份罪己诏,贴在国子监的门前。明确承认,把一个驻外使节给忘记了,确实太不地道,请大家伙原谅。

然后在小朱的强令下,所有的人,除了温体仁之外,都上表求罪,大大小小地道歉文告,把国子监门前都给贴满了。

由此也可以看出,小朱现在的威望是确实高了。他想保护温体仁,众大臣至少在明面上,不敢反对。

诸位大员都出面道歉,使得诸地学子的言论中。也就少了许多的戾气,但要求温体仁辞职的声音,依然存在。

在这种背景下。不能用正常人揣度的温体仁,忽然单独求见了皇帝陛下。

“皇上,戴羲一事,臣无责。但臣为首辅,已近七年,臣自问,治国理政,不敢比管乐,却绝不让萧曹。然话虽如此,臣也不敢滞位不去。况且,如今学子群情激昂,如吾皇公开明旨,准臣满届七年,致休返乡!然后容臣再想出几个应对良策,双管齐下,自可安天下之口!”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