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张让拿找来了刷子,牛弘把自己的私印粘上印泥,朝天平放在案台上。再把张昶造出来的新纸张平放印章上,用刷子一刷。纸上就有了印文。
“这印刷术呀,最初就是用毛刷印文而来的”。牛弘说道。
张昶在文化方面脑筋动的很快,马上想到用木头把书刻成大印,就能大量的刷出书来了。
牛弘还说,小彖与隶书刻起来较慢,草书就更慢了。书局要大量印书,就需要一种新的字体。就把仿宋体的字体结构和笔划特征告诉张昶,要他在大量印书时用这种新字体。
张昶觉得这种新字体缺少文化的神韵,但考虑到效率,也能接受。
参加两会的儒学者、工匠和方士在参观中感受帝国的变化。象刘氏摆钟这种复杂机关他们以前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听了刘洪的介绍,他们隐约感觉到帝国正站在一个既将突变的门槛上,一个新的世界似隐似现。
儒学者们既兴奋,也紧张,甚至有点害怕。兴奋的是,他们意识到这种变化能改变帝国,改变他们的生活。紧张害怕的是,新的学科必将兴起,儒学的崇高地位不可避免地受到挑战,害怕自己跟不上这种变化而被淘汰出局。
工匠们则意识到自己施展才华的机会来了,整个工匠群体的社会地位会提高。
方士们还有点迷惑,据组织会议的一些人透露,天子要他们建立帝国的基础化学。他们不知道化学是什么学问。他们的祖辈都是靠炼虎狼药接近天子的。而这次天子肯定不会请他们炼丹,因为年前帝国就下诏,禁止含水银的丹药内服。
在参观皇家劝农庄时,他们亲眼目睹了原来庄园里的牧场可以办得这么大。听了庄主的介绍后,他们对猪圈里那些三百多斤,大的甚至有四百斤的猪只喂养了半年有点难以信置。按他们的常识,喂养这么大的猪需要一年半时间。后来问在洛阳的熟人,劝农庄里这个牧场是半年前才完工开始喂猪的,他们才确信蝗虫确实是一种超级猪饲料。
一些儒学者本身就是豪族子弟,他们想回去在自己庄园里办个牧场。想向周赢买些蝗虫回去时,周赢告诉他们,二十多万石蝗虫几乎在近三个月内让京都附近的豪族买光了。劝农庄里这点蝗虫只够牧场自用,没有多余的了。
第二天,两会就就进入实质xìng的研讨和交流,会议被安排在原参议胡广的府第。
胡家搬走后,买主还没有搬进去。太傅令人找到买主,洽谈租用场地一事,当宅第的新主人河东卫家得知是用于开帝国两会时,不仅不要钱,还安排四十个下人随会伺侯。
小门小户往往眼睛盯着钱,而大门豪族更注重名。只要有了名,就能更容易地赚更多的钱。
两个会议分别在宅第的前半区和后半区举行。前半区是厅堂回廊房舍一类的建筑,后半区是围绕后花园的卧房区。儒学者研讨会无论是组织者品秩还是与会者社会地位,是工匠方士会议无法比拟的,不用说,他们有优先挑选权。出来混都是有潜规则的,古今皆然。儒学研讨会选了后半区,使得他们的会议形式显得很箫洒,攸闲,有点象现代豪门的派对。
除了正式的参会代表外,洛阳太学的一些太学生也自愿参与这一盛事。他们提供一些文书方面的服务,找机会向代表请教各类疑问,甚至参与会议的讨论。
牛弘上午参加工匠方士会议。牛弘先向工匠了解帝国冶铁方面的现状与最新进展。工匠们七嘴八舌,作了汇报,还重点讲了风箱这一鼓风技术给冶铁带来了变化。一些帝国官营的大型冶铁作坊都用了水力驱动风箱鼓风,同样的冶铁炉,每天的出铁量可以提高七成左右。而且出来的铁品质好,杂质大大减少。这使得后期的炒铁炼钢有所简化,降低了钢的成本。浇注铁件时成品率也大大提高。
牛弘对冶铁工匠大加赞赏。尽管风箱技术是帝国下旨强推的,但他们不仅接受了这一项技术,还充分挖掘技术潜力,推动冶铁技术的进步。
乘帝国的冶铁工匠们在场,牛弘要推广一项在现阶段就能上马的新冶铁技术。
牛弘说,煤用于冶铁,是一项大的技术进步。但有个最大的缺点,就是煤中的磺(硫)大部份进入铁水中,使铁变得很脆。把这类铁炒炼优质钢劳神费力,成本很高。
要把煤先烧成焦炭,再用焦炭冶铁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怎样把煤烧成焦炭?是不是与木头烧炭一样的?”有工匠问。
“是的”,牛弘答道,“基本形式是一样的,但也有不一样的地方”。
牛弘接着说:“煤里面有很多宝贝,你们用煤直接冶铁把这些宝贝白白地烧掉了,炼出来的铁还脆。用煤烧焦炭过程中,要把烧出来的气体用管子接出来,冷凝回收。变成煤焦油。煤焦油里有很多宝贝,要把煤焦油里的宝贝炼出来就要用到帝国的方士了”。
这一下,帝国的方士们似乎明白过来了。原来天子让他们来开会真的不是让他们来炼丹的,而是从煤里面炼宝贝的。!!!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