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会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乔布斯有极强的宗教信仰,对印度教、佛教、禅宗等研究甚多,并亲身体历,长年修行,古代精神文化对其一生影响深远。
如他自己所说,他荣耀无数,但是最喜欢的一张封面照,却是1982年在《时代》封面上极简单的一张:他盘腿独坐,身旁只有一杯茶,一盏灯,一台音响。他的自题词如此:这是一个经典时刻;我独自一人,一茶一灯一音响;这就是我,我的全部。
而他的遗言是这样说的:
“作为一个世界500强公司的总裁,我曾经叱咤商界,无往不胜,在别人眼里,我的人生当然是成功的典范。但是除了工作,我的乐趣并不多,到后来,财富于我已经变成一种习惯的事实,正如我肥胖的身体——都是多余的东西。此时此刻,在病床上,我频繁地回忆起我自己的一生,发现曾经让我感到无限得意的所有社会名誉和财富,在即将到来的死亡面前已全部变得暗淡无光,毫无意义了。
“我也在深夜里多次反问自己,如果我生前的一切被死亡重新估价后,已经失去了价值,那么我现在最想要的是什么,即我一生的金钱和名誉都没能给我的是什么?有没有?黑暗中,我看着那些金属检测仪器发出的幽绿的光和吱吱的声响,似乎感到死神的呼吸正向我靠拢。
“现在我明白了,人的一生只要有够用的财富,就该去追求其他与财富无关的,应该更重要的东西,也许是感情,也许是艺术,也许只是一个儿时的梦想。无休止的追求财富只会让人变得贪婪和无趣,变成一个变态的怪物——正如我一生的写照。
“上帝造人时,给我们以丰富的感官,是为了让我们去感受他预设在所有人心底的爱,而不是财富带来的虚幻。我生前赢得的所有财富我都无法带走,能带走的只有灵魂记忆中沉淀下来的纯真的感动以及和物质无关的爱和情感,它们无法否认也不会自己消失,它们才是人生真正的财富。”
又如有很高语言天赋的作家林语堂,在死前清醒地等待那最后一刻来临时,发表了他对于生与死的独到见解。他说:
“生命,这个宝贵的生命太美了,我们恨不得长生不老。但是冷静地说,我们的生命就像风中的残烛,随时都可以熄灭。生死造成平等,贫富贵贱都没有差别。”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即寓示了这个道理。佛教特别重视生死问题,并以解脱生死为其修行目的。
释迦牟尼佛告诉人们,人生有苦,包括: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以及五蕴炽盛等,总称为“八苦”。
学佛者通过对佛法的真实了解与修行,对生命便有了正确的认识,便能勘破生死的阴霾,超越时空的阻隔,坦然面对生死界限。这样,死亡对他们来说,不过是一个新的起点,或是烦恼的解脱。历史上佛门人物表现出的对生命的超脱自在,是任何俗人都难以企及的。
比如中国宋朝的德普禅师,遗世得十分洒脱。有一天,他把徒弟都召集到跟前来,吩咐大家说:“我就要去了,不知道死了以后你们如何祭拜我,也不知道我有没有空来吃,与其到时师徒悬念,不如趁现在还活着的时候,大家先来祭拜一下吧!”弟子们虽然觉得奇怪,却也不敢有违师命,于是大家欢欢喜喜地聚在一起祭拜了一番,谁知道第二天一大早,德普禅师就真的去世了。像这种先祭后死的方式虽然很奇怪,却也不失幽默!
宋朝另一位性空禅师坐水而死的事,也很有传奇性。当时有贼人徐明叛乱,杀伐惨烈,使生灵涂炭。性空禅师十分不忍,明知在劫难逃,还是冒死往见徐明,想感化他,就在吃饭的时候做了一首偈自祭:“劫数既遭离乱,我是快活烈汉;如何正好乘时,请便一刀两段”,因此感化盗贼,解救了大众的灾难。后来禅师年纪大了,就当众宣布要坐在水盆中逐波而化。他人坐在盆中,盆底留下一个洞,口中吹着横笛,在悠扬的笛声中,随波逐流而水化,成就了一段佛门佳话。他留下一首诗说:“坐脱立亡,不若水葬:一省柴火,二省开圹;撒手便行,不妨快畅;谁是知音?船子和尚。”
很多禅师们死的姿态千奇百怪:象丹霞天然禅师策杖而死;隋朝的惠祥法师是手棒着佛经跪化的;唐朝的良价禅师来去自如,要延长七日就延长七日而死;遇安禅师自入棺木三日犹能死而复活;古灵神赞禅师问弟子说:“你们知不知道什么叫做‘无声三昧’’”弟子们答不知道,神赞禅师把嘴巴紧紧一闭就死了。而庞蕴居士一家四口的死法尤具戏剧性:先是女儿灵照抢先坐在父亲的宝座上化逝,庞公只好卧着死;儿子在田里锄地,一听父亲去世了,就丢下锄头立化;庞夫人见他们个个都去了,也拨开石头缝隙,随口留下一偈而去:“坐卧立化未为奇,不及庞婆撒手归;双手拨开无缝石,不留踪迹与人知!”
而后来的先灵派科学,复古了人肉体的再生*技术,并且实现了灵魂的量化,和记忆的再次获得方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基本上已经可以不死,这个时候的人生观念,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言枫的父亲言羽,从小经历了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和同学陈敏的猝死离去之后,经常会想:
人的血液之中,究竟隐藏了什么样的秘密,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那么大的身心差异?
每个人的心跳、呼吸和脉搏不同,受什么影响?
是什么促成了人的心跳、呼吸和脉搏,它们的频率节奏由谁来决定,又能决定人的什么?
为什么人总会感到快乐,幸福,疲惫,沮丧,愤怒,忧伤?这些感情和知觉,是由什么产生的,又能影响什么?
。。。
而所这些困惑,似乎直到他数百年后羽化仙去之时,方才彻底明悟。
有诗为证:
《死魂灵》
唯有肉身的死亡
能回溯生命的源头
让不可逆转的时光
重现昔日的影像
一切皆能量
振动生幻象
现实为虚空
频率生实相
肉身虽凋谢
灵魂未死亡
星光游太虚
无限由思想
。。。
而这首奇怪的诗,正是言枫从父亲言羽留下的九则预言最后的总结中所得,后来也指导影响了诸多先灵派的神话史诗级人物的诞生,比如后来的永生不死者圣.巴拉克。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