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恕被押往洛阳的时候,碰巧清河太守(河北清河)阮武、也就是大名士阮籍的哥哥,也因为犯罪被撤职押送,两个倒霉蛋碰到一块儿,就感叹人生无常。阮武对杜恕说,官场黑暗,我看像你这样的人,不适合做官,干脆潜下心来好好做学问,也许能成个国学大师。杜恕恍然大悟,在被放出来以后,从此埋头做学问,就修身养xìng的问题,写了《体论》八卷、《兴xìng伦》一卷。公元252年,55岁的杜恕在家里静悄悄的走完了他的人生,除了几本书和一些为数不多的遗产,什么都没能留给他的儿子杜预。我们的主人公杜预,就在这种情况下,开始了他的传奇人生。
杜预出生在222年,这一年,孙权被曹魏帝国封为吴王。两年之后,杜预的爷爷杜畿就淹死了。而正在杜预二十七八需要靠着父亲的门第进入仕途的时候,他的爸爸被下了大狱,差点死在里面,还捎带着被贬为庶民,杜预一下子什么都没有了,就和他爷爷杜畿当年一样。
在那个年代,士族失去了做官的权利,就几乎等于死亡,换做一般人,估计早就消沉了,但是杜预却好像不受影响。在父亲被贬以后,继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在知识的海洋里快乐的遨游,和其他官吏的子弟们相比,也就多了一份深沉和恬静。
应该说,杜预之所以能够耐得住寂寞做学问,除了他本人的xìng格以外,和他家族遗留下来的勤学博学的学风是分不开的。杜预的老祖宗杜延年就不仅会做官,知识面也非常广,他曾经写过一本叫《杜延年律章句》的书。这本书是用儒家学说解释汉朝的法律,在同类书中都是经典,被人们称为《小杜律》,可以说,必须儒家学说和法律知识都jīng通的人,才能写出这本书,这么一说起来,杜延年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还是一个优秀的儒学家、法学家。杜延年的一个儿子杜钦,也是当时知名的儒学家,而且对天文地理也有一定研究。杜钦的一个哥哥杜缓和儿子杜业,都担任过太常(祭祀部长),担任这个职位,必备的才能就是jīng通天文地理,所以杜预的老祖宗们,很多人都是多才多艺,杜预的家族,也不仅仅是儒学世家那么简单。
杜预的爷爷杜畿没有什么著作流传下来,也没有听说他在某个学科有什么建树,但是杜畿的三个儿子都以儒学或者玄学知名。杜预的爸爸杜恕我们就不用说了,人家都写出书来了,当然水平不用我们评价;杜预的二叔杜理,虽然21岁的时候就死了,但是对儒家、名家学说非常jīng通,连杜恕都非常佩服他;杜预的三叔杜宽就更厉害了,不仅儒道两学双修,而且还非常博学,临死前,对儒家经典《周礼》、《左传》都做过大量注释,也单独编成了书。
在这种家传学风的熏陶下,没有官做的时间,反而成了杜预积攒能力的难得机会。从小时候一直到年过三十,将近二十年下来,杜预对经济、政治、历法、法律、数学、史学和工程等学科都已经小有研究,当时的人给他起了个“杜武库”的绰号,意思就是夸他博学多才,肚子里的学问就象武器库里的十八般兵器一样,样样都有。
但是,实话实说,在那个年代,光有学问,还是没法进入仕途的。
就在杜预都认为自己一辈子注定要成为著名民间学者的时候,公元257年,也就是杜预35岁的时候,一位叫乐详的老人,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乐详,字文载,他的老家,就是杜预的爷爷杜畿、爸爸杜恕都镇守过的河东郡(山西夏县)。乐详这个时候,已经九十多岁了,也就是说,他跟曹cāo岁数都差不多,让人佩服的是,在曹**了将近四十年的时候,这位老先生还硬挺挺的活着。
像当时中国的很多地方一样,乐详的老家河东郡一带,也非常流行研究《chūn秋》和《左传》,乐详也不例外,而且他从小就开始学习这两本书,而且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已经成为《左传》学界的知名人物。在曹cāo时代初期,乐详听说避难在南郡(湖北江陵)的公车令(皇宫南门jǐng备司令)谢该对《左传》非常jīng通,就在兵荒马乱的时候,冒着随时可能被乱兵所杀的危险,从南阳郡(河南宛城)步行找到谢该求学,在不断学习的rì子里,乐详写成了一本属于自己的书,叫做《左氏乐氏问七十二事》。
学成之后,乐详再次冒着生命危险,又回到了老家河东郡,开始招收学生。当时镇守河东的,正是杜预的爷爷杜畿。可以肯定的是,杜畿虽然没有写过书,但是他也非常好学,在知道乐详回来以后,他立刻请乐详做了自己的文学祭酒(教育总监),让他全权负责教化本郡。于是,河东学风大盛,河东郡的民风,也随着知识的传播,成为礼仪之乡,乐详也因为杜畿的重用,成为全国知名的儒学大师。
曹丕时代,大师乐详被曹丕请到洛阳做了博士(zhōng yāng大学教授)。当时的太学(zhōng yāng大学),在东汉末年的大战之后刚刚建立,很多学者都在战争中被杀,他们的书籍也大都毁于战火,所以选拔上来的十多个博士,绝大多数只是jīng通一两门学问,有的甚至什么学说都不jīng通,连学生都教不了,只是充数而已,唯独乐详诸子百家都了如指掌,而且讲起课来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学生们都喜欢听他的课,从此,乐详一炮打响,成为当时学界公认的顶级大师,之后一路升官加爵,在曹睿时代,成为骑都尉(骑兵指挥官)。
乐详虽然知名度高,但是他只把心思用在做学问上,所以一直到曹芳时代,仍然没有像很多所谓的学者一样成为高官。最后,乐详因为年纪老迈退休,就住在洛阳,但是他的很多亲戚、学生仍然继续追随他,浩浩荡荡的有几千人。
乐详觉得超级充实,也超级知足,他获得了千万国人的一致尊敬,他的学生遍布全国,他让《chūn秋》和《左传》再次发扬光大,他让古人险些失传的学术重新得以传承,当回想起自己一生求学之路的时候,乐详禁不住感慨万千,这个时候,他突然想起了自己的恩人――杜畿。
如果不是杜畿的保护,乐详的家乡也许早已毁于战火,乐详本人更是很可能早已经被乱兵杀掉了;如果不是杜畿一手的提拔,乐详一生钻研的《左传》更不会在河东郡重新流行。没有杜畿,就没有今天的乐详。
乐详突然想起来,自己恩人的嫡长孙杜预,因为杜恕的关系,如今连个爵位都没有,曾经的功臣之后,居然落到今天的境地,想起来,真是让人悲痛万分。于是,乐详给当时的皇帝曹髦写信,说杜畿曾经为国家立过汗马功劳,这么样的一位大功臣,不应该让他的后代失去他好不容易才得来的爵位。
当时实际执政的,自然是司马炎的老爸司马昭而不是曹髦。司马昭上台以后,为了缓和矛盾,巩固、扩大自己的势力,任用了很多过去陪着曹爽一起受打击的官员,杜预知名度这么高的人才,又和司马家族有着三代交情,当然没有什么不可原谅的。司马昭看到乐详的奏折也非常感慨,立刻批准他的建议,在当年,杜预就恢复了爸爸丢掉的丰乐亭侯的爵位,重新成为曹魏帝国的贵族,恢复了他的士族身份。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