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总是认为,荀勖虽然是一个马屁精,但并不表明他是一个没有头脑的马屁精,相反,他非常有治国才能,如果他没有和贾充搞到一起,说不定他的名声会非常好,甚至和他历代的祖先们不相上下。
荀勖反对亲王归国的原因非常切入要害,他认为,已经担任军区司令的亲王,如果要他回到封地,他就没法再守卫国土,可是让他继续担任司令,就要重新把军区之内的市县重新分配给亲王,这样亲王们只顾着自己的那几块封地,哪里有心情顾着守卫军区;对于其它不担任军区司令的亲王们来说,他们可不是一个人拿起皮箱就能走,亲王的家属和所属的机构、官员就都要跟着一起搬家,这可是成千上万人的集体大移动,绝对是劳民伤财;最重要的是,这么大规模的给亲王们的封地去配置军队,在精壮劳力那么紧缺的年代,无疑大大削弱了中央政府的军事力量。
可是司马炎这回是铁了心要把亲王们一律赶走,他让荀勖重新考虑自己说过的话,荀勖一看司马炎这么坚决,当然也不敢继续唱反调,但是,他只是同意亲王分封,却不赞成连大臣们也分封。他给司马炎写信说:“皇上您下令爵爷们都挑选人才,让他们的封地和镇守地一致,确实是高瞻远瞩,至于分封领地给各个大臣,体现出来关系的远近亲疏,也确实是件好事儿。但是,分割旧有的郡县,我仍然怕会搞得人心不安、鸡犬不宁。如果根据实际情况,不得不随时有所改封而不分割地域的话,顶多是郡县之间互换,这还比较靠谱,如果按照五等爵位实际封地,这种制度根本无法长久,如果只是封个名义,这就又成了汉朝时候的郡县乡亭四等侯爵制度。如今亲王分封的大制度已经确立,五等爵位的事情可以以后再慢慢研究。”司马炎看到荀勖的建议以后,觉得他的考虑确实周全,就只确定了亲王分封的制度,至于亲王以外的五等爵位,仍然没有实际的封地,只是享受相应的赋税而已。8月21日,亲王重新分封方案正式颁布。
接下来就是大规模的改封:原扶风王司马亮改封汝南王,兼豫州军区司令,升任镇南大将军,大本营设在晋朝陪都之一的许昌;原琅邪王司马伦改封赵王,镇守黄河以北第一都市——邺城;原勃海王司马辅改封太原王,兼并州军区司令;原东莞王司马伷改封琅邪王,驻防徐州;原汝阴王司马骏改封扶风王,负责镇守雍州;又改封太原王司马颙(拥的二声)为河间王;北海王司马陵改封为任城王;陈王司马斌改封为西河王;汝南王司马柬为南阳王;济南王司马耽改封为中山王;河间王司马威改封为章武王;其他不担任官职的亲王,一律把他们遣返回各自的封国。
司马炎一声令下,各位亲王就得搬家。这些亲王们,说白了尽是些花花公子,平时住惯了繁华的首都,现在要搬到穷乡僻壤的地方上去,个个都恋恋不舍,真是一米一撒泪、一步三回头,有的甚至都是哭着上任的。但是从此以后,这些当初不愿意离开中央的西晋亲王们,却真正的享受到了地方实权,他们开始逐渐带领士兵,又可以自己任命官员。司马炎却非常高兴,他自认为成功的赶走了几乎所有会威胁到低能太子的亲王,可是他却忘了:这些被赶走的亲王们,在他们的盟主兼亲戚——皇帝强势一些的时候,是保护皇帝的利剑,当皇帝弱势、甚至弱智的时候,他们就变成了皇帝的催命符,成为既能控制地方,又能顺理成章的控制中央。
司马炎的这项制度,是对亲王们、尤其是身兼军区司令的亲王们所创造的一种奇特的分封制度,不仅以前从未出现过,在西晋灭亡以后也再没有实行过,可以说是真正的空前绝后。这项制度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这项制度根本不可能持久,因为根本无法做到。
担任军区司令的亲王不是铁打的,他们总会被调职甚至撤职,即使他能够顺顺利利的一直担任军区司令,总有一天会死的,而他们的儿子只能世袭他们的王位,又不可能世袭军区司令,这样一来,就会出现军区司令终身任职或者调动军区司令就要移动封国的情况,我们就可以看出来,看似合理的分封制度经过验证以后,却显然是非常不合理的。然而在司马炎时代,这项制度被严格的执行了下去。
公元277年的分封,和去年扶植杨家党一样,都是为了巩固司马炎自己和太子司马衷的势力,扶植杨家党是为了直接加强司马炎的力量,再次分封是直接削弱皇族其他成员的力量,司马炎对西晋政治格局的又一次大调整,在他强硬的态度下,像上一次一样,又非常干脆利索的完成了。
就在绝大多数亲王们都遵照司马炎的命令,忙着收拾金银细软、翻箱倒柜的时候,齐王府大院却像往常一样安安静静。因为,这次封王归国的名单里,唯独没有司马炎的亲弟弟司马攸。然而,司马攸却仿佛看到了一股巨浪,正在冲他铺天盖地的朝自己打来。因为他非常清楚,大家都走了,只留下自己一个人,这本身就是要专门收拾、重点对待的一种前兆,走了的就是走了,也就不再有风吹雨打,而没有走的自己,将要面对的,恐怕将是前所未有的滔天巨浪。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