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82年1月1日,洛阳南郊。
为了庆祝自己一统河山的伟业,司马炎选择在这一天祭拜天神。
盛大的祭祀典礼之后,司马炎还沉浸在无比的喜悦之中,他兴冲冲的问一位随行的大臣:“爱卿啊,你认为我可以比汉朝的哪些皇帝啊?”那个大臣冷冷的说:“您可以比得上东汉王朝的桓帝、灵帝。”
要知道,东汉王朝的桓帝、灵帝时期是东汉政治最为黑暗的时代,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才在灵帝时候爆发了黄巾起义,灵帝死后,董卓进京,东汉王朝因此名存实亡,所以说,桓帝和灵帝实在是埋下东汉灭亡隐患的罪魁祸首。司马炎认为自己一统天下,好歹也应该比得上秦始皇、汉高祖这类的开国皇帝,没想到是这种评价,不禁吃惊的问:“怎么会糟糕到这种程度啊!?”
那位大臣慢悠悠的说:“汉惠帝和汉灵帝的时候,买官卖官虽然厉害,但钱到底是流入的是国家的金库,可是皇上您现在卖官的钱流入的都是权贵的口袋,从这一点上来说,您恐怕还不如汉桓帝和汉灵帝。”司马炎被这个大臣一句话顶的没了辄,只好自己找了个台阶下:“桓帝和灵帝的时候,没有人敢对皇帝这么说话,我有你这么一位敢说真话的好大臣,证明我还是比他们强啊!”
我不禁为司马炎的好脾气而感动,因为中国历代皇帝,真是没有几个像他这样的好脾气,但我更认为,敢这么抽打皇帝脸面的大臣,更值得着重给大家介绍一下。
他就是刘毅。
刘毅,字仲雄,东莱郡掖县人(山东东莱)。他是东汉皇族后裔,祖先是城阳王刘章。刘毅的父亲刘喈,曾经在曹操的丞相府当过差。刘毅自幼就十分孝顺,为人耿直严厉,好当面儿指出人们的缺点、不留情面,所以对这样一个人,不管是大官还是贵族,都对他很敬畏。
刘毅后来搬家到了平阳,当时的平阳太守(陕西临汾)杜恕、也就是西晋名臣杜预的老爸,也是个特别有棱有角的人,看着同样有棱有角的刘毅自然十分对眼,虽然刘毅没打算出山,但还是被杜恕软硬兼施的硬拉过来当了自己的功曹(人事部长)。刘毅一上任,可不管自己的官儿小,对郡里各级违法乱纪的官员穷追猛打,一下子就让一百多人丢了官,这在当时官官相护的年代,简直是独家新闻,刘毅活阎王的名声,一下子震惊了全州。当时官场里还专门为刘毅编了个顺口溜,叫做:“但闻刘功曹,不闻杜府君”,意思就是刘毅太厉害了,地球人都知道,他的名声都盖过长官杜恕了。
司马昭时代,刘毅被本郡推举为孝廉,之后被朝廷聘为首都军区司令徐不过帐下的都官从事(首都军区大监察长),刘毅六亲不认的行事风格,再一次震惊了首都内外,一时间违法乱纪的权贵们,都不敢乱来,深怕惹着了这位活阎王而被处罚。
不久,刘毅向中央弹劾河南尹(首都市长)违法乱纪,要求给与惩处。这河南尹,那可是天下第一市的长官,从来都是皇帝的亲信担任,背景和前途比刺史也不次。这下,刘毅可得罪人了,最后弄的他的顶头上司,也就是司隶校尉(首都军区司令)徐不过都出了面,明确告诫刘毅停止上告,还警告他说:“好狗不能光惦记着捕猎,小心背后还有老鼠盯着想咬你呢!”刘毅听完以后说:“既能捕猎,又能逮耗子,这才是好狗呢!”说完,转身就走。
愤愤不平的刘毅,对这种公然的官官相护十分鄙视,他决定辞职。
刘毅这样的行事风格,当然遭到了大多数官员的敌视和憎恨,但也有一些比较正直的官员,从内心里同情刘毅,当时和刘毅一样由平阳步入仕途、已经是军区司令级别的王基,给朝廷写信推荐刘毅,赞扬他是个堂堂正正的君子,大题特提了刘毅在平阳担任监查官时秉公执法、不畏权贵的可贵精神,建议朝廷要考虑一下刘毅的前途。
有了王基的支持,刘毅又得到了中央的重视。不久,一贯以正直著称的太常(祭祀部长)郑袤相中了刘毅,想请他到太常辖下的博士(中央大学教授),司马昭也想要请他来给自己当秘书,可是倔强的刘毅厌恶腐败的官场,借口自己有病,在家歇了一年有余,就是不出来做官。司马昭一看刘毅不给面子,以为他忠于曹魏皇室、不肯为自己效力,就想找刘毅的麻烦,刘毅一看小命可能不保,也就没敢再倔下去,赶紧就去应聘。
西晋建立后,公正严明、办事稳妥的刘毅得到了司马炎的欣赏。新建立的王朝当然要有一批勤劳肯干的官员,所以这样业务能手的代表人物刘毅得以步步高升,在西晋开国的第二年,他就成为散骑常侍(皇帝骑马侍从官)、国子祭酒(中央大学校长),后来更是升到了太仆(交通部长)、尚书(国务院部长)。
刘毅的工作能力虽然没的说,但是他不留情面的行事风格遭到了权贵们的憎恨,最终被别人找了个借口狠狠告了一状,司马炎也觉得重用刘毅太得罪人,就把他免职了。
刘毅第二次失业了。
然而刘毅并没有就此消失,因为正直的人总是会得到帮助,也总是会让人良心发现。
刘毅走了以后,司马炎也渐渐明白了过来,一个国家想要兴旺,就不能缺少刘毅这样的人。所以在沉寂了几年之后,已经白发苍苍的刘毅就又被司马炎召来担任了他曾经担任过的散骑常侍,并且很快就担任了曾经劝他当条好狗的徐不过所担任的职位——司隶校尉(首都军区司令)。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