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代官场倾轧的序幕
公元六一八年的农历五月十四日,虽然天下还有王世充、刘武周、薛举、李密、窦建德、杜伏威、李轨等多家势力强大的反王,隋朝佞臣宇文化及还在率领数十万大军称霸一方,刚从太原进入长安不久的李渊依然接受了傀儡隋恭帝的所谓“禅让”,登了皇帝的宝座,史称唐高祖。唐高祖登基后立即宣布改元武德,这一年就成了武德元年。大唐三百年的基业就此开创,三百年的官场倾轧也从此正式拉开了帷幕。
半个月后,即武德元年的六月一日,唐高祖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公布了朝廷主要高级官员的任命,唐王朝的第一批将要为了权位和荣宠而争来夺去的人,各自站到了起跑点。
第一高官——尚令由唐高祖的二儿子李世民出任。唐高祖一直有任人唯亲的倾向,所重用的人不是亲属就是关系比较近密者,尚令是本次任命中级别最高的职位,给自己的儿子当然是放心。而且李世民确实也已在李唐建立过程立有大功,任次高位也能服众。但这个时候,野心勃勃的李世民不会因为获得了这个当朝第一高官而兴奋,因为在本次任命中,没有出现他大哥李建成的名字。李建成原本就是李渊做唐王时的世子,截至目前,他的功劳暂时比李世民要显赫,在攻打长安时功劳也最大。这次他没有出朝任职,谁都知道意味着什么。果然,几天后李建成被立为皇太子。这对已经野心勃勃要君临天下的李世民来说,在通向皇帝宝座的道路矗立起了一道极难逾越的障碍②,也为日后李世民清除李建成埋下伏笔。
除了李世民之外,裴寂就是第一号的权臣了,他被任命为右仆射、知政事,成为首席宰相。裴寂是唐高祖晋阳起兵时的开国元勋,而且是唐高祖的心腹故旧,在起兵之前就早已关系密切。唐高祖起兵后,裴寂立即筹集了9万斛米、5万段杂彩、40万领铠甲以供军用,同时也没忘进献宫女500人。唐高祖打进长安之后,暂时拥立了一个傀儡杨侑为帝――隋恭帝,找个名目站稳脚跟,后来目的达到之后,又是裴寂积极谋划和反复斡旋,促成了唐高祖“受禅”,堂而皇之地成了天子。可以说,在李唐建立的过程中,裴寂建立了别人所不能企及的重大勋业,甚至可以说,是起到了汉之萧何的作用③。所以唐高祖登基后对裴寂说:“我能有今天,多亏了你啊!”现在王朝建立,分封功臣,唐高祖效法刘邦封萧何,把裴寂列位第一功臣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职位仅次于裴寂的是刘文静,他出任纳言一职,也是宰相。刘文静是晋阳起兵事件的首谋和策划者,非常有智谋,被成为“时人之冠”。刘文静的名字听起来很内敛,但本人却很不文静。《旧唐》说他“伟姿仪,有器干”,而且此人自恃有才,个性张扬,不易忍受委屈。他原本是隋朝的晋阳县令,因为他的亲戚李密造反而受到牵连,被抓进晋阳监狱。李世民去监狱探望看,他就趁机向李世民建议兴起义兵、乘虚进攻长安、初定天下。等到李世民把他营救出狱,真的准备起兵的时候,刘文静又参与谋划,又杀掉隋炀帝安插在唐高祖身边的耳目,促成了唐高祖的起义。进军长安之前,他又提出了极为高明的外联突厥、解除后顾之忧的军事和外交战略,深得唐高祖赞赏。至于该战略的实施,更是刘文静亲自出使突厥,出色完成了这一任务。所以,大唐开国,刘文静功不可没,他本人更是自认为是大唐第一功臣。但是在分封官爵的时候,他只排在了外臣的第二位,他就觉得愤愤不平。这就为后来的官场喋血留下了引子。
萧瑀和唐高祖的“堂大舅哥”窦威,同时担任内史令。窦威淡泊名利,这里就不介绍了,说说萧瑀。萧瑀本是南北朝时梁朝皇帝梁高祖的儿子,他姐姐是隋炀帝的皇后萧氏。梁朝灭亡后在隋朝做到内史侍郎、民部尚。李渊攻下长安之后,写信招降他,他就带着一个郡投到了李渊的帐下。萧瑀能言善辩、性情刚直骨鲠,得理不饶人,也不善与人相处。
以的职位都是宰相唐朝的宰相制度有点“集体领导”的民主意味,纳言后来改称侍中,内史令改称中令,依然是宰相级别。
李纲出任礼部尚。李纲是元老级的大臣了,隋朝的时候就因为德高望重,成为文帝太子杨勇的洗马。这个人个性刚直,当初在杨勇身边,李纲即“非东宫得言者”。李渊进入长安以后,李纲前来拜见,李渊非常高兴!因为当时他根基未稳,当然愿意拿李纲这样有声望的人装点门面。现在加封为礼部尚,一是表示奖赏,而是量才施用,继续装点门面。不久李建成被立为太子,李纲又兼任太子詹事,教导太子。
陈叔达出任黄门侍郎。陈叔达的出身和述的萧瑀比较相似,他是南北朝时南陈宣帝的儿子,在南陈时曾被封为义阳王。陈灭亡后,他在隋朝一个偏僻的地方担任个小小的通守。李渊进攻这个地方的时候,因为欣赏陈叔达的才学,决定先礼后兵。李建成自告奋勇,匹马到城下去说降陈叔达,结果被陈叔达大骂一通,还让士兵放箭,李建成只好抱头窜回,气得咬牙切齿,促劝父亲赶快攻城。城破之后,李建成率先冲到通守府,把陈叔达抓了起来,请求唐高祖下令将陈叔达斩首,以解先前诟骂箭射之恨。面对死亡的陈叔达神色恬然,立而不跪。李建成刚想去踹他两脚,让李世民止住了。李世民来到父亲身边,附耳说道:“叔达为官清明,为人正直又有才学。目下我军正是用人之际,请父帅以礼感化之。”李渊点点头,走过去亲手为陈叔达解去绑绳,以礼相待。陈叔达深感李渊的真诚,表示愿意归顺。李渊马安排他和温大雅一块同掌军中机要。这个人虽然对名利不太心,但他以后的的几次发言在政局变动中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屈突通出任兵部尚,仍兼任李世民的行军元帅长史。屈突通的年龄比唐高祖还要大不少,都快是李世民爷爷辈的人了。他原本是隋朝大将,在李世民从太原进军长安时,被唐军逼得山穷水尽而被俘。后来他在李世民手下听命,很听话而且很得信任。
唐高祖这次还任命了自己的堂侄李瑗为刑部侍郎,这个李瑗也在唐高祖夺取天下的过程中立有战功,而且和李建成的关系较好;唐高祖的堂弟李孝恭被封为光禄大夫,他是宗室中战功仅次于李世民的重量级级将领,也和李建成关系比较好。除他俩之外,李氏家族还有两个值得一提的人物,他们在李世民建功立业的过程中都发挥了作用:一个是唐高祖的堂弟李神通,晋阳起兵之后他也在长安附近起兵响应,功劳较大,拜右翊卫大将军,封永康王;另一个就是唐高祖的堂侄李道宗,被封为略阳郡公,他从十七岁就跟随李世民征战。到后来李世民和李建成争斗的时候,皇族中能在史中查到的只有这两个人支持李世民。
六七天之后,唐高祖立世子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齐公李元吉为齐王,唐高祖的堂弟李神通为永康王。
这样,李唐三百年官场倾轧悲喜剧的大幕正式拉开了。
李建成其实不像《旧唐》、《新唐》写得那么不堪。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事变取得政权之后,曾因惧怕后世的评价强令史官篡改历史,把唐高祖、李建成、裴寂的功劳都尽量抹杀,尤其是对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劣迹”,故意突出夸张描述,甚至编造。其实李建成还是很有zengzi和军事才能的,而且颇得宗室和朝中大臣之心。见著名唐史专家黄永年所著《六至九世纪中国zengzi史》第四章。
②《旧唐&13;杜如晦传》记载,在唐军攻占长安之后,征讨薛仁杲之前,就是李世民刚被任命为中令之后,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朝廷要把李世民属下的兵曹参军杜如晦调任陕州总管府长史,“记室房玄龄曰:‘府僚去者虽多,盖不足惜。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若大王守籓端拱,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莫可。’太宗大惊曰:‘尔不言,几失此人矣!’遂奏为府属。”这是史白纸黑字对李世民登基野心的第一次记载,可知李世民的野心应当产生得比这还要早。其实,从太原起义的旧臣很多都和李世民有较深的交往,也可以推测李世民从起兵开始就有意拉拢人,培植自己的势力。
③此处采纳了黄永年《唐史十二讲》的第一讲的观点。
二、裴寂和刘文静的矛盾
大唐刚刚建立,天下远未平定,高官之间的矛盾就产生了。这些矛盾中,最惹眼的是外臣中第二高官刘文静和第一高官裴寂之间的矛盾。
刘文静和裴寂其实早就相识,刘文静做晋阳令的时候,裴寂是隋朝晋阳行宫的宫监,两个人生活在同一座小城而且都不是等闲之辈,一来二去地就交了朋。一天晚,二人谈天说地到很晚。裴寂远远望着城的烽火,仰天长叹一声说:“我地位卑贱,家里又穷,在这兵荒马乱之世,何时才能出头啊?”刘文静笑着说:“世道本来变化无常,你的情况不足为怪。再说了,你我二人有这样的交情,一起相处得痛快,还考虑那些干什么?”当夜抵足而眠。后来,二人都怂恿李渊起兵,而且从李渊起兵到进攻长安的过程中,两个人的关系依然保持得不错,一个是唐高祖的左膀,一个是唐高祖的右臂,同舟共济协助唐军挺进关中。
刘文静确实为大唐的建国立了不世之功,但他毕竟是李世民的人,是通过李世民才接触唐高祖而参加晋阳起步的;而裴寂是唐高祖的密,所以和唐高祖的关系就比刘文静亲密。加唐高祖本来就有任人唯亲的特点,所以在即皇帝位之后,给裴寂的官位和封赏要高于刘文静。其实,即使抛开唐高祖任人唯亲的特点,这样做也有合理的地方:当时天下远未平定,皇帝还离不了“准萧何”这样的智囊,裴寂和他关系亲密、值得信任,是理所当然的人选。而且,放一个这样德高望重又易于控制的人在众大臣之,也比较安全。刘文静虽然非常聪明,智慧谋略超过裴寂,但他性格外露张扬,不容易控制,不适合放走二把手的位置。综所述,刘文静位在裴寂之下,几乎是必然的结果。
但是刘文静觉得难以接受。他自视甚高,且在人际关系方面又不太成熟,他坚决地认为自己功绩在裴寂之,现在位在裴寂之下,这样的职位安排不合理,是赏罚不公,心理难以平衡。他有是一个把心情写在脸的人,难免露出怏怏不乐、愤愤不平的情绪。此时,在政治战略和军事方面都是天才的刘文静,竟然不明白自己流露出针对裴寂的不满,就是对唐高祖的安排表示不满,就是对唐高祖有意见!唐高祖肯定就不高兴。
接下来的事,更是让刘文静受刺激:裴寂在朝廷异常得宠,唐高祖不仅赏赐给他无数服玩宝物,还时常赐御膳给他食用。称呼裴寂的时候,从来不叫名字而叫“裴监”裴监是对裴寂当年的晋阳宫监职位的尊称,唐高祖用贫贱之交时的称呼来称呼裴寂,亲切程度谁都可以感觉到。更有甚者,每当高祖朝,一定会让裴寂和自己同榻而坐;退朝以后,还总叫裴寂一起进宫闲聊或谈事;朝中的事务,唐高祖对对裴寂从来都是言听计从。刘文静看到这些,更难以接受,每次看到裴寂得宠的情形和大臣们对裴寂的羡慕表情,心里就酸得受不了。
一天,刘文静终于向唐高祖奏:“陛下君临天下,各官一律都是臣子,在陛下这里都应称呼名字;而且皇帝的地位应该无比尊严的,皇帝的宝座是不能让臣子坐的。现在您的做法使贵贱失序,不是国家长治久安之道。”刘文静这番话,明显是冲着裴寂所享受的“裴监”称呼,和朝时与皇帝同榻而坐的殊荣来的,其目的是让唐高祖结束这种做法,不再那样宠着裴寂。唐高祖是何等样人,一下子就明白了刘文静在想什么,更何况,最近他也应该能够通过自己安插在朝野的耳目,了解到了刘文静的言行。唐高宗心里虽然有些不高兴,但没有发作,他回答:“历史,汉光武帝与严子陵一起睡觉,严子陵把脚伸到汉光武帝的肚子,还成了千古美谈。今天,诸位大臣都是我的旧同僚,而且德高望重,这样的交情怎能忘了?此事您不必疑虑!”对于唐高祖的这种反应,刘文静肯定更加不满,又无可奈何。
李世民和刘文静的关系非常密切,他在裴寂和刘文静的矛盾方面,持什么样的态度,史难以找到记载。他固然会同情和支持刘文静,但对刘文静的言行可能是听之任之,没有加以劝止;或者是他劝止了,但刘文静这头倔驴不听。至于裴寂,李世民和他的关系虽然谈不好,但表面仍是很尊重的,一方面自是顾着父皇的面子,另一方面,也说明李世民待人处世老练,也有教养,而且城府也深得多。
这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另一支军事力量的首领薛举,率军进攻唐的领地泾州。高祖任命秦王李世民为元帅,统帅八路总管的军队去抵御。刘文静被任命为李世民的元帅府长史,随同李世民出征薛举。刘文静离开京师,眼不见裴寂,心中自然能少烦一些,裴刘的矛盾暂时得到了一点缓冲。
作者按:
象唐高祖把裴寂放在刘文静之的做法,作为臣子是应该理解的:抛开裴寂有功不说,即使裴寂无功,也有必要把他放在“二把手”的位置,因为这样做对“一把手”最安全。当臣子的都需要从心理完全接受,除非是你不想在这里干了。更何况,裴寂不是没有功劳的,裴寂表面看来做得不多史提及的就更少,那是因为他的很多功绩都归到唐高祖的身了,而且裴寂所有的功劳唐高祖都心中有数。
无论历史还是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做法都比比皆是。一个职业经理人坐到一个大企业的总经理位置之时,通常都是安排一个资历深但能力不强、没有野心的“长者”做二把手;或者扶持一个资历浅、声望低、但听话的人作为“二把手”。总经理通过这个二把手把一些能力强、影响力大、对总经理有可能形成威胁或潜在威胁的人物隔离在一定的距离之外,对他们形成制衡,保证自己宝座的安全。万一经营方面出现重大失误,还可以拿这个二把手当替罪羊,而且这时候杀掉这个才拙而位高的二把手,很容易就能满足下面的不平心理。
有的副总就非常聪明,在一把手位置绝对稳固的时候,他从来都是避免处在二把手的位置:每当自己处在二把手位置时,总要推去一个新的二把手,把他放在自己和总经理之间,形成一个安全的隔离带。如果总经理是个雄猜之主,这种做法更无疑是一个完美的自我保护措施。
刘文静只看到了裴寂风光的一面,真是“只见贼吃肉没见贼挨打”,殊不知裴寂每天也会战战兢兢,伴君如伴虎!他自有他的难言之痛。所以,我们在遇到刘文静这种情况的时候,不要象他那样痴迷于二把手的位子。
三、裴寂谗杀刘文静
当时天下远未平定,还有很多的大仗恶仗要打。在军权方面,唐高祖更新任的还是自己的儿子。大儿子李建成虽然也有不凡的才能,但毕竟已立为太子,不再适合离开都城在外带兵;三儿子李元霸早夭;老四李元吉年纪太轻、且有些纨绔子弟习气,更重要的是领兵经验太少,很难立即担当大任;剩下的就是二儿子李世民,他的军事才能可说是三兄弟中最优秀的,又具备一定的作战经验。所以,此时征战的重任和立功机会难免就落到李世民的身。薛举兴兵进犯泾州之时,李世民理所当然地带兵出征。
大军出发不久,作为宰相之一的内史令窦威去世了,加李世民和刘文静两个宰相级的人物又不在朝中。唐高祖于是任命窦抗兼任纳言窦抗和刚死去的窦威一样,都是唐高祖的“堂大舅哥”,黄门侍郎陈叔达也提升为纳言,做了宰相。
征讨薛举的战争,是唐朝的开国后的第一战。谁也没有想到,这第一战居然是唐军的一场大败,差点关中都不保,真是大不吉利!对于这场战争失败的原因,史的记载是,李世民到了前线之后挖深沟、筑高垒,不急于与对手交战。但李世民在等待战机的过程中病了,只好委托刘文静代为指挥。李世民告诉刘文静“不要轻易出战”,但刘文静贪功心切,还是听了将军殷开山的话,主动出战而导致大败。这一战唐军损失惨重,血流成河。薛举甚至打算乘胜追击进逼长安,推翻唐朝。突然得了重病,才撤军了。
李世民战败回京,唐高祖心中十分焦急气愤,但他没把气没撒在李世民身,而是把刘文静、殷开山免职了,把刘文静以前受封的爵位食邑也剥夺了。有的史家认为,这时不排除李世民他们在玩“丟車保帅”的把戏。他们认为这一仗是李世民指挥失误导致的失败,事后由刘文静主动站出来为领导背了黑锅。因为李世民是刘文静等“秦王派小团体”的头子,李世民要是被撤职降职,倒霉的将是一大片;如果刘文静站出来替李世民承担了责任,只要李世民不倒,刘文静就还有机会。如果史实真的如此,那么刘文静聪明到底是聪明,导致他日后灾祸的确实只是性格方面的缺陷。
在朝廷对刘文静进行削职削封的处理时,裴寂是什么态度,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史未见记载。但可以想像,他应该是高兴的。接下来的几个月,是刘文静最郁闷的一段日子了,眼见得裴寂依然意得志满,而自己却窝囊得做寓公,心中的不平更是与日俱增。好在李世民的地位没有受影响,武德元年的中秋前后,薛举病死,其子薛仁杲gǎ继立老天爷及时要了薛举的命,给了唐王朝喘息的机会。李世民再次率军,征讨薛举的儿子薛仁杲,刘文静也得以第二次随军出征,得到了一次东山再起的机会。
这一次出征,李世民吸取前一战失利的教训,养精蓄锐,坚壁不战,先与敌军对峙六十多天,把敌人的粮食消耗殆尽。于是敌军将士开始下离心,意志涣散,甚至开始有一些部将相继率部投降。李世民一见战机成熟,立即展开攻击,薛仁杲无力应战,部队四散溃逃。十一月,对手薛仁杲见大势已去,被迫出城投降。唐军俘获敌兵万余人,男女百姓五万余口,薛仁杲被押至长安,唐高祖令斩首示众。
这次得胜还朝之后,朝廷自然要论功行赏。李世民在朝廷力挺刘文静,说他在本次征战有大功,唐高祖就把刘文静的爵位封邑都回复了,还任命他担任民部尚后来的户部尚,相当于财政部长、兼领陕东道行台左仆射。但原来的宰相位置――纳言这个职位,刘文静却再没有得到。李世民也受到封赏,受封太尉、陕东道大行台,蒲州及黄河以北各府的兵马都受他指挥。
这段时间里发生的大事,为了以后述事方便,有必要提几句。李密因为败给了王世充,投降唐朝,李密的手下魏征也跟随降了唐,于是唐高祖指令魏征去收服徐世勣。徐世勣就是徐懋功,他权衡之后也决定降唐。这个人比较会做事,他命人登记好所辖郡县的户口、士兵等资料之后,没有直接报朝廷,而是交给李密,再由李密转交给朝廷。这样既照顾了旧主的面子,还实现了归顺唐朝的目标。唐高祖听后感叹道:“徐世勣不违背道德,不希求功劳,真是个好臣子呀!”赐他姓李,负责管理虎牢关以东地区,从此徐世勣改名李世勣。这个人确实会做事,武德元年年底的时候李密因叛逃被杀,李世勣又请求唐高祖允许他为李密披麻带孝厚葬李密,说是尽一下对旧主的情意。博得很多时人的好感。罗艺也有意以幽州等地降唐,他的手下温彦博非常赞成,极力促成此事。罗艺降唐后,唐朝诏命温彦博为幽州总管府长史。不久后唐高祖又赐罗艺姓李,且擢升温彦博为中侍郎温彦博是唐高祖所宠信的大臣、《大唐创业起居注》的作者、时任唐朝要职黄门侍郎的温大雅之弟。温大雅、温彦博两兄弟同时供职朝廷而且都是显赫的高官,时人很羡慕。到武德二年,隋朝的弑君佞臣宇文化及死了,他的弟弟宇文士及带领着隋朝旧臣封德彝前来降唐。对于宇文士及,唐高祖在隋朝担任殿中少监的时候就认识,有多人劝说唐高祖起兵反隋,宇文士及就是其中之一。而且现在宇文士及的妹妹是唐高祖后宫中比较得宠的昭仪,因此唐高祖授予宇文士及仪同的官衔。而对于封德彝,因为他是隋朝时出名的佞臣,狠狠地斥责了一番,将他遣返回家。一段时间后,封德彝进献秘策迎合皇,高祖看后觉得不错,又改变了态度,加封封德彝为内史舍人,不久又升迁为内史侍郎。接着,在王世充手下任军职的秦叔宝、程知节程咬金都在阵前突然逃离军阵,前来降唐,高祖让他们到秦王李世民帐下听用,李世民十分看重他们,任命秦叔宝为马军总管,程知节为左三统军。
再回头来说刘文静。虽然经历了失败、免职再复职的波折,脾气倔强的他仍然没有改变自己对待裴寂的方式。朝时,朝臣们讨论朝政,只要裴寂只要一表达看法,刘文静就会和他唱反调,而且是不管裴寂说的对与错,都一概反对,还经常顺便出言羞辱裴寂。于是,两人的隔阂越来越大,不可能再有当年在晋阳小城同榻而卧的那种感情了。
刘文静的这种做法不仅是心胸狭窄的表现,而且也明显有只顾个人私怨而玩忽国家大事的倾向。唐高祖看到眼里肯定很生气,很快产生了对刘文静的不满和厌烦。裴寂本人对刘文静的这种行为也肯定很恼火,但面对刘文静对自己的攻击,却是一忍再忍。他此事的表现让人想起“咬人的狗不叫”这句土话,他在等待机会收拾刘文静。
恰在这时,朝中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可能因为太子李建成的提示,唐高祖意识到李世民小集团的实力已经太大,要进行一些压制了。李世民从晋阳起兵开始,就处心积虑拉拢一些将领,培植自己的私人势力。现在不仅功臣刘文静已经是李世民的私党,朝中高官萧瑀、屈突通也明显和李世民亲近屈突通在李世民征薛仁杲时在帐下听命,被李世民拉拢为私党;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很有才能的人,作为秦王府的属僚,更是忠于李世民。加李世民剿灭薛仁杲有功,威望日隆,势力发展更是迅速。这种形势如果继续下去,极有可能发展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对太子李建成形成不利影响。
唐高祖开始有意识地把李世民手下的一些精英人物调离秦王府,到其它地方任职。李世民对朝廷这样的做法很不满,但想不出什么办法来阻止。有一天,朝廷又要把李世民属下的兵曹参军杜如晦调任陕州总管府长史,时任秦王府记室的房玄龄听说了这个消息,急忙去找李世民,说:“我们这里虽然很多人被调走了,但大部分都不足惜。只有杜如晦这个人不同!他才能卓越、智谋深远,是王佐之才!如果您日后只想安安心心地当个亲王,那就用不着留他,但如果您有登大宝、君临天下的志向,非得留住此人不可!”李世民听后大惊:“你怎么不早说?差一点就失去这样的一个人才!”于是编个理由奏,把杜如晦留在了府中。这时候唐高祖也不会想把事情弄得太露骨,李世民要留住个别人在秦王府,朝廷还是会允许的。
在接下来的战事中,唐高祖也刻意不再给李世民立功的机会,转而使用其它人。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刘武周勾结突厥,进犯河东今山西一带,唐高祖调用裴寂去抵抗,结果大败,晋州以北城镇失守殆尽;接下来又发生了齐王李元吉弃守太原之事,导致晋州、龙门相继失陷。但唐高祖此时还是坚持任用败军之将裴寂,让他继续镇抚河东,仍不起用李世民。
如果刘文静在zengzi成熟,这时就应当能看出来唐高祖和太子正在削弱李世民,而自己作为李世民的主要党羽,很容易成为被削的对象,这时候就应该加倍地小心谨慎、以免授人以柄。但刘文静不是这样,他不但一点也没有收敛,甚至还愈演愈烈。一次,刘文静与弟弟刘文起一起喝酒,喝多了,不禁发起怨气拔刀砍柱子,大声喊叫:“总有一天,我要砍掉裴寂的脑袋!”正好那时候他家里闹鬼,于是弟弟刘文起找来巫师,在星光下披散着头发、口中衔刀来驱邪。大臣请巫师来做法的事情,在迷信盛行的古代是大忌,是历代皇帝所嫉恨的行为,很容易被扣谋反的帽子。这件事情果然给刘文静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他有个小妾,因为不再受宠爱,就怀恨在心,知道这件事情后她就让自己的哥哥告官府,把刘文静的言行都辗转报给了朝廷,说刘文静要谋反。
唐高祖接到了对刘文静的指控,觉得可以给他套谋反的罪名,借机除掉他。这样一是为了免得他以后再惹自己生气,更重要的是还能削弱李世民小集团的势力。于是他命令裴寂带着萧瑀、李纲去审查此事。我们从高祖居然派裴寂去审查刘文静的案子,就能看明白他是想下狠手了。
刘文静面对裴寂等人的审查,辩解说:“晋阳起兵的时候,我和裴寂职位大致相当。但如今呢?裴寂官居仆射,我的官衔却很一般。想当初我东征西讨,把老母留在京师,风风雨雨无所庇护,代价不可谓不大!后来立下如此的大功,却受到这样不公平的待遇,心中确实有些不满。那天我是因为喝醉了酒,自己控制不住自己,才口出怨言。但仅此而已!要说我有谋反的想法,那肯定是没有的。”
唐高祖看了裴寂呈的审查结果,对群臣说,“听刘文静这番话,显然是要谋反了。”李纲、萧瑀都不同意高祖的意见,说刘文静有情绪是真,但确实是没有谋反的意思。
刘文静是李世民的一条臂膀,所以李世民听说后,也特地赶来替刘文静求情,极力替刘文静开脱。但是唐高祖并不给他这个面子。
裴寂心中恨透了刘文静,他在接到高祖的指令,去审查刘文静案子的时候,就明白皇帝要对刘文静下手了。现在看高祖把谋反的帽子往刘文静脑袋扣,就明白自己该怎么说了,于是他奏说:“众所周知,刘文静的才智谋略在众人之,但他的性情更是粗疏险恶。如今天下未定,留着他必定是后患。”裴寂话中最狠毒的一句就是“今天下未定,留着他必是祸患”,这就是说,既然不能让他满意,就必须杀了他,免得被王世充、窦建德等人得到。这话说到了高祖的内心深处,他既然不能让刘文静满意,就要除掉他,不然刘文静真的到了对手那里,绝对是后患无穷!高祖犹豫了一下,最终采纳了裴寂的意见。
武德二年九月初六,刘文静被处死,家产全部没收入官。史载,刘文静在刑场捶胸顿足:“狡兔死,走狗烹;高鸟逝,良弓藏。果真如此啊!”
刘文静可以说是第一个死于唐朝官场倾轧的高官。这个案子虽然带有残酷和卑鄙的色彩,但这个阴谋的精彩程度、和复杂程度都不是很高,以后的官场,更绝妙的“创意”、更精彩的“剧情”,才真的是层出不穷。
作者按:
这个刘文静真的聪明,也真的糊涂。能把军国大略看那么清楚的一个人,到死都还没有搞明白唐高祖杀他的真正原因,到死也都没有领悟到自己一年多以来的言行是多么的不正确,至少是不明智。唉!真的可悲!
其实,我们看看今天的职场和官场,有着多少个刘文静正在用无谓的言行发泄自己的不满呢?我们在职场经常会遇到不公平的对待,究其原因,可能是你的领导不公正,但更可能是你没有把你所做的充分沟通给领导,也可能是你的关系没有搞到位,也有可能是你低估了别人的能力和功劳。不管怎么样,你都不要学刘文静那样发牢骚,搞对抗,因为那样只能惹得领导反感,至少会觉得你不成熟。同时你的做法也会给别人以口实,甚至有的小人会故意来套你的话,然后再向领导打小报告害你。
所以,当你遇到这样的情况时,摆在你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能你认定你的领导确实是任人唯亲或者有其它严重的人格缺陷,坚决地辞职而去;另一条路就是要接受现实,把你的嘴巴闭起来,也不要把这些东西写在脸,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全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如果领导还是个公正、明白的人,你还是会很快有机会的。
记住,只要你的辞职决定没有真正作出,只要你还在这里一天,就一天不能显示出情绪!
此处采用的是黄永年《唐史十二讲》的第一讲的研究结论。
四、太子、秦王矛盾凸显和群臣的“站队”
李世民果然是个军事天才,真可谓马到成功,仅用半年时间就彻底击垮了刘武周集团,使得刘武周仓皇逃奔突厥,被突厥所杀。这场战争中,李世民显露出了很强的报复心,打下了夏县之后,竟然下令屠城。另外,李世民也从刘武周那里得到了对他一生帮助极大的大将尉迟敬德。武德三年620年五月二十九,李世民从征讨刘武周的前线回到长安。
这一战,基本稳固了李世民在朝中的军事领袖地位,接下来的大仗基本都是李世民率军出征了。
李世民刚到长安休整一个月,七月初一,唐高祖就命令他征讨洛阳王世充。屈突通和宇文士及、秦叔宝、程知节、李世勣、尉迟敬德等随同李世民出征。齐王李元吉也在这支队伍中,估计这是唐高祖派来监视、牵制李世民的;要不就是李建成派来的,因为他和李元吉关系很好。不管是唐高祖还是李建成的主意,派李元吉随军去洛阳都能起到两个作用:一是监视和牵制李世民,二是如果能够凯旋而归,朝廷可以在封赏李世民的同时封赏李元吉,也能继续牵制李世民。不管怎么样,以后李世民每次出征时,朝廷都会安排李元吉作副手,兵权由两兄弟分揽了。
征讨王世充的战争一直持续到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的四月。这一战的战果实在是太辉煌了!李世民不仅灭掉了称霸洛阳多年的王世充军团,而且同时灭掉了远道而来援助王世充的、实力强大的窦建德集团!他们两个是当时天下除唐朝之外最大的两股势力,李世民消灭了这两大军团之后,当时的天下已经没有能与大唐抗争的军事力量了!
武德四年七月初九,凯旋的李世民金盔金甲,身后跟随着李元吉、李世勣、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等二十五员大将,骑兵一万余人、步兵三万多人,高奏凯歌、浩浩荡荡回到长安。在这支队伍里,押送着两个帝王――被俘的王世充和窦建德,和隋朝在洛阳宫的一应器物。李世民一行押送着这些战俘和战利品到太庙去呈献战果,唐高祖下诏大摆筵席,为众将士接风洗尘。这时候,李建成应该会参加所有仪式,虽然表面要显出欢欣鼓舞的样子来,但心里一定是酸溜溜的,同时也忧心忡忡。
当月,唐高祖任命屈突通为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镇守洛阳;任命李道玄为洛州总管,管理洛阳军事。他俩都是李世民的人,估计这一任命是唐高祖接受了李世民的举荐。从此洛阳一带就成了李世民的铁打的地盘。李建成看见李世民把东都洛阳牢牢掌控在手,也不敢怠慢,马盘算自己应该加强哪些地盘。荆湘等南部地区,他的支持者李孝恭那边正在攻城略地,基本情况也还不错,南方没有问题;东部已经“解放”的地区都让李世民控制了;就剩下北方了。李建成赶紧向父皇请命,八月,去安抚北方边境。当时罗艺正在幽州,估计李建成是在这一趟搞定了罗艺,至少是可以和罗艺强化了关系。
十月,因为李世民功劳太大,现有职位不足封赏了,于是唐高祖创造了一个新职位――加封李世民为天策将军,位在亲王之,太子之下,同时兼任司徒三公之中位列第二。还下旨另设天策将军府,设置各级官吏。这个封赏不可谓不高了,但是,这也意味着唐高祖向李世民发出了一个信号:你的位置也就到此为止了,功劳再大也成不了太子。
有意君临天下的李世民,此时当然不满足于唐高祖的安排。他在处理好了洛阳的善后事宜之后,开始在宫城西侧设置文学馆,延揽各地著名的学者加入文学馆,以本官兼任“学士”。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拉拢人才,充实自己的势力。这些学士中,在历史著名的有亲王府属秦王府助理杜如晦、记室机要秘房玄龄和虞世南、文学教育官褚亮、从事中郎天策府参谋长于志宁、宋州总管府户曹宋州军区司令部民事官许敬宗等,共十八人,史称“十八学士”。
此时,本来大家都以为天下无战事了。但没想到由于战后安抚工作没有做好,窦建德的余党刘黑闼又死灰复燃。刚开始,唐高祖只动用了李神通、李世勣等人去镇压,没想到被刘黑闼打得大败。刘黑闼在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几乎把窦建德原来的土地都收复了,重新形成了足以威胁唐王朝的一支强大力量。
这种情况下,李世民受命再跨征鞍,于武德四年十二月出兵征讨刘黑闼,这次出征李元吉还是做他的副手。与以往每次出征还有一点不同的是,这回每到要摘胜利果实的时候,李世民就被叫停:武德五年三月底,秦王李世民与刘黑闼相持已经六十多天后取胜,刘黑闼逃奔匈奴,李世民就准备攻打刘黑闼的旁支势力徐圆朗。这时候唐高祖突然诏令李世民将军队交给齐王元吉统领,自己急速回长安。然后令他再另组队伍去攻打徐圆朗,也是到快最终胜利的时候,接到诏令班师回朝,另派将领继续战事。
同时李建成也打破了太子不将兵的传统,亲自出马的次数增多了,同时为李元吉争取单独率兵的机会。刘黑闼逃到突厥后,再从突厥借兵卷土重来。唐高祖先是下诏命齐王李元吉去山东讨伐刘黑闼,数月没有进展,十二月底,太子李建成带兵和李元吉会合,采用魏征的建议,恩威并施,击败了刘黑闼,并于第二年武德六年正月杀死刘黑闼。这一下李建成又立了一大功,正式向天下昭示了自己不仅文治可以,武功也过硬。这对李世民是一个很好的反击。
在剿灭刘黑闼的过程中,李建成还注意拉拢人心,与罗艺、李瑗等人进一步结交,强化了自己和河北山东大部的封疆大吏、军事将领的关系,于是河北、山东的大部这里的河北山东比现在河北省山东省的范围要大得多基本都成了李建成的势力范围。
到了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天下终于平定了,皇族内部的斗争也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因为对外用兵的机会减少,李世民施展的空间再一次受到压缩。李建成、李元吉想尽办法压制李世民;李世民也展开反击,维持自己的势力。
李建成最重要的支持者是当朝皇帝唐高祖。唐高祖是压根不想更换太子的,两唐所说的高祖多次对李世民许诺立为太子,都是李世民登基以后对历史的篡改②。其次就是李元吉,李建成曾经许诺给李元吉,说自己当皇帝之后会立元吉为皇太弟,死后传位李元吉。所以李元吉尽心尽力地死保李建成。
唐朝的后宫嫔妃中,万贵妃讨厌李世民,当然支持李建成当初李世民打进洛阳宫城之后,高祖闻报非常高兴,特许万贵妃等几人到洛阳挑选隋朝宫女和收取仓库里的珍宝。万贵妃等人到洛阳后就向李世民要宝物并为自己的亲戚求官,李世民却说:“宝物都已经登记在册报朝廷了,官位只应该授予贤德有才能和有功劳的人。”没有答应她们的任何要求,一下子得罪了一批妃嫔。;当时最得宠的张婕妤、尹德妃和李建成关系非常好,是他的坚定支持者。她们不仅自己支持李建成,连她们的娘家都和李世民作对:因为亲王李神通立过大功,又和李世民关系亲密,李世民就赏赐他几十顷田地。恰好这时候张婕妤的父亲也看好了这块土地,就通过女儿向高祖求赐。唐高祖宠爱张婕妤,也不知道这块地已经赏出去了,就下手诏将这些田赐给她父亲。张家来找李神通,出示高祖手敕,要李神通退让,李神通岂肯吐出已经到口的肥肉,死活不愿让出来这块地,说凡事要有个先来后到,自己有秦王的“教令”在先。就这样发生了争执。张婕妤向高祖告状道:“皇敕赐给我父亲的田地,被秦王夺去了给李神通了。”高祖因此发怒,责备李世民说:“难道我的手敕不如你的教令有用吗?”过了段时间,高祖还对丞相裴寂说起了李世民的这件事:“这孩子长期在外掌握重兵,一天到晚和那些读人在一起,已经学坏了。”尹德妃的父亲尹阿鼠也因为女儿受宠而骄横跋扈,秦王府的府属杜如晦经过他的门前,尹阿鼠的几个仆人竟然把杜如晦拽下马揍了一顿,打断了他一根手指,说:“你是什么人,胆敢过我的门前不下马!”杜如晦走了之后,尹阿鼠怕李世民告诉皇,先让尹德妃对皇说:“秦王的亲信欺侮我家人。”高祖又生气地责备李世民说:“我的妃嫔家都受你身边的人欺凌,何况是小老百姓!”李世民反复说明真相,为自己辩解,但高祖已经听不进去了。妃嫔们还在继续进说:“假如皇一旦归天,秦王得了志,我们孤儿寡母恐怕要被他斩尽杀绝!”还说:“东宫太子慈善厚道,应该能好好保全我们。”借此打击李世民。
李唐宗室的成员也大都支持李建成。唐室宗亲在唐高祖时代是很有实力的,因为唐高祖更相信自己的族人,一直采取“强宗室“的政策,不仅享受高官厚禄,而且有的亲王手里还有兵。李建成的为人不错,很注意和宗亲处好关系,又是嫡长子,做太子名正言顺,所以他们大都支持李建成。在唐朝战功仅次于李世民的河间王李孝恭,就和李建成关系密切,在幽州的李瑗也是,后面会提到。
朝中大臣和各地军政长官,有很多人支持李建成。朝中的宰相裴寂是忠于唐高祖的,既然唐高祖不愿换太子,裴寂当然倾向李建成只是他不愿太深地卷入兄弟之争③。封德彝看风使舵,表面亲近李世民,暗里支持李建成。这一件事封德彝在世之时李世民一直不知,还以为这家伙挺支持他哩。直到他死后多年真相才被揭露出来。各地封疆大吏,李建成也拉拢了不少人。幽州大都督庐江王李瑗也是皇族、幽州总管李艺罗艺支持李建成,邢州都督任环和他的弟弟任璨也多年依附建成,益州都督行台尚韦云起、郭行方也是建成的同情支持者。至于到了武德八年、九年,李世民渐失兵权的时候,朝臣和各地都督、刺史很多人墙头草一样的依附太子。此外,山东的许多豪族都是支持建成的。
另外,太子的支持者还有自己的太子府属僚,他们有的是唐高祖委派给太子的辅臣,有的是太子自己笼络来的。有几个人在当时就已经名满天下:韦挺、王珪、魏征、裴矩,其中韦挺是李建成从小玩到大的朋,裴矩作为建成手下的太子左庶子、太子詹事,虽不表现出反对李世民的态度,但这样已经是支持李建成的了。再搭配薛万彻、冯立等京中武将,对建成的实力形成很重要的补充。这些都是有史可查的,其实太子属僚应该远不止这些。
和太子相比,李世民的羽翼相对就逊色多了。李世民虽然有较大势力,尤其是在军中的影响较大,但那些部众毕竟不在长安,而是在洛阳、河南一带,远水难解近渴。他在长安的支持者,朝中大臣里仅有有萧瑀和宇文士及、屈突通等寥寥数人,陈叔达虽然曾经帮助李世民说话,其实并不是从私人党羽角度出发的;宗室中支持李世民的是少数,除了唐高祖的堂弟李神通、堂侄李道宗和已经在征伐刘黑闼时死去的李道玄之外,还没有发现历史记载中有哪位亲王支持李世民。所以李世民的党羽主要是跟随他征战的将领,例如秦叔宝、程知节、张公谨、段志玄、尉迟敬德、侯君集、张亮等。还有忠于他的一些府属臣僚包括房玄龄、杜如晦在内的十八学士,还有他的大舅子长孙无忌、长孙无忌的舅舅高士廉、长孙无忌的叔叔长孙顺德等人。所以李建成曾得意地对李元吉说:“在长安,秦王只是一介匹夫而已,想收拾他很容易。”
对于后宫嫔妃,李世民这时候也知道她们的重要性了。他并不是象史中所刻意描绘的那样不会和后宫搞关系,而是用金银收买了内宫的很多妃子。只不过,他收买的不是张婕妤、尹德妃那样显眼的人物,而是其他一些普通的妃嫔。为此李建成还曾对李元吉说:“秦王李世民已是遍见诸妃,他有钱,能拿出些好东西给她们。”而他的妻子长孙氏更是频频在后宫活动,积极向唐高祖表达孝心,和很多妃嫔搞好关系,尽力弥缝一些人和秦王的关系,目的就是为了得到宫中的帮助。这样,后宫嫔妃中也有支持李世民的,他们虽然没有张婕妤、尹德妃的受宠地位和影响力,但替李世民通风报信、传送宫内情报还是能够做到的。
此处值得一提的是,李靖、李世勣两个军事大才在太子之争中都持中立态度,确实都是善于自保的聪明人,不愿冒这样的风险。
随着太子和秦王两个阵营基本形成,各自站位就绪,太子之争开始进入白热化状态。
秦王府这边,有人劝说李世民动手刺杀李建成,以取得最终的胜利。当时房玄龄在李世民手下任陕东行台考功郎中,仔细分析了双方在长安的实力,觉得不能这样抗争下去,而应该及早采取行动,不然只会失败。但是,狡猾的他没有直接去对李世民说,而是先去说服时任比部郎中的长孙无忌,通过长孙无忌去说服李世民因为举事杀太子是个敏感话题、而且是以疏间亲,他不愿意冒这个险。长孙无忌与李世民从小关系就好,还是李世民的大舅子,密切程度比任何人都高,向李世民说这话最合适。房玄龄对长孙无忌说:“现在太子和秦王的仇怨已结,一旦祸患暗发,不止是秦王府不可收拾,连国家的存亡都成问题。我们要劝秦王仿效周公平定管叔与蔡叔的做法。而且需要抓紧时间!”长孙无忌说:“我早就有这样的想法了,只是不敢说。现在你说的正合我愿。我去说给秦王听听。”于是,长孙无忌进去告诉了李世民。李世民传召房玄龄计议此事,房玄龄催促李世民抓紧行事。房玄龄还把秦王府属杜如晦叫来,一起劝说李世民诛杀李建成与李元吉。李世民可能是担心自己在长安的势力太弱小,成功几率不高,还不如采取陷害太子、让唐高祖废黜太子的把握更大些,就没有同意。
作者按:李靖和李勣都是唐初的军事天才,也都是政治智慧超群,善于自保而得以善终。
其实在职场中,有时候会遇到两个主要领导不和,拉帮结派。这种时候我们最好不要搅和进去,而是学一下李靖和李勣。只要你的业务能力强,他俩在争斗是谁都不会正式招惹你,在他们分出胜负后,不论谁胜出都还是要使用你。甚至有时候你运气好的话,他们两败俱伤,你这第三方倒能得利。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你所付出的代价就是:在他们争斗的过程中不易得到有意提升,在一方胜出之后不会迅猛升。但相对于卷进去那样的风险,这样的代价是值得的。当然,如果你存心想赌一把,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黄永年先生在《论武德贞观时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和斗争》论文中对此有所论述。
②见黄永年先生《论武德贞观时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和斗争》
②此处采用著名学者胡如雷的意见,他论证之后得出的观点:“他裴寂仅仅是唐高祖的心腹,并不是建成、元吉的死党。”
五、走向玄武门
太子建成和李世民各自拥有自己的支持群体之后,都还希望自己的实力能更加强大,所以,挖对方墙角、收买拉拢对方党羽的事情时有发生。
尉迟敬德是李建成、李元吉很想得到的一个人才,因为这个人异常勇猛而且武艺高强,几乎让李元吉佩服到怕的程度了。事情是这样的:李元吉武艺出众,使用马槊少见敌手,所以并不太服尉迟敬德的威名。在洛阳打仗的闲暇时间里,在李世民的安排下,李元吉得到了一次和尉迟敬德比武的机会。李世民让他们把枪头摘下来,只拿木杆来比武,点到为止。尉迟敬德却说自己的枪头要拿掉,齐王元吉的枪头用不着摘。李元吉看尉迟敬德这样自信,大为恼火,跃马持槊杀向敬德,没想到屡刺不中,却被敬德桶了几棒子。接着李世民让尉迟敬德把李元吉的槊夺下来,尉迟敬德答应了,几个回合之后李元吉手中的槊就被敬德夺去了。敬德把槊还给元吉之后,元吉要求再比,敬德还能再夺去,反复多次都是如此,全副武装的李元吉根本奈何不了尉迟敬德。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