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宦海风流(起点)> 第七部 襄州刺史 第四十八章 换将(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部 襄州刺史 第四十八章 换将(上)(2 / 2)

他推荐的第三人,引起了丁晋的注意,这个张归霸,不仅铁保提过,而且解放同样大力推荐,他到底是个什么的人,为什么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他有能力剿匪呢?

丁晋翻阅了张归霸的档案卷宗,这人是个奇人,他的经历既丰富又奇特,张归霸出身官宦世家,他的父亲曾做到新泉军“军使”的显赫高位,虎父无犬子,张归霸天生神力,勇不可挡,十六岁就在长安城中了武举第一名,也就是百姓俗称的武状元。

到了这里,张归霸的人生之路算得上顺风顺水,可是,命运之神不会永远眷顾同一个人,张归霸十七岁在同州折冲府做旅帅的时候,因为一次意气之争,失手打死了自己的上司—一位果毅都尉,这是以下犯上的大罪,虽然朝中有人为他走动关系,张归霸还是被叛了个流刑,发配边疆屯田。

如果老老实实地去屯田,也许凭借家中关系,熬上几年,他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可惜那不是张归霸的性格,听得自己竟然成了“流人”的张归霸,大怒之下,竟然打翻牢兵,越狱而逃。

张归霸一路忘奔,回到了老家襄州,此时,正赶上淮西兵乱,襄州已经失陷,乱世之中,人命如草,张归霸走投无路下,又不想投靠淮西军,最后,一狠心,索性拉起一帮兄弟,跑到山中作起了逍遥自在的土匪山大王。

这样,悠忽几年,张归霸杀官兵、杀叛军、抢富户,势力不断壮大,张大王之名,响彻襄、唐数州,竟然成了方圆五百里内,声名赫赫的强人头子。

后,襄州光复,李刺史奉朝廷之命,收拢亡命,为了显示宽大为怀,特昭告:一切盗匪逃兵,流民刑徒,只要到官署登记,过往之罪既往不咎,但是这份谕命,刚发布时,收到的成效很小。

李刺史无奈,求教贤人,这位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的贤人便指点他道:如能收服张大王,诸事皆善。

于是,李刺史开始了一段求才若渴、三顾山寨的故事,不过要强调的两点是:这个“顾”之人不是李刺史本人,而是他的使者,不过考虑到李刺史千金之体,身份尊贵,派遣代理人踏足险地,也在情理之中;第二点是,张归霸不是诸葛亮,他没有那么大的架子,也不敢有那么大的派头,让使者三顾而几乎三返,非他所愿。

说到底,他只是一个亡命的刑徒,现在若不是李刺史想要利用他治理襄州的乱局,他算什么东西?在这个认识上,张归霸是很清醒的,而之所以让使者三次无功而返,原因只有一个:张归霸愿意归顺或者说投降朝廷,可是手下的人未必个个都愿意,所以,他需要肃清异己。

好在,李刺史在这事情上罕见地很固执,一次又一次失败,还是第三次派出了和平使者,这一次,张归霸已经统一了内部声音,不过不是杀掉那些和自己意见相悖的人,而是发生了分裂,一部分和他打天下的老兄弟各奔东西,继续在襄州山区散布打家劫掠的**火星。

李刺史郑重其事地将张大王请下山,并且为他洗白了过去的罪行,并承诺,如果张归霸立下功勋,将保举他重新为官。

应该说,张归霸的内心还是很渴望获取那种正统意义上的锦绣前程的,也就是出仕当官,这是他自小受到的教育和家庭熏陶的影响,现在,一份宝贵的机会,重新摆在他面前,他自然知道如何选择。

因此,张归霸开始投桃报李,或出谋划策,或亲自带兵作战,将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帮助李刺史治理混乱的社会秩序上,并且取得了极大的成果。据后面的统计显示,单是他孤身犯险,劝降的山寨头目、乱兵贼首,就有数百号人,还有更多的不法之徒,摄于他的威严,不得不向官府投诚。

可以说,张归霸对于襄州光复后的治理,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另外,他不畏强势,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贪婪蛮横的寿州军的“吃食”要求,并建议李刺史和军纪相对严明的昭仪军达成协议,巧妙地阻众饿虎之军于襄州门外,对本地百姓的休养生息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立下了如此多的汗马功劳,按照正常意义来说,李刺史对张归霸,自然是极为爱护重视,但实际上,两人的关系越到后面却是越来越紧张,而且,丁晋从铁保等人的讲述得知,李、张二人,甚至发生过几次严重的争吵。

造成二人之间严重对立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张归霸性格的强势。只要是他认为正确的事情,容不得别人丝毫的反对,即使反对之人是上官,也不能例外。

到了后期,襄州的社会秩序已经基本恢复正常,乱兵、逃兵基本被肃清,残余的一些盗匪暴徒也只能躲入山区中逃避官兵的追剿,但是到了这个时候,张归霸和李刺史的分歧开始明显,张归霸主张趁胜追击,彻底歼灭所有盗匪,而李刺史顾虑作战时间的延长可能拖累百姓的农业生产和官府的财政收入,而这直接关系到他的政绩,相对于那些躲入山中的残匪,李刺史自然更重视这方面的东西。

意见相左,直至激烈争吵,两人的关系出现了尖锐的矛盾,最后,李刺史不知出于什么考虑,选择了妥协退让,而张归霸开始剿匪准备。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襄阳纵火事件发生,混入城中的土匪们制造了一场挑衅事件,并声称如果李刺史坚持要出兵,他们将不惜代价地让刺史府的各位大人们也付出一点点小小的代价;而如果刺史大人能网开一面,他们保证以后只会老实地呆在山中安居乐业,不会出来骚扰地方百姓。

面对这种狗急跳墙的威胁,李刺史最后竟然选择了退让,这是让当时所有人,包括后来看卷宗的丁晋都感觉不可思议的事情,不过除了李刺史本人,或许再没有一个人知道当时他究竟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考虑,或者是一时糊涂,而做出了这样一种不明智的选择。最终,剿匪之事罢议,李刺史和张归霸的关系彻底决裂,而且,李刺史后来的被贬职,这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张归霸当众怒斥李刺史,使李刺史恼羞成怒,本来是给张归霸奏请的校尉之职,最后也落到了更识时务的彭大翼手上。而当时的彭大翼不过是张归霸的一个小兄弟,他的功勋,连张的一根小指头都比不上。

这还没完,接着,张归霸很快就被李刺史收回了所有权利,不久,又被驱逐出官署,再次恢复了白丁身份。

丁晋深深叹息,既为剿匪即将建功而最终的半途而废,也为张归霸英雄落魄的遭遇,他问解放:“那这位张义士,后来又如何呢?”

这是在解放的私人府邸,丁晋今日来此,一为看望称病的解放,二是询问他有关换将之事。

解放听从了李清的建议,既没有推荐团结兵将官,也没有推荐有交情的牛畏,而是大力推荐曾和自己闹过矛盾的张归霸。事实上,张归霸和他有很深的旧怨,当日,解放也是不主张剿匪的坚定分子,两人争吵激烈,而张归霸失势后,解放将他的旧部全部收编,虽然这出于李刺史的授意,但难免给人落井下石的感觉。

对于解放不避前嫌的推荐,丁晋感觉很满意,这个人确实不错,最关键的是知进退、识大体,让这样的人继续统领团结兵,也是比较放心的。

当然,这种心意,还不能透露给他,这次解放无功而返,丁晋是比较恼火的,决心要好好敲打他一番,此外,分化解放的权利,也是必须的,这无关对解放是不是有意见,而是领导者便于掌控的需要。

只听解放叹息道:“英雄走投无路,最是让人怜悯,说起那张校尉现在的处境,确实让人感叹。哎,虽说下官和他有缝嫌,也实不忍见他此等落魄,真正是苍天无眼啊。”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