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都市言情>逝水东流不复还> 第八十九章 莲花佛国(重新修改)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八十九章 莲花佛国(重新修改)(1 / 2)

:44:1022

第二天,兴向师傅请假陪萍九华山玩。

九华山古称陵阳山、九子山,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黄山、九华山、天目山之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西北隔长江与天柱山相望,东南越太平湖与黄山同辉,是安徽“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黄金旅游区的北部主入口、主景区。

据说,李白游历九子山,见九峰形如莲花,写下“昔在九江,遥望九华峰,天江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美妙诗句,后人便削其旧号,易九子山为九华山。李白曾经三九华,写下了数十首赞美九华山的不朽诗篇,尤其是“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的诗句,成了九华山的“定名篇”。

他们从贵池坐车一个多小时来到九华街。

九华山,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大愿地藏王菩萨道场。

九华街是一处山中盆地,四周青峰耸翠,环山如城。九华街是九华山的中心,为香客游人集散地,主要寺庙也集中在这里,因此有“莲花佛国”之称。这里老街店铺、寺庙林立,僧俗共处,农禅并重,是九华山人文景观荟萃之地。开发历史悠久,早在东晋隆安年间公元401年,就有天竺名僧杯渡在芙蓉岭下创建茅庵,开创了九华山佛教活动先河。九华街的化城寺,是九华山历史最悠久的晋代古寺,也是九华山的主寺,寺的建筑依山势布局,反映了高超的建筑设计艺术。

想不到皖南有这么一个好去处,真的是“莲花佛国,世外桃源”。

萍这是第一次来皖南,其时还没有到别的地方去过,还没见过黄山的风景,徽州的建筑。

走进这莲花佛国的山门,极目所望,萍发现这里所有的寺院与普通的皖南民居几乎没有什么分别。寺院、尼庵与民居好像只有用颜色才能区分。在这里的寺院中也总能找到黛瓦、天井、马头墙,木雕这些鲜明的徽派建筑特点。九华山的建筑,是典型的徽派建筑。这里有一种窗户叫做槛窗,一般的大型建筑面,或家庭建筑面都有这种槛窗。寺庙也结合了徽派。为了采光的需要,寺庙窗户比较大,有玻璃。还有一种窗户,这个叫裙板、腰板。面是采光用的槛窗,再一个典型的特征是天井,在徽派建筑中叫做泗水归明堂,一、二、三、四就是四个屋檐落下的水仍然归到明堂里,天井的作用是通气、采光肥水不流到外面去,仍然留在自己的家里,所以虽然是寺庙,但也把儒家的思想和徽派建筑融会在一起。

九华山的建筑,除了粉墙、青瓦之外,还有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墙体高大的马头墙。在邻家房屋失火时能够阻挡外面的火势,保护自家的安全,因此也叫封火墙。

有一句俗语叫“螺蛳壳里做道场”,意思是形容活动地方小。但“道场”究竟是什么?恕萍无知,在没有去九华山之前,他一直不明白。

道场原指佛成道之所,后泛指各种活动场所。九华山开辟为大愿地藏王菩萨道场,成为一千多年来僧侣及大众的朝圣地,缘起于新罗国僧人“金地藏”的修道故事。

唐开元年间,新罗高僧金乔觉来到九华,当地士绅诸葛节等人为他在虎形山下起建寺院,获朝廷赐名“化城寺”,此为九华山开山祖寺。金乔觉圆寂后应化为地藏菩萨,僧徒、居士们在神光岭建起“肉身宝殿”,成为佛教信徒朝拜地藏菩萨的必到之地。

金乔觉驻锡九华,苦心修炼数十载,唐贞元十年794年,于九十九岁高龄,跏趺示寂。其肉身置函中经三年,仍“颜色如生,兜罗手软,罗节有声,如撼金锁”。根据金乔老的行持及众多迹象,僧众认定他即地藏菩萨化身,遂建石塔将肉身供奉其中,并尊称他为“金地藏”菩萨。九华山遂成为地藏菩萨道场,由此名声远播、誉满华夏乃至全球,逐渐形成与五台山文殊、峨眉山普贤、普陀山观音并称的地藏应化圣地。

九华山有三座肉身殿,分别在神光岭、百岁宫、双溪寺。神光岭肉身殿是安置金地藏肉身的地方,亦称“地藏塔”。

历经唐、宋、元各个时期的兴衰更迭,九华山佛教至明初获得显著的发展,清代达到鼎盛时期,有寺庙300余座,僧尼4000多人,“香火之盛甲天下”。今存寺庙90余座其中9座列为全国重点寺院,30座列为省级重点寺院,有僧尼近600人,存真身肉身5尊,佛像6300余尊,藏历代经籍、法器等文物2000余件。

自197年起,九华山每年举行“地藏法会”,悬挂“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法会”飘幡。

据佛经记载,农历七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为地藏菩萨圣诞日,传说也为金地藏成道日,这天,九华山在肉身殿举行隆重庆典,称“地藏法会”,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守金地藏肉身塔。法会一般历时七天,农历七月三十至八月初六,圆满之日设斋供众,广结良缘。法会期间,民间有“百子会团”等朝山进香。凡人数满百人即可组成一会,称“百子会”。百子会设香首和副香首。朝山途中香首高诵“南无幽冥教主本尊赦罪地藏王菩萨”,余众接诵“阿弥陀佛”。每逢地藏菩萨圣诞期,僧俗二众于肉身塔诵经拜菩萨通霄达旦,常见僧尼和信士一步一跪拜塔不止,求其超度亡灵、赦免罪孽、消除灾障、增加福寿。与此相应,各地还有类似会团汇拢九华,如“万胜老会“、“香山胜会“、“同人老会“等。

善男信女们一步一磕头,有的人把头都磕头破了。

其时九华山还没有缆车和索道。据兴说,每年的农历七月份是九华山佛事活动最多的月份,常常有来自海外的高僧,岁数大的顶都是抬山的。

从九华街往东走不远,有一建在悬崖的殿堂,这就是著名的“百岁宫”,其匾额有“钦赐百岁宫,护国万年寺”十个金字。据说,在明朝万历年间,有个叫无瑕的和尚,26岁来到九华山,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里苦修了100年。死后3年,人们才在洞中发现他的肉身。山和尚认为他是活佛转世,遂将尸体装金供奉。明崇祯皇帝知道后封他为“应身菩萨”。于是供奉他的小庙香火日旺,寺庙扩展,成为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游人可以在寺里的肉身殿看到这具头戴僧帽,身披红色袈裟,端坐莲台之的无瑕和尚的装金肉身。

像黄山的迎客松一样,九华街也有一棵“迎客松”,叫“凤凰古松”。凤凰古松前有一大块平地,可以供游人休息,萍和兴在这里合了影。这也使凤凰古松给萍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九华胜景在天台。有“不登天台,等于没来”的说法。天台峰是九华山的主峰,从九华街天台,沿路经过很多风景点,他们一路小跑,也没有认真细看。当他们气喘吁吁,到达天台正顶,眼前的景色,使萍胸襟开阔,疲劳顿消。四周群山匍伏,远望九华街,只有巴掌那么大了。极目远眺,天地浑然一体,长江如练隐隐可见。清冽的山风送来阵阵松涛、使人陶醉。周围的岩石,奇形怪状,多呈黝黑色。有一巨石刻“非人间”三字。此时此刻,真使萍有身临蓬菜仙境之感。在天台看日出,据说其瑰丽景色不亚于在泰山日观峰看日出。因此“天台晓日”被列为“九华十景”之一。

他们在天台又合了影,并分别留影。

皖南春来早,气温已经明显回升,山下的杏花也已含苞欲放,能够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但是,当萍和表弟兴汗涔涔地站在天台,虽然阳光明媚,山风吹来,依然感到十分寒冷。

“真是高处不胜寒!”萍感慨地说。

虽说九华山山路艰难,但并不是很高,和去年秋天爬的泰山无法相比。但所有的高山都是一样——春来迟,秋偏早,夏短冬长,有着典型的高山气候特点,海拔越高,这种四季变化的规律就越明显。

附:金乔觉

金乔觉696—794,新罗僧,俗称金地藏,为古新罗国今朝鲜半岛东南部国王金氏近族。

据说,金乔觉早年曾经来大唐留学,汉学修养颇深,其诗作被收入《全唐诗》。此间他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曾自诲说:“世儒家六经、道家三清法术之内,只有佛门第一义与我心相合。”于是回国后,毅然抛弃王族生活,削发为僧。唐开元七年719,金乔觉24岁时,带着神犬谛听,西渡来华,初抵江南,卸舟登陆,几经辗转,卓锡九华。位于九华山麓的“九华行祠”为其初山的栖身之处。九华山的金仙洞、地藏泉、神光岭,都留下他的足印。

他在九华山期间曾留有《酬惠米》和《送童子下山》诗各一首:

《酬惠米》

弃却金銮纳布衣,修身浮海到华西。

原身自是西王子,慕道相逢吴用之。

未敢叩门求他语,昨叨送米续晨炊。

而今飧食黄金饭,腹饱忘思前日饥。

《送童子下山》

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

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

添瓶涧底休招月,烹茗瓯中罢弄花。

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

金乔觉在九华山苦修了75载,于唐贞元十年794农历闰七月三十日夜跏跌圆寂,寿至99岁。三年后开函时,据说“颜色如生,兜罗手软,骨节有声如撼金锁”。佛教徒根据《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语:菩萨“安忍如大地,静虑可秘藏”,认定他即地藏菩萨示观,弟子们视为地藏菩萨应世,尊其为“金地藏”。九华山由此成为地藏菩萨的道场,与峨嵋山、五台山、普陀山并称为“四大佛教圣地”。

地藏王的肉身安葬于一个小岭,后来在建造墓塔时,见其岭头夜间闪闪发光,故名“神光岭”。后人又在墓地建起了宏伟的肉身殿,以护石塔。殿前有1级台阶寓意地藏活了99岁,庙后一匾额着地藏誓愿。

为纪念地藏菩萨成道之日,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九华山都要举行盛大的庙会。

金乔觉及其弟子究竟属何派,史无记载。一说他属华严宗,一说其属于净土宗一派,但大都认为他应化为地藏菩萨,弘扬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伟大愿,超越了宗派范围。

唐开元末,新罗国位于朝鲜半岛南端僧地藏卓锡九华,苦心修炼数十载,圆寂后肉身三年不腐,僧众认定其为“地藏菩萨灵迹示现”,建肉身塔以供奉,九华山因此成为地藏菩萨的道场。历经唐、宋、元各个时期的兴衰更迭,至明初获得长足的发展,与五台、峨眉、普陀一起位居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列。清代九华山佛教鼎盛时有寺庙300余座,僧尼4000多人,“香火之盛甲天下”。今存寺庙99座其中9座列为全国重点寺院,30座列为省级重点寺院,有僧尼600余人,存真身肉身5尊,佛像6300余尊,藏历代经籍、法器等文物2000余件。

九华概述

九华山古称陵阳山、九子山,因有九峰形似莲花,唐天宝年间742&;;764;756改名九华山。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黄山、九华山、天目山之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西北隔长江与天柱山相望,东南越太平湖与黄山同辉,是安徽“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黄金旅游区的北部主入口、主景区。方圆120公里,总面积334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1342米,中心位置九华街地理坐标为东经117°,北纬30°。

九华山主体由燕山期花岗岩构成,以峰为主,盆地峡谷,溪涧流泉交织其中。山势嶙峋嵯峨,共有99峰,其中以天台、天柱、十王、莲花、罗汉、独秀、芙蓉等九峰最为雄伟。十王峰最高,海拔1342米。主要风景集中在1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九子泉声、五溪山色、莲峰云海、平冈积雪、天台晓日、舒潭印月、闵园竹海、凤凰古松等。山间古刹林立,香烟缭绕,古木参天,灵秀幽静,素有「莲花佛国」之称。现存寺庙7座,佛像6000余尊。著名的寺庙有甘露寺、化城寺、祇园寺、旃檀林、百岁宫、禅堂、慧居寺等,收藏文物达千余件。山中还有金钱树、叮当鸟、娃娃鱼等珍稀动植物。

南朝时,以此山奇秀,高出云表,峰峦异状,其数有九,故号九子山。唐天宝年间诗圣李白曾数游九华山,睹此山秀异,九峰如莲花,触景生情,在与人唱和的《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并序》中曰:“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因此“九子山”改为“九华山”。李白吟九华山诗云:“昔在九江长江,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其中“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诗句成为描绘九华山秀美景色的千古绝唱。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