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绰(953年—1009年),中国辽朝女军事统帅、政治家。小字燕燕,辽朝皇太后,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在民间戏曲中被称为萧太后。辽大臣北府宰相萧思温的第三女。
早年萧绰自幼便长的聪慧、美丽,而且成熟得很早。有一次,父亲萧思温看他的三个女儿扫地,萧绰扫得最为干净,高兴地说:“这女孩以后一定能成家。”辽景宗继位后,选为贵妃。保宁元年(969年),被册封为皇后。保宁三年(971年),生辽圣宗耶律隆绪,后又生3子3女。
辽景宗体弱多病,有时无法上朝,军国大事大多由皇后萧绰代理。保宁八年(975年),辽景宗谕史馆学士:“在书写皇后言论时也应称‘朕’或‘予’。”这表明萧绰可代皇帝行使职权,辽景宗的许多政绩都有萧绰的功劳。
摄国政乾亨四年(982年),辽景宗崩,辽圣宗继位,尊萧绰为皇太后,摄政。时萧绰30岁,圣宗12岁,父萧思温于保宁二年(970年)被害,无嗣,使得萧绰无外戚可以依靠。而诸王宗室二百余人拥兵自重,控制朝廷,对萧绰及圣宗构成了莫大的威胁。她哭着说:“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怎么办啊?”,耶律斜轸、韩德让回答:“只要信任我们,有什么可以忧虑的。”于是让耶律斜轸、韩德让参决大政,并把南面军事委派给耶律休哥。后又让韩德让总管宿卫事,保障圣宗母子的安全。韩德让很得萧绰宠信,撤换了一批大臣,并下令诸王不得相互宴请,要求他们无事不出门,并设法解除了他们的兵权。靠这样,圣宗和萧绰的地位才稳定下来。统和元年(983年),圣宗率群臣给萧绰上尊号承天皇太后。
萧绰幼时曾许配给韩德让,未婚,就被景宗选为妃子。景宗死后,萧绰认为韩德让极有政治才能,决定改嫁韩德让。而当时契丹的风俗也允许如此。她私下对韩德让说:“我曾许配给你,愿谐旧好。而当国的幼主,也就是你的儿子了。”后萧绰派人秘密毒杀韩德让的妻子。韩德让则无所顾忌的出入宫闱,出猎听政,两人都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并排而坐,晚上则睡在一个帐篷里。圣宗也把韩德让视作自己的父亲来侍奉他。
萧绰治国有方,听到好的建议必定采纳,赏罚分明。为了笼络群臣,她给许多大臣加官进爵、或是绘像于景宗乾陵,使群臣尽其忠而效其力。又为了取得人心,她又作了许多平反工作。例如统和元年十二月,下令凡是结案发落而有冤枉者,可以到御史台上诉。统和二年四月、同年六月从朔日至月底、以及次年六月,萧绰都亲自审诀滞狱。后来她又把以前契丹人和汉人发生纠纷时重责汉人,改为契丹人和汉人同罪同罚,调整两族关系。
与宋和战统和四年(986年),宋太宗认为辽圣宗年幼而母后摄政,大举北伐,以收复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正月,宋军兵分三路,东路攻幽州,中路攻蔚州,西路攻云州朔州,其中西路军中有宋朝名将杨业。萧绰命耶律休哥守幽州,耶律斜轸抵御中路及西路宋军,她自己亲率辽圣宗驻扎驼罗口居中策应。起初宋军取得很大进展,攻陷岐沟关、固安、涿州等地,寰州、朔州、应州等地降宋。而萧绰与辽圣宗支援耶律休哥,大败宋大将曹彬所率的东路军,宋军死伤不计其数。七月,又命耶律斜轸对东路和中路宋军反击。由于东路军惨败,宋的北伐其实已经失败,宋太宗下令全线撤退。在撤退途中,辽军俘宋将杨业,后者不降绝食而死。
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闰九月,萧绰以索要周世宗收复的关南地为名,大举伐宋。除了在瀛州遭到抵抗外,辽军势如破竹,十一月就至宋都开封的门户澶渊。宋真宗畏敌,欲迁都南方,而后在宰相寇准的坚持下御驾亲征,到达澶渊前线,宋军士气大振。辽大将先锋官南京统军使萧挞凛在前线察看地形督战时被射中头部,当晚死去。辽军士气受挫,又孤军深入,十分疲惫,加之后方宋军袭击其后路,辽军败局已定。萧绰利用宋真宗急于求和的心态,与宋朝谈判,达成澶渊之盟,平安撤回。
晚年统和二十四年(1006年),辽圣宗率群臣给萧绰上尊号睿德神略应运启化法道洪仁圣武开统承天皇太后。统和二十七年(1009年),萧绰归政于辽圣宗,不再摄政。同年十二月,病逝于行宫,享年五十七岁。次年,葬乾陵。
巾帼不输须眉威名远播四方-----辽太后萧绰--辽审密氏萧姓家族辽代萧氏除了述律氏萧姓外,还有一支大家族,即审密氏萧姓。审密氏以汉译萧氏为姓,当始于辽景宗初年、睿智皇后执政时期,睿智皇后萧绰系出自契丹审密集团拔里氏之少父房家族,其父萧思温乃是三朝元老,又辅立景宗,可谓权倾一时。萧太后之威名,远播于汉地。此审密氏萧姓家族不但声势显赫,而且在联姻中不断扩展,形成了相当庞大的家族网络,对辽朝的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家族溯源当代学者蔡美彪在《试说辽耶律氏萧氏之由来》一文中指出,辽代契丹族\“耶律\“和\“萧\“这两大姓,并非古老的氏族或胞族的称谓与部落名称,而是在氏族部落解体后,族内互通婚姻的两大集团分别采取的共姓。当阿保机家族推翻了原来遥辇氏八部世选为汗的旧制,建立契丹国之际,以耶律氏取代遥辇氏作为这一集团共同的姓氏,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而对另外一个婚姻集团审密氏的族名并没有改动,仍然沿袭旧称,只是把它新译为\“萧\“,就是说原契丹族二通婚集团,遥辇氏八部改用耶律姓氏,审密氏二部的姓氏新译为\“萧\“。审密氏二部指的是拔里、乙室已两部,其中拔里部又分为大父房、少父房两大家族。由于《辽史》比较简略,不仅人物大量漏载,记叙不详,许多人世系不清,乙室已部萧姓家族现已无法考证,拔里部萧姓家族成员也很难收集齐全。
从《辽史》传记中可以看到:唐古部节度使萧和尚和北院宣徽使萧特末兄弟,以及萧和尚的儿子枢密使萧革,都是\“国舅大父房之后\“;此外,天祚帝文妃萧瑟瑟也是国舅大父房之女。道宗惠妃萧坦思是赵王萧别里剌的女儿,知枢密院事萧酬斡和驸马都尉萧霞抹的妹妹,萧酬斡娶越国公主,封兰陵郡王,此家族为\“国舅少父房之后\“;圣宗诗友萧劳古、他的儿子兰陵郡王萧朴,以及他的孙子国舅详稳萧铎刺,也是\“国舅少父房之族\“;北府宰相萧乙薛,国舅详稳萧双古与他的儿子西南面招讨使萧迭里得,以及牌印郎君萧讹都斡,大将萧排押和他的弟弟萧恒德,也都是\“国舅少父房之后\“。
北府宰相、魏王萧思温,系出审密氏集团拔里氏的少父房家族。萧思温将侄子萧继先收为养子,萧继先娶齐国公主,拜驸马都尉,因战功卓越被封为北府宰相,他的五世孙女萧夺里懒是天祚帝皇后。萧思温的女儿萧绰,就是鼎鼎大名的萧太后,即辽景宗睿智皇后。圣宗仁德皇后萧菩萨哥,是\“睿智皇后弟隗因之女\“,即萧绰弟弟萧隗因的女儿。大将、兰陵郡王萧挞凛,为萧思温的再从侄,其父萧术鲁列,为马群侍中,其子萧懂古,为南京统军使。
(二)辽太后萧绰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又出现了一位女性统治者,她在位期间,辽朝进入了历史上统治中原二百年间最为鼎盛的辉煌时期。在中国军事博物馆里,在历代军事家的展厅里始终悬挂着一位女军事家的画像,她就是契丹族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巾帼英才--萧绰,我们通常称她为萧太后。
1.族源和生平萧太后(953~1009),名绰,小名燕燕,是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或谓守尚书令萧守兴)的女儿,萧思温是辽朝的开国宰相萧敌鲁(述律皇后之兄)的侄子,萧思温曾经辅佐太宗、世宗、穆宗、景宗四朝,身肩显要的职位,又有援助景宗称帝的功劳,可谓权倾一时。她的母亲是辽太宗的大女儿吕不古。辽太宗,则是耶律阿保机的儿子耶律德光,耶律德光曾经为辽国获得了由石敬瑭赠送的幽云十六州。萧绰还是述律平皇后(即淳钦皇后)的族孙辈。因为萧氏是契丹的后族,在耶律阿保机时期曾经立下法律:契丹的皇族只能和后族成婚。因此,辽代历史上的皇后大多为萧氏。正是因为萧氏后族与皇室有着这种姻缘关系,所以萧氏在历史上才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其实萧绰本不姓萧,因为辽朝不论贵族还是平民都比较仰慕中原先进的文化,所以都以在汉族有作为、有影响、有贡献的名臣作为自己的姓氏,萧姓就来自汉朝有名的宰相萧何的姓氏。
萧绰的姐姐萧胡辇,又称作呼辇,是一个对她影响很大的一个人。萧氏家族的女子中大多都比较的贤惠和温柔的,惟独她的姐姐不一般。她大胆泼辣,能征善战,敢爱敢恨,是个爱憎分明的人。这一点对萧绰对外亲自征战,对内毫不畏惧旧大臣的威胁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萧胡辇是齐王耶律罨撒曷的妻子,自封为齐妃。辽圣宗统和十二年(994)时,她曾经率领着永兴宫军三万大军屯兵驻扎在西鄙驴驹儿河这个地方,管辖着西北路乌古诸部,运用讨抚并用的方法安抚了西域。她还采用分而治之的办法,如果有一个部族发生叛乱,则命令另一个部族征讨,使得他们互相牵制;西夏军队骚扰边境,她又率兵讨伐。领兵镇压鞑靼,使之投降。这使得辽的西部比较安定,为进一步攻打宋朝做了充足的后方准备。后萧韩家奴在上书中说,皇太妃(芾胡辇)出师西域,拓土既远,降附亦多。赵翼也在《廿二史札记》里曾经称赞她道:\“不惟有辟土之功,且有靖边之长策。\“然而不幸的是萧胡辇的丈夫于景宗在位时英年早逝,但这并没有削弱她的意志力,相反她勇敢地追求爱情的举动还是值得那个年代的女子学习的。有一次她在阅马时,看到一个奴隶达览阿钵长得十分英俊,于是不顾自己是太后姐姐的身份和奴隶达览阿钵的身份和地位而毅然决定下嫁于他。这在某种程度上对于萧绰勇敢的追求与韩德让的感情应该不无某种关系。
圣宗统和二十四年(1006),她因为谋反被囚禁,最终于圣宗统和二十五年(1007)死去。
这种家世和环境对造就萧太后的性格和意志及对她以后制订和执行决策自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萧绰从小就聪明伶俐,办事利索,对任何事情都有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在一些琐碎的小事上也不例外,这种举动深深赢得了她的父亲萧思温的宠爱。有一次,萧绰的几个姐妹一起干家务活,几个姐妹草草地就收场了,惟独她还在继续仔细地擦,家具收拾得整整齐齐,萧思温常常用赞许的眼光称赞到:\“此女必成大事。\“他从小就认为这个女儿长大了一定会有出息的。而萧绰也没有让父亲失望,在辅佐景宗和儿子圣宗的四十年时间里,她的确为契丹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辉煌伟大的业绩,从此成为一个叱咤风云的女中豪杰。
萧绰童年时正是辽穆宗荒*暴乱的统治时期。辽穆宗,小名述律,是太宗耶律德光的儿子,世宗耶律阮堂的弟弟,他的即位不是按照正常的规律进行的。太宗在\“火神淀之乱\“中被杀死之后,耶律察割想继承皇位,然而酋长们不同意,此时耶律景趁机带兵包围了耶律察割,让他投降。耶律察割此时要挟耶律景诸将的家属,部将耶律敌律劝他说:\“没有你除去了皇帝(耶律阮),寿安王怎能继位呢,以这个作为理由,他或许会免你的罪的。\“耶律察割认为有道理,于是就命令耶律敌律去为他自己说情。结果事与愿违,部将耶律敌律背叛了他,耶律察割被杀死,耶律景成为了皇帝。平定了叛乱之后,耶律景以为高枕无忧了,于是他就更加放纵,饮酒作乐,有时一睡就是一个星期,因此被称为\“睡王\“。此外,他还是一个昏庸无耻,豪奢无度的昏君,整天沉湎于赌博。不止如此,他还残暴地对待奴隶,经常没有理由地惨无人道地杀害他们,其手段之劣,程度之狠是很罕见的。他听了女巫肖古的话,命令下人用人胆做长生不老药,这种情况必然会引起百姓的反抗,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结果,保宁元年(969)二月,辽穆宗在从黑山打猎回来之后,喝得酩汀大醉,又想行凶杀人。此时,下人已经忍无可忍了。结果被旁边的侍卫小哥、花哥还厨师辛古杀死,结束了辽穆宗的荒*无度的统治时期。由于辽穆宗在位时的残暴统治,政治日益的黑暗,兵疲将弱,根本无法应付紧张的政治局势,因此辽朝进入了一个混乱的时期。此时,萧绰的父亲萧思温被世宗耶律阮的次子耶律贤拉拢过来。随后,耶律贤在亲近集团的拥立下在怀州继承帝位,号景宗,改元保宁。
这时,作为开国功臣的萧思温则权力大增,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臣,还任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不久,辽景宗一方面为了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另一方面为了更好的感激萧思温的一臂之力,开始与萧家进行联姻。在萧绰十六岁时,她被选为贵妃,从而进入了皇宫。保宁元年(969)五月,又被选为皇后,与景宗总共育有四子三女。此时,萧绰迈进了政治生涯的第一步,而她父亲则因为\“父凭女贵\“而被晋升为魏王,从此以后,萧绰便与政治和军国大事分不开了。
2.初出茅庐辽景宗是一个政绩不算突出的皇帝,他自幼体弱多病,朝政大事心有余而力不足,常常难以处理。导致他身体虚弱的原因是景宗亲眼目睹了自己的父亲世宗和祖母在一次兵变中被杀死,这就是\“火神淀之乱\“。天禄三年(949),泰宁王察割(太祖的幼弟安端子,世宗的堂叔)觊觎世宗的皇帝位,耶律屋质看穿了他的阴谋并揭穿了他,然而,世宗却并不相信有这种事,还把耶律屋质上奏的表章给察割看,这使得耶律屋质十分被动。然而,他并没有放弃对察割的警惕和监视。但世宗麻痹大意,轻易相信察割的话,最终,天禄五年(951)秋,察割和在南京留守的牒腊(述轧)在祥古山火神淀(今河北涿鹿西)杀死世宗和皇后,史称\“火神淀之乱\“。父亲和祖母相继死于兵变,而景宗则侥幸生还下来。虽然如此,由于受到较大的刺激,落下了疾病,久治不愈。到了称帝的时候,仍然常常卧病不起,对朝廷的事感到力不从心,据史书记载:\“及即位,婴风疾,多不视朝。\“这就为萧太后日后的执政提供了客观的政治环境。再加上她不仅在生活上对景宗无微不至的关怀,还帮忙解决了一些朝廷上难以解决的问题,深得景宗的信任和支持。据《契丹国志》卷六说:\“刑赏政事,用兵追讨,皆皇后决之,帝卧床榻间,拱手而已。\“其时,萧绰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女皇\“了。萧绰曾经提出了\“用人不疑、唯才是用\“的主张。摒弃了一些不适合辽朝发展的政策,有效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调动了知识分子和将帅官兵的积极性;她还推行开科举的政策,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是她政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整顿吏治,加强官吏的队伍建设,从而为政治清明作好了铺垫。经济方面,推行积极的调整赋税的政策,减轻百姓的负担,提高了百姓生产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辽的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和兴旺。与辽圣宗修建了中京城,中京城的建立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还使得辽宋的使者相互往来交往频繁,两朝的友好关系又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化。除了以上的几个方面,萧绰还在修订法律和缓和民族矛盾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经过上述的改革,辽朝逐渐地扭转了在辽穆宗时期社会混乱的统治局面,更加稳固了圣宗时期的统治秩序,百姓生活安定,安居乐业,国力强盛,国库盈余,辽朝可以说此时进入了统治中原以来二百年间的最高峰时期,而这种成就与萧绰的智谋和胆魄息息相关的,她功不可没,这成为了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除了在辽内部成功实行了一系列措施之外,萧绰对外统军有方,驰骋战场。和许多皇族的妃子一样,萧绰从小就擅长骑马和射箭,这为以后她\“亲御戎车,指麾三军\“,纵横于沙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显示出萧绰之所以会成功,与她多方面的才华分不开的。因为巩固一个国家最主要的就是掌握兵权。她还在军事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军事力量大为提高,比如,辽乾亨元年(979),她亲自指挥调度的辽军打败宋进攻的幽云地区和对大都的围攻,有效保卫了辽朝的领土完整和国家的统治。
萧绰之所以能够放开手脚来进行改革,还是与景宗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他曾经特批一道上谕:\“谕使馆学士,书皇后言亦称朕暨予,著为定式。\“而对于她的临朝听政,《契丹国志》也有一段记载:\“燕燕皇后,以女主缶朝,国事一决其手。大诛罚、大征讨,藩汉诸臣集众共议,皇后裁决,报之知帝而已。\“可见景宗对萧绰的信任和宠爱。在景宗时期,萧绰就已经掌握政治大权了。
3.摄政之初辽乾亨四年(982)九月二十四日,辽景宗病逝于大同城西的焦山行宫。此时,年仅十二岁的儿子耶律隆绪继承皇位,是为辽圣宗,次年改元统和。\“母以子贵\“,统和元年(983)萧绰则被封为\“承天皇太后\“,并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总摄国家大事,从而更好的辅佐辽圣宗的统治。而辽圣宗也得益于母亲的辅佐,才得以开科举考试的制度,整顿吏治,使自己更好地让国家逐步走上正轨。
这一切看起来好像是按部就班地进行的,实则不然。景宗死后,只剩下孤儿寡母相依为命,且不说在辽的外部,宋朝随时可能趁着这个混乱的时期来进攻辽朝,而在内部也不是那么平静的。契丹一些居心叵测的守旧贵族和诸王宗室窥视皇位已久,此时更加蠢蠢欲动。面对这种险峻的内部和外部的形势,萧绰意识到必须采取果断、干脆的方略和措施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巩固统治。
辽圣宗即位之初,面对这种复杂的形势,为了测验一下人心向背,萧绰有一次在宫廷上面对大臣大哭道:\“我们现在孤儿寡母来守着祖上留下的基业,时刻不敢怠慢,而现在一些皇亲国戚势力强悍,时刻盯着皇位;边境也不安宁,天天发生战争,内忧外患,这可让我们母子怎么办呀?\“此时,一些汉族和契丹族的文官武将纷纷站出来表示尽忠,这其中就包括耶律斜珍、韩德让等一批年轻有为的文武大臣。他们表示:\“我们虽然不是皇族贵胄,如果你信任我们大家,我们一定尽心竭力,辅佐皇上,太后也就不用忧虑了。\“如此,这些契丹和汉族的文官武将都受到了重用,他们都为辽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了稳定政局,萧太后已经有条不紊地进行了权力的调整。对一些老的大臣,继续留用他们以便来稳定军心,又重用了一批汉族的知识分子帮助来治理国家,达到契丹和汉族共同治理国家的汉化政策的目的。对韩德让的重用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韩德让是一位有着汉族血统的士人。祖籍蓟州玉田(今河北玉田)。他的父亲韩匡嗣因为擅长医术,医德高尚,深得淳钦皇后的宠信,官拜南京留守,后来又被封为魏王。韩德让性格纯厚,举止沉稳,智略过人,曾经承袭了父亲的职位南京留守。因此他年轻时,才有机会让萧绰曾经许诺嫁给他,但是后来萧绰被选为贵妃而未能实现。当时的萧绰已经与韩德让约定了婚期,这段感情是不会那么容易抹掉的,而与景宗虽然初期婚姻美满,但终因他体弱多病,自己经常独守空房,伴守孤灯。于是在景宗死后,耐不住寂寞的煎熬,她大胆地开始了新的追求。对于这种追求,韩德让作为臣是不敢轻易接受的,况且自己还有结发之妻。这对两人的发展是一个障碍。于是,萧绰设计除掉了韩德让的妻子,史料记载道:\“萧氏与韩私通,遣人缢杀其妻。\“可见她的手段是非常毒辣的。于是两人\“入居帐中,同卧起如夫妻,共案而食\“,俨然一对夫妻。这样,韩德让对萧绰和辽室那么忠心耿耿、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就不难理解了。
此后,韩得让在太后的宠幸之下青云直上,官位逐步上升。统和十七年(1000)他兼南北枢密使、官拜大丞相,总揽辽朝的军政大权,地位之高可想而知。统和十九年(1002),被赐名为德昌,统和二十二年(1005)又被赐契丹姓为耶律,之后又赐为隆运。统和二十三年(1006),萧绰又特许他隶属于皇族,地位在亲王之上。表明了萧绰对他的眷恋和宠爱。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