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
一大早, 县衙大门外的八字墙上就张贴了一份告示。
告示的内容简单明了,大意是在说为了响应抗倭事宜,县衙经准备组建兵了。其实这些事, 很多人早就道,征兵这么大的事,百姓们自然会关注。
可告示下面的内容, 就有些乎人意料了。
无他,告示上还写了为了响应抗倭,许多县纷纷捐了银, 用以为兵购置兵器、甲衣,补贴工食银、以及犒劳奖赏。
下面列了个名字, 为首第一个就是顾明, 名字后面写了捐银数目,二百两。
二百两,对于一个普通百姓说, 可一辈子都攒不到这么多钱,突然一个县捐了二百两, 引起无数人侧目。
还有人当场认这个叫顾明的是谁, 这不是刚中举没多久的顾明顾举人顾老爷吗?
随着顾明中举后, 他的名字也广为人, 县里有不少人都道这位顾老爷是寒门身。
也是得力各家私塾学馆,甚至各家家中有学童的长辈们, 他们为了勉励学童,便将顾明寒门身因为刻苦才一朝中举的事,当成了励志故事讲给了些学童听。
一二去,乎传得是人尽皆。
既然是寒门身,怎会有二百两纹银可捐?
顿时有人想起, 当初顾老爷中举后,方县衙和府衙都有发下奖赏。这是为了鼓励治下百姓多读书、多刻苦,一旦考上功名,家人宗族都受益无穷,所以道的人不少。
拢共就么点赏银,如今一下子就捐了,顾举人可是大善人啊!
在夸赞顾举人是大善人的同时,在他名字下面,一溜的十两也格外扎眼。就有好事人,一边看着告示,一边念着名字。
于不大户家主具体姓名,薄春山特别体贴以‘家’代之,就时不时听闻有人说:“董家,十两……乔家,十两……马家,十两……”
随着这些为了些不识字围观者方便的念声,围观的百姓纷纷质疑声。
“董家么有钱,才捐十两?人家顾举人都捐了两百两!”
“顾举人还是平身,据说以前还是秀才时,活极为清苦。”
“马家家中良田千顷,可是咱们县里有名的大主,据说家里粮食吃不完,家里小妾抬了一个又一个,娶小老婆有钱,如今抗倭这么大的事,就没银子了?”
“董家可是咱们县里第一大财主!”
普通百姓才不管你董家马家,反正都在议论,自然敢说。再加上普通百姓对富户有种天然的恶感,如今又是这么鲜明的对比,自然不吝谴责。
随着人群的去的去,这个消息也随之被传播了去,乎传得是人尽皆,整个县里的人都在议论这些富户的为富不仁,议论顾举人的深明大义。
毕竟抗倭事关己身——现在谁不道外面倭寇闹得凶?自然也怕倭寇闹到定波,反正又不是自己银子,是让大户们银子,取之于用之于,有了兵,百姓也会受惠。
大家更是不吝议论、谴责、唾骂,也不过半日的时间,个‘十两’的人家名声就毁了大半,甚至连哪家干过什么丧尽天良的事,都被百姓们再度议论起,用以佐证这些富户的不仁。
要道名声建立起难,毁起却很容易。
没见着些大户们没发达之前不在意名声,正成了大户,反倒开始顾惜名声了,又是修桥又是铺路,偶尔有天灾还要施些米粥,就是为了博个名声。
很快消息就传到各家。
董家,董金的脸经气成了猪肝色。
问明当日是管家办的事,管家骂了个狗血淋头。
“你是猪脑子?没听他打的是抗倭的旗号?钱县令这阵子又是表彰杀倭英雄,又是组建兵,是为了干什么,你的猪脑子就不会想想?他要做政绩,要做给上面看,让这事办砸?你就算想不到,推了也行,拿十两是打算打发叫花子了?”
管家还当是叫花子打发了。
“老爷,小的怎么道这人竟然事做的这么绝,当时见他表现,好像没觉得不满意,也没嫌少,谁他扭头了这么一招。”
其实还不怪管家,毕竟以董家的势力在定波县居高临下惯了,别说一个官差,哪怕是县令也是想甩脸就甩脸。
管家就心想,即使这人不满意,恐怕也不敢得罪董家,他哪道会碰见个这么不按套路牌的。
你要是嫌银子少,就直说啊,你不说你还装模作样,扭头让董家这么个大丑!
“去,去给我补,怎么也得比一个穷举人捐的多,捐个五百、一千两吧。算了,你还是联系马家乔家家,商量商量,看别家都打算多少,董家这比别家多就行了。”
董家作为定波县第一大财主,自然要脸面,这脸面就体现在方方面面。
当然这也都是各家心照不宣的事,没见着董家给了十两打发人走,后面都跟着十两吗?
“是,小的这就去办。”
之后各自碰面,家管家蔫头耷脑不必说,都是被主人骂了。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