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46章(2 / 2)

季胥她们老老实实的排队,太阳晒的满脸汗,眼睛都眯着不易睁开的。

好容易放行进去了,就像是到了另一番天地,只见这关内和关外大有不同。

放眼望去,都是绿油油的大田,且是良田,这里有前朝修建的郑国渠,西引泾水,东注洛水,能灌溉万顷良田,这会子正好是泾水汛期,只见各处水道哗哗作响,都是引到农田附近的洪水,再漫灌到田里,这场景十分的壮观。

“难怪都说关中膏壤沃野千里,今日算是见着了。”

田氏连连点头道,“要是关中这些粮都是咱家的,就是十辈子也不愁吃了。”

“不止这呢,听说还有龙首渠、白渠,都是灌田的大水渠。”季胥道。

“怪道他们关中这里人多呢,地方也富,咱这一路走来,路上都不断的人。”

季凤乍舌道,一路看去,粳稻姜芋、池塘鱼蛙,竹林果园、芳草甘木,应有尽有。

对面一辆雕漆宝盖的马车驶来,季凤不禁看呆了。

车上那扑了香粉的小孩,指着她们吱吱呀呀,两个轮子走路外八的牛车,问道:

“阿母,那些都是什么人?”

“他们都是关外民,没见识的乡下人。”

其母看她们的眼神多有嫌弃。

季凤一下就醒了,“什么关外民关内民,这样的好地方,咋养出这样刁的东西呢?”

“还不如咱家的黄牛待人和气呢。”

田氏原也爱极了那家的马车,一听这样的话,心里也嫌弃了,摸了摸自家的黄牛。

黄牛哞的叫了一声。

第119章

入了函谷关,她们边走边看,见那膏壤沃野变成了城池闾里。

这是到了京兆尹所辖的渭南郡,越靠近长安,越是瑰货奇物,鸟集麟萃。

因着长安城内多是未央宫、长乐宫、明光宫这样占地广阔的皇室宫殿群,留给贵族、以及百姓居住的闾里还不到整个城区的三分之一。

况且这时候的望门贵族,都流行住那大第,要建的又高又阔,长安城内地狭人多,是容纳不下这些大宅第的。

因此在长安以北的五陵原上,在各个汉室皇帝的陵墓周围,渐渐的形成了高官贵族聚集的县邑,也叫陵邑。

沿着渭水北畔,自东向西分别是阳陵邑、长陵邑、安陵邑、平陵邑、茂陵邑,这五陵,可谓是长安的“二环”了。

季胥到了这,就想起背过的课文“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见了这样的富贵地,才道“五陵少年”难怪是富家子弟的代称。

这五陵,其中历史最悠久的,是高祖的长陵邑。

最早还得追溯到建国之初,高祖为了强本若末,巩固关中,下诏从关东移民入关,以奉长陵,长陵邑也就此建立完善了起来。这迁移入关的,也绝非一般人,是当时二千石的高官、原先的关东六国贵族豪杰。

可想而知如今这长陵邑住的,都是开国功臣之后、齐楚贵族之后。

出行多是以马牵引的轺车,二千石官员才能在马车两边漆的红幡,在这里竟是常见的了,甚至有二驾、三驾、四驾的马车,看着极其势派。

季胥这样一辆破败的牛车在这里,显得格格不入了。

“神仙咧,这院子竟看不到头,能住下多少人啊。”

“啥时候咱们也能住这样大的院子,就是做了神仙了。”

季凤道。

“得攒了几辈子的钱,才能住的起这么大的宅院?”田氏则声道。

这长陵邑以高门大第为主,多是时常往返长安城内,要参与朝会的官员才会在这赁宅院,一家老小居住,赁一间单独的小屋子也难的。

她们没有在这多停留,路过后到了隔壁的安陵邑。

这处的屋宇鳞次栉比,闾里直巷,拥挤不堪,不像刚才的长陵邑,有种不实之感。

这里渭桥流水,炊烟袅袅,牛车也见得,光膀子纳凉的汉子也有,市井之气厚重。

“咱们这安陵邑,住的多是倡优乐人、市井子弟,虽不如长陵邑地方大,但也有万户人家,五六万的人口,你要赁一间空屋子,找我可就对了,这安陵邑大街小巷,没我不熟的。”

这驵侩头裹皂巾,身穿酱色短衣,瞧着不比季胥大多少,一副机灵的模样,带着她们相看屋子。

第一间,在外头就听见了鼓钹声,进了才知是里头住的一家人正在排滑稽戏,演习吹打,凤、珠,并小幺,站在边上看的津津有味。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