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大中国史> 第十章 两晋和五胡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章 两晋和五胡(2 / 2)

元帝以公元313年都督扬州军事,镇下邳(如今江苏的邳州市)。这时候,北方丧乱。元帝用王导的计策,迁居建康。愍帝被弑以后,便在建康即位。江东的人心很归向元帝。却是从北方丧乱以来,南方也屡有乱事,都靠荆州的兵讨定(荆州的刺史是刘宏,他手下的名将便是陶侃、周访),所以当时荆州的兵力,远较扬州为强。元帝即位之初,王导和从兄王敦,同心翼戴(王导典机务,王敦掌征讨)。元帝便用王敦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军事。这时候,刘宏已死。王敦便把周访迁徙到梁州,陶侃迁徙到广州,自己专管荆州之事。元帝又有些怕他。引用刘隗、刁协、戴渊、周凯等一班人,叫戴渊都督司、豫(镇合肥,如今安徽的合肥市),刘隗都督青、徐(镇淮阴,如今江苏的淮安市)两州军事,以防制他。又叫谯王承做湘州刺史,以掣王敦的肘。王敦在诸将中只有些怕周访。却是周访死了,甘卓继任,卓年已老耄,王敦绝不怕他。公元32年,王敦发兵反,从武昌顺流而下。刘隗、戴渊发兵入卫,拒战,都大败。刘隗逃奔后赵,刁协给人杀掉。敦入城,杀周凯、戴渊而去,同时也发兵袭杀甘卓和谯王承。元帝忧愤而崩。明帝立,敦移镇姑孰(如今安徽的当涂县),阴谋篡夺。公元324年,死了,明帝和丹阳尹温峤合谋,发兵讨平其乱。这是荆、扬二州的第一次冲突。

明帝在位三年而崩,成帝立,还只有五岁,太后庾氏临朝。后兄庾亮执政。这时候,祖约屯寿春(祖约的哥哥,唤做祖逖。请兵于元帝,要去恢复北方。元帝叫他自己召募。于是祖逖在淮阴召募约八千人,慷慨北行。和后赵相持,河南州郡,归他的极多。公元321年,祖逖死了,祖约代领其众。抵挡不住后赵,退屯寿春),陶侃镇荆湘,又有个历阳内史苏峻(历阳,如今安徽的和县),讨王敦有功。都和庾亮不睦。公元327年,庾亮征苏峻为大司农,苏峻就举兵和祖约同反。苏峻的兵锋很为精锐。庾亮逃奔寻阳,去投温峤(这时候,温峤镇寻阳)。温峤以大义责陶侃,一同举兵,讨定苏峻。祖约逃奔后赵,后来为后赵所杀。这一次,不是温峤公忠体国,陶侃也还未必可靠,晋朝就危险极了。这是东晋所生肘腋之变,总算靠上流的兵力镇定的。

陶侃死后,庾亮代督荆江(公元334年),才出兵北伐。这时候,后赵方强(石虎时代)。庾亮兵出无功,惭愤而卒。庾亮的兄弟庾翼接他的手。公元342年,成帝崩。成帝两个儿子,一个唤做丕,一个唤做弈,年纪都还幼小。宰相庾冰便立了琅邪王岳,是为康帝。庾翼从武昌移镇襄阳,庾冰代镇夏口。公元344年,康帝又死了。康帝的儿子唤做聃,还只有三岁。庾冰要立会稽王昱(简文帝),宰相何充不同意。聃即位,是为穆帝。太后褚氏临朝。这一年,庾冰死了,庾翼移镇夏口,庾翼的儿子,名唤方之,代镇襄阳。明年,庾翼又死了。遗表请把自己的儿子之代镇荆州。何充不听,用了桓温,并且连方之都罢掉。从此以后,庾氏的势力,就消灭了。

桓温却是个豪杰,他占据上流以后,布置起来,便觉得旌旗变色,于是就成了伐蜀之功。前蜀的起源,《晋书·载记》上说他是廪君之后。按:廪君的神话见于《后汉书·南蛮传》上(《晋书·李特载记》略同)。

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乃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沈,唯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生,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君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钟离山,在如今湖北宜都市。夷水就是如今的清江)。

《晋书·载记》上又述李氏的缘起道:

汉末,张鲁在汉中,以鬼道教百姓。賨人敬信巫觋,多往奉之。值天下大乱,自巴西之宕渠,迁于汉中杨车坂,抄掠行旅;百姓患之,号为杨车巴。魏武帝克汉中,特祖将五百余家归之。魏武帝拜为将军,迁于潞阳北土,复号之为巴氐。

这一支巴氐,实在是前秦、后凉、成汉的共祖。不过前秦、后凉是留居北方的,成汉却是入蜀的罢了。公元296年,关中氐齐万年反,关西扰乱,百姓都流亡入汉中。李特因将之入蜀。公元306年,李特的儿子李雄攻破成都,自称成帝(李寿改国号为汉)。又北并汉中。李雄刑政宽简,百姓颇为相安。公元334年,李雄死了,兄荡的儿子班立。李雄的儿子越弑之而立其弟期。期淫虐不道,又为李特的孙子寿所弑。李寿也是个荒淫无道的,成汉就此大衰。李寿卒,儿子李势立。公元347年,桓温两道伐蜀,直逼成都,李势出降。前蜀就此灭亡。

前蜀灭后两年而石虎死,北方大乱。河南诸州,都来降晋。于是晋朝就想北伐。然而这时候,荆、扬二州的龁又起。朝廷忌桓温的威名日盛,就引用名士殷浩,去抵抗他。石虎死的明年,殷浩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公元353年,殷浩用姚襄做先锋北伐,反为襄所邀击,大败。桓温因此逼着朝廷,废掉殷浩。于是荆州的势力,高压扬州,达于极点了。公元354年,桓温伐秦,大败其兵,直到灞上。苻健用坚壁清野的法子拒他,桓温粮尽退兵。明年,讨定姚襄(姚襄走关中,给秦人杀掉,他的兄弟苌,投降苻秦)。公元361年,穆帝崩,成帝的儿子琅邪王丕立,是为哀帝。公元365年,哀帝又崩。兄弟弈立,是为废帝海西公。公元369年,桓温伐燕,战于枋头,不利。这时候,中央猜忌桓温,于他的举动颇务掣他的肘。于是桓温就想要行废立。公元365年入朝,废海西公而立简文帝。明年,简文帝崩,孝武帝立。桓温颇有“图篡”之意。朝臣谢安、王坦之故意用镇静的法子对待他。公元373年,桓温死了,他的兄弟桓冲是个无能的人。把荆州让给谢安,于是荆、扬二州的冲突,又算告一个小结束。

第七节 苻秦的盛强

如今又要说到北方的事情了。慕容儁迁邺这一年就死了。子立,慕容恪辅政。公元365年,陷洛阳(公元356年,桓温破姚襄,收复洛阳。到这一年而陷于前燕)。公元367年,慕容恪卒,慕容评辅政。越二年而桓温北伐,慕容垂大败之于枋头。慕容评性最鄙吝,见慕容垂威名日盛,忌之,阴图谋害。慕容垂逃到秦国,于是前燕骤衰。而前秦从苻坚即位以后(苻健卒,子生立。苻坚弑而代之。坚的父亲名雄,也是苻洪的儿子),用了王猛,修政练兵,国势骤强。公元370年,王猛伐燕,克洛阳。明年,攻破了邺城。慕容被执,前燕就此灭亡。这时候,北方的国,又有:

1.前凉 前凉张轨,公元300年做晋朝的凉州刺史。这时候,中原丧乱,轨就保有了凉州。张轨和他的儿子实,都还“事晋,执臣礼”。张实卒,他的兄弟张茂立。刘曜来攻,才力屈称藩。张茂卒,张实的儿子张骏立。张骏卒,子张重华立。石虎来攻,屡败其兵。张重华卒,子曜灵立。为重华的兄祚所弑。祚淫虐不道,又为其下所杀。立了张重华的儿子玄靓。张骏的少子天锡,又弑之而自立。公元376年,为前秦所灭。

2.代 代就是拓跋氏,详见第九节。也是公元376年,为前秦所灭。

3.陇西 鲜卑乞伏氏《晋书·载记》述它的源起道:“在昔有如弗斯、出连、叱卢三部,自漠北南出大阴山。遇一巨虫于路,状若神龟,大如陵阜。乃杀马而祭之。祝曰:若善神也,便开路;恶神也,遂塞不通。俄而不见,乃有一小儿在焉。时又有乞伏部,有老父无子者,请养为子,众咸许之。老父欣然,自以有所依凭,字之曰纥干。纥干者,夏言依倚也……四部服其雄武,推为统主。”这一段神话虽荒唐,却可见得这一族是从漠北迁徙而来的。后来有一个部长,唤做祐邻(乞伏国仁的五世祖),才南迁到秦州的边境(在如今兰山道的北境)。祐邻六传至司繁,为前秦所击破,降于前秦。

其余诸小部落,一时也无不慑服。于是苻坚“三分天下有其二”,就想要灭掉东晋以统一天下。——于是西陷梁、益,东扰徐、豫。公元386年,就起了大兵八十万来伐晋。

第八节 淝水之战和北方分裂

北方的苻秦,虽然盛强;南方的东晋,形势却也变了。这是为什么?从谢安秉政之后,就叫他的侄儿子玄驻扎广陵。谢玄募了一支精兵,号为“北府兵”。统带这一支兵的人,名唤刘牢之,也是一个战将。

苻坚的伐晋,所靠的就是兵多。既然“多而不精”,就一定“多而不整”,这本是兵家所忌的。当时他的大军,还没有到齐,前锋就给刘牢之打败。南军的战气已经加倍。谢玄等遣使请战,苻坚要放他渡水,“半渡而击之”。谁知自己的兵,多而不整,一退不可复止,给晋兵杀得大败亏输(这种战事的始末,本书限于篇幅,不能详叙。欲知其详,参考《通鉴纪事本末》最便。其余的战役仿此)。

苻坚盛强的时候,北方的羌人和鲜卑人等,本是被他硬压服的,并不是心服。然而苻坚却待他们甚厚,而且措置之间,似于本族反疏。当时劝他的人很多,他都不听。这也有个缘故,氐本是个小族,若要专靠了几个本族人,而排斥异族,如何能站得住呢?这也是苻坚眼光远大之处。然而一朝败北,向来“力屈而非心服”的人,就如雨余春笋,一时怒发了。于是:

慕容垂据中山(如今河北定州市),为后燕。

慕容永据长子(如今山西的长子县),为西燕。

姚苌据长安,为后秦。

吕光据姑臧(如今甘肃的武威市),为后凉(吕光,潞阳氐人。苻坚的骠骑将军。替苻坚讨平西域的)。

乞伏国仁据陇右,为西秦(居勇士川,在如今甘肃榆中县。乞伏乾归徙苑川,在如今甘肃靖远县的西南)。

苻坚先为西燕所攻,弃长安,奔五将山(在陕西岐山县东北)。后来被姚苌捉到,杀掉。他的儿子丕,镇守邺城,为慕容垂所逼,逃到晋阳,自立。和慕容永打仗,败死。苻坚的族子登,自立于南安(如今甘肃的平凉市崆峒区)。和后秦相攻,公元394年,给姚苌的儿子姚兴杀掉。儿子崇,逃到湟中,给乞伏乾归杀掉。于是前秦灭亡。

前秦灭亡这一年,慕容垂也灭掉西燕,并幽、冀、并三州,又南定青、徐、兖三州。后秦也攻破洛阳。并有淮汉以北,又破降乞伏乾归。并称为北方大国。然而拓跋氏和赫连氏,也就起来了。

第九节 拓跋氏的兴起

鲜卑诸族以慕容氏为最大。然而慕容氏所遇的机会,不如拓跋氏之佳(慕容氏直氐、羌、胡、羯方张之时,而拓跋氏直诸族都已凋敝之后),所以拓跋氏就成了统一北方的大功了。拓跋氏的起源,《北史》上说:

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黄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时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为氏。其裔始均,仕尧时:逐女魃于弱水北,人赖其勋;舜令为田祖。历三代至秦汉,獯粥、俭狁、山戎、匈奴之属,累代作害中州,而始均之裔,不交南夏,是以载籍无闻。积六七十代,至成皇帝,讳毛,立,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

拓跋氏的传说,大概是起于成皇帝的,以前都是捏造出来。成帝以后,《北史》叙述它的世系:五传而至宣帝推寅;宣帝以后,又七传而至献帝邻。《北史》记它之事迹道:

宣帝南迁大泽,方千余里,厥土昏冥沮洳。谋更南徙,未行而崩……献皇帝邻立。时有神人,言此土荒遐,宜徙建都邑。献帝年老,乃以位授于圣武皇帝(按:名诘汾),令南移。山谷高深,九难八阻,于是欲止。有神兽似马,其声类牛,导引历年乃出。始居匈奴故地。其迁徙策略,多出宣献二帝,故时人并号曰推寅,盖俗云钻研之义。

这其中固然杂有神话,然而它本来的居地,和迁徙路径,却可以推测而得。如今的西伯利亚,从北纬六十五度以北,号为冻土带。自此以南,到五十五度,为森林带。更南的平地,号为旷野带。又南,为山岳带,就是西伯利亚和蒙古的界山。冻土带极冷,人不能生活的地方极多。森林带多蚊虻。旷野带虽沃饶,然而正是《北史》所说“昏冥沮洳”之地。拓跋氏最初所居,似系冻土带,因不堪生活的困难而南徙,又陷入旷野带中。后来才越过山脉,而到如今的外蒙古,就是所谓“匈奴故地”了(有人说“大泽方千余里”,是如今的贝加尔湖,这句话是弄错的。贝加尔湖,是古时候的北海,是丁令人所居〈参看第十三章第二节〉,在北荒要算乐土了。“大泽方千余里”,明是广大的沼地)。

诘汾的儿子名为力微(神元帝),居于定襄的盛乐(如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的北边)。四传至禄官(力微的儿子),众分为三部:禄官居上谷之北,濡源之西(如今的滦河)。禄官的兄子猗,居参合陂(如今山西的阳高县)。猗卢,居盛乐(公元296年)。公元308年,禄官卒,猗卢合三部为一。这时候,刘琨和匈奴相持,而拓跋氏同铁弗氏的交涉也于是乎起。

铁弗氏是匈奴南单于的苗裔,居于新兴。“北人谓胡父鲜卑母为铁弗,因以号为姓”(《北史》本传)。铁弗氏的酋长唤做刘虎,和刘琨相攻。刘琨借兵于拓跋氏,击破之。于是把陉北的地方赏他,封为代王(公元315年)。猗卢死后,国多内难,中衰。到公元338年,什翼犍立(昭成帝),才再强盛。什翼犍徙居云中(如今山西的大同市),仍和铁弗部相攻。公元376年,刘虎的孙子刘卫辰(刘荛死后,子务桓立。和拓跋氏讲和。务桓死,弟阏陋头立。和拓跋氏构衅。后为务桓的儿子悉勿祈所逐,逃归拓跋氏。悉勿祈死,弟卫展代立),请兵予前秦。前秦遣兵伐代。什翼犍病不能战,逃到阴山之北。秦兵退了,才回来。给儿子实君所弑。前秦听得,再发兵攻代,把实君杀掉。于是把代国的地方,分属于刘卫辰和刘库仁(刘武的宗人,昭成帝以宗女妻之)。什翼犍的孙子珪,这时候年纪还幼小。他的母亲贺氏带着他去依刘库仁。后来刘库仁死了,儿子刘显想害他。他就逃到贺兰部。公元386年,自称代王。旋称帝,是为北魏道武帝。后灭刘显(公元387年)和刘卫辰两部,迁居平城(公元391年)。代北的种落本来是很强悍的,他东征西讨,把这许多种族都渐次收服,就依旧变做一个强部了。

从前秦灭亡以来,北方连年兵争,凋敝已极。后秦和后燕虽然并地稍广,国力也都不充实。公元395年,慕容垂的儿子宝带兵攻魏,大败于参合陂,死者无数。明年,慕容垂自将攻魏,魏人敛兵避他。垂入平城。退军时候,看见魏国人所筑的“京观”,又羞又气,走到上谷,死了,慕容宝立。魏人大举南伐,陷并州,从丹陉东下(从娘子关到获鹿县),郡县望风而溃,中山以外,只剩了邺和信都(如今河北的冀州市)两城。慕容宝逃到龙城。魏兵退后,出兵想收复中山,手下的军队哗变起来,只得退回龙城。叛兵追上,把他围住。慕容宝就给手下的人所弑。少子长乐王盛,定乱自立。因用刑甚严,又为手下的人所弑。兄弟河间公熙立,奢淫无度,为部将冯跋所篡,是为北燕(公元409年)。魏道武南侵的时候,慕容皝的小儿子范阳王德镇邺,弃之,南走广固,自立,是为南燕。

后燕破败到如此,后秦也日就衰颓。刘卫辰灭亡,他的小儿子名唤勃勃,逃到鲜卑的叱干部,后来又转入后秦。姚兴叫他守卫朔方,以御后魏。谁知勃勃既得兵权,就叛起后秦来。公元407年,自立为夏王,改氏赫连。连年攻剽后秦的边境,后秦用兵,总是不利,国力更形疲敝(赫连勃勃居统万城,在如今陕西的横山县,或曰统万城为今靖边县北白城子)。

这时候的北方诸国,大都已到末运了。南方的东晋,却是怎样呢?

第十节 宋篡东晋和魏并北方

东晋从淝水战后,形势也大变了。这是为什么?就因为有了一支北府兵,下流的形势骤强。

孝武帝委政于自己的兄弟会稽王道子。道子也是个“嗜酒昏愚”的,又委政于王坦之的儿子国宝(谢安的女婿)。孝武帝的母舅王恭镇京口,和道子不睦。桓温的儿子桓玄在荆州,郁郁不得志,也游说刺史殷仲堪造反。公元396年,孝武帝崩,安帝立。明年,王恭、殷仲堪同举兵反,以诛王国宝为名。道子大惧,把王国宝杀掉,差人去求和,二人才罢兵。于是道子又引用谯王尚之(宣帝弟进的玄孙)做腹心。用他的计策,新立了一个江州,用王愉(国宝的兄)做刺史,割豫州所属四郡归他管辖。豫州刺史庾楷(庾亮的孙子)大怒,说王恭、殷仲堪,再举兵内向。道子的世子元显,遣人运动刘牢之,袭杀王恭。谯王尚之也杀败庾楷,而殷仲堪用桓玄、杨佺期(南郡相)做先锋,直杀到石头城。朝廷不得已,用桓玄做江州刺史,殷仲堪做荆州刺史,杨佺期做雍州刺史。三人才罢兵而还(公元398年)。未几,仲堪和佺期都给桓玄所并(公元399年)。于是上流的权势又归于桓玄一人了。元显年纪虽小,却颇有才气,从经过一次事变以后,朝廷的实权尽入其手。公元402年,荆州大饥,元显趁势发兵以讨桓玄。桓玄也兴兵东下。元显就仗一个刘牢之,桓玄差人运动刘牢之,刘牢之又叛降元显。元显弄得手足无措,兵遂大溃。桓玄入都,杀掉道子和元显,并且夺掉刘牢之的兵权。刘牢之要谋反抗,手下的人都恨他反复,没有人肯帮他的忙,牢之自缢而死。于是桓玄志得意满,公元403年,废掉安帝而自立。

然而北府兵的势力,毕竟还在。宋武帝(刘裕)便是这一支兵里最有实力的人。公元404年,刘裕和何无忌(刘牢之的外甥)、刘毅、孟昶、诸葛长民等,起兵京口、广陵,以讨桓玄。桓玄大败,挟安帝走江陵,为益州刺史毛璩所杀。安帝复位,于是刘裕在中央政府总揽大权,同时起事诸人,分布州郡。东渡以后,中央政府常为外州所挟制(起初为荆州所挟制,后来也兼为北府所挟制)的形势,到此一变。

后燕、后秦的衰弱,已如前述。北魏道武帝,从破燕之后听信了方士的话,吃了寒食散(大概是一种金石剂,性质极其猛烈。初服的时候,觉得诸病悉除。但是到后来,毒发起来,也非常猛烈。六朝人受其害的很多,巢元方《诸病源候总论》里,载有解救的法子,还可以考见其中毒的情形),躁怒无常,国政颇乱。所以也不过谨守河北,不能出兵。刘裕“休兵息民”了几年,公元408年,出兵伐南燕(这时候,慕容德已死,儿子慕容超在位)。明年,把南燕灭掉。又回兵平定了卢循、徐道覆的乱(这件事情,虽然不过是妖人创乱,于当时的时局却颇有关系的。先是有琅邪人孙泰,习妖术于钱塘杜子恭。孝武帝时孙泰做了新安太守,就想反。事觉,伏诛。他的侄儿子孙恩,逃入海中,聚党为乱,众至数十万。屡剽扬州沿海,直至京口。这时候,刘裕还在刘牢之麾下,拒战有功。刘牢之便把这件事情专委他。到底把孙恩打平〈恩穷蹙赴水死〉。刘裕的“崭然见头角,自此始”。桓玄篡位,孙恩的妹夫卢循,南陷广州,玄不能讨,就用他做刺史。卢循又用自己的姐夫徐道覆做始兴相〈始兴,如今广东的韶关市曲江区〉。刘裕北伐,卢循、徐道覆乘机分两道北犯〈从如今的湖南、江西〉,直出长江,军势甚盛。何无忌败死,刘毅拒战,也大败。刘裕赶归守御。这时候,“北归将士,并皆创病,建康战卒,不过数千”。诸将都要奉安帝渡江,刘裕坚持不可。徐道覆劝卢循急攻,卢循不听,久之,无所得,想要回兵。给刘裕袭破,卢循、徐道覆逃回广州。却广州又已给刘裕遣兵袭取了。卢循攻交州,兵败自杀。徐道覆在始兴。也兵败而死)。灭掉割据四川的谯纵(毛璩的参军。公元405年,攻杀毛璩,据蜀。公元414年,刘裕遣朱龄石把他讨平。历史上也称谯纵为后蜀)。渐次剪除异己(荆州刺史刘毅,豫州刺史诸葛长民。谯王尚之的兄弟休之做荆州刺史,也给刘裕攻破,逃奔后秦)。公元416年,出兵伐后秦(这时候,姚兴已死,他的儿子姚泓在位。)从合肥向许洛,所至克捷。明年,就攻破长安,把后秦灭掉(后秦求救于魏,魏人不能出兵,但列兵河上为声援。给刘裕打败)。

这时候,晋国大有可以恢复北方之势,而刘裕急于图篡,引兵南归,只留着一个儿子义真,留守长安。诸将不和,长安就给赫连勃勃打破(公元418年)。“裕登城北望,流涕而已。”公元418年,刘裕弑安帝而立其弟恭帝。明年,就篡晋自立。

宋武帝篡晋之后,三年而殂。子少帝义苻立,为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等所弑。立了武帝第三个儿子义隆,是为文帝(庐陵王义真是次子,徐羡之等也和他不睦,先诬以罪,把他废掉)。文帝和檀道济谋,讨除徐羡之等三人。不多时,又把檀道济杀掉。于是和武帝同时起兵的人,既给武帝除掉,就武帝手下的宿将,到此也剪灭无余,更无力经营北方,北方就都并于后魏了。

北魏道武帝,以公元408年,为儿子清河王绍所弑。明元帝讨绍自立,又服寒食散,不能治事。公元423年,传位于太武帝,国势复强。赫连勃勃取了长安,就是这一年死了。儿子赫连昌立。魏太武帝立后二年,自将伐夏,攻统万,赫连昌逃奔上邦。又给魏人追攻擒获。他的兄弟赫连定自立于平凉。后来为魏人所破,逃到吐谷浑。吐谷浑人把他执送北魏,于是西夏灭亡(公元431年)。

凉州地方,从苻坚淝水败后,就为吕光所据(公元386年)。公元397年,匈奴沮渠氏叛(《载记》说“其先世为匈奴左沮渠,因以官为氏焉”),推吕光所命的建康太守段业为主,据张掖。公元401年,沮渠蒙逊杀段业而自立,是为北凉。业所署沙州刺史李暠,也据敦煌自立,是为西凉(公元400年)。河西鲜卑秃发乌孤(《载记》说:“其先与后魏同出。”按:拓跋秃发,就是一音的异译),义据乐都(如今青海乐都县)自立,是为南凉(公元397年)。后凉的地方,就此分裂了。吕光死后,儿子绍继之。绍兄纂,杀绍自立。纂弟超,又杀纂而立其兄隆。北凉南凉,时来攻击,遂降于后秦(公元403年)。南凉秃发乌孤,传弟利鹿孤,利鹿孤又传弟傉檀。傉檀降后秦,姚兴以为凉州牧,移镇姑臧。后为西秦乞伏炽磐所灭(公元414年)。西秦乞伏国仁,传弟乾归,为姚兴所破,降于后秦。后来逃归苑川(见上节),自立。传子炽磐,袭灭西秦,炽磐死后,子暮末立,为赫连定所杀(公元431年)。西凉李暠,迁居酒泉,并有玉门以西。传子歆,为沮渠蒙逊所灭(公元421年)。南凉亡后,沮渠蒙逊并有姑臧。又灭西凉,取敦煌。在凉州诸国中,最为强大。传子牧犍,为后魏所灭(公元439年)。还有冯跋所立的北燕,传子冯宏,也给后魏灭掉。于是天下就剩宋魏两国了。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