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玄幻魔法>乱世争鸣> 第一卷:邻邦的阴谋 第六十四章:府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卷:邻邦的阴谋 第六十四章:府宴(2 / 2)

王孙满怒答:“周德虽衰,天命未改。”楚庄王也只好悻悻而归。

自那以后,楚国对中原的野心大白于天下,惹来与中原王室及诸侯国的种种麻烦。

后来,楚国有一段称霸时期,又缺乏谋略与大局观,不懂象齐桓公和管仲那样树起“尊王攘夷”的大旗,而是着急忙慌的想去号令中原。

结果惹来和晋国的城濮大战,一败涂地,从此两百多年萎靡不振,当然他的老对手晋国也不好受,三家分晋,直接把晋国分没了。

现在人认为,这些都是因为楚国缺乏大器局所致。

案几上除了梁米外,还有不少肉食,带骨的肉放在左边,切好的大片豚肉放在右边,饭食放在人的左手方,羹汤放在人的右手方,且有脍炙在外。

葱牒蘸酱等调料在内,这是为了方便取食。酒浆则盛放在一旁的壶中,并有箸、匕、叉、刀诸物奉上。

这还只是宏渊,如果是像魏国那种地处中原的大国,不仅历史传承悠久,且儒风盛行,受礼乐文化熏陶更重。

这城主李襄,也自诩为春秋大夫之后,家中藏有诗、书,有不少子弟跟从儒者学习,所以虽只是一城之主,却也以礼乐之家自居,处处都要讲究。

正所谓,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乐文化里,吃饭不仅是吃饭,也是仪式。

儒家还与人辩论过,礼与食孰重?

儒者的答案曰:“当然是礼重!”

因为知道城主府规矩,所以辅丞、城监御史、率长们都比较注意,入宴席前要从容淡定,脸色不能改变,手要提着衣裳,使其离地一尺,不要掀动上衣,更不要顿足发出声音。上菜时,席间菜肴的摆放要有顺序,进食时要顾及他人……

除了礼貌的举止外,对各种餐具的熟练使用,也是“食礼”的一部分。

就说眼前这木制的餐勺,在这时代的名称是“匕”,或为“匙”。

餐勺与箸(筷子)通常是配合使用的,一般会同时出现在餐案上,但匕箸的分工相当明确,两者不能混用。

右侧之上,众人先是举起箸,从盘里夹菜,放入口中,小口地咀嚼,咽下后,又放下箸筷,拿起餐勺,将热腾腾的粥饭放到嘴中……

这正是《礼记·曲礼上》所说的“饭黍毋以箸”,以及“羹之有菜者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

左侧那边,除了午牛和叶继还懂点用食礼节外,其余的军士就完全不懂了,或全程用筷,或全程用勺,甚至有直接以手抓饭的!他们在营中辛苦太久,此刻吃的不亦乐乎,哪还管那么多。

吃肉的时候也一样,双齿细柄的骨制餐叉,配合着短而薄的铜刀,都包裹在丝织物里。

所以右侧众人以刀削将大块的白肉切开,这就是孔圣人当年讲究的“割不正,则不食”,然后再用叉子叉着肉放进嘴里,本来就是分餐而食,还要将筷子木勺举起放下放下举起,王禳灾看着便觉得真是累得慌。

至于餐叉、小刀这两样工具,是上层社会的专用品,是“肉食者”的专利,不可能十分普及。士卒们作为“霍食者”,平日的生活里,因为食物中没有肉,所以用不着置备专门食肉的餐叉、小刀,自然不知如何使用。

所以,要怪他们出身低贱,没机会在终日劳碌于耕战之余,学习贵族礼仪吗?

商鞅说的好啊,礼者,所以便事也!

所谓礼仪,就是由繁至简,就是让百姓方便。春秋战国上流社会专用的刀、叉,等到了而今,其实已经慢慢被淘汰出餐桌了,因为昔日的黔首泥腿子,已经掀翻了血缘贵族,坐到了高位,开创了布衣卿相之局。

又把他们这套繁琐的礼制简化再简化,只有一些老儒才抱残守缺地维护着已经与社会文化脱节的习俗,妄图复辟早就死去的周礼。

其实撇去繁文缛节后,本质还不就是吃喝拉撒睡

局限于小圈子里,让少数公知权贵显摆炫耀的礼,虚礼也;能普及天下,让大多数人受惠的礼,方为真礼!

李襄虽然自诩礼乐诗书之家,但毕竟只是乡豪,并没有专门的舞女。那些白衣婢女们伺候完酒食后,还得上来舞蹈娱乐。

时值秋至,天气渐凉,却见她们一个个衣着短薄,彩绣丝衣,朝左右两侧的众人跪拜行礼后,随后又有两名乐师走了进来,对着众人行礼后坐下,在两名乐师弹琴鼓瑟应和之下,便开始旋转起舞。,看得人心炽热起来。

右边的李固、赵景、率长、文吏都是博学之人,观舞时也彬彬有礼,虽然那眼睛里心里不知在想什么,表面上只能轻轻颔首而已。

左边的众人则直白多了,一个个看得眼睛都直了,还对着里面漂亮姑娘指指点点,甚至习惯性地飙出了污言秽语。

入伍参军一年两年,母猪赛西施,若非城主、辅丞等一众大人在,他们早就上去各自拥着一个一起跳了……

从战国时起,去古未远,不管是哪一国,不管是蛮夷戎狄还是中原诸夏,也不分男女贵贱,皆能歌善舞。尤其是饮宴喝酒之后,更是能跳个一整夜。

(本章完)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