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玄幻魔法>乱世争鸣> 第二卷:封禅称帝 第五十二章:竹书乱史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卷:封禅称帝 第五十二章:竹书乱史(2 / 2)

目录

五帝纪、夏纪、殷纪、周纪、晋纪、魏纪。魏纪之后,附“无归属文“、“疑文“、“路史所引纪年文“、“今本竹书纪年疏证“。

五帝纪

竹书纪年的诸多记载颇为特异,与传统的正史记载不同。五帝纪,关于舜的记载,就跟史记等正史所载的有德之君舜的形象大为不同。引述如下: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

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舜放尧于平阳。(放,流放)

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夏纪

夏纪所载,与正史只是记载“太康失国“不同,还记录了羿的事情。让羿代太康,成为夏王朝统治者的这些旧事得以重见天日。当然,孰是孰非,那就见仁见智了。

殷纪

殷纪则颠覆了正史记载的历史第一位贤相伊尹的形象。伊尹流放太甲而称王,结果被太甲潜逃回来杀害。幼主被大臣流放欺压,这似乎更符合历史的真相。当然,究竟如何,还要加以考究。

周纪

周纪最与正史不同的就是共政的记载。按照史记等正史所载,共政就是周厉王被国人赶走之后,周公、召公二相共政。而周纪则说是共伯和行天子之政,即共国的伯,名和者,摄行君位。这似乎更合乎“共“的说法。另外,还有完整的穆天子史事,以及记载了周幽王死后,两王并立的史事。

晋纪

周平王东迁之后,竹书纪年以晋国纪年,而作晋纪。晋纪记载了晋文侯杀周携王的旧事,详细记录了曲沃代翼的过程。研究晋国历史,《竹书纪年晋纪》是必不可少的参考书。

魏纪

魏纪自惠成王起,称“梁惠成王“,这与其他典籍记载的魏国又称梁国相符,有利于读古书,如《孟子》时,弄清楚究竟怎么又有个梁惠王之类的疑问。更好地保存了历史的原貌,对于研究魏国历史更为便利。

“沈轶,你又不好好听讲”一个面色冷峻的男子缓步走了进来。

“大哥!”沈轶开心的站起身

注释:

《春秋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音谷梁)三本古代作品的合称。《春秋》经文言简义深,若无注释,则难以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所以自汉至今,学者仅仅凭借“三传”研读《春秋》。

《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孔子整理的鲁国《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梁传》、《左传》,且都是编年体史书。

《竹书纪年》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晋国、魏国史官所记之史书,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它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皆在古代经史之上。此书开篇是以君主纪年为纲目,上下记载了89位帝王、1847年的历史。

上文将根据朱、王、范、方四家著述,以齐鲁书社二千年版古本竹书纪年为准,阐述竹书纪年的内容。

孔鲋藏书:

秦始皇焚书的命令下了之后,全国大多数人都遵从命令,但也有人为了保全书籍宁愿拼上自己的性命,孔子的八世孙孔鲋就是其中的一位。

魏国人陈馀劝孔鲋道:“秦廷将要毁掉先王的书籍,而你正是书籍的拥有人,你现在的处境实在是太危险了!(秦将灭先王之籍,而子为书籍之主,其危哉!)”孔鲋答道:“我所研究的是一些看来没什么用处的学问,只有和我志同道合的人才能真正了解我的追求。秦廷和我的志向并不相同,我又会遇到什么危险呀!我将把书籍收藏好,等待着有人前来;一旦懂我的人来了,我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吾为无用之学,知吾者惟友。秦非吾友,吾何危哉!吾将藏之以待其求;求至,无患矣。)”

战国末期还没有纸,也没有印刷术,所以即便没几本书,没几个字,也能够做到汗牛充栋。也正是这个原因,所以各种书籍的副本很少,很多书因此而失传。秦始皇颁发了“焚书令”,下令诸子百家、尤其是儒家的一些书籍都要主动交出来焚烧掉,不然就会遭来杀身之祸。许多读书人深怕罹罪,纷纷把书交上,被一火焚之。但作为孔子嫡传裔孙的孔鲋,家藏儒家书籍更多。因此对他的震动很大。他明白“书不出则有祸”,经过反复考虑,想出了一个双全齐美的办法。他对至友陈余说:“秦非吾友,吾何免哉?吾将藏之,以待其求,求至无患矣!”于是,他和弟弟孔腾把屋壁垒成夹坯墙,并将《尚书》、《仪礼》《论语》《孝经》等藏入其内。不久,孔鲋西行到嵩山隐居,继续传业授徒,到死也没有把它们取出。但“竹简不随秦火冷”,这些经典终于保存下来。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